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鲁迅与《中国小说史略》
试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

试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储著炎【摘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以小说与稗史的考辨为基础,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小说的独特的进化历程.这种建立在对小说与稗史考辨基础之上的小说史观,符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实际,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现代小说的独特审美趣味.重新审视<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对于今天我们构建民族小说理论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史;稗史【作者】储著炎【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97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序言》中说:“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
”①作为一部开创性的著作,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奠定了中国小说史的学术研究基础。
鲁迅曾经说过:“倘若先前并无可以师法的东西,就只好自己来开创。
”[1]那么,在无可师法的情况下,鲁迅是怎样建构他的中国小说史呢?有的研究者认为:鲁迅“他重整国故,总结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理论架构,其实立足于现代的小说观念。
……他不单以西方小说观念作为评论中国小说发展的概念工具,更以此作为理论架构总结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2]。
有的研究者认为:“鲁迅小说研究杰出的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时,不依赖西方的观点,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小说观念。
”[3]那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小说史建构,到底是从“以西例律我国小说”[4]出发还是从我国小说发展实际出发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具体考察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体现的小说史观与小说观到底是怎样的。
我们知道,文学史的写作必须兼及文学与史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缺陷探究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缺陷探究赵旭【摘要】《中国小说史略》一直被视为集中体现鲁迅小说的史观之作,为学界所称道.但近年来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小说史略》存在着知识结构的不足,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切开了整体文学史,孤立地谈小说”,比较意识薄弱.针对这些论点进行探究,认为《中国小说史略》在知识结构上的确存在缺陷,但这主要是由文献和精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并非单纯的鲁迅本人的知识结构缺陷.而其规避中国小说的说唱传统,则是鲁迅从教学实际出发,并为撰写中国小说专史而有意为之的.【期刊名称】《平顶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0)003【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缺陷;知识结构;教学【作者】赵旭【作者单位】沈阳大学,辽宁沈阳1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42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一经问世便受到学界高度评价,如胡适在1928年6月5日作《〈白话文学史〉自序》认为:在小说的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颇有一点点贡献。
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裁甚精,断制也甚谨严,可以为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1]。
蔡元培则认为《中国小说史略》“已打破了清儒轻视小说之习惯”[2],并在1936年鲁迅逝世后为其所做的挽联中特别提出“著作最严谨,岂徒中国小说史”。
郭沫若则认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和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一样,“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
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3]160。
《中国小说史略》之后出现的小说史著作虽然不少,在资料占有和研究方法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却仍然未能超越其基本框架。
但近年来也有学者对其提出了批评,如台湾学者龚鹏程通过“重新研究鲁迅小说研究中的盲点”[4]356,认为《中国小说史略》在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缺陷。
