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毒奶粉击垮食品免检制度-三鹿为什么加三聚氰胺
三鹿集团PPT

1973年,更名为“石家庄牛奶厂”
1980年,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 被全国关注
1986年,三鹿开创“奶牛+农户”的饲养管理模式
1986年-2002年:占领全国
1993年,三鹿奶粉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一 1995年,三鹿在同行中率先组建企业集团 1996年,石家庄三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99年,专职生产液体奶的公司成立
•
为什么要加入三聚氰胺?
• 为了谋暴利,在奶里 面加水,有的甚至是 水里面加奶,加水后 蛋白,脂肪等含量就 降低了,奶粉企业会 检测到,拒收怎么办? 奶贩子便在奶里面加 三氯氰氨,以增加蛋 白含量,为了达到通 过企业检查,他们甚 至有自己的检测实验 室,配对假奶,有的 水加多了,看不到白 色,他们就加白灰!
• 1956年,三鹿成立时,只卖鲜牛奶。但三鹿那时就不满足只卖鲜牛 奶,1983年率先在全国研制生产母乳化奶粉。已从过去单一的婴幼儿 奶粉到现在的系列奶粉、系列液态奶、系列酸奶、系列乳饮料等共9 大系列171个品种,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需求各异的消费者。 在营销模式上,三鹿集团大力倡导团队营销,将集团的人力、智力、 财力和代理商的运力、仓储、人缘、地缘优势实现最佳结合;改变传 统的营销网络垂直化管理为“扁平化”管理,营销网络能根据市场变 化快速做出反应,三鹿最新产品4天之内就能销到全国各地。
。
首先,三鹿奶粉事件从根本上讲是管理者管理不当造成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但管理者没有使组织与外部环境更好地 协调,特别是法律道德、规章制度的协调。三鹿集团拥有国 家多项殊荣,这是它的品牌优势,可三鹿集团这种事情,使 三鹿集团声名狼藉,近半个世纪的辉煌毁于一旦。
其次,三鹿集团没有做到经营目标的创新,21世纪的管理就 是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可三鹿集团却以盈利为终 极目标,而忽略了企业伦理道德,为盈利而不顾大众的利益。 最后,三鹿集团忽略了作为现代企业核心价值构建的伦理道 德及社会责任,生产有害健康的奶粉,触犯了法律,没有承 担好一个民族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没有树立正确的企业价 值观。在事件发生后,百般推脱责任,没有表现出一个企业 应有的担当,使三鹿集团最初树立的企业形象轰然倒塌。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八大原则来论述分析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一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八大原则来论述分析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一1、什么是三聚氰胺三聚氰胺俗称蜜胺、蛋白精,也可以叫作三聚氰酰胺、氰脲三酰胺,这一有机化合物具有三嗪类含氮杂环。
常温下性质稳定,为单斜晶体,呈白色,无异味。
易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显弱碱性,遇酸形成三聚氰胺盐,对身体有害。
生产三聚氰胺树脂是三聚氰胺主要用途,所生产出的树脂耐水性、耐热性、耐电弧性、阻燃性很好,在装饰板、涂料、粘合剂、造纸、纺织、皮革、氨基塑料、电器、医药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
三聚氰胺不能作为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添加到食品中去,若人为向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话,要负法律责任。
查资料可知,正常情况下,食品中三聚氰胺含量很低,主要是通过环境、食品包装材料等媒介进入。
为保护人体健康,保证食品安全,我国制定了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限量值,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如果高于此数值不得销售。
2假蛋白原理不法商人为了将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增高,常利用测定食品和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方法上的缺陷,将三聚氰胺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这也是三聚氰胺常被人称为“蛋白精”的主要原因。
蛋白质主要组成成分是氨基酸,氨基酸的分子式含氮量最多才达30%,而三聚氰胺分子式里的氮含量大约为66%。
在蛋白质的测定中,一般会选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氮含量,利用氮与蛋白质的关系将蛋白质的含量间接推算出来,由于三聚氰胺的高含氮量,可以使得食品中蛋白质测定含量值偏高,以通过食品质量检测。
花费真实蛋白原料的1/5,即可将食品和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增加1%,且三聚氰胺溶于水后无色无味,掺杂后也不易被发现。
3、三聚氰胺的危害早有研究表明,三聚氰胺对动物和人体的生殖、泌尿系统有危害。
1945年,《药理学与实验治疗学》期刊上发表了美国纽约里德勒实验室两位毒理学专家的论文,他们以大鼠、兔和狗为实验材料,长期喂养大剂量三聚氰胺,三种动物的生殖、泌尿系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膀胱、肾部出现结石,发展成膀胱癌的几率很大。
企业管理论文--浅析三鹿奶粉事件

企业管理论文--浅析三鹿奶粉事件一、三鹿奶粉事件简要回顾三鹿奶粉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可以追溯到2008年9月11日。
中国卫生部于9月11日晚指出,当时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中,有很多患病儿童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
