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大雪山 西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件
合集下载
西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14 翻越大雪山》课件_12

不攀,要想越过夹金 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资料宝袋
长征(1934—1936年),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 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 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 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 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 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中央红 军主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 ,南渡乌江,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之 后,通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同 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 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 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 饥寒交迫有的战士坐下休息就再也没起来 除了雪山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外,饥饿
和寒冷也给红军带来严峻考验。一是红军经 过长途行军和作战,体力消耗很大。二是红 军将士大多数来自水乡泽国,对严寒和稀薄 的空气很不适应,到了雪线以上严重缺氧, 人人感到如秤砣压胸。三是缺乏御寒的装备。 红军战士从南方一路转战而来,衣着单薄, 在雪山上只好靠吃辣椒、生姜御寒,许多战 士被冻伤甚至牺牲。
课文详解
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一、(1—4)雪山环境险恶。 二、(5—6)无畏的精神。 三、(7—12)革命情深。 四、(13)胜利的喜悦。
课文详解
一、学习课文,感受雪山的险恶
1、齐读第1、2自然段,勾画出写雪山特 点的语句。
2、写雪山的特点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 它起什么作用?
雪山环境的险恶,从侧面表现 出红军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 精神。
资料宝袋
红 军 翻 越 雪 山
资料宝袋
长征(1934—1936年),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 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 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 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 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 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中央红 军主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 ,南渡乌江,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之 后,通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同 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 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 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 饥寒交迫有的战士坐下休息就再也没起来 除了雪山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外,饥饿
和寒冷也给红军带来严峻考验。一是红军经 过长途行军和作战,体力消耗很大。二是红 军将士大多数来自水乡泽国,对严寒和稀薄 的空气很不适应,到了雪线以上严重缺氧, 人人感到如秤砣压胸。三是缺乏御寒的装备。 红军战士从南方一路转战而来,衣着单薄, 在雪山上只好靠吃辣椒、生姜御寒,许多战 士被冻伤甚至牺牲。
课文详解
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一、(1—4)雪山环境险恶。 二、(5—6)无畏的精神。 三、(7—12)革命情深。 四、(13)胜利的喜悦。
课文详解
一、学习课文,感受雪山的险恶
1、齐读第1、2自然段,勾画出写雪山特 点的语句。
2、写雪山的特点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 它起什么作用?
雪山环境的险恶,从侧面表现 出红军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 精神。
资料宝袋
红 军 翻 越 雪 山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课件14.翻越大雪山 l 西师大版 (共10张PPT)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132021/8/132021/8/132021/8/138/13/2021பைடு நூலகம்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13日星期五2021/8/132021/8/132021/8/13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132021/8/132021/8/138/13/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132021/8/13August 13,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132021/8/132021/8/132021/8/13
阅读实训: 1、朗读课文。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1、对于白求恩大夫来说,手术台就是他为之拼搏和奉献 的地方,表现了他兢兢业业、一心为拯救伤员的精神品质。
2、找出在下列三种情况下,描写白求恩仍坚守手术台的句子。 (1)当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时;
(2)当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时;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 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担架队抬起做过手术的伤员,迅速向后方转移。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 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周围环境和人物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齐会战斗胜利结束了。这次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 (一系列数字表现了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阅读实训: 1、朗读课文。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1、对于白求恩大夫来说,手术台就是他为之拼搏和奉献 的地方,表现了他兢兢业业、一心为拯救伤员的精神品质。
2、找出在下列三种情况下,描写白求恩仍坚守手术台的句子。 (1)当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时;
(2)当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时;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 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担架队抬起做过手术的伤员,迅速向后方转移。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 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周围环境和人物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齐会战斗胜利结束了。这次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 (一系列数字表现了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翻越大雪山课件》

2021-1-19
x
4
句子解析
那里没有人烟,山上空气稀薄,人走到上 面,呼吸十分困难;那里天气变化莫测: 一会儿下大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又 是狂风暴雨。
这一句话写出了夹金山自然条件的恶劣,突出了 这里环境的险恶,也为下面红军翻越雪山时的困 难作了铺垫。
2021-1-19
x
5
句子解析
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 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 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这里抓住“脱下”、“披在”、“背起来”、 “带着”、“爬”等动词,想象指导员背着昏迷 的战士翻越大雪山的情景,体现了红军战士互相 关心、互相帮助、同舟共济的革命深情。
2021-1-19
x
6
《七律·长征》中的哪些诗句与本课内容紧密 联系,把你的认识写下来。
2021-1-19
x
7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翻越大雪山
2021-1-19
x
1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 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 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 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 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 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 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 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 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 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 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 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 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 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 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 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Leabharlann 2021-1-19x
