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故事

合集下载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灸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应用。

一、艾灸的历史起源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时代,据史书记载,黄帝时代的医学家神农氏是艾灸的创始人。

神农氏发现了艾叶的药用价值,并将其应用于治疗疾病。

艾叶在古代被认为具有温通经络、驱寒散寒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温和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艾灸的记载。

艾灸在中国古代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寒感冒、风湿病、消化不良等。

同时,艾灸也被认为可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反抗力。

二、艾灸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在宋朝时期,医学家朱震亨撰写了《艾灸甲乙经》,系统总结了艾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艾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后,艾灸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在明清时期,艾灸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医学家李时中在《医学入门》中详细介绍了艾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将其列为“十三种治疗法”之一。

此外,明代医学家李时中还提出了艾灸与针灸相结合的疗法,即“针灸艾灸适合”,进一步拓宽了艾灸的应用领域。

三、艾灸的现代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艾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强免疫力,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艾灸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病、消化不良、疲劳等疾病。

艾灸可以通过热量的传导作用,温暖经络,舒缓病痛,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艾灸还可以用于美容养生,如艾灸美容、艾灸减肥等。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艾灸也被发现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艾叶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等多种活性成份,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艾灸小故事

艾灸小故事

经典艾灸小故事故事一: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岁,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

其实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癒,可以保健延年。

故事二:日本《帝国文库》中有一段记载,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桥的换架竣工仪式上,要推举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满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长寿老人。

其中满平242岁,满平妻221岁,满平子万吉196岁,万吉之妻193岁,满平孙万藏151岁,万藏之妻138岁。

人们自然十分惊异,纷纷询问“汝家有何术?能长生者若是耶?”满平笑而答曰:“唯有祖传三里灸耳。

”三里灸,是艾灸的一种,指“足三里穴位”,据记载这种方法是唐代我国著名文化使者鉴真大师东渡后传给日本人的。

故事三: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千家万户裹粽子,划龙舟,屋檐房门还插艾驱邪。

南朝梁农懔在《荆楚岁记》中记载:“端午采艾,悬门户上,以攘毒气。

”其实,艾并不能斩妖驱魔,但艾可入药。

据史书记载,公园1260年冬,元代征南元帅忒木儿统领十万大军,在扬州城外安营扎寨,犒劳三军,准一举夺下扬州府,请功进爵。

不料,突然患病。

初起仅是消化不良,腹痛便稀,渐至足胫冷若冰霜,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终于下肢完全不能活动,卧床不起。

主帅病倒,帐下群龙无首,军情危急。

一日,忽见随征文官罗谦甫拜谒元帅。

罗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东垣老人李杲的得意门生,曾随师学医10余年。

罗谦甫为忒木儿行切脉望诊,道:“大帅年高气弱,多年疆场征战,朝暮行寒,加之饮食失节,多饮乳酪,履于卑温,阳不能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系寒湿相合而病。

女医学家鲍姑与灸法

女医学家鲍姑与灸法

女医学家鲍姑与灸法鲍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医学家,她对中医传统疗法燃灸法(也称为艾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燃灸法是一种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草药挥发的成分来治疗疾病的疗法。

这种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鲍姑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女医学家之一。

她精通中医理论,广泛研究了艾灸的效用以及其在治疗不同疾病方面的应用。

她的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燃灸法是一种将艾草烧热后贴在患者的特定穴位上的疗法。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穴位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而艾灸可以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来调节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艾草是一种具有温热性质的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在燃烧过程中,艾草会散发出特殊的气味和热量,这些热量和草药的挥发成分可以通过穴位的刺激而被人体吸收。

艾灸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热量和草药成分的刺激,来达到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

艾灸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炎、内脏疾病等。

艾灸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能够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应用。

鲍姑在艾灸的研究中发现,在艾灸治疗过程中,不仅草药的成分对疾病有治疗作用,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也对人体有益。

她提倡在艾灸过程中要注重温热传导的效果,让热能更好地在人体内部传递。

鲍姑还研究了艾灸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她发现艾灸对妇科疾病如痛经、不孕症等有显著的疗效。

她通过对不同穴位的灸热调理,使经络通畅,内分泌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鲍姑的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开创了中医妇科专业的研究方向。

