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小故事
艾灸故事

中医有三宝,称之为“一根针、一碗汤、一柱灸”,艾灸疗法为三宝之一。
中医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告诉我们“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记载“针之不及,药之不到,必须灸之”。
在古代,许多精通方药和针灸的医学大家在实际治疗中都偏爱灸法,被誉为神医的华佗在给患者治疗疾病时亦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炷,就能使病痊愈。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艾灸亦在运用中发展、沉淀、绽放。
艾灸已经走向世界。
关于艾灸都有哪些艾灸故事艾灸故事一:艾灸虽好病入膏肓不可灸故事时间:春秋时期;故事主人公:晋景公《左传》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重病,求医于秦,秦伯遣精于针灸术的太医医缓前往。
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此“攻之不可”的“攻”字,即指当时的灸法。
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白话翻译就是:晋国的晋景公患了重病,听说秦国的医生医术好,便派人到秦国去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名医去替他诊疗。
据说医缓即将到晋国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两个小孩在那里商量着,一个说:“来的那个人是个名医,一定会伤害我们的,我们应该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别怕,我们逃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个地方,看他能拿我们怎么办。
”医缓到了晋国,诊断了一番后说道:“你这个病没有办法治疗了。
你的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这个地方靠近心脏,又不能艾灸,针刺又刺不到,服药也无济于事,没法治了呀!”后来晋景公果然不治身亡。
现代医学研究亦认为,心脏的区域禁灸。
艾灸故事二:鲍仙姑施灸治病还美颜故事时间:晋朝;故事主人公:葛洪之妻鲍姑葛洪祖师是道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医学家,他留下的《肘后备急方》更成为当今人们用以治疗疟疾的典籍之源。
但很少有人知道,葛洪其实并不是独自修道,他的妻子不但是一位同道修行者,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医学家。
葛洪之妻姓鲍,民间多称鲍姑或鲍仙姑。
艾灸养生小故事

木耳长了可以随时摘棹,但人体长了肿 瘤,就不可以随便把它切掉,即使在无奈的 情况下摘了,但它还是容易长出新的肿瘤,这 就是一旦发生癌症的人容易复发及转移的原 因;木头可以拿到太阳底下晒,我们的器官 可以拿到太阳底下暴晒吗?当然不可以,此 时就需要用到中医的温热疗法来解决人体湿 的问题,而艾灸疗法是最好的温热疗法,可 以帮我们把湿气排掉,可以改变我们的湿性 体质,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4、水果篮的故事 (子宫癌的发展过程及湿气对人体危害)
湿气是往下的,就像水是往下流的道理一 样;当人体湿气很重的时候湿气也同样会往下 流,流就会流到我们的骨盆我们的骨盆就像一 个水果篮刚好把这些水给兜住了,而我们的"水 果篮"。里有什么东西呢?一个梨两个苹果;梨 就是我们的子宫,苹果就是我们的卵巢,试想 下,我们把这一个梨两个苹果泡在水里一天, 能不能吃?
5、雨天的故事(湿症的表现)
想象一下下雨天你被雨淋湿的了,湿嗒嗒的衣 服穿在身上有什么感觉?首先会觉得很冷,当人 体有湿气时也会表现出怕冷,手脚冰冷等症状; 湿衣服穿在身上感觉非常沉重、黏糊糊的;如果 人体有湿气会觉得身体很沉重,没精神,容易困; 走路,逛街,经常觉得两腿发沉,胀;只要能坐 的绝不愿站着,能躺的不愿坐着,经常是把两手 撑着头;如果湿衣服穿在身上,总是会感觉不够 清爽,特别是下半身总感觉粘乎乎的不舒服;湿 衣服穿在身上还会有什么感觉呢?
