有关茶文化的起源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茶文化

中国传统茶文化

中国传统茶文化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1、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道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述说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稀有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述,那时并且就存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存有客。

提壶行及酤。

汲水并作哺。

涤杯整案。

园中忽蒜。

斫苏切脯。

筑城肉臛芋。

脍鱼炰鳌。

要烧尽具。

哺已砌藏。

舍后存有一棵。

当裁作船。

上至江州。

进到煎主。

为府椽谋一大笔钱。

推纺恶败。

蠢索绵亭。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1.传说时代(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737年的秦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中国皇帝神农氏喜爱饮茶,并
将茶树视为一种药物。

2.唐宋时代(公元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一种
重要的商品,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唐代的陆羽著有《茶经》,成为中国
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茶叶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茶文化开始与中国传统文
化相融合。

4.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清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清代的茶叶制造技术和茶叶饮用方式成为后来中国茶文化的基石。

5.近代以后:近代以后,茶文化遭遇了一些挑战和改变。

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中国茶叶国内外市场滞销,产量大幅下降。

但在近几十年
的开放中,茶叶行业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重新凸显。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神农氏时期开始,经过了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酝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饮品,更成为
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

茶道、茶艺、茶叶制作等相关文化形式也得
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国茶文化都以其
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关注。

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的起源与发展一、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

相传,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树的存在。

茶树原产于中国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山区。

茶叶的制作最早是将茶叶晒干,然后将其煮沸,制成茶汤饮用。

二、茶的发展1.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唐朝时期,茶叶的制作工艺逐渐改进,开始有了炒制和揉捻的步骤。

宋朝时期,茶的品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茶叶的品质得到了提升。

明清时期,茶叶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浮现了龙井茶、碧螺春等名优茶。

2. 茶的传播与发展茶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

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和欧洲,成为当地人民爱慕的饮品。

在日本,茶叶的传播和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茶道文化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一。

3. 茶的种植与制作技术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提升。

茶叶的种植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如有机肥料的使用、防虫害的控制等,使茶叶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制茶技术的进步也使茶叶的加工更加精细化,茶叶的口感和香气更加出色。

4. 茶的品种多样化随着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的进步,茶的品种也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还浮现了白茶、黄茶、黑茶等新品种。

每一种茶叶都有独特的风味和特点,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5. 茶的国际化发展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产品,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茶叶的出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茶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爱慕并品尝茶叶。

6. 茶的保健功效的研究近年来,茶叶的保健功效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咖啡碱等成份,具有抗氧化、防癌、降血脂、抗衰老等多种保健功效。

茶叶的保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

总结:茶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故事。

从中国古代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茶叶的制作工艺逐渐改进,种植和制作技术不断提升,茶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化。

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我将从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回答。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的神农氏曾经尝试过吃茶叶,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将茶叶当成饮料来使用。

直到唐代,茶叶才逐渐成为一种饮料,被广泛地使用。

二、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人们开始将茶叶作为一种饮料来使用,并且在茶叶的制作和品尝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宋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提高,茶道也开始形成。

明清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茶道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茶艺家们开始注重茶具的制作和使用,茶道的礼仪和规矩也越来越严格。

三、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茶叶的贸易和茶道的推广来实现的。

唐代时期,茶叶的
贸易开始发展,茶叶开始向国外输出。

明清时期,茶叶的贸易达到了巅峰,茶叶不仅输出到了东南亚和欧洲等地,还成为了中国的一种重要出口商品。

同时,茶道也开始向国外传播,茶道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前来学习和了解。

总结: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经过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传播,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并且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茶文化起源于什么时候

茶文化起源于什么时候

茶文化起源于什么时候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

”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

”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

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

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

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

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

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

基本茶类1.绿茶: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茶文化资料

茶文化资料

茶文化资料第一章茶的起源:1、云贵高原——山茶科植物分布中心2、云贵高原—现存大量野生茶树-1700年左右树龄3、云贵高原野生茶树的生化特性属于原始类型4、云贵高原发现茶籽化石5、茶树学名及一些国家对茶的称呼都与中国有关6、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茶具在中国饮茶的起源与发展西汉王褒的《僮约》:“烹茶尽具,已而盖藏”。

浙江上虞出土的汉代陶土茶碗,浙江湖州出土的东汉青瓷瓮。

专门的茶具出现在唐朝茶叶栽培发展过程茶树栽培起始时期:《华阳国志》推断,周代以前,巴蜀一带已有人工种茶的迹象。

扩大时期:西汉《四川通志》记载了吴理真(植茶始祖)在蒙山种茶的事迹;茶树种植已从巴蜀之地广泛传播至南方各省。

兴盛时期:隋唐至清朝,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

茶的外形变化过程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唐代《茶经》“蒸茶制饼”:“晴,采之。

蒸之,捣之…。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元代王桢《农书》”制蒸青散茶”“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