人们开始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卫生部专家同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9月12日,三鹿集团向公众宣称有不法奶农投毒。
9月15日,2名婴幼儿因病致死,截止当时,共有患儿1253名。
全国各大超市开始将有问题奶粉下架。
三鹿奶粉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国家质检总局的高度关注,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奶粉专项检查。
国家质检总局于9月16日发布“关于全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的结果通报”,22家婴幼儿奶粉厂家69批次产品检出三聚氰胺,伊利、蒙牛、光明等榜上有名。
检测通报一出,引起公众的巨大震惊。
很多公众对国家免检产品、名牌产品产生了怀疑。
二、三鹿奶粉事件原因分析1.企业的管理制度松懈三鹿奶粉是国家的免检产品,是关系着人体生命健康的产品,但却在这样一家知名品牌的奶粉中检查出三聚氰胺。
三鹿集团解释为不法奶农投毒。
作为企业,没有严格的对奶源进行安全检查,企业难辞其咎。
企业把责任推卸给奶农,奶农赚不到钱,人为加入三聚氰胺。
奶农钻企业质量检验不严格的空子,最终导致毒奶粉事件。
三鹿集团完全没有从自身去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没有看到自己监管制度的松懈,生产过程的漏洞,怀着侥幸心理,把问题一推再推。
2.重明星效益,轻产品质量石家庄三鹿集团由刚起步时的小公司乳制品加工,发展到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中国企业500强,也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支持的企业集团。
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中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等省以上荣誉称号二百余项。
三鹿奶粉事件简介

三鹿奶粉事件简介●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
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
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对“肾结石事件”也高度重视。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闻讯后立即作了批示:“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妥善处理”。
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也于9月10日作出批示,要求卫生部门及各监管部门做好患儿救治,迅速排查。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
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
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
●9月12日,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副省长咸辉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解放军第一医院看望、慰问该院收治的肾结石患儿。
●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三鹿奶粉事件背后大秘密

三鹿奶粉事件背后大秘密2008-09-12 17:35:28 中国新闻网【浏览字号:大中小】点击发表评论作者:廖新波(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中新社兰州九月十一日电(记者殷春永)甘肃省卫生厅今天中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对该省发现多例婴儿泌尿结石事件首次对媒体作情况通报,并呼吁大力推广母乳喂养。
此次通报证实,今年上半年,甘肃省境内一家医院共收治患肾结石患儿十六例,月龄大多为五至十一个月,病儿病情重,部分患儿已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日前,全省市级以上医院对二OO六年至二00八年该种病例进行检索。
目前,全省共上报病例五十九人,死亡一例,分布在二十四个县区,以农村患儿为多、二OO六、二OO 七年未报告病例。
(9月11日《中国新闻网》)〔今日感悟〕亮菌甲素案没有结束,三聚氰胺又来了!什么时候大头婴,结石儿不再在中国大陆出现?善良的人们,用您的正直,用您的良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吧!上天会记住您的!可怕的三聚氰胺,可怜的三鹿宝宝朋友在问我,三聚氰胺是何物?大家记得否,就在不那么久远的2007年,我国一家出口美国猫狗食物的公司在宠物食品事件导致中美关系轩然大波,其元凶是什么?就是三聚氰胺!在食品制作需要检查蛋白质含量,但是直接测量蛋白质含量技术上比较复杂,成本也比较高,不适合大范围推广,所以业界常常使用一种叫做“凯氏定氮法(Kjeldahlmethod)”的方法,通过食品中氮原子的含量来间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
也就是说,食品中氮原子含量越高,这蛋白质含量就越高。
因此,三聚氰胺被派上大用场了。
(具体参考技术专业书籍)为什么要用三聚氰胺呢?关键是含氮量很高,生产工艺简单、成本很低,给了掺假、造假者极大地利益驱动,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使蛋白质增加一个百分点,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
所以“增加”产品的表观蛋白质含量是添加三聚氰胺的主要原因,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掺杂后不易被发现等也成了掺假、造假者心存侥幸的辅助原因。
三鹿奶粉事件带来的启示

三鹿奶粉事件带来的启示
三鹿奶粉事件概况
2008 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震惊全中国。