水是往下流的,湿气流到了头部会头重头胀;流到 脸部会脸肿眼肿,流到舌头会舌胎厚有齿印,甚至流 口水,流到了背上会感觉肩、背很沉很重很紧,甚至 长湿疹,流到脾胃大便会不成形、拉稀、便秘,流到 了子宫,白带会增多,有异味,月经推迟,有血块, 甚至下不来,时间长了甚至会导致肿瘤的产生;流到 了脚上脚会肿胀、长水泡、香港脚等。衣服湿了,我 们一定会脱下来洗好后,先拧干,再拿到太阳底下晒; 拧干衣服就像在美容院里做刮痧、拔罐是没办法完全 把水拧干的,晒的动作就是相当于对身体使用温热疗 法,而艾灸疗法就是最好的温热疗法,是祛湿最好的 中医物理疗法。
穴位背后的故事

穴位背后的故事楼主bee40012015-03-25 15:40:2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
”中国字,凡字皆有深意。
小小的穴名,看似平常,却是历代医家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经过千万般的比较方才取得。
熟悉了穴位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穴位将不再是一个空洞无义的黑点,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救命郎中,只要你花点时间,走近它,了解它,会发现,每一个穴位都是跟我们紧紧相随,不离不弃的健康伴侣。
第一章督脉:监督健康的升阳大脉1. 长强护理好长强就不得痔疮“长”是长大、旺盛。
而“强”顾名思义就是强壮、充实。
长强合二为一,意味着这个穴位的气血很强盛。
古人对这个穴位还有一个解释,叫“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
”意思也很好理解,人体的气血是循环不息的,新陈代谢就这在循环运行之中完成。
气血运行正常的话,人体的健康就能够得到保证。
否则,就很可能得病。
对于中气下陷证,如脱肛、痔疮、便秘等,都可以通过按摩长强穴来防治。
具体的做法也很简单,趴在床上,让家人帮忙艾灸长强穴,每次穴灸20分钟左右,长强处感到发热就可以了。
事实上,针刺长强穴,可以改变大肠的收缩和舒张的状态,从而改善便秘,也已经得到科学证实了。
古人说:“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意思就是说,把力量合到一起,人就强大了,对于外邪就有更强的抵抗力。
我们时不时按摩一下长强穴,就相当于将手上的力量都加诸在长强穴上,助长强一臂之力,这用一句军事术语来说,就叫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疾病焉有不退之理?2.腰阳关再也不怕腰痛了在说腰阳关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两句诗,叫做“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相信大家都听过。
这里的阳关在甘肃,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军事地位极其重要。
因为位于南边,所以称之为阳关,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隘叫玉门关。
玉门关原本叫阴关,与阳关一北一南遥相呼应,后来为了好听,改称玉门关,两道关隘一起扼守着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
艾灸故事

关于艾灸的小故事两个有趣的艾灸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由此可知艾灸对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
故事一: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健步如飞……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故事二: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
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艾草也叫医草、灸草,素有百草之王的称谓。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由于艾草在灸疗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灸疗也被专称为“艾灸”。
韩国习俗里,五月端午节喝艾草汁的话,可以健胃整肠,一整年消化吸收良好,也不会中暑。
艾草米糕可以帮助消化,因为碱性的艾草可以中和酸性的米饭。
关于艾草的故事

关于艾草的故事
艾草,又称苍耳、艾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中国商周时期。
据传说,商朝时期的医神华佗曾发明艾灸疗法,而艾草正是艾灸的主要材料。
在那个时代,艾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湿、消化不良、妇科疾病等。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人们常常会将艾草晒干后放在枕头下,认为它具有祛湿、驱蚊的作用;还有人会将艾草煮水后用来洗澡,称之为艾蒸浴。
