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 第十章,胶体化学
大学物理化学--第10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分散系统分类
根据分散相颗粒大小,分散系统可分为三类:
真溶液: d 1nm 胶体系统: 1nm d 1000nm 粗分散系统: d 1000nm
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聚集状态不同,分散系统 可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等。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如图所示,在CDFE 的桶内盛溶胶,在某一 截面AB两侧溶胶浓度不 同,C1>C2;可以观察到 胶粒从C1区向C2区迁移 的现象。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分散相粒子受力情况分析:
一方面是重力场的作用,它力图把粒子拉向容器 的底部,使之发生沉降。
另一方面当沉降作用使底部粒子数密度高于上部 时,由数密度差引起的扩散作用使粒子均匀分布。
第十章 胶体化学(Colloid Chemistry)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分散系统(dispersion system)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就构成 分散系统;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另一种物质 称为分散介质。
分散相总是不连续的,又称为不连续相或内相; 分散介质一般都是连续的,又称为连续相或外相。
返回
2020/8/23
胶体系统 (1nm < d<1000nm)
(1)溶胶: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有很大相 界面,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憎液溶胶)
胶
(2)高分子溶液: 高分子以分子形式溶于介质,
体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是热力学稳定
系
系统。(亲液溶胶)
统
胶体化学核心知识点

1.胶体的定义及分类胶体(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colloidal dispersion)是一种较均匀混合物,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一种分散相,另一种连续相。
分散质的一部分是由微小的粒子或液滴所组成,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
按照分散剂状态不同分为:气溶胶——以气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液态或固态。
(如烟、雾等)液溶胶——以液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如Fe(OH)3胶体)固溶胶——以固体作为分散剂的分散体系。
其分散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如有色玻璃、烟水晶)按分散质的不同可分为: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如:烟,云,雾是气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水晶是固溶胶,蛋白溶液,淀粉溶液是液溶胶;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是分子胶体,土壤是粒子胶体。
2.胶体的不同表征方式胶体分散体系分为单分散体系和多分散体系。
单分散系表征可以用分散度、比表面积法(不规则形状包括单参数法,双参数法和多参数法)多分散体系可以用列表法、作图法,如粒子分布图,粒子累计分布图。
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
胶体的稳定性一般用zeta电位来表征。
zeta电位为正,则胶粒带正电荷,zeta电位为负,则胶粒带负电荷。
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稳定性越好,分散度越好,一般绝对值>30mV说明分散程度很好。
胶体的流变性表征—黏度。
可用毛细管黏度计,转筒黏度计测定。
3.有两种利用光学性质测定胶体溶液浓度的仪器;比色计和浊度仪,分别说明它们的检测原理比色计它是一种测量材料彩色特征的仪器。
比色计主要用途是对所测材料的颜色、色调、色值进行测定及分析。
工作原理:仪器自身带有一套从淡色到深色,分为红黄蓝三个颜色系列的标准滤色片。
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颜色相减混合匹配原理。
罗维朋比色计目镜筒的光学系统将光线折射成90°并将观察视场分成可同时观察的左右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观察样品色的视场;另一部分是观察参比色(即罗维朋色度单位标准滤色片)的视场。
物理化学10胶体化学

溶液中I- 过量时,可吸附I-而带负电,
溶液中Ag+过量时,可吸附Ag+而带正电。 2)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子: pH低时氨基形成-NH3+而带正电; pH高时羧基形成-COO-而带负电。
1、亥姆霍兹平板双电层平行板电容器模型 正负离子整齐排列于 界面层两侧;
两层间电势直线下降, 层间距离小;
外加电场下带电质点 与反离子反向移动;
液
固
固溶胶
分散系统分类(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 系统 分散相粒子 系统相 热力学 的直径 态 稳定性 实例 各种分子、 原子、离子 溶液 各种溶胶
真溶液
胶体系统
d < 1nm
1nm < d < 1000nm
均相
多相 多相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粗分散系 统
