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_循环分析与能量利用2

合集下载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不定项)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
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 )。
A.碳从植物流入动物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 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那么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 示为a=b+c+e
(×)
7.[第 64 页]同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聚集的有害物质越多。 (√ )
8.[第 65 页]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和物质在生态 系统中都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
9.[第 65 页]在探究“落叶是不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中,不 做处理的土壤(自然状态)是对照组。 ( √ )
课前预学区 明确目标 课前准备

课中导学区 情境问题 探究体验

课堂思学区 学习反思 评价检测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① 元素 ,都在不断进行着 从非生物环境到② 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③ 非生物环境 的循环过程。 2.特点:(1)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④ 生物圈 ,物质循环具有⑤ 全球 性,又 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在生态系统中⑥ 循环往复 运动。
碳循环和生物富集 活动1 认识碳循环和生物富集 1.在碳循环中碳出入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途径分别有哪些?
【提示】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等,从生物群落释 放出来的途径有动物和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 燃烧。

第3章_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及调节

第3章_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及调节
水平,男运动员最低20.8nmol/L,女运动员最低 2.08nmol/L; • 一般认为男子血睾酮低于3.47 nmol/L,女子0.69 nmol/L,均可出现典型的过度训练状态,并称之 为内分泌性疲劳。
47
思考题
• 1.我国健康成人的血红蛋白正常值。 • 2.简述心脏的腔室和瓣膜。 • 3.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 4.结合实例说明三个能源系统的供能特点。 • 5.简述血乳酸测试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 6.简述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激素的生理作用。
1、神经调节 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 式。 调节特点:快速、短暂、精确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
感受器 传入N纤维 中 枢 传出N纤维 效应器
41
2、体液调节
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化学物质、激素
22
(二)运动性心脏增大 • 静力及力量性项目:投掷、摔跤和举重运动
员心脏的运动性增大是以心肌增厚为主。 • 耐力性项目:游泳和长跑等运动员的心脏增
大却以心室腔增大为主。 • 心肌增大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
23
(三)心血管机能改善
安静时每搏输出量增加。 一般人: 50OOml/min=71ml/次x70次/min 运动员: 50OOml/min=lOOml次x5O次/min
血 乳 酸
平;
• ②曲线下半部右移 得较多,提示有氧 能力提高较多;
• ③曲线上半部分右 移动较多,提示无 氧能力提高较多;
4
1 3
2
• ④曲线左移,提示 机能能力下降。
39
• 第一节 呼吸、循环对机体能量代谢的保障 •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苏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苏教版选择性必修

关键能力·突破重难
核心点一 核心点二
能量流动过程
1.能量流动概念的理解 源头:太阳能
输入 —流经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传递 —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转化 —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
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散失 —过程:呼吸作用
2.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1)能量来源ba..生消产费者者的的能能量量主来要自来上自一太营阳养能级同化的能量 (2)能量去向: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去向可从 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三、生态金字塔 1.能量金字塔 将单位时间内各_营__养__级_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 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__养__级__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 形。
2.生物量金字塔 用能量金字塔的方法表示各个营__养__级__生__物__量__(每个营__养__级__所容 纳的有__机__物__的__总__干__重__)之间的关系。 3.数量金字塔 用能量金字塔的方法表示_各__个__营__养__级_的__生__物__个__体__的数目比值关 系。 4.生态金字塔 _能__量__金__字__塔__、_生__物__量__金__字__塔__和__数__量__金__字__塔__统称为生态金字塔。
1.用能量流动的原理,解释谚语“一山不容二虎”隐含的道理。 提示: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和规律可知, 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老虎在生态系统中几乎是最高 营养级,通过食物链(网)流经老虎的能量已减到很小的程度。因此, 老虎的数量将是很少的。故“一山不容二虎”。
2.如果你被困荒岛,要维持更长时间等待救援,要获得更多能 量,究竟要采用以下哪种生存策略呢?

高二年级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二年级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基本研究思路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基本研究思路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特别提醒: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照射到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太 阳能没有被生产者固定。 (2)流经人工生态系统(如人工鱼塘)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人工投放 的饵料等有机物中的能量。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食物网 ③特点 a.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捕食、种间竞争、捕食和种间竞争。 c.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数,而非生物数量。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 ①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②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 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正确。老虎属于大型肉食性动物,一般在食物链(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 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就越少,在一定的区域内容纳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也越少
6.沼渣还田,将秸秆作为牲畜饲料,牲畜的粪便进入沼气池生产燃料,此过程能提高能量传递 效率吗?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三章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三章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4.氧循环的意义:能够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典例1 根据氧循环的原理,生活中下列方法不可能使室内空气清新的是( )A.开窗 B.在阳台上种花C.在室内多放点盆栽 D.装空气清新装置
C
[解析] 空气清新主要指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高。室内的光照总体上是不充足的,尤其是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处于与人争夺氧气的状态,不利于室内氧气含量的提高。
题型 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典例4 某科学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此实验忽略温度等因素对装置内气体体积的影响)。将图一装置放在室外培养24小时,连接氧气检测仪,测得装置内一昼夜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二。请据图分析作答。
(1)分析图一和图二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红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____时移动到最右端(填数字)。该植物在一天中积累了有机物,依据是曲线中A点低于___点(填图中字母)。