这种观点的提出有助于更全面客观地对鲁迅小说史观进行审视和反思,并对当代中国小说史学科的理论构建产生有益的启示。
《中 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

《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中国小说发展的漫长旅程,收获颇丰。
在书中,鲁迅先生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小说从远古神话传说到明清章回小说的发展脉络。
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小说的起源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与古代的神话、传说、寓言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些古老的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初步思考,为后来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到唐传奇,再到宋元话本,小说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们对于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恐惧,于是志怪小说应运而生,如干宝的《搜神记》,记载了许多神鬼怪异之事,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
而志人小说则侧重于记录人物的言行举止,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展现了当时士人的风度和才情。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小说,不仅在情节上更加曲折生动,而且在人物塑造上也更加细腻丰满。
如《柳毅传》中的柳毅,正直勇敢;《李娃传》中的李娃,机智聪慧。
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印象深刻。
宋元话本则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端,它们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生活气息。
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
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经典之作。
四大名著自不必说,《三国演义》以宏伟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水浒传》描绘了一群梁山好汉的反抗故事,揭示了社会的黑暗;《西游记》充满了奇幻色彩,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经历引人入胜;《红楼梦》则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众多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的兴衰。
此外,还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优秀作品。
《儒林外史》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儒林丑态;《聊斋志异》则以狐仙鬼怪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对社会的批判。
鲁迅先生在书中不仅对各个时期的小说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还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 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

《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要说这书啊,一开始我还真有点担心自己读不进去。
毕竟是关于小说史的,我寻思着会不会特别枯燥、特别学术。
但真读起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鲁迅先生的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能把复杂的事儿讲得清清楚楚,还让你觉得挺有意思。
书里从古代神话传说讲起,一路梳理了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
这过程就像是沿着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溯源而上,每一处风景都别有洞天。
比如说,讲到六朝的志怪小说,我才知道原来那些神神鬼鬼的故事背后,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
还有唐传奇,以前只知道《莺莺传》《霍小玉传》这些故事好听,却不知道它们在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那么重要的地位。
鲁迅先生就像个知识渊博的向导,带着我一点点看清这些故事的来龙去脉。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明清小说的部分。
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些大名鼎鼎的作品,鲁迅先生的分析简直是入木三分。
他不仅讲了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还讲到了它们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吧,以前我读的时候,就是看个热闹,觉得里面的英雄豪杰特别厉害,战争场面特别精彩。
但鲁迅先生指出,这本书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其实有一定的模式化倾向,比如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曹操的奸诈等等,有时候显得有些过于鲜明和绝对。