d> 1000 nm
乳状液、悬 浮液、泡沫 等
2、胶体系统及分类
说明:
2
2
n n 2 n 2n
2
2 0 2 0
1 cos2 α I 0
2
(1) I 1/4,波长越短,散射越强 (2) I V2,可用来鉴别真溶液与胶体 (3) I (n2 – n02),可用来区分憎液溶胶与亲液溶胶 (4) I C,测定溶胶的乳光强度(浊度)
1、聚沉:
溶胶粒子合并长大进而发生沉淀的现象 2、造成聚沉的因素: 浓度、温度、光的作用、搅拌、外加电解质等。
3、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1) 聚沉值
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2) 聚沉能力
聚沉值的倒数
(3) 聚沉规律
i)反离子的价数起主要作用
价数,聚沉值,聚沉能力 聚沉值Z-6,聚沉能力Z6 舒尔策—哈迪(Schultz-Hardy)规则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思考题习题答案—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第十章胶体分散系统一.基本要求1.了解胶体分散系统的特有的分散程度、多相不均匀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等三个主要基本特性。
2.了解憎液溶胶在动力性质、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特点,对憎液溶胶胶粒的大小、形状和的带电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
3.掌握憎液溶胶在稳定性方面的特点,知道外加电解质对憎液溶胶稳定性影响的本质,会判断电解质的聚沉值和聚沉能力的大小。
4.了解大分子溶液与憎液溶胶的异同点,了解胶体分散系统的平均摩尔质量的多种测定方法。
5.了解凝胶的基本性质和纳米科技的基本内容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胶体分散系统以其特有的分散程度、多相不均匀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这三个基本特性,使得与一般的分子分散系统或粗分散系统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动力性质、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等方面。
不能把憎液溶胶的三个基本特性与它在动力、光学和电学方面的性质混为一谈。
了解憎液溶胶的动力性质、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目的是将它区别于分子分散系统和粗分散系统,利用这些性质可以对胶粒的大小、形状和带电情况进行研究。
大分子溶液与憎液溶胶在组成上完全是两回事,大分子溶液是分子分散系统,是亲液溶胶,仅仅是因为大分子溶液的分子大小与憎液溶胶胶粒的大小相仿,在粒度效应方面有一点共同之处,才放在一起研究,其实两者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和受外来电解质影响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大分子是由小分子单体聚合而成的,由于聚合的程度不同,所形成分子的大小也不同,所以大分子物质的摩尔质量只是一个平均值,而且随着摩尔质量测定方法的不同,所得的摩尔质量的值也不同。
纳米科技目前是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采用较多的溶液相制备纳米材料的的方法是类似于制备溶胶的方法,学好胶体分散系统的性质,对纳米材料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这一章的计算题不多,主要是掌握憎液溶胶的制备、净化、各种性质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思考题参考答案1.憎液溶胶有哪些特征?答:主要有三个特征:(1)特有的分散程度。
胶体化学物理化学优秀课件

冷却法:用冰骤冷苯在水中的饱和溶液, 得到苯在水中的溶胶
2021/4/24
8
(2)化学凝聚法:利用生成不溶性物质的化学反应,控制析
晶过程,使其停留在胶核尺度的阶段,而得到溶胶。所谓控 制析晶过程,系指采用有利于大量形成晶核,减缓于晶体生 长的条件,例:采用较大的过饱和浓度,较低的操作温度。
胶体化学物理化学优秀课件
概论
胶 体是一种分散中, 所 构成的系统;
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
2021/4/24
1
粗分散系统 ( d > 10-6m )
分
散
胶体系统( 10-9~10-6m)
系
统
真溶液(d < 10-9m )
1869年 Tyndall发现胶体系统有光散射现象
丁铎尔效应:在暗室里,将一束聚集的光投射到胶体系统 上,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可观察到一个发亮的光柱, 其中并有微粒闪烁。
2021/4/24
11
2021/4/24
12
丁达尔现象的实质是溶胶对光的散射作用。
入射光波长 < 分散粒子尺寸——反射
入射光波长 = 分子固有尺寸—— 吸收 无作用 ——— 透过
罗常数的测定。
2021/4/24
18
2. 扩散
定义:在有浓度梯度存在时,物质粒子因热运动而发 生宏观上的定向迁移,称为扩散。
浓度梯度的存在,是扩散的推动力
2021/4/24
19
胶体系统的扩散与溶液中溶质扩散一样,可用Fick 扩散第 一定律来描述:
dn
dc
dt -DAS dx
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截面的物质的量dn/dt与该处的浓度梯度dc/dx
最新10-第十章胶体化学

因硝酸银过量A (g 作为3 N 稳K 定O剂 I)A ,胶g 核K I表N 面3吸O 附银离
子10形-2成0正(a溶) 所胶示,。NO3-成为反离子,其胶团结构如图 也可用胶团公式表示, 图10-20( b) 。 图10-20 (c)所示为负溶胶(碘化钾过量)。
胶体体系 a< λ可见光 (散射光)
真溶液
a<< λ可见光 (透射光)
应用:利用丁达尔效应原理制出了超显微镜。
02.02.2021
9
从超显微镜可以获得哪些有用信息?
