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西省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卷(已审阅)
2020届江西景德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江西景德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哦,香雪铁凝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这条线正式营运后,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她们洗净了一天蒙受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
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
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
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
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
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仿真模拟卷(二)(14页)

2020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语⽂仿真模拟卷(⼆)(14页)2020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语⽂仿真模拟卷(⼆)语⽂试题(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语⾔⽂字运⽤(共20分)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全都正确的⼀项是()(3分) A.在⼈⽣的道路上,如⼀⼼追逐名利权位,就⽆瑕顾及其他。
也许到临终回光返照的时候,才感到愧怍.(zuò),⼼有遗憾,可是已噬.(shì)脐莫及,只好饮恨吞声⽽死。
B.不知此时是什么季节,即使在夏天,在这个延伸⼊北极圈内的国家,太阳依然运⾏在遥远的穹.(qióng)宇上,把薄.(bó)淡⽽吝啬的光线,斜斜地⼏乎贴着地表照射过来。
C.甚⾄⼀棵树的阴影,依然透出清冷。
太阳已经完全遗忘了这块边地,轮番⽽⾄的暴风雪、漫天的⿊昼笼罩着险峭.(qiào)的峰峦、⼭坂.(bān)的密林和坚冰凝封的峡湾。
D.这是将要⽇出的早晨,远处⿊黪黪.(shēn)的丛⼭之巅,隐隐抹上了霞光的嫩红,然⽽林莽夜⾊依旧沉重,迷漫在冷杉林⾥的云⽓和静谧的湖⾯全都沉滞在混.(hùn)沌之中。
阅读下⾯的⽂字,完成2~3题。
[甲]学作诗词,各种写作技巧固然必不可少,不过必须先要有诗料——你所掌握的词汇。
每⼀个诗⼈都有⾃⼰的词库,词库是庞⼤宽绰还是狭⼩逼仄,是偏于典雅还是流于俚俗..,决定了作出来的诗词是渊雅典重,还是浅俗⽆聊。
[⼄]中国诗歌史上有个⾮常有趣的现象,“猪”字是不⼊诗词的。
乾隆皇帝写了⼀句“⼣阳芳草见游猪,”便成为⽂⼈的笑谈。
[丙] (《⽊兰辞》⾥有“磨⼑霍霍向猪⽺”,那是因为《⽊兰辞》是北朝民歌,不是诗的主流。
)⽣活中绝⼤多数的新词,以及..带有特定时代⾊彩的新词,也是不宜⼊诗的。
像谭嗣同写过“纲伦惨以喀私德,法令盛于巴⼒门”,“喀私德”是英⽂caste的⾳译,也就是印度的种姓,“巴⼒门”则是英⽂parliament(议会)的⾳译。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8 / 31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善。此外,专家还提醒,电池的衰减和使用寿命跟使用方法有 很大关系,因此车主应学会科学用车:“最好的做法就是频繁 充电,让它保持电荷在中等水平;其次在驾驶习惯上也要减少 急加速和急减速,最后就是要避免在高温下经常使用。”
材料二: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扩散蔓延,“信息病毒”“政治病 毒”也借机生事。比如,西方一些反华势力造谣说,“中国防控不 力导致病毒扩散至其他国家”。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甚至污蔑中 国提供的数据不完善,给美国防疫增加难度,企图让中国为美 国防控疫情不力“背锅”。
事实上,中国疫情防控做得怎么样,国际社会早已作出公允 评价。
C.材料二指出反华政客企图让中国为疫情“背锅”,这里的 “锅”与材料一论及的“替人背锅”的“锅”所指相同。
D.材料三能从道理上说明材料和材料二所述蓬佩奥等人的 做法是错误的,并指出了面对疫情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6 / 31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在继续做好本国疫情防控的同 时,正不断深化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一方面,中国继续与世卫 组织保持紧密沟通,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积极实施 联合专家考察组的相关建议,在世卫组织框架下开展技术合 作,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在力 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外方提供援助。比如向巴基斯坦、日本、非 盟等提供检测试剂,向很多国家分享治疗方案,通过各种渠道 向外方捐赠抗疫物资、派遣志愿专家团队等。
3 / 31
Word 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很方便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NCS20200607项目第一次模拟测试卷语文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申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浩如烟海的经、史、于、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也要栽体。
然而古籍汗牛充栋,阅读应该从何入手呢?古计是古人心户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卢,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武佳建役。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其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M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浩肌决疑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司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二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荚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精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江西南昌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江西南昌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NCS20200707项目第三次模拟测试卷语文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就在中国人民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如火如荼地开展捍卫人类生命斗争的关键时刻,美国一家媒体主持人在节目中妄称新冠病毒源自中国,竟然在其节目中信口雌黄地要求中国人“道歉”,这充分暴露出美国部分人颠倒黑白落井下石的嘴脸。
造成“新冠肺炎”的病毒究竟来自何处,各方都在进行科学探究,寻找事实基础。
其中,一些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是受害者、是在“替人背锅”。
这样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和依据,正如中国权威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近日所强调的,病毒首先出现在中国,但不一定发源于中国。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敢于担当,在此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除在国内取得积极成效外,也给世界作出贡献。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认为,中国强有力的举措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指出,中国举国动员应对严峻挑战,以巨大的牺牲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
说到“道歉”,人们不会忘记,在近几十年间,美国在全世界制造的灾难,有战争性质的、有经济性质的,也有危害人类健康的疫病性质的。
也许,需要向世界人民道歉的应该是美国。
(摘编自闻悟、徐贻聪《事实面前,美媒的“中国道歉论”不攻自破》,3月7日人民网)材料二: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扩散蔓延,“信息病毒”“政治病毒”也借机生事。
比如,西方一些反华势力造谣说,“中国防控不力导致病毒扩散至其他国家”。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甚至污蔑中国提供的数据不完善,给美国防疫增加难度,企图让中国为美国防控疫情不力“背锅”。