而且,书中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也并非完全忠实于史实,而是加入了很多民间传说和作者的想象。
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这让我对《三国演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再说说《红楼梦》,鲁迅先生说它“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以前读《红楼梦》,总是被里面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所吸引,却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过。
现在想想,确实啊,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些人物,都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让人觉得特别真实可亲。
《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说史略》
《中国⼩说史略》
作者:鲁迅
《中国⼩说史略》为鲁迅先⽣编撰的中国第⼀部⼩说史专著。
全书共有⼆⼗⼋篇,叙述中国古代⼩说发⽣、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说。
本书在资料上搜罗宏富,采辑审慎,分析历代⼩说的思想、艺术,⾔简意赅,评断允当,是⼆⼗世纪⼀部具有⾥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点击即可阅读)
题记序⾔
第⼀篇史家对于⼩说之著录及论述第⼆篇神话与传说
第三篇《汉书》《艺⽂志》所载⼩说第四篇今所见汉⼈⼩说
第五篇六朝之⿁神志怪书(上)第六篇六朝之⿁神志怪书(下)
第七篇《世说新语》与其前后第⼋篇唐之传奇⽂(上)
第九篇唐之传奇⽂(下)第⼗篇唐之传奇集及杂俎
第⼗⼀篇宋之志怪及传奇⽂第⼗⼆篇宋之话本
第⼗三篇宋元之拟话本第⼗四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上)
第⼗五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下)第⼗六篇明之神魔⼩说(上)
第⼗七篇明之神魔⼩说(中)第⼗⼋篇明之神魔⼩说(下)
第⼗九篇明之⼈情⼩说(上)第⼆⼗篇明之⼈情⼩说(下)
第⼆⼗⼀篇明之拟宋市⼈⼩说及后来
第⼆⼗⼆篇清之拟晋唐⼩说及其⽀流选本
第⼆⼗三篇清之讽刺⼩说第⼆⼗四篇清之⼈情⼩说
第⼆⼗五篇清之以⼩说见才学者第⼆⼗六篇清之狭邪⼩说
第⼆⼗七篇清之侠义⼩说及公案第⼆⼗⼋篇清末之谴责⼩说
后记中国⼩说的历史的变迁。
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

中国小说史略读书笔记读《中国小说史略》有感我们知道,中国小说自来无史,鲁迅的这部著作,打破了小说自来无史的局面,它是一部系统性的中国小说史著作,其问世,是对中国小说史研究极大的贡献,同时也反应了鲁迅在学术领域中极其宝贵的开拓精神。
小说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是部开创性的著作。
其开创性不仅体现在打破了历代文人的陈旧思想,而且为后代研究小说史提供了资料,为小说继往开来式的发展局面开辟了道路。
正应了鲁迅在《序言》中说过的那句话“中国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金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
可以见到,在一些外国著作中,如1901年伦敦出版的英国学者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和1902年莱比锡出版的德国学者葛鲁贝的《中国文学史》均只有片段的、零碎的关于中国小说的描述,而中国关于小说的著作也是寥寥无几。
如临传甲《中国文学史》论及小说时,采取的实际还是排斥的态度,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1918年版作为我国早期出现的篇幅最大的文学史著作之一,全书论及小说的篇幅非常之小,而这对于全书来说简直不成比例。
从这些著作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学史家对于文学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跟我们今天有很大的差距,而这些也说明了当时的著作家对于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是看得很轻微的。
鲁迅恰是看中了文学史上这个瑕疵之处,并极尽个人之力量,著成了力作《中国小说史略》,而鲁迅对此作出的付出之巨大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知道,小说史的撰述是以对大量的作家作品和小说发展过程诸现象的观察、整理、考察、评析为基础的,以往的这些作品尚未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这样有关小说史料的大量的辑录、考核、分析、研究工作都得有小说史著者自己来完成,可想而知,鲁迅在准备和撰写《中国小说史略》过程中所花费的精力和劳动是惊人的,至于要“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中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则更是谈何容易!可以说,这么一部在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绝对真实而全面地反应了鲁迅在文学领域极其宝贵的开拓精神,是作者鲁迅超强的文学功底和坚忍不拔,严谨认真的性格品质的真实写照。
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为参照看唐传奇作者的创作动机

《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和 汉文综合版 )
J! 0 1 3 u. 1 第 o卷第二期 2
总第 7 0刘
以鲁迅的 《 中国小说史略》为参照看唐传奇作者的创作动机
李华
( 中0
一