(1) 可以测定球状胶粒的平均半径。
(2) 间接推测胶粒的形状和不对称性。例如,球状 粒子不闪光,不对称的粒子在向光面变化时有 闪光现象。
02.02.2021
27
2.溶胶的聚沉
⑴聚沉速度与电解质浓度的关系 ①聚沉值(c1)——指引起某一溶胶明显地发生聚沉所
需外加的最小电解质浓度(和它相对应的ζc称为临 界电势)。 ②在c2点,ζ=0此时聚沉速度达最大。
u
b
02.02.2021
a
c1 c2 ζc 0
图10.21 聚沉速度
与电解质浓度的关系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图10-18 a 电渗示意图
02.02.2021
17
2. 分散双电层理论
⑴分散双电层
①紧密层(吸附层)——包括被固相吸附 了的离子和部分反离子(不能流动层,厚度 为δ);
物理化学第十章 胶体化学

+++++++++++++++ –––––––––––––––
+
–
首
页
上一页
+++++++++++++++ –––––––––––––––
电渗
下一页 末 页 17
第三节
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一 溶胶的稳定性
溶胶的聚结不稳定性:
溶胶的动力稳定性:
1)分散相粒子的布朗运动:在重力场中不易沉降
2)扩散电势(ζ电势):稳定剂的存在使胶团形成
双电层结构,ζ电势越大,越不易聚沉。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18
二
1
溶胶的聚沉
电解质对聚沉的影响 少量电解质的存在对溶胶起稳定作用;
过量电解质的存在对溶胶起破坏作用(聚沉) 1)聚沉值: 使一定量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最小电
解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2)反离子起聚沉作用,聚沉值与价数有关,聚沉值: 1 1 1 舒尔采(Schulze) 100 : 1.6 : 0.14 6 : 6 : 6 1 2 3 ——哈迪(Hardy)规则
+ ++ ++ + ++ + +
+ + -
-
+ + + -
热力学电势φ 0 斯特恩电势φ 电动电势ζ:
固体表面 斯特恩面 滑动面
+ +
物理化学第十章,胶体化学

冷却法:用冰骤冷苯在水中的饱和溶液, 得到苯在水中的溶胶
2019/10/13
8
(2)化学凝聚法:利用生成不溶性物质的化学反应,控制析
晶过程,使其停留在胶核尺度的阶段,而得到溶胶。所谓控 制析晶过程,系指采用有利于大量形成晶核,减缓于晶体生 长的条件,例:采用较大的过饱和浓度,较低的操作温度。
例:在不断搅拌条件下,将FeCl3稀溶液,滴入沸腾的水 中水解,即可生成棕红色透明的Fe(OH)3 溶胶。
FeCl3(稀水溶液)+3H2O → Fe(OH)2溶胶 + 3HCl
为了获得稳定的溶胶,还需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要小;
二是需要加入第三者作为稳定剂。
9
三. 溶胶的净化: 常用渗析法,利用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点
及面积大小As成正比,其比例系数D 称为扩散系数,负号是因为扩散 方向与浓梯方向相反
D 扩散系数 单位浓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 的物质的量。单位:m2 s --1
2019/10/13
20
D 可用来衡量扩散速率。 下表给出不同半径金溶胶的扩散系数。
表 : 18 oC 时金溶胶的扩散系数
,分离出溶胶中多余的电解质或其它杂质。
将 一般用羊皮纸,动物膀胱膜,硝酸或醋酸纤维素,等作为半透膜, 溶胶装于膜内,再放入流动的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渗透作用,即可达到 净。化的目的。若加大渗透面积,适当提高温度,或加外电场,可加速渗透
2019/10/13
10
§2 胶体系统的性质
一. 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 、Tyndall(丁铎尔)效应
成的胶束,在水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 基团向里,亲水基团向外,分散相与分散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小 d < 100nm 凝聚法 1~100nm
分散法 d > 100nm
更换溶剂法
化学反应法 电弧法
研磨法
物理凝聚法
超声分散法
凝聚法: (1) 物理凝聚法: a.蒸气凝聚法;例:固态苯与钠,在真空下气化, 到冷 却的器壁上冷凝。 b.过饱和法: 改变溶剂法;例:硫的酒精溶液倒入水中, 形成硫在水中的溶胶
罗常数的测定。
2020/3/2
18
2. 扩散
定义:在有浓度梯度存在时,物质粒子因热运动而发 生宏观上的定向迁移,称为扩散。
浓度梯度的存在,是扩散的推动力
2020/3/2
19
胶体系统的扩散与溶液中溶质扩散一样,可用Fick 扩散第 一定律来描述:
dn dt
DAS
dc dx
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截面的物质的量dn/dt与该处的浓度梯度dc/dx
位差为 。也只有在固液两相发生相 对移动时,才呈现 电势。
距离
2020/3/2
32
2)电解质溶液浓度对 的影响
当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增加时,介质中反离子的浓度加大 ,将压缩扩散层使其变薄,把更多的反离子挤进滑动面以内 ,使 电势在数值上变小,如下图。
0
滑动面
当电解质浓度足够大,(c4态),可使 =0
电势(电动电势) —
由滑动面至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
距离
电势的大小,反映了胶粒带电的程度。