除了医疗用途,艾草还有一些文化意义。
在中国的端午节,人们会用艾草包裹糯米,制成粽子,据说可以驱邪消病。
此外,在中国的道教和民间信仰中,艾草被视为神秘的药物,能够驱邪、护体、延年益寿等。
总的来说,艾草在中国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中药材,更是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单桂敏:我的艾灸故事(1~6全)

单桂敏:我的艾灸故事(1~6全)我的艾灸故事(1)初识艾灸这几天我在北京听到问的我最多的当属于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艾灸的,你怎么会知道艾灸可以治疗疾病?我是老三届的知情,六八年下乡,70年三月份到大队当赤脚医生,因为我是我们大队最年轻的医生,所以到外面望诊,打针,就是我跑腿的比较多一些。
记得当时有一个和我年龄近似的孙某,常常来到卫生所找我给她妈妈打肌肉针,我就喜欢临近中午的时候去给她妈妈打针,这样可以蹭一顿她家的饭吃。
因为当时感觉我们青年点的饭实在是不好吃高粱米饭常常是夹生的,记得因此而常常胃痛。
有时候到了孙家,就看到孙奶奶自己在艾灸,但是当时我不懂艾灸,就会问孙某:“奶奶在干什么?”“不知道,就整天看着她有时间就在南屋烟熏火燎的,神神秘秘的,奶奶说在治病。
”我这个人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毛病,于是我到南屋问奶奶:“奶奶您在干什么?”奶奶说:“我在治病,我用艾灸熏烤断断续续有近一年了,这一年来的时间里,我很少吃药和打针了,感觉身体强壮了很多。
你来到卫生所以后是不是没来给我打过针?”于是我就问奶奶:“您怎么知道的这个艾草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治疗疾病呢?”奶奶说:“老辈就知道这个方法可以治病,我也是听说的就试试,还真的好用﹍﹍”这时候我就看到奶奶用一个咱家捞饺子用的漏勺,里面放上奶奶自己加工的艾绒,上面扣了一个小碗,就看到有很多烟雾从漏勺的下面小眼里面冒出来,奶奶在用漏勺大面积地艾灸肚子。
当时奶奶也并不懂穴位。
我更是什么都不懂,就看到在奶奶施灸的边上放着很多她自己做的艾绒,于是我问孙某:“这些东西是从哪里买的?”孙某告诉我,“这些东西不是买的,是奶奶自己做的,奶奶有时间就会把艾叶采集下来,晾干,然后用石杵捣碎,用筛子箩一下在继续用石杵捣,有时候奶奶也会用自家的捣蒜缸捣。
”这时候我看到奶奶面前的艾绒加工的并不是细腻,里面还有一些没有捣碎的艾叶,照我们现在市面上看到的加工的艾绒差了很多。
看到这些,当时我就有一种想试试的想法。
艾叶故事: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艾叶故事: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不仅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避邪气作用,在我国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插青”的民俗。
所谓“插青”就是在门前挂上艾叶或石菖蒲。
关于挂“插青”来历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据说在唐朝末年,有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名叫黄巢,官兵听到这个名字都会害怕。
有一次,黄巢率领军队打到河南邓州城。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地形,他乔装扮成老百姓去察看地形。
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个农村妇女手拉着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怀里却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随着逃难的人群西行。
黄巢很纳闷,便上前去询问,那村妇说:“县衙今天挨门传令,说黄巢马上要血洗邓州,大家快逃命吧!”黄巢又问:“那你为什么拉着小的,却抱着大的?”村妇答道:“大的这个孩子,父母都已经被乱军杀死,如今只剩下这根独苗了。
小的这个是我的亲生儿子,万一黄巢追来,我宁肯丢掉自己的孩子,也要留下邻家的这根独苗。
”黄巢听了,为村妇的大义所感动,他对村妇说:“我黄巢专和官府作对,决不伤害无辜百姓!”说着,他拔出佩剑一挥,砍倒路边两株艾草,交给村妇说:“大嫂,你快快回城传话,让穷人门上都插上艾草,有这个记号,保管不会受到伤害。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当晚穷人家的门上都插上了艾蒿。
第二天正好是五月初五,农民军攻下了邓州、杀了县官,而老百姓却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从此,端午节插艾叶可避免灾祸就一起流传到今天。
陈艾不仅具有温经散寒,调经止血作用,而且用做艾灸还有通络止疼,温补强壮功用。