部分是在文人聚会时 “ 宵话征异 ” 的过程中产生 出来的。比如 《 庐 江冯媪传》 中末尾写道: 元和六年夏五月 , “ 江淮从事李公仆使至京 , 面,分别是纯粹以娱乐为目 的、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牛李党争中的相互毁谤、 回次江南,与渤海高钺 ,天水赵赞,河南宇文鼎会于传舍 。宵话征 表现 自己的文才、宣扬佛道以惩戒世人和抒发心中的 “ 不平之呜” 。 异, 各尽见闻。 钺具道其事 。 公仆为之传。 ”由此可见, 这是作者在 [ 关键{] 国 说 略 唐 奇 唐 奇 者 创 动 司中 小 史 ; 传 ; 传 作 ; 作 机 闲暇无聊之时,与朋友们闲谈 以打发时问,纯粹是为娱乐而写;而 鲁迅曾讲: 小说亦如诗, “ 至唐代而一变, 尚不离于搜奇记逸, 《 虽 任氏传》则是作者沈既济在旅途中听到并记述下来的故事。作者 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 ,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 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在航船上 ,内容无非是闲谈 中的奇 闻轶事。正 而尤显者乃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在鲁迅看来, ” 唐传奇的作者在创 如鲁迅先生所说: 则到休息时, “ 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遗闲暇。 这 作作 品时 己经是 出于 自 觉而非无意为之 ,他们能有意识的借助小说 种事情, 就是彼此谈论故事。 以娱乐为 目的进行创作的作 品还有很 ” 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现实 ,抒写理想。即唐传奇作 多,比如 《 东阳夜怪录 》 古岳渎经》等。 、《 者都有一定的创作动机 。鲁迅在其 《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和第九 二、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 篇 《 唐之传奇文》( )( 上 下)中略提一二 ,本文 以此为参照,结合 龚鹏程在其著作 《 中国小说史论》 统计 : 通考唐传奇作者,除 “ 其他学者观 点,再加以补充 ,简要介绍唐传奇作者的创作动机。 寥寥数篇如王度 《 古镜记 》 、佚名 《 补江总白猿传》 、张文成 《 游仙 纯粹以娱乐为 目的 窟》之外 , 余多作于唐代宗大历以后。 从中我们可以得 出传奇在中 ” 元人虞集说: 盖唐之才人, “ 于经艺道学有见者少, 徒知好为文 唐兴盛 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唐传奇作者的创作动机 。且看元稹 《 酬 辞 ,闲暇无所用心,辄想象幽怪遇合,才情恍惚之事,作为诗章答 翰林自学士代书一百韵》诗云:“ 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 ”句下 问之意,傅会以为说,盍簪之次,各处行卷,以相娱玩 ,非比真是 自注: 乐天每与予游 , “ 从无不书名屋壁 。 又尝于新 昌宅 ( ) 《 听 说 一 有事,谓之传奇。元稹、 白居易犹或为止、而况他乎?”(道园学 枝花》 自 《 话, 寅至巳末毕词也。 元稹 自居易一大早就起来听说“ , ” 话” 古录》卷-A 《 写韵轩E 。可见写作 目的不在于功利 ,不在于教 以致长达四个时辰之久 ,可见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好 尚。这种好尚就 7 7 ) 训 ,而在于 “ 娱玩 ” 。鲁迅也认为 “ 若为赏心而作 ‘ 虽不免追随俗 反映了一种新的审美需求和与传统心理迥然不同的期待心理,正是 尚,或供揣摩, 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 唐传奇有不少属娱乐遗 为了满足这种读者阶层 的期待视野 , 。 传奇作者尤其是中唐 以后的作 兴之作,所 以鲁迅说:“ 记叙委屈,时亦近于 俳谐 。 唐传奇有相 当 者才会大量创作符合受众心理的作品。此乃又一创作动机 。 ”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鲁迅提出的说法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鲁迅提出的说法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将这本书归为神魔小说一类,并对明清学者从劝学、禅、道、阐明理法等予一概的否定。
认为《西游记》这本书就是吴承恩一时游戏之作。
鲁迅的论断是从对《西游记》小说版本的演变发展推论而来。
因为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后之学者视之如天条,莫敢逾越。
吴承恩先生把现世的花,用八十一劫难开给众生看,如同《枕中记》吕翁给卢生的青瓷枕头,枕后“荣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
”让众生"行深般若婆罗密多时"用大智慧来观花察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者鲁迅与《中国小说史略》【摘要】不同于作者鲁迅,学者鲁迅的成就在其中国小说研究和中国小说史研究以及收集、整理、考订小说史料和其它多种古籍。
他还为这些古籍撰写了序跋和考订记……本文概论了学者鲁迅在学术上的一些成就,并就《中国小说史略》一书分析其在小说史上的成绩。
【关键词】鲁迅;学术;中国小说史略一、学者鲁迅及其成就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中用过这样一段话来评价:“鲁迅的力量则多多用在文艺创作方面,在这方面的伟大成就差不多掩盖了他的学术研究方面的业绩,一般人所了解的鲁迅大抵是这一方面。
”正如其所说,公众视野中的鲁迅,大抵是以作者身份呈现,而作为学者的鲁迅,则为普罗大众所较少接受。
鲁迅的学术,比起其在文学上的创作是毫不逊色的,譬如他广泛搜集金石铭刻,辑录逸书,校订典籍,还开创了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的先例。
在古籍整理和文化史的研究上,鲁迅有着不凡的成绩。
在古籍整理方面,究其大部分原因,则在于其对文献古籍的辑录有着很大的兴趣,这也和他小时候的爱好密切相关。