她的成就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参考资料,对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女医学家鲍姑在中医疗法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她对艾灸的研究和应用。

她在艾灸治疗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探索和发现,并且将艾灸的应用推广到了妇科领域。

鲍姑的成就在中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做出了杰出贡献。

【资料】经典艾灸小故事

【资料】经典艾灸小故事

经典艾灸小故事【篇一:经典艾灸小故事】艾灸养生------ “艾”护生命 “灸 ”出健康经典艾灸小故事故事一: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 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 “黄白住世之法 ”。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健步如飞⋯ ⋯ 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 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 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 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 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故事二: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 174 岁,其妻 173 ,其子 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 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 补身长寿之术,有 “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 ”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 ” 的说法。

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 “若 要安,三里常不干 ”,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 102岁,这正是古 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

艾灸是中国人最好的养生方法艾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瑰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流行。

在中国古代,艾灸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艾灸疗法操作简单,安 全有效,无毒无副作用,即使是不懂医术的普通老百姓,也可以通 过简单学习,快速掌握操作方法,从而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因 此,艾灸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家有三年艾,郎中 不用来 ”的谚语流传至今。

艾灸故事

艾灸故事

关于艾灸的小故事两个有趣的艾灸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由此可知艾灸对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

故事一: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健步如飞……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故事二: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

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艾草也叫医草、灸草,素有百草之王的称谓。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由于艾草在灸疗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灸疗也被专称为“艾灸”。

韩国习俗里,五月端午节喝艾草汁的话,可以健胃整肠,一整年消化吸收良好,也不会中暑。

艾草米糕可以帮助消化,因为碱性的艾草可以中和酸性的米饭。

关于艾草的故事

关于艾草的故事

关于艾草的故事
艾草,又称苍耳、艾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中国商周时期。

据传说,商朝时期的医神华佗曾发明艾灸疗法,而艾草正是艾灸的主要材料。

在那个时代,艾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湿、消化不良、妇科疾病等。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人们常常会将艾草晒干后放在枕头下,认为它具有祛湿、驱蚊的作用;还有人会将艾草煮水后用来洗澡,称之为艾蒸浴。

除了医疗用途,艾草还有一些文化意义。

在中国的端午节,人们会用艾草包裹糯米,制成粽子,据说可以驱邪消病。

此外,在中国的道教和民间信仰中,艾草被视为神秘的药物,能够驱邪、护体、延年益寿等。

总的来说,艾草在中国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中药材,更是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艾灸养生古人的故事(关元穴)

艾灸养生古人的故事(关元穴)

艾灸养生古人的故事(关元穴)我在这里先给你讲一个故事: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

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父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用艾灸养生法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施灸用艾火灸出来的。

可见灼艾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有多强大。

艾灸养生《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

艾灸养生先从中脘、关元、和足三里灸起,逐渐在艾灸的过程中加减穴位,这些穴位都是以提高你整体的正气为主的,先扶正,其他疾病也会不攻自破。

夏秋之交艾灸好-艾灸养生培训网北京中医养生美容培训学校是华易国方中医养生美容培训学校培训艾灸养生美容培训技术。

现在正值夏秋之交,正是用艾灸强身健体的大好时机!各位千万别错过哦!关于艾灸的功效,武国忠医师的《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中有个故事: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

关于艾灸的神话故事

关于艾灸的神话故事

关于艾灸的神话故事艾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中国及其他许多亚洲国家被广泛采用。

艾灸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有许多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与之相关。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艾灸的神话故事,并探讨这些故事背后的意义。

一、仙女与艾草相传,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善良而富有智慧的姑娘。

她的名字叫做花蕊。

花蕊因为自小体弱多病,经常感到虚弱无力。

无论家族中的大夫如何治疗,都很难改善她的状况。

无奈之下,花蕊经常自己去山上采集各种草药,试图找到能治愈自己的方法。

有一天,花蕊在山上发现了一种形状奇特的草。

这种草有着特殊的香气,而且据说它能够治愈许多疾病。

花蕊欣喜若狂,她将这种草带回家并试着用它进行治疗。

果然,只用短短几次艾灸,花蕊就感到自己的体力和健康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花蕊想要和其他人分享她的发现,她告诉了村子里的人们,希望大家也能从艾灸中受益。