重庆市知名诗人韦吉华先生赋诗赞曰:“力效能疗百病伤,温馨岂止在端阳。
四时艾灸丹田下,定教诸君年寿长。
(七绝•《艾》)陈艾,又叫艾、艾篙、医草、灸草、蕲艾、黄草、家艾、甜艾、草蓬、艾蓬等等。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干燥叶。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以湖北蕲州(李时珍的家乡)产者为佳,称“蕲艾”,因其得土气之宜,叶厚而绒多,用作灸治的材料,功力最大。
关于艾灸的神话故事

关于艾灸的神话故事艾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中国及其他许多亚洲国家被广泛采用。
艾灸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有许多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与之相关。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艾灸的神话故事,并探讨这些故事背后的意义。
一、仙女与艾草相传,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善良而富有智慧的姑娘。
她的名字叫做花蕊。
花蕊因为自小体弱多病,经常感到虚弱无力。
无论家族中的大夫如何治疗,都很难改善她的状况。
无奈之下,花蕊经常自己去山上采集各种草药,试图找到能治愈自己的方法。
有一天,花蕊在山上发现了一种形状奇特的草。
这种草有着特殊的香气,而且据说它能够治愈许多疾病。
花蕊欣喜若狂,她将这种草带回家并试着用它进行治疗。
果然,只用短短几次艾灸,花蕊就感到自己的体力和健康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花蕊想要和其他人分享她的发现,她告诉了村子里的人们,希望大家也能从艾灸中受益。
不过,每个人似乎都对她的发现半信半疑,甚至有人嘲笑她相信草能治病的想法。
尽管如此,花蕊并没有放弃。
她继续用艾灸疗法来治疗自己和亲朋好友的疾病,并逐渐让更多的人理解和认同这种方法。
二、神兽之谜古代传说,有一只神奇的兽类生物名为火凤凰。
这只凤凰不但美丽而雄伟,并且有着强大的治愈能力。
它的体骨内蕴藏着治愈草药的灵气。
但是,要捕捉到火凤凰可谓是无比困难,所以几乎无人知晓这秘密。
一位名叫李白的医者,听闻了有关火凤凰的谜言,并对它的治疗力量感到好奇。
李白终日思索,最终决定采用一种创新的方法来捕捉火凤凰。
他焚烧着香气浓郁的艾草,仿佛在发出一种对火凤凰的诱惑。
在李白的等待和努力下,终于渐渐有火凤凰出没。
李白将火凤凰守护灵性的艾草悉数收集,并将火凤凰释放回大自然。
此后,他发现这种草药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们用以进行艾灸,居然神奇地恢复了健康。
李白由此迅速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医者,他发展出一套基于艾草的疗法,并称之为“艾灸疗法”。
凭借这种疗法,他治愈了无数人的疾病,被后世敬仰为医界泰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艾灸小故事
故事一:
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岁,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
其实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癒,可以保健延年。
故事二:
日本《帝国文库》中有一段记载,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桥的换架竣工仪式上,要推举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满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长寿老人。
其中满平242岁,满平妻221岁,满平子万吉196岁,万吉之妻193岁,满平孙万藏151岁,万藏之妻138岁。
人们自然十分惊异,纷纷询问“汝家有何术?能长生者若是耶?”满平笑而答曰:“唯有祖传三里灸耳。
”三里灸,是艾灸的一种,指“足三里穴位”,据记载这种方法是唐代我国著名文化使者鉴真大师东渡后传给日本人的。
故事三: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千家万户裹粽子,划龙舟,屋檐房门还插艾驱邪。
南朝梁农懔在《荆楚岁记》中记载:“端午采艾,悬门户上,以攘毒气。
”其实,艾并不能斩妖驱魔,但艾可入药。
据史书记载,公园1260年冬,元代征南元帅忒木儿统领十万大军,在扬州城外安营扎寨,犒劳三军,准一举夺下扬州府,请功进爵。
不料,突然患病。
初起仅是消化不良,腹痛便稀,渐至足胫冷若冰霜,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终于下肢完全不能活动,卧床不起。
主帅病倒,帐下群龙无首,军情危急。
一日,忽见随征文官罗谦甫拜谒元帅。