他很早就读过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后来转到《山海经》,之后又借过一部《唐代丛书》,还抄过陆羽的《茶经》三卷与陆龟蒙的《耒耜经》和《五木经》等古籍。
在以后的治学过程中,他不仅把这些知识用到实践中,还能根据经验对这些知识加以修正。
同样,鲁迅对史学的重视也有其两方面的原因。
一则在于鲁迅家族的家学渊源。
鲁迅胞弟周建人曾说:“我们覆盆桥周家三台门,都不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而是读《史略》。
”这与他们的祖父周介孚强调读史的重要性是密不可分的,周介孚认为“首先应有一些历史基础的知识(虽然那些书并不好懂)。
他不赞成一般通行的先读《百家姓》或《千字文》。
”这对鲁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鲁迅后来其后也经常在文中强调史学的重要性:“无论是学文学的,学科学的,他应该先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因为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一治史学,就可以知道许多‘古已有之’的事”。
二则在于鲁迅继承了朴学的传统。
他的治学态度延续了清初学者治学的优良传统。
清初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是首治史学的。
黄宗羲坚持学者最重要的事情在于通知史事。
顾炎武、王夫之也是“纵论唐宋,搜讨前明遗闻”。
在治学时,鲁迅一方面翻查古书并抄唐代以前的小说逸文,一方面又抄唐代以前的越中史地书,在古籍整理和文化史方面,获得了了一定的学术成果。
首先是一部《会稽郡故书杂集》,其后是谢承的《后汉书》。
他还先后辑录了《古小说勾陈》、《小说备校》、《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四部专著。
此外,他还有很多关于逸文、墓志、碑铭的考证文字以及汉画像砖和备课的拓片,并切还为此编了目录。
从他的这些学术成就上,我们足以窥见鲁迅的学术见识和治学方法。
这也正如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中评价鲁迅和王国维在史学上的作为时所赞扬的他们的治学态度:“大抵两位在研究故国上,除运用科学方法之外,都同样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遗烈。
他们爱搜罗古物,辑录逸书,校订典籍,严格地遵守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写《中国小说史略》之前,鲁迅就一直有志于写史。
他曾计划过要写《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字变迁史》,但最终留下来的只有《汉文学史纲要》。
这本书和《中国小说史略》以及他的其它集子中有关学术方面的文章共同构成了他的学术成就中的主体部分。
此则专从《中国小说史略》来看学者鲁迅在小说史上的成就。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的序言中写道:“中国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
”对于小说的研究,当时的中国学术界持以的是一种轻视的态度。
如蔡元培评价鲁迅,赞其成就:“《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等已打破清儒轻视小说之习惯”。
一语即可见当时的小说在很多学者眼中,实属于普通民众消遣之物,实难登大雅之堂。
则对于小说史的研究就更不用说是少之又少。
考证一下当时小说史的研究状况,外国学者中英国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和德国格鲁贝的《中国文学史》等,其中包含了一部分中国小说史的研究。
中国学者中则有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和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等对小说史有所涉及。
但是由于林传甲排斥小说,谢无量全书六十三章,也仅有四个章节论及小说,对小说史的研究仅仅是涉于皮毛,小说史的研究领域基本上属于空白状态。
直到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一书,才算是正式填补了这一空白。
郭沫若将此书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相提并论:“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壁。
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郑振铎也在《中国小说史家的鲁迅》中对鲁迅在小说史方面开创拓新的成就表示钦佩:“近三十年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人很多,但像鲁迅那样气吞全牛,一举而奠定了研究的总方向,有了那么伟大而正确的指示的,还不曾有过第二人。
”到现在,很多人还坚持,治中国小说史者,没有能超过鲁迅的。
二、中国小说史略观点与小说分类在《中国小说史略》开篇,鲁迅即就《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为中国小说史做了一次历时的梳理,溯清了“小说”之名的源流。
从庄子、桓谭、刘向、班固到长孙无忌、魏征、欧阳修、纪昀、胡应麟,鲁迅从历史资料入手(如将汉时录入小说之书一一列出,并指出各书出处及所讲何事等简略资料)并杂以小说史上给“小说”下过定义的数家之言,如庄子云:“饰以小说以干县令”,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从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条分缕析,一丝不苟,可见其治学之严谨。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
鲁迅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观点:1、神话的起源与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区别之原因鲁迅在第二篇《神话与传说》中首先认为文章的根源在于神话与传说:“探其根本,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
