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故事
艾灸故事

中医有三宝,称之为“一根针、一碗汤、一柱灸”,艾灸疗法为三宝之一。
中医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告诉我们“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记载“针之不及,药之不到,必须灸之”。
在古代,许多精通方药和针灸的医学大家在实际治疗中都偏爱灸法,被誉为神医的华佗在给患者治疗疾病时亦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炷,就能使病痊愈。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艾灸亦在运用中发展、沉淀、绽放。
艾灸已经走向世界。
关于艾灸都有哪些艾灸故事艾灸故事一:艾灸虽好病入膏肓不可灸故事时间:春秋时期;故事主人公:晋景公《左传》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重病,求医于秦,秦伯遣精于针灸术的太医医缓前往。
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此“攻之不可”的“攻”字,即指当时的灸法。
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白话翻译就是:晋国的晋景公患了重病,听说秦国的医生医术好,便派人到秦国去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名医去替他诊疗。
据说医缓即将到晋国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两个小孩在那里商量着,一个说:“来的那个人是个名医,一定会伤害我们的,我们应该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别怕,我们逃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个地方,看他能拿我们怎么办。
”医缓到了晋国,诊断了一番后说道:“你这个病没有办法治疗了。
你的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这个地方靠近心脏,又不能艾灸,针刺又刺不到,服药也无济于事,没法治了呀!”后来晋景公果然不治身亡。
现代医学研究亦认为,心脏的区域禁灸。
艾灸故事二:鲍仙姑施灸治病还美颜故事时间:晋朝;故事主人公:葛洪之妻鲍姑葛洪祖师是道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医学家,他留下的《肘后备急方》更成为当今人们用以治疗疟疾的典籍之源。
但很少有人知道,葛洪其实并不是独自修道,他的妻子不但是一位同道修行者,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医学家。
葛洪之妻姓鲍,民间多称鲍姑或鲍仙姑。
艾灸养生小故事

木耳长了可以随时摘棹,但人体长了肿 瘤,就不可以随便把它切掉,即使在无奈的 情况下摘了,但它还是容易长出新的肿瘤,这 就是一旦发生癌症的人容易复发及转移的原 因;木头可以拿到太阳底下晒,我们的器官 可以拿到太阳底下暴晒吗?当然不可以,此 时就需要用到中医的温热疗法来解决人体湿 的问题,而艾灸疗法是最好的温热疗法,可 以帮我们把湿气排掉,可以改变我们的湿性 体质,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4、水果篮的故事 (子宫癌的发展过程及湿气对人体危害)
湿气是往下的,就像水是往下流的道理一 样;当人体湿气很重的时候湿气也同样会往下 流,流就会流到我们的骨盆我们的骨盆就像一 个水果篮刚好把这些水给兜住了,而我们的"水 果篮"。里有什么东西呢?一个梨两个苹果;梨 就是我们的子宫,苹果就是我们的卵巢,试想 下,我们把这一个梨两个苹果泡在水里一天, 能不能吃?
5、雨天的故事(湿症的表现)
想象一下下雨天你被雨淋湿的了,湿嗒嗒的衣 服穿在身上有什么感觉?首先会觉得很冷,当人 体有湿气时也会表现出怕冷,手脚冰冷等症状; 湿衣服穿在身上感觉非常沉重、黏糊糊的;如果 人体有湿气会觉得身体很沉重,没精神,容易困; 走路,逛街,经常觉得两腿发沉,胀;只要能坐 的绝不愿站着,能躺的不愿坐着,经常是把两手 撑着头;如果湿衣服穿在身上,总是会感觉不够 清爽,特别是下半身总感觉粘乎乎的不舒服;湿 衣服穿在身上还会有什么感觉呢?
水是往下流的,湿气流到了头部会头重头胀;流到 脸部会脸肿眼肿,流到舌头会舌胎厚有齿印,甚至流 口水,流到了背上会感觉肩、背很沉很重很紧,甚至 长湿疹,流到脾胃大便会不成形、拉稀、便秘,流到 了子宫,白带会增多,有异味,月经推迟,有血块, 甚至下不来,时间长了甚至会导致肿瘤的产生;流到 了脚上脚会肿胀、长水泡、香港脚等。衣服湿了,我 们一定会脱下来洗好后,先拧干,再拿到太阳底下晒; 拧干衣服就像在美容院里做刮痧、拔罐是没办法完全 把水拧干的,晒的动作就是相当于对身体使用温热疗 法,而艾灸疗法就是最好的温热疗法,是祛湿最好的 中医物理疗法。
艾灸小故事