从蒸青到炒青:《茶疏》记载”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 。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茶文化的启蒙与发展茶文化启蒙:东汉华佗《食经》“苦茶久食,益意思” 。

茶文化萌芽:两晋南北朝有识之士提出“养廉”,孙皓对韦曜“以茶代酒”茶文化形成:《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兴盛:宋代“斗茶”、元代“玩茶”、明清““撮泡法” 。

茶在国内外的传播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东传路线:由中国传向日本,韩国。

西传路线:由福建、广州通向南洋诸国,然后经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地中海走向欧洲各国。

北传路线:传入土耳其、阿拉伯国家、俄罗斯。

探源:剖析茶之源

探源:剖析茶之源

5
探源篇
SEEKING CHAPTER
(一)茶文化的起源
3、贵州茶文化之源在湄潭
湄潭是贵州重要的古老茶区之一 唐代陆羽《茶经》载有:“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知县吴宗周续修《湄潭县志》地理志记述: “唐(贞观十六年)废牢州以义泉隶夷州。”1948年《贵州通志》唐代建置沿革也记到:“夷州:绥阳、凤冈、湄潭”。说明在1200多年前,湄潭已是全国主产茶区之 一。 北宋乐史(987年前后)的《太平寰宇记》载有:“夷州土产茶……”和“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为土贡”。 明代黄一正(1591年)辑注《事物绀珠》载:“茶类:平越茶、播州茶、永宁茶……。”当时平越州辖福泉、湄潭、余庆、瓮安等地。其中福、余、翁诸县历来产茶
01
探源:剖析茶之源
SEEKING CHAPTER
茶文化的起源 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的内涵
探源篇
SEEKING CHAPTER
(一)茶文化的起源
1、世界茶文化之源在中国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
原产地是指事物的最初来源之地,茶树原产地即茶树的最初起源之所。 中国是茶的祖国,本来是毋庸置疑,为世界公认的。然而到了19世纪初出现了关于茶树原产地的异议。 1824 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土(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提出茶树原产地在印度。从此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 茶树原产地之争。国外学者中代表性的论点主要有 4 个,即中国说、印度说、无名高地说和二源论说。除主张中国是茶树原产地外,其他三种都是从 1824 年勃鲁士在印度发 现野生大茶树后才开始的,形成这些观点的唯一依据,就是中国有没有野生大茶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的地方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公元220-280 年),《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后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陆羽 在《茶经·一之源》中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称:“建茶皆乔木。”宋子安(1130~1200年)《记东溪茶树》中说:“柑 叶茶树高丈余,径七八寸”。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又据(广西通志》载;“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 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眼树叶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可见,我国早在1700多年前就发现了野生大茶树。 中国是现存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近代以来,在全国许多省份也相继发现野生大茶树,有的甚至成片分布,这是中国为茶树原产地的历史见证。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有野生大 茶树。如湖北房县桥上乡千坪村海拔1100米处发现大茶树,基部围径达3.2米,树龄达千年,印证了《茶经》所载确有其事。 中国的野生大茶树表现出最原始的特征特性 有无野生大茶树,固然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发现有野生茶树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茶树的原产地。1984年,陈椽先生专著《茶业通史》从茶树生长自然条 件、品种、分布及演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深入地分析与论证,提出中国的野生大茶树表现出最原始的特征和特性,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定论。 此外,早在1922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就在《中华农学会报》第 37 期《学艺》栏发表《茶树原产地问题》文章。这是第一篇系统反驳外国某些人对茶树原产地偏见的 文章,并根据大量事实,证明茶树无疑是原产于中国的。

我国茶文化追溯到什么年代

我国茶文化追溯到什么年代

我国茶文化追溯到什么年代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那么我国茶文化的起源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我国茶文化的起源,一起来看看。

我国茶文化的起源(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

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汉族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关于茶,在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论著莫过于陆羽的《茶经》,《茶经》是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从茶树的生长到茶叶的采制,从煮到饮,这本书中还特别谈到了水。

水对饮茶是关健性的,水不好,茶再好也不会显出其好来。

可以说,陆羽的《茶经》是茶文化发展到唐朝的一个总结,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但在茶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三个时期十分重要,一是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在这个时期都有十分重大的转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茶文化的起源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
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
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
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
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
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
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
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
茶叶,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
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
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
陵县。

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
弋奢反,又音丈加反。

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

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
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
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
耳其。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

尔后,茶叶从中有关茶文化的起源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
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
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

中国当然
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

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
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

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
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

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
山茶。

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
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

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
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向
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

“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
病。

”(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
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

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
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秦人入巴
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

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
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
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
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
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
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
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
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