电势越高,表明: 胶粒带电越多 ,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
间的电势差越大, 扩散层厚度越厚
2020/3/2
31
Stern面
0
当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紧密 层(Stern层)中的反离子及溶剂分子 与质点一起运动。滑动面以外的部分 不移动。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
2020/3/2
(氢原子半径 0.05 nm)
2
(1)溶胶: 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有很大相
界面,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憎液溶胶)
胶
体
(2)高分子溶液: 高分子以分子形式溶于
系
介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
统
是热力学稳定系统。(亲液溶胶)
2020/3/2
(3)缔合胶体.: 分散相为表面活性分子缔合形
及面积大小As成正比,其比例系数D 称为扩散系数,负号是因为扩散 方向与浓梯方向相反
D 扩散系数 单位浓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 的物质的量。单位:m2 s --1
2020/3/2
20
D 可用来衡量扩散速率。 下表给出不同半径金溶胶的扩散系数。
表 : 18 oC 时金溶胶的扩散系数
2020/3/2
2020/3/2
5
表: 分散系统按聚集状态分类
分散介质 分散相
气
液 固
气
液
液
固
气
固
液
固
名称 气溶胶
泡沫 乳状液 液溶胶或悬浮液
固溶胶
实例 云、雾、喷雾 烟、粉尘 肥皂泡沫 牛奶、含水原油 金溶胶、油墨、泥 浆 泡沫塑料 珍珠、蛋白石 有色玻璃、某些合 金
2020/3/2
6
§1 胶体系统的制备:
小分子溶液质点 小变大 溶胶质点大小 大变小 粗分散系统质点大小
成的胶束,在水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 基团向里,亲水基团向外,分散相与分散介
质亲和性良好,是热力学稳定系统。
3
溶胶
憎液溶胶: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有相界面 亲液溶胶: 均相,无相界面 高分子溶液
2020/3/2
4
高度分散的多相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是胶体系统的主要特点
(高度分散性、多相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
,该状态称为等电态,此时胶体不带电,
,不会发生电动现象,溶胶极易聚沉
c4 > c3 > c2 > c1
反离子浓度
距 离
2020/3/2
斯特恩模型 :
给出了 电势明确的物理意义,
解释了溶胶的电动现象, 定性地解释了电解质浓度对溶胶
稳定性的影响,使人们对双电层 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3
2.溶胶的电动现象
例:在不断搅拌条件下,将FeCl3稀溶液,滴入沸腾的水 中水解,即可生成棕红色透明的Fe(OH)3 溶胶。
FeCl3(稀水溶液)+3H2O → Fe(OH)2溶胶 + 3HCl
为了获得稳定的溶胶,还需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要小;
二是需要加入第三者作为稳定剂。
9
三. 溶胶的净化: 常用渗析法,利用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点
入射光波长 > 分散粒子尺寸——散射 (可见光波长 400~ 760 nm;胶粒 1~100nm)
2020/3/2
13
系统完全均匀,所有散射光相互抵销,看不到散射光; 系统不均匀,散射光不会被相互抵销,可看到散射光。
丁铎尔效应可用来区分
胶体溶液 小分子真溶液
2020/3/2
14
二. 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
2020/3/2
28
b)溶胶粒子表面上的某些分子、原子可发生电离 。
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子: 在pH低时氨基形成-NH3+而带正电; 在pH高时羧基形成-COO-而带负电。
溶液中带电溶胶粒子表面,必然要吸引相反电荷离子,使它们围绕 在溶胶粒子周围,这样就在固液两相间形成了双电层。以下就来介绍双 电层理论,
到的冲量即可发生位移。此即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必然结果。
2020/3/2
17
Einstein-Brown 平均位移公式:
RT t
1/2
x 3L π rη
x : t 时间间隔内粒子的平均位移 r : 粒子半径 T:热力学温度
:分散介质粘度
L:阿伏加德罗常数
该公式也可用于分散相粒子大小的测定,及阿伏加德
2.带电界面的双电层结构-------Stern模型
1)斯特恩(Stern)双电层模型
++++++++++++++++++++
滑动面
扩散层
固 体
Stern面
表
面
Stern层
2020/3/2
距离
1924年,斯特恩提出扩散双 电层模型。他认为: 1)离子有一定的大小;
第十章 胶体化学
2020/3/2
0
概论
胶 体是一种分散系统
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 所 构成的系统;
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
2020/3/2
1
粗分散系统 ( d > 100nm )
分
散 系
胶体系统( 1~100nm)
统
真溶液(d < 1nm )
松香乙醇溶液+ 水 松香水溶胶
冷却法:用冰骤冷苯在水中的饱和溶液, 得到苯在水中的溶胶
2020/3/2
8
(2)化学凝聚法:利用生成不溶性物质的化学反应