2
红军战士在翻越大雪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翻越大雪山》PPT课件(4篇)

衣破鞋烂脚打趼,无棉衣无棉鞋,无绒帽手套
二、学习课文,感受红军无畏的
精神
1. 齐读第5段,思考: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 先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在书上勾画 出来。
山下气温骤降;山腰一看到处是雪; 地形险峻;一路上挖脚窝。
2.默读第6段,思考:“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 “拼尽”可换成那些词?为何用“拼尽”?联系上下 文1、进2行句体是会说。山上极度寒冷;3、4句体会出空气稀薄; 第5句体会到生命危在旦夕,情况十分危急。红军战 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所以大家都“拼尽”全 身力气,挑战极限,挑战生命,艰难前行。
《七律·长征》中的哪些诗句与本课内容紧密 联系,把你的认识写下来。
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翻越大雪山
伟 大 的 领 袖 毛 主 席
长征(1934——1936年),指中国工 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 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 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 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 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 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 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 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 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突破
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翻越大雪山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 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 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 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 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 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 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 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 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 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 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 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 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 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 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 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二、学习课文,感受红军无畏的
精神
1. 齐读第5段,思考: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 先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在书上勾画 出来。
山下气温骤降;山腰一看到处是雪; 地形险峻;一路上挖脚窝。
2.默读第6段,思考:“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 “拼尽”可换成那些词?为何用“拼尽”?联系上下 文1、进2行句体是会说。山上极度寒冷;3、4句体会出空气稀薄; 第5句体会到生命危在旦夕,情况十分危急。红军战 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所以大家都“拼尽”全 身力气,挑战极限,挑战生命,艰难前行。
《七律·长征》中的哪些诗句与本课内容紧密 联系,把你的认识写下来。
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翻越大雪山
伟 大 的 领 袖 毛 主 席
长征(1934——1936年),指中国工 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 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 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 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 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 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 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 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 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突破
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翻越大雪山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 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 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 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 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 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 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 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 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 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 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 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 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 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 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 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翻越大雪山-优秀PPT课件

1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 迅 2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 席慕蓉 3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萧楚女 4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 迅 5 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巴 金 6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雷 锋 7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8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吴玉章 9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0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 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 迅速,越彻底,越好。—— 毛泽东 1、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张孝祥 2、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3、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4、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5、如果你想得到,你就会得到,你所需要付出的只是行动。 6、光说不干,事事落空;又说又干,马到成功。 7、对于每一个不利条件,都会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有利条件。 8、勤奋,是步入成功之门的通行证。 9、失败的历程也是成功的历程。 10、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11、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美好。 12、记住:你是你生命的船长,走自己的路,何必在乎其它。 13、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 14、生活充满了选择,而生活的态度就是一切。 15、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16、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9、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20、勤奋是成功之母,懒惰乃万恶之源。
《翻越大雪山》PPT实用课件

这一句话写出了夹金山自然条件的恶劣,突出了 这里环境的险恶,也为下面红军翻越雪山时的困 难作了铺垫。
句子解析
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 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 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这里抓住“脱下”、“披在”、“背起来”、 “带着”、“爬”等动词,想象指导员背着昏迷 的战士翻越大雪山的情景,体现了红军战士互相 关心、互相帮助、同舟共济的革命深情。
感谢聆听,再见!