事实上,中国疫情防控做得怎么样,国际社会早已作出公允评价。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成功避免或者至少预防了10万病例的发生,构建起了防止疾病国际传播强有力的第一道防线。
(审核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20届高三招生统一考试(仿真试卷Ⅱ)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9)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2064~20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电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电子出版物等。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煤体、超文本、互动性、成本低的优势,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巨大冲击。
媒体的命运取决于它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
如果纸质媒体的功能完全被其他媒体替代,它将无法生存,如果纸质媒体能够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功能,就有存在的价值。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可以看成完全不同的两种阅读方式。
稳定的空间感,逻辑严密、线索清晰、便于记忆和思考,是纸质媒体阅读的优势;新媒体的阅读者更多的是一种信息的快速获取,记忆和思考退居次要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看纸媒体与电子媒体的关系,就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单向演变,而是一种阅读方式与另一种阅读方式的区别。
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也给纸媒体和新媒体带来了长期竞争共存的空间。
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新媒体实现了高密度的信息储存,单位信息存储成本低,可以方便地实现大量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使得部分编辑工作为机器所替代,极大地降低了制作成本;电子信号的易复制性和快速传播性,使其发行成本低廉,使大范围信息传播免费或廉价提供成为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高三全真模拟语文试卷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
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
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
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
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
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表现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卷》表现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超然境界。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的学养上往往都有很高的造诣。
中国文人画,那种集诗、书、画于一体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文人画不但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世界绘画史皇冠上的明珠。
这些传世优秀的文人画作品,足以与晋唐的书法及唐诗宋词,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摘编自了庐《文人画是用诗人的思考方式去绘画,源于“迁想妙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维作品中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是北宋以后参与绘画创作的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所崇尚和追求的。
B.中国的文人画家以诗人的思考方式,通过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所创作的很多作品被后人惯称为“文人画”。
C.诗人的思考方式,是指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一些绘画理论,将表现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D.中国画家的创作相较于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感情色彩更浓厚,更纯洁、透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布袋和尚图》《泼墨仙人图》两幅画作以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
B.中国文人画在具体画面处理中比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是因为后者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而前者还追求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C.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自己的画作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缘于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他们“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
D.集诗、书、画于一体的中国文人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地位,足以使其与晋唐书法、唐诗宋词比肩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宋以后,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程度,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B.中国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一方面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艺术理念为要求,一方面又以拟人化手段将表现对象人格化,以追求作品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C.中国文人画家在处理具体画面虚实关系基础上,提出“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D.宋代米友仁、元代吴镇等中国文人画家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思考方式,是他们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学养上往往都有高造诣的体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
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
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
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
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
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
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
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陈吉龙六岁,他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是他的母亲。
后来在父亲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点读了编年体通史《通鉴辑览》,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
与此同时,他还跟母亲学习了《说文解字》。
他就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先生十一岁,已开始读报,关心时事。
1898年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心目中的楷模。
他读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文章、著作,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阅读正史,或抄录或点读,极其认真,且阅读速度惊人,能日读十四卷,每读书必从头至尾看完。
十六七岁间,其父按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要他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读一遍,以便在做学问之初,可知整个学问的概况及分类,知道天下学问有哪几种,每种源流派别如何,对学术史作一鸟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