经典艾灸小故事故事一: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岁,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
其实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癒,可以保健延年。
故事二:日本《帝国文库》中有一段记载,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桥的换架竣工仪式上,要推举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满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长寿老人。
其中满平242岁,满平妻221岁,满平子万吉196岁,万吉之妻193岁,满平孙万藏151岁,万藏之妻138岁。
人们自然十分惊异,纷纷询问“汝家有何术?能长生者若是耶?”满平笑而答曰:“唯有祖传三里灸耳。
”三里灸,是艾灸的一种,指“足三里穴位”,据记载这种方法是唐代我国著名文化使者鉴真大师东渡后传给日本人的。
故事三: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千家万户裹粽子,划龙舟,屋檐房门还插艾驱邪。
南朝梁农懔在《荆楚岁记》中记载:“端午采艾,悬门户上,以攘毒气。
”其实,艾并不能斩妖驱魔,但艾可入药。
据史书记载,公园1260年冬,元代征南元帅忒木儿统领十万大军,在扬州城外安营扎寨,犒劳三军,准一举夺下扬州府,请功进爵。
不料,突然患病。
初起仅是消化不良,腹痛便稀,渐至足胫冷若冰霜,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终于下肢完全不能活动,卧床不起。
主帅病倒,帐下群龙无首,军情危急。
一日,忽见随征文官罗谦甫拜谒元帅。
罗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东垣老人李杲的得意门生,曾随师学医10余年。
罗谦甫为忒木儿行切脉望诊,道:“大帅年高气弱,多年疆场征战,朝暮行寒,加之饮食失节,多饮乳酪,履于卑温,阳不能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系寒湿相合而病。
艾灸故事摘录

艾灸故事摘录“艾草”是如何被发现,它的称谓又是从何而来?由于年代久远,准确的源头已经无法考证。
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民间传说与趣闻里发现一些艾草的历史痕迹。
例如,我们可以从一个未曾尝试的角度,一个全新的视野——神魔小说《封神榜》中解读“艾”的世界。
据传3000多年前,武王伐纣,战争激烈。
正值伏天,武王部下大批军士不幸感染痢疾,死亡不计其数。
武王无奈,只好停止行军,扎营山野。
山野蚊子甚多,士兵们只好大量焚烧一种无名野草来驱蚊度日。
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姓萧名艾,字艾蒿。
此公夜以继日奔波于军营内外指挥军士采药熬汤医救病员,偏偏忘记了自我保护,终至病魔缠身,泻痢多日后病倒于营帐之内。
武王见状,痛哭失声,姜子牙等众将也都心烦如焚。
萧艾见大家慌张,又念及各营将士病情危急,咬紧牙关带病出诊。
他在慌乱之间未穿好衣裳鞋袜就下榻走出军营,谁知一脚踩着了驱蚊的野草火堆,顿感一阵钻心之痛。
萧艾急忙后退,却被自己的鞋子绊了一脚,仰面朝天倒翻在火堆上,忍痛打了个滚才爬起来。
他不顾自身的烧伤,匆匆穿上衣物就走。
萧艾走了好几道连营之后,渐渐觉得身子舒适起来,肚子不痛了,肠子不鸣了,也没有内急的感觉了。
真奇怪,他只顾医救别人,自己根本没服过药,大病怎么会不治而愈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难道是那野草之火治好的?他回到营帐内,除下衣物认真检查自己的烧伤。
只见足部烫起了3个大泡(即解溪、内庭、公孙三穴),小腿前外侧1个泡(即足三里穴)、上腹部3个泡(即中脘穴和左右两个天枢穴)、骶部1个泡(大肠俞穴)、背部1个泡(即脾俞穴)。
目睹如此多伤痕,他突发奇想,这也许正是一种绝妙的疗法。
于是他暗暗记下烫泡的位置,然后奔走各营,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病号的相应位置。
病号们见萧艾行为怪异,以为他急出精神病来了,胆小的纷纷逃避。
过了一夜,奇迹出现了,凡被萧艾烧伤皮肤的病号都好了起来。
于是全军上下依法而行,不到3天,全体将士病愈,军心大振。
武王大喜道:“萧艾拯救全军,功德大焉。
【资料】经典艾灸小故事