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翻越大雪山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 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 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 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 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 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 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 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 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 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 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 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 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 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 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 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军战士在翻越大雪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困难:极度寒冷、空气稀薄、呼吸困难、天气变 幻莫测、地形险峻。 办法:手拿拐棍、用刺刀挖脚窝,用木棍、绑腿 救摔进雪坑的战士,互相搀扶等。
阅读质疑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 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 怎么做的?
句子解析
那里没有人烟,山上空气稀薄,人走到上 面,呼吸十分困难;那里天气变化莫测: 一会儿下大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又 是狂风暴雨。
《七律· 长征》中的哪些诗句与本课内容紧密 联系,把你的认识写下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句子解析
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 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 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这里抓住“脱下”、“披在”、“背起来”、 “带着”、“爬”等动词,想象指导员背着昏迷 的战士翻越大雪山的情景,体现了红军战士互相 关心、互相帮助、同舟共济的革命深情。
感谢聆听,再见!
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翻越大雪山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 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 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 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 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 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 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 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 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 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 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 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 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 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 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 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军战士在翻越大雪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困难:极度寒冷、空气稀薄、呼吸困难、天气变 幻莫测、地形险峻。 办法:手拿拐棍、用刺刀挖脚窝,用木棍、绑腿 救摔进雪坑的战士,互相搀扶等。
阅读质疑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 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 怎么做的?
句子解析
那里没有人烟,山上空气稀薄,人走到上 面,呼吸十分困难;那里天气变化莫测: 一会儿下大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又 是狂风暴雨。
《七律· 长征》中的哪些诗句与本课内容紧密 联系,把你的认识写下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翻越大雪山》课件3-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阅读质疑
思考: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 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 会到什么?
阅 拓展读学质习疑
《七律·长征》中的哪些诗句与本课内容 紧密联系。
雪山
14 翻越大雪山
困难重重
险象环生
红军
同舟共济已经走了八 个月了。衣服破了,草鞋烂了,脚 底打满了老趼,既没有棉衣、棉鞋, 也没有绒帽、手套,碰到这样奇寒 的雪山,能走过去吗?
为了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 北上抗日,纵有 千难万险,也得 翻
过山去!
阅读质疑
红军在翻越险恶的雪山时先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们怎样克服的呢?默读课文第五段,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并细 细地品读,边读边想:从中感受到什么?批注在文旁。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
就
一路上,先头班用刺刀挖成一个个脚窝,后面的人手拉着 手,踏着这些脚窝,小心前进。
要是有人摔下去了,周围的人就立刻把木棍伸过去,把绑 腿撂下去,帮助战友爬上来。
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 块,系好 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
因此,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拼互尽相搀扶着,艰难地一 步一步地前进。
▪ 因此大家都拼尽 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 艰难地一步步前进。
一到山脚下,气温骤然降 低,脚下的路冻得硬邦邦的, 木棍戳在地上发出“咯咯咯咯”的
响声。
这里的地形十分险峻。雪十山分的险左峻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峭的雪壁, 中间是硬滑的积雪,一不小心就会滑下雪岩,摔下雪壁。
一不小心就会
雪坡高高低低,随处 都有一随些处雪
坑。一不小心, 踩滑了脚,就摔
进雪坑。一不小心,
▪“拼“尽”拼尽”一词可以换成其他词语吗?为什 么?