”他认为神话“且实为文章之渊源”。
然而诗人的辞藻粉饰让神话丧失了本色:“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
他又在其后附加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不同于其他的文学史研究者将小说的起源与文章的起源混为一谈的论述,清楚地指明了小说的起源在于休息。
如他在文中所说:“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于休息的。
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
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
——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这一段话也间接地透露出,小说刚开始的作用在于消遣。
这也是为什么之后很多文学史家把小说放在低于诗歌、散文的层次而不愿多加研究的原因之一。
同时鲁迅也在书中探讨了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区别,他认为希腊神话是有逻辑性的巨制,而中国神话只是零星小语。
究其原因,一为中国人民重实际而轻想象。
其二则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不言鬼神。
而这两点背后原因,在鲁迅看来,则是因为人鬼神部分:“人神淆杂,则原始信仰无由蜕尽;原始信仰存则类于传说之言日出而不已,而旧有者于是僵死,新出者亦更无光焰也。
”2、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的起源在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中,鲁迅阐释了六朝鬼神志怪类小说出现的原因有三。
一是中国“巫文化”的传统。
因鬼神与人隔离,而人欲与鬼神交流,就要通过“巫”来传递。
二是秦汉神仙之风,巫风盛行。
三是小乘佛教的引进。
晋、宋、齐、梁四朝,佛教盛行,佛经也随之增加,同时鬼神之说杂出,中、印两国鬼怪均有。
所以六朝时志怪小说开始并大量出现。
在第五篇《与其前后》中,鲁迅又接着解释了志人小说兴起的原因,在于魏晋名士重清谈,又“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
这也透露出小说在此时也开始具有了娱乐的作用。
3、小说由不自觉到自觉萌芽的过程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提到:“六朝人并非有意作小说,因为他们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样的,统当作事实。
”可见在此之前以及此时的小说在当时的人看来是确实发生的事物,他们认为人鬼皆是实在之物,记载他们的故事就是记载现实。
当时的作者并也没有自己自觉创造故事的意识,小说的自觉其时也尚未发生。
而到唐代,小说自觉开始萌芽。
鲁迅在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中引用胡应麟之说,点出了小说到唐代已经开始初显自觉的端倪。
除去以上观点之外,鲁迅还就一些小说类别下了定义和分类。
1、白话小说鲁迅在第十二篇《宋之话本》中解释了平话一名:“即以俚语著书,叙述故事,谓之‘平话’,即今所谓‘白话小说’者是也。
”此乃白话小说之开端。
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不同于当时的士大夫之流将小说理学化,而是自我创新,改变了体裁和使用的语言,是仅为一般人民娱乐而做的消遣小说。
2、神魔小说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说(上)》中,鲁迅解释了“神魔”之名。
明代妖妄之说盛行,鲁迅言:“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概括矣。
”同样,他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也就此提出了自己起名的缘由。
3、清代小说四派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鲁迅将清代小说分作四派,其一为拟古派(拟六朝之志怪,或拟唐朝之传奇者);二为讽刺派(小说中寓讥讽者);三为人情派(如《红楼梦》);四为狭义派(如《三侠五义》),并对四派做了详细的说明。
4、狭邪小说第二十六篇《清之狭邪小说》,鲁迅将狭邪小说定义为志异小说中伎人小传之类,是“偶弄笔墨,聊遣绮怀”的消遣小说。
由此也可以看出,鲁迅将小说分类来看的,有供以市民阶层消遣的小说,也有可从中见才学的小说。
5、谴责小说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中他给谴责小说下了定义:“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符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甚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整体而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以大量摘录的文章或文章梗概做支撑(如他考究《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详细列出了各类小说的类别及篇目名称),全书论述虽少,却往往一语中的,犀利精辟。
而鲁迅自己对于此书的态度是:“此稿虽专史,亦粗略也。
”单从这一本书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到鲁迅治学态度之严谨,这也是现今的研究者应学之态度。
【参考文献】[1]郭沫若.莫若文集.第十二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彭定安.鲁迅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周建人.回忆鲁迅[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