经典艾灸小故事【篇一:经典艾灸小故事】艾灸养生------ “艾”护生命 “灸 ”出健康经典艾灸小故事故事一: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 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 “黄白住世之法 ”。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健步如飞⋯ ⋯ 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 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 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 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 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故事二: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 174 岁,其妻 173 ,其子 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 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 补身长寿之术,有 “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 ”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 ” 的说法。
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 “若 要安,三里常不干 ”,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 102岁,这正是古 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
艾灸是中国人最好的养生方法艾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瑰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流行。
在中国古代,艾灸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艾灸疗法操作简单,安 全有效,无毒无副作用,即使是不懂医术的普通老百姓,也可以通 过简单学习,快速掌握操作方法,从而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因 此,艾灸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家有三年艾,郎中 不用来 ”的谚语流传至今。
艾灸故事

关于艾灸的小故事两个有趣的艾灸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由此可知艾灸对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
故事一: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健步如飞……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故事二: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
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艾草也叫医草、灸草,素有百草之王的称谓。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由于艾草在灸疗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灸疗也被专称为“艾灸”。
韩国习俗里,五月端午节喝艾草汁的话,可以健胃整肠,一整年消化吸收良好,也不会中暑。
艾草米糕可以帮助消化,因为碱性的艾草可以中和酸性的米饭。
艾灸的历史

艾灸的历史艾,古时又称艾草、冰台、医草、艾蓬、香艾、灸草、蕲艾、黄草、艾蒿等名称。
《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
则艾名冰台。
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
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最早的植物,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总集的《诗经》中就记载有艾,《诗经》“王风·采葛”条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其后,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撰写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经普遍应用了,而且是以医药用途为主的。
《庄子》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湖北蕲州产的艾为最佳,叶厚绒多,疗效亦佳,故以蕲州艾为著名。
艾在春季抽茎生长,茎高60-120厘米,叶形为羽状深裂,叶片尖端有不规则的粗锯齿,表面灰绿色,有白色毛绒,质柔软,折断为白色,秋季在茎梢上开淡褐色的花,有圆筒状的花冠,其中排列着小头状花序。
艾叶有芳香性气味,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
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置于石臼或其它器械中,反复捣碎,使之细碎如棉絮状,筛去灰尘、粗梗及杂质,留下的柔软纯艾纤维,即成柔软如棉的艾绒,其色淡灰黄,干燥易燃为佳。
《本草纲目》中说:“拣去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箩去渣滓,去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
用时焙躁,则灸火得力。
”艾绒质量的好坏,对施灸的效果也有影响,艾绒质量好,无杂质而干燥,存放久的效力高,疗效好,反之则差。
劣质艾绒,燃烧时火力暴燥,易使病人感觉灼痛,难以忍受,且因杂质较多,燃烧时常有爆裂的流弊。
在《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说明古人对艾的选择已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关于艾草的故事

关于艾草的故事
艾草,又称苍耳、艾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中国商周时期。
据传说,商朝时期的医神华佗曾发明艾灸疗法,而艾草正是艾灸的主要材料。
在那个时代,艾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湿、消化不良、妇科疾病等。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人们常常会将艾草晒干后放在枕头下,认为它具有祛湿、驱蚊的作用;还有人会将艾草煮水后用来洗澡,称之为艾蒸浴。
除了医疗用途,艾草还有一些文化意义。
在中国的端午节,人们会用艾草包裹糯米,制成粽子,据说可以驱邪消病。
此外,在中国的道教和民间信仰中,艾草被视为神秘的药物,能够驱邪、护体、延年益寿等。
总的来说,艾草在中国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中药材,更是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的故事
艾公曰: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健步如飞……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艾公曰: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
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
青岛养生连锁加盟,艾公馆祝您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