山上 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单薄 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脸上上、、身身上上像像被被无 无数数把把尖尖刀刀割割着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 牙齿打战, 有的抱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羊皮, 可都不顶用。
翻越大雪山 西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件(精选)PPT文档34页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翻越、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谢谢你的阅读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翻越、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谢谢你的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一读
bāng
chuō
duō
哆(哆嗦)
邦(硬邦邦) 戳(戳穿)
chān páo
liàng qiàng
踉 跄
搀(搀扶) 刨(刨坑)
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一、(1——4段)雪山环境险恶
二、(5——6段)无畏的精神
三、(7——12段)革命情深 四、(13段)胜利的喜悦
一、学习课文,感受雪山的险恶
红军爬雪山二
欣赏下面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红军爬雪山三
欣赏下面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红军爬雪山四
欣赏下面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红军爬雪山五
欣赏下面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红军过雪山时使用过的毛衣
14
翻越大雪山
1.从课题中,你看出了什么?
大雪山的环境恶劣,红军会遇到种种困难
2.红军能战胜它吗?
一定能
伟 大 的 领 袖 毛 主 席
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Hale Waihona Puke 14翻越大雪山绿柏小学
李乐坤
长征(1934——1936年),指中国工农 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 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 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 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 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 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 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 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 组成第二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突破敌人
1.齐读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写雪山的特点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它起什么作用? 雪山环境的险恶,从侧面表现出红军面对困难,无 所畏惧的精神。 3. 齐读第3、4段,体会红军翻越大雪山遇到的困难? 衣破鞋烂脚打趼,无棉衣无棉鞋,无绒帽手套
二、学习课文,感受红军无畏的 精神
1. 齐读第5段,思考: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 先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在书上勾画 出来。 山下气温骤降;山腰一看到处是雪; 地形险峻;一路上挖脚窝。 2.默读第6段,思考:“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 “拼尽”可换成那些词?为何用“拼尽”?联系上下 文进行体会。 1、2句是说山上极度寒冷;3、4句体会出空气稀薄; 第5句体会到生命危在旦夕,情况十分危急。红军战 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所以大家都“拼尽”全 身力气,挑战极限,挑战生命,艰难前行。
3、课文的表达方法有哪些?
(1)用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人物精神
(2)运用比喻、夸张、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 (3)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2、红军胜利会师后,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
《七律· 长征》中的哪些诗句与本课内容紧 密联系,把你的认识写下来。
1、再读课文,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了翻越大雪山时遇到的重重困难 以及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舟共济战胜 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经过。
2、课文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红军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 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学习第三部分课文,感受革命情深
1、默读7——12段,红军面临困难是凭借怎样 顽强的意志,用毅力和互助的友爱去战胜那坚 实的冰山呢?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写。 (1)“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以看 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痛 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2)“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 去”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患难与共,唇齿相依 的深厚情谊;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 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阅读质疑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 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 士怎么做的?
这些环境描写充分表现了雪山环境险恶,侧 面反映出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坚持往前走,突出 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
句子解析
那里没有人烟,山上空气稀薄,人走到上 面,呼吸十分困难;那里天气变化莫测: 一会儿下大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又 是狂风暴雨。
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 水,南渡乌江,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 敌军的围追堵截。之后,通过大凉山,强渡 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同年10
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 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 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 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欣赏下面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这一句话写出了夹金山自然条件的恶劣,突出了 这里环境的险恶,也为下面红军翻越雪山时的困 难作了铺垫。
句子解析
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 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 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这里抓住“脱下”、“披在”、“背起来”、 “带着”、“爬”等动词,想象指导员背着昏迷 的战士翻越大雪山的情景,体现了红军战士互相 关心、互相帮助、同舟共济的革命深情。
(3)文中的省略号的意思是什么?展开丰富的 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4)齐读第12段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 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 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四、学习第四部分课文,感受胜利的喜悦 1、齐读第13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越过大雪 山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夹 金 山
欣赏下面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夹 金 山
欣赏下面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夹 金 山
欣赏下面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夹 金 山
欣赏下面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夹 金 山
欣赏下面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红军翻越过的大雪山
欣赏下面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红 军 爬 雪 山 一
欣赏下面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