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经典材料解析题选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封建社会以土地为基础B. 封建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C. 封建社会中,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D. 封建社会中,皇权至高无上答案:C解析:封建社会中,农民并不拥有土地所有权,而是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进行耕作,向地主缴纳租金。

2. 以下哪一位不是唐朝的著名诗人?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答案:D解析:苏轼是宋代的著名文学家,而非唐朝。

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________。

答案:泉州解析:明朝时期,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泉州等少数港口进行。

2. 清朝末期,________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南京条约解析: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简答题1.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它不仅结束了清朝的统治,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主要包括:土地私有制,封建等级制度,皇权至上,以及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这些特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土地私有制导致了土地兼并和农民贫困,封建等级制度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皇权至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发展,儒家思想则对中国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析: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影响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这些特点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错误的是:A.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B.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D. 秦始皇统一了语言答案:D解析: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但并未统一语言。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始于唐朝B.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唯一方式C.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 科举制度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答案:C解析: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唐朝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

科举制度的创立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打破了世袭制,使得社会阶层不再固化。

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B.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贸易往来C.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D.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答案:C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贸易往来以及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并非寻找建文帝。

4.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对内平定三藩之乱,对外抵御外敌入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直接引起的B.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顺治皇帝引起的C.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引起的D.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和父亲共同引起的答案:B解析: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顺治皇帝时期遗留的问题引起的。

5.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辛亥革命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C.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社会实现了现代化D.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但并未使得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 阅读下列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哪项措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A. 实行分封制B. 推行郡县制C. 推行科举制D. 实行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A. 促进了社会等级固化B.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 阻碍了文化发展D. 限制了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世袭制,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二、填空题3.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_________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国力。

答案:郑和解析: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领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不仅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交流,也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国力。

4.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_________。

答案:清朝解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三、简答题5.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

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论述题6.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洗雪了民族屈辱,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最后,中国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人物,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题型分析812分题材料解析题

高考历史题型分析812分题材料解析题

题型8 12分题材料解析题1.(2018·山东泰安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问题。

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再结合近代中国国共两党的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这一主题可以确立的主题是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然后再结合国共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论述时一定围绕着所立的主题进行阐述。

答案:论题: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阐述:(1)孙中山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建立了专制独裁统治,最终丧失民心,导致政权垮台。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足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先后与国民党进行两次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探索并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不断加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通过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总之,任何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积极探索,否则必然会失败。

2.(2018·云南保山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认为,英国征服者在印度完成了双重使命:一是破坏了亚洲式的旧社会;一是为亚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然而,它并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 以下哪一项不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A. 统一度量衡B. 焚书坑儒C. 推行郡县制D. 建立科举制度答案:D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包括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推行郡县制等。

而科举制度是在隋唐时期才建立的,与秦始皇无关。

3. 唐朝时期,以下哪一项不是对外交往的表现?A. 遣唐使B. 玄奘西行C. 鉴真东渡D. 丝绸之路的繁荣答案:B解析: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非常活跃,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丝绸之路的繁荣等。

而玄奘西行是唐朝时期佛教文化交流的表现,但不是对外交往的直接体现。

4. 明朝时期,以下哪一项不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A. 宣扬国威B. 促进贸易C. 寻找建文帝D. 传播文化答案:C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促进贸易、传播文化等。

而寻找建文帝并非其主要目的。

5. 下列关于鸦片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B. 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C.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战争D.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了这场战争。

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相反,被迫开放了多个通商口岸。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________制度。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制B.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C.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D.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公有制答案:B2. 唐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A.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B.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C.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士族门阀的势力得到削弱D. 科举制度的实行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答案:D二、非选择题3. 请简述明朝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仅允许官方进行有限的对外贸易。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减少了与外界的交流,影响了经济的开放性,同时也限制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文化交流。

4. 试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尝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来强化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其次,它培养了一批掌握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为后来的改革运动提供了人才储备;最后,洋务运动也暴露了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局限性,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改革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材料分析题5. 阅读下列材料:“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请结合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三国演义》中的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周期性规律。

在中国古代,由于地理、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统一和分裂往往交替出现。

例如,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而汉朝的衰落又导致了三国时期的分裂。

统一时期,国家往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而分裂时期则往往伴随着战乱和经济衰退。

因此,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规律性,但也不能完全概括所有历史现象,因为每个时期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

北京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北京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北京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A. 焚书坑儒B. 推行郡县制C. 修建长城D. 统一度量衡答案:ABCD解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多项措施。

其中包括焚书坑儒以消除思想上的异己,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修建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以及统一度量衡以促进经济交流和统一。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C. 增强了中央集权D. 导致了官僚体系的腐败答案:ABC解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世袭制度,使得社会阶层的流动成为可能,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中央集权。

至于官僚体系的腐败,并非科举制度本身所导致,而是制度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填空题3.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_______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郑和解析:郑和是明朝时期的著名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不仅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还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4.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标志着_______的终结。

答案:封建帝制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标志着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三、简答题5. 简述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及其失败的原因。

答案: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清朝末年光绪皇帝在1898年试图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其目的是振兴中华,挽救国家危机。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以及改革派内部的分歧,加之光绪皇帝缺乏足够的权力和支持,戊戌变法最终在百日之内被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所镇压,改革宣告失败。

四、论述题6. 论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五四运动”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爱国民主运动。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B. 科举制度最早出现于隋朝C.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D. 科举制度在清朝被废除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唐,盛于明清,直至1905年被清政府废除。

因此,选项D中的“清朝被废除”是不正确的。

2. 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兴起的B.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C.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D.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文化。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而非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新文化运动并不主张全盘西化,而是倡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 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C.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D.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了民主共和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立即实现民主共和,而是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

4. 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五四运动是1919年爆发的一场爱国运动B.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的不公C.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 五四运动的结果是成立了中华民国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其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五四运动的结果是中国社会思想的觉醒,而非成立了中华民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经典材料解析题选——西方世界的挑战
材料一:
第三十四款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

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

——《望厦条约》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此表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

单位:万英镑)年份1840年1842年1845年1850年1851年1853年输华商品总值52.4 96.6 239.0 140.0 216.0 100.0
材料三:
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

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

……1856年,三国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

朝廷告知可允许作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问题:(25分)
(1)材料一中《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规定了什么原则?(2分)
(2)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的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内部正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清政府应对西方世界挑战态度的看法。

(15分)答案:
(1)条约一经签订,双方应遵守;如确因情况变化,须经双方协商而定。

(2分)
(2)中国人民购买力低下;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没有实现;(3分)
(3)对华商品倾销额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与中国方面打交道不顺畅;战后商品价格下降
造成经济损失等(3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威胁清政府统治。

(2分)
(4)本题从观点、史实、论述、组织四方面合成评分。

其中观点3分;史实4分;论述5分;组织3分。

要求:
1、观点新颖、深刻;与材料关系紧密;(0——3分)
2、用核心史实进行完整论证;(0——4分)
3、论述过程具有逻辑性;史实、观点与论证的一致性;(0——5分)
4、用历史学科的语言进行准确、连贯的组织;(0——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