罗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东垣老人李杲的得意门生,曾随师学医10余年。
罗谦甫为忒木儿行切脉望诊,道:“大帅年高气弱,多年疆场征战,朝暮行寒,加之饮食失节,多饮乳酪,履于卑温,阳不能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系寒湿相合而病。
”元帅点头应允。
罗谦甫便采用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之法,以陈艾温灸腧穴。
他取出备好的陈艾绒,在元帅肚脐下一寸半处“气海穴”,置艾绒温灸,以补下焦湿气;又在两膝的“足三里穴”,用陈艾灸煦,以缓解温寒而逆,引导阳气下行……经过艾灸施治,再投以温经散寒,健脾燥温之方剂。
不几天,忒木儿病势好转,又经过一段时间陈艾灸治,征南元帅又驰骋疆场了。
故事四
《旧唐书》记载,柳公度年八十余岁,步履轻便,别人向他请教养生之术,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
”柳公度就是经常用艾灸气海以防病延年的。
故事五:
插艾草的故事
唐朝末年发生黄巾之乱,为首的人名叫黄巢。
由于他出身贫穷,又值当时社会上贫富差距很大,有些贪官污吏又时时有官商勾结的事情发生,使他更嫉恶如仇,于是他纠结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劫富济贫,杀死了很多人,从此他们所到之处,大家无不闻风色变。
有一天,黄巢穿着一身洁净的衣服,骑着白马,来到一个村庄,他看到村里的男女老少很惊慌的都正往城外逃,人群里有一个妇人,背上背着一个年岁比较大的小孩,而手上却牵着一个年岁比较小的小孩,他看了觉得很奇怪,就去问这妇人:“你为何要背比较大的孩子,而让较小的孩子走路呢?”妇人说:“背上背的这个孩子今年五岁,是邻居家的孩子,孩子的父亲被征召去战区筑墙,不幸死了。
孩子的母亲也因病重快要死了,如今她把孩子托付给我,所以我有责任把她的孩子照顾好。
而我手上牵的是我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小心走丢了我还可以再生啊!”黄巢听了非常感动,心里想:“一个妇人家都可以有这样的爱心,去爱别人的孩子,而我堂堂男子汉,怎么可以比不上一个妇人家呢?”于是他跳下马来,赞美这位妇人的爱心,接着又问妇人说:“你们这么匆忙的往城外跑是为了什么呢?”妇人说:“黄巢要来了,难道你不怕吗?”黄巢又问:“他那么可怕吗?”
妇人说:“听说他的眉毛一边高一边低,而他的两个鼻孔是朝上的,也就是青面獠牙的那种呀!”黄巢笑着问妇人:“你看我像不像黄巢?”妇人说:“你看起来这么斯文,哪里会像他呢?”黄巢说:“我就是黄巢。
”然后他拔起地上的艾草,放在妇人的手上说:你赶快回去,把艾草插在家门口,也告诉村里有爱心的人这样做,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他们了。
故事六:
明·都穆的《都公谈纂》记载有这样一件趣闻:永乐年间,嘉兴人金晟任刑部主事。
一次讨贼中,官府捕到强盗多人。
令金感到惊奇的是:强盗的头目竟是一位“年百八二十五岁“的寿星,此人看上去却毫无老态,而“面如童子”。
金初不信,于是拟文派人到犯人原籍调查取证,结果无误。
金于是亲审该盗首,“问其以致寿之故”。
犯人说:少时居荆山(今属湖南)时,听一异人告之:常以草灸其脐,令人多寿。
于是自己长期操行此术,“遂知至此耳。
”
据史书记载,公元1260年冬,元代征南元帅忒木儿统领十万大军,在扬州城外安营扎寨,犒劳三军,准一举夺下扬州府,请功进爵。
不料,突然患病。
初起仅是消化不良,腹痛便稀,渐至足胫冷若冰霜,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终于下肢完全不能活动,卧床不起。
主帅病倒,帐下群龙无首,军情危急。
一日,忽见随征文官罗谦甫拜谒元帅。
罗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东垣老人李杲的得意门生,曾随师学医10余年。
罗谦甫为忒木儿行切脉望诊,道:“大帅年高气弱,多年疆场征战,朝墓行寒,加之饮食失节,多饮乳酪,履于卑温,阳不能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系寒湿相合而病。
”元帅点头应允。
罗谦甫便采用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之法,以陈艾温灸腧穴。
他取出备好的陈艾绒,在元帅肚脐下一寸半处“气海穴”,置艾绒温灸,以补下焦湿气;又在两膝的“足三里穴”,用陈艾灸煦,以缓解温寒而逆,引导阳气下行……经过艾灸施治,再投以温经散寒、健脾燥温之方剂。
不几天,忒木儿病势好转,又经过一段时间陈艾灸治,征南元帅又驰骋疆场了。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
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
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
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
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