不过,每个人似乎都对她的发现半信半疑,甚至有人嘲笑她相信草能治病的想法。

尽管如此,花蕊并没有放弃。

她继续用艾灸疗法来治疗自己和亲朋好友的疾病,并逐渐让更多的人理解和认同这种方法。

二、神兽之谜古代传说,有一只神奇的兽类生物名为火凤凰。

这只凤凰不但美丽而雄伟,并且有着强大的治愈能力。

它的体骨内蕴藏着治愈草药的灵气。

但是,要捕捉到火凤凰可谓是无比困难,所以几乎无人知晓这秘密。

一位名叫李白的医者,听闻了有关火凤凰的谜言,并对它的治疗力量感到好奇。

李白终日思索,最终决定采用一种创新的方法来捕捉火凤凰。

他焚烧着香气浓郁的艾草,仿佛在发出一种对火凤凰的诱惑。

在李白的等待和努力下,终于渐渐有火凤凰出没。

李白将火凤凰守护灵性的艾草悉数收集,并将火凤凰释放回大自然。

此后,他发现这种草药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们用以进行艾灸,居然神奇地恢复了健康。

李白由此迅速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医者,他发展出一套基于艾草的疗法,并称之为“艾灸疗法”。

凭借这种疗法,他治愈了无数人的疾病,被后世敬仰为医界泰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有三宝,称之为“一根针、一碗汤、一柱灸”,艾灸疗法为三宝之一。

中医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告诉我们“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记载“针之不及,药之不到,必须灸之”。

在古代,许多精通方药和针灸的医学大家在实际治疗中都偏爱灸法,被誉为神医的华佗在给患者治疗疾病时亦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炷,就能使病痊愈。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艾灸亦在运用中发展、沉淀、绽放。

艾灸已经走向世界。

关于艾灸都有哪些艾灸故事
艾灸故事一:艾灸虽好病入膏肓不可灸
故事时间:春秋时期;故事主人公:晋景公
《左传》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重病,求医于秦,秦伯遣精于针灸术的太医医缓前往。

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此“攻之不可”的“攻”字,即指当时的灸法。

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白话翻译就是:晋国的晋景公患了重病,听说秦国的医生医术好,便派人到秦国去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名医去替他诊疗。

据说医缓即将到晋国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两个小孩在那里商量着,一个说:“来的那个人是个名医,一定会伤害我们的,我们应该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别怕,我们逃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个地方,看他能拿我们怎么办。


医缓到了晋国,诊断了一番后说道:“你这个病没有办法治疗了。

你的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这个地方靠近心脏,又不能艾灸,针刺又刺不到,服药也无济于事,没法治了呀!”后来晋景公果然不治身亡。

现代医学研究亦认为,心脏的区域禁灸。

艾灸故事二:鲍仙姑施灸治病还美颜
故事时间:晋朝;故事主人公:葛洪之妻鲍姑
葛洪祖师是道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医学家,他留下的《肘后备急方》更成为当今人们用以治疗疟疾的典籍之源。


很少有人知道,葛洪其实并不是独自修道,他的妻子不但是一位同道修行者,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医学家。

葛洪之妻姓鲍,民间多称鲍姑或鲍仙姑。

是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

她经常跟着丈夫在罗浮山炼丹行医,给老百姓治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

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

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

是医学史上记载的灸法治病第一人。

鲍姑的灸法取材于当地出产的红脚艾,其对治疗赘瘤与赘疣有明显效果。

书载:“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

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

”传言,凡是鲍姑用红脚艾帮人治病后,不但灸到病除,更能起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也正因为此,人们便把此种红脚艾称为“鲍姑艾”。