自6 月起,甘肃等地陆续报告多起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导致这些婴幼儿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患儿服用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这些三聚氰胺,是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这是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全国紧急开展了奶粉市场治理整顿,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场上所有婴幼儿奶粉进行全面检验检查,全国共对109 家企业进行了排查,共检验了这些企业的491 批次产品。
专项检查显示,有22 家企业 69 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
三鹿奶粉事件的后果
根据国家处理奶粉事件领导小组事故调查组调查,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是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本次事件中,全国共有 5 万多名婴幼儿为毒奶粉所伤,不仅使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至今人们谈起三鹿奶粉仍心有余悸,同时,也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限制进口我国乳制品。
国家质检总局 9 月 17 日发布公告,决定从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
相关企业要立即停止其国家免检资格的相关宣传活动,其生产的产品和印制在包装上已使用的国家免检标志不再有效。
鉴于在多家奶制品企业部分产品含有三聚氰胺的事件中,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监管缺失,同意接受李长江同志引咎辞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职务的请求。
在上述案例中,给了你哪些启发:
(1)如何才能确保食品安全?检验检疫工作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2)国家质检总局的局长为什么要辞职?检验检疫机构具备哪些职能?
(3)做好检验检疫工作对进出口贸易有何重要性?。
三鹿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三鹿奶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众多鲜活幼小的生命遭受伤害令人痛惜。
然而,痛定思痛,我们需要更多关注的是以后如何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从三鹿奶粉事件的背景、折射出来的各种问题出发,分别从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哲学角度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个事件,如何创建一个让人民放心的食品安全环境。
二、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若干思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影响极其恶劣,后果极其严重。
只有吸取教训、深刻反省,认真查找问题,坚决进行整改,才能扫清发展障碍,推动工作进展。
对三鹿事件的反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单纯地谴责不法商人的掺杂使假、三鹿企业的把关不严、政府部门的失职渎职,而需要作更深层次的剖析。
(一)、三鹿事件的症结根源三鹿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从事购销鲜牛奶的中间商往牛奶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以增加蛋白质的监测含量。
从电视报道上可以看到,许多犯罪嫌疑人面对公安部门的讯问和新闻媒体的采访,都说原来向三鹿企业交售鲜奶时,每每因蛋白质含量达不到要求而遭拒收,“没办法”才开始添加三聚氰胺。
抛开中间商见利忘义、有意推卸责任这些主观动机不谈,这种大体一致的口径可能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三鹿企业对鲜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要求得比较高,甚至高到了大多数天然牛奶都被拒之门外的程度。
毫无疑问,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天经地义,但是若把产品中的某些指标提高到现实世界中难以企及的高度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适当的。
对食品而言第一位的质量要求是确保健康,如果说这种虚高的蛋白质指标成为了诱使不法商人制假售假的直接动因,那么这样的指标还有什么意义?实事求是地说,只要是新鲜的、纯正的、无污染、无病菌的牛奶,蛋白质含量多几个毫厘少几个毫厘,营养上能有多大的区别?同样是没有考虑检测化工原料,有的品牌奶制品的三聚氰胺含量就很低,或者为零。
以一个外行人的角度揣测,倘若三鹿公司当初能把蛋白质这道门槛放得低一些,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悲剧。
2019年整理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几点疑惑及猜想

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几点疑惑及猜想事件的经过以及个人的一些感情就不说了,只谈几点疑惑,并作些自认为符合常情的猜想。
疑惑一:为什么只是婴幼儿奶粉?猜想一:三鹿公司只在婴幼儿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
猜想二:其他奶粉也含有三聚氰胺,但因为年纪大些的人身体机能较强,故危害性不突出。
猜想三:其他奶粉也含有三聚氰胺,但检查结果不便公布。
疑惑二:早在今年6月30日,就有消费者在国家质检总局生产监管司的“留言查询”版内投诉三鹿奶粉,并呼吁“请尽快查清奶粉是否有问题,为避免更多婴儿得此病。
”而7月2日的答复是“请你提供问题奶粉的详细信息,以便我们调查处理”。
现在这条投诉信息页面被删掉了。