大力发展储能产业和制氢产业,减小电能浪费,争取到2030年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
典例3 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化为休眠模式B.讲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D.循环使用教科书
B
[解析] 多使用一次性餐具,能增加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正确
知识点3 温室效应 重点
1.温室效应的概念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叫温室效应。
2.教材第118页活动:生活中的保温原理
实验步骤
取2只塑料杯,各装 清水,在1只盛水的塑料杯上盖一块玻璃片。把它们同时放在太阳光下晒1小时左右,然后分别测量水温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3章第1节 水循环(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3章第1节 水循环(含答案)

3.1 水循环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能够通过示意图,说明不同类型水循环的过程2.理解影响水循环不同环节的主要因素,并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3.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知识点01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一)海陆间循环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

2,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这种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3,通过这种循环,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二)陆地内循环1,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落在陆地上。

陆地内循环运动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三)海上内循环1,海上内循环就是海洋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知识拓展】1,水有三种形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

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和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体就是水存在的形式,主要有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

其中海洋水是主体。

陆地水还可分为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等,其中冰川水是陆地水体的主体。

3,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有光照、气温、风速、湿度、水域面积、植被覆盖率等;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有地面性质、坡度、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等;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有水汽、降温条件、凝结核等;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流域面积、植被、地质条件、蒸发、人类活动等。

【知识拓展】河流补给【知识拓展】河流的水文特征【即学即练1】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含答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CO2和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叫作碳循环B.生产者与分解者的部分生理活动是完成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C.能量为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提供动力D.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形式进行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

2.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 C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选出落叶和土壤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落叶腐烂情况解析:土壤中已含有大量微生物,无需专门接种,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土壤应进行处理,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3.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只是碳循环的一部分,并没有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4.碳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最主要部分,如图是碳循环过程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随着工业的发展,①过程的加剧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主要是控制该过程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①②③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循环转移、利用和释放解析: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利用和释放,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第4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被循环利用课后习题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第4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被循环利用课后习题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被循环利用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1.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只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B.物质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非生物环境C.物质循环不具有全球性D.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能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D解析:硝酸盐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可以使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

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使碳返回非生物环境。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在碳循环中,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 )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在碳循环中,碳进入生物群落要通过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来实现。

生物群落中的碳再回到非生物环境中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的。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质就是呼吸作用,包括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两种方式。

蒸腾作用是植物水分代谢的一部分,在水循环中有一定的作用。

3.在碳循环中,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返回大气的途径是(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植物的光合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答案:D4.下图表示a、b、c三个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由弱到强依次是( )A.a、b、cB.c、b、aC.b、a、cD.a、c、b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知,a地区落叶供给量最多,土壤中有机物相对含量却最少,说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最强,c地区正好相反。

5.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质循环类型之一。

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非生物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B.碳循环的循环过程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C.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D.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答案:D解析: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汽车发动机原理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帅石金
点燃式和压燃式内燃机
工作过程、燃烧理论、性能分析以及参数调控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1) 机械摩擦损失(50%~80%)
活塞组件、轴承、气门机构等(2) 附件驱动消耗(~10%)
水泵、机油泵、燃油泵、点火装置等运转必不可少的辅助机构(3) 泵气损失(5%~40%)
p
me mf m W W W W ++=1) 机械效率的定义2) 机械损失的组成与份额3) 机械损失的测量4) 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泵气损失包含在机械损失中?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电控气门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 压缩、膨胀线不重合,增大
汽油机压缩比小,所以误差小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4) 油耗线法
转速不变,测出整机油耗随负荷的变化曲线。

将此线外延到与横坐标相交的a 点,则a0之值为机械损失值适合柴油机,不适合汽油机
)
(/1)( a me a
c
p n
k B φφφ过量空气系数负荷柴油机∞⋅⋅=1) 机械效率的定义2) 机械损失的组成与份额3) 机械损失的测量4) 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参看公式1-32和图2-4)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1) 活塞平均速度z c m ↑,摩擦阻力↑,泵气损失↑(2) 负荷z 负荷Pe ↓,ηm ↓
z 怠速ηm =0
z 增压机型ηm ↑
(3) 润滑条件
z 机油粘度:冷起动和低温不能过高;高负荷不能过低z 水温80~95°C ,机油温度85~110 °C )
P (P P 1ηm e m m +−=1) 机械效率的定义
2) 机械损失的组成与份额
3) 机械损失的测量
4) 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