关于鲍姑用红脚艾治病,还有一则非常美丽的传说:
这一日鲍姑归来途中,见有一女子在河边边照自己的脸边流泪。

鲍姑上前一看,才发现姑娘脸上长满了褐色的赘瘤,她因此病而被人鄙弃,更难于嫁人。

鲍姑问清缘由后,随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
姑娘脸上熏灼。

灸后不久,姑娘脸上的赘瘤全部自动脱落,从此变成了一个美貌少女。

艾灸故事三:常灸气海护阳气得长寿
故事时间:唐朝;故事主人公:柳宗元的堂兄柳公度
《旧唐书》记载,唐代书法家柳宗元的堂兄柳公度,活到了80多岁,要知道在唐朝,人的平均寿命都没有超过40岁,能活到80岁绝对是高寿了!
别人向他请教养生之术,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

”简单来说,他的养生秘诀就是:经常艾灸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的地方,与之相邻的“关元穴”,以及上面的肚脐“神阙穴”,和后背与肚脐位置对应的“命门穴”,这几个穴位都是跟人体阳气息息相关的重要穴位。

从西医角度来说,这里是血管最丰富、血流最缓慢的地方,如果受寒,盆腔的血流会变得更加缓慢,不仅影响了盆腔内的器官功能,还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的畅通。

这也是为
什么。

仅仅只是艾灸气海穴的柳公度,就能长寿的重要原因,因为他抓住了中医养生的关键:保护阳气。

艾灸故事四:药王喜灸足三里年过百岁
故事时间:唐朝;故事主人公: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由于养生得法,享年百余岁。

考察他的医学思想和养生理念,是融摄了古代中医(主要是《黄帝内经》)、道家思想、儒佛理论等于一身,进而创新出独具特色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孙思邈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七岁就学,日诵千言。

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


后来孙思邈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18岁开始他便立志从医。

40岁之前,孙思邈的疾病经多方医治无果,因此他开始寻求艾灸疗法。

经过深刻研究和验证,证实了艾灸的养生祛病功效,孙思邈开始使用艾灸为自己调理身体。

据说孙思邈经常是“艾火遍身烧”,他尤其爱灸足三里穴。

到了90多岁高龄,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之时,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

因孙思邈有功于医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见了他。

艾灸故事五:江洋大盗年过九十精神好
故事时间:南宋;故事主人公:江洋大盗王超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

他年轻时遇一得道异人,传授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王超按此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盈润,后来犯案被抓,被判死刑。

临刑的时候,监官问他:你这么高龄,身体还这么好,有何秘术?王超答:师傅教我每年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
元穴,用艾灸施灸千柱。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

土成砖,木成碳,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艾灸故事六:艾有参之功,参无艾朴实之德。

故事时间:明朝;故事主人公:李时珍的父亲
李时珍生长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就跟父亲上山采药,耳濡目染,最终跨度几十年,写成著作《本草纲目》,一定是离不开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李延文毕生研究两种中药,一个就是人参,一个就是艾草。

研究完艾草以后就写了本专著《蕲艾传》,研究完人参后,写了一本专著叫《人参传》,写完《人参传》和《蕲艾传》之后,他把这两种中药做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艾有参之功,参无艾朴实之德。

意思是说,艾草有人参回阳救逆、补气补学、升阳举陷的作用,而人参没有艾草朴实惠民、普世传播的实用价值。

艾灸故事七:日本家族灸出6位长寿老人
日本《帝国文库》中有一段记载,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桥的换架竣工仪式上,要推举几位长寿老人从桥
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满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长寿老人。

其中满平242岁,满平妻221岁,满平子万吉196岁,万吉之妻193岁,满平孙万藏151岁,万藏之妻138岁。

人们自然十分惊异,纷纷询问“汝家有何术?能长生若是耶?”
满平笑而答曰:“惟有祖传三里灸耳”,三里灸,是艾灸的一种,指“足三里”穴位,据记载这种方法是唐代我国著名文化使者鉴真大师东渡后,传给日本人的。

艾灸故事八:艾烟善寻水源,祛湿效果好
在古代行军打仗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那就是说,一个部队的粮食跟水源直接决定它的军心。

古代行军,粮食可以随身携带,那水怎么办呢?如何在附近寻找水源?古人就把艾草集中起来,燃烧艾草,再把燃烧的艾草掩埋在地下,看产生的烟气往哪个方向走,朝着烟气走向的方向去挖掘,就在那个方向找得到地下水。

所以中医说,艾灸的时候,燃烧的灸火可以自动找到体内的水湿,将其驱逐出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