这里究竟有什么名堂?猜想一:投诉者没有提供进一步的信息,有关部门就没有当一回事。
猜想二:作过检查,但不了了之。
猜想三:发现了问题,但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
疑惑三:据报载,今年3月份三鹿公司就接到了消费者的投诉反映奶粉质量问题,8月初,经专家鉴定涉嫌产品中有大量致肾病的三聚氰胺,为什么一直没有作整改并向社会公布结果?猜想一:三鹿公司以为可以瞒天过海。
猜想二:三鹿公司认为人命不值钱。
猜想三:三鹿公司的良心大大地坏了。
疑惑四:三聚氰胺是不法奶农向鲜牛奶中掺入的吗?猜想一:是,但三鹿公司不知情的,因为他们从来就不对所收鲜牛奶进行质量检测。
猜想二:是,但三鹿公司是知情的,因为这样收的牛奶价格便宜。
猜想三:是,但不全是,三鹿公司自己也掺。
疑惑五:去年9月2日,xxTV的“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特别节目“中国制造”的首集:《1100道检测关的背后》,对三鹿婴幼儿奶粉的生产过程作了详细报道,吹嘘其“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科学、严谨的过程管理”。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样的报道是如何出来的呢?猜想一:在报道的时候三鹿公司还是做足了表面文章的。
猜想二:所谓报道,不过就是企业花钱做广告嘛。
猜想三:“背后”还有什么猫腻,我就不知道了。
疑惑六:全国22家奶粉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这说明了什么?猜想一:这是奶粉行业的通行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鹿毒奶粉击垮食品免检制度|三鹿为什么加三聚氰胺
从已经公开的资料中可以做出判断,三鹿集团早在今年3月就已经知晓有毒奶粉在市场上销售了;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三鹿选择的是“公关”封杀当事人和媒体报道,让毒奶粉消化在婴儿的胃肠中。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四年前的阜阳大头娃娃事件。
在此事件中,三鹿奶粉也名列其中,并且甘肃、南宁、海南、广州等地工商或质检部门也纷纷发现三鹿牌不合格奶粉。
但没有多久,各地执法部门都收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来的通知,结果是地方当局全部发还查扣的奶粉,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就此向三鹿集团”道歉”,同时三鹿集团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质检保障体系完善企业名单首位。
两次事故,唯一不同的就是这次纸里终于没有能够包住火。
免检的潜规则
为什么质量事故频发而畅通无阻?
免检意味着什么?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的规定,“凡获取了免检证书的产品在免检有效期内,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流通领域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
”也就是说,只要取得了这个证书,无论其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各地质检工商部门均没有权利对其进行监督检查。
所以说,获取免检证书就如同产品披上了黄马甲,一般人是动不得的。
我们要问,为什么市场竞争还需要免检制度?
根据官方说辞,免检制度是为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扶优扶强,引导消费而设立的。
规定“对质量长期稳定在较高水平,执行的产品标准达到或者严于国家标准要求,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监督检查均为合格,具备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生产经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效益在本行业排名前列等条件的产品授予免检资格。
”
文字上看可谓冠冕堂皇,但是分析免检政策的出台背景,含义则另有不同。
2000年3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之文件精神,制定了《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在政策出台之前,商品的质量安全由各地区的质检部门和工商部门负责。
但是,在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地区对外来产品实施“质检”封杀,有地方的质检局局长甚至放言“只要让我查,就没有查不出来的问题!”某些国内知名品牌在各地区频频遭遇质量门。
对于这种带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权利割据,企业纷纷向主管部门投诉。
也正是这种为了扶优扶强、打破地方利益保护和行业垄断的手段,中央出台了“免检”政策。
换句话说,也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权利的剥夺。
应该说,免检制度推出之初确实解决了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也愈来愈远离设计当初的本意。
一方面,企业认识到免检这一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千方百计想挤进免检名录,手段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出于利益一致性的要求,也不遗余力为企业大开绿灯,只要关系勾兑得融洽,免检的层层审批也变成了摆设。
而质检总局,出于扶持和引导的需要,也会特事特办。
比如汶川大地震之后,就针对灾区出
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不仅放宽申请免检产品的企业入围条件,同时也在治标上对灾区倾斜,一些根本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也被地方推荐进入名单。
从此,这一制度在各方权利的博弈下也变得千疮百孔,免检也堕落为官商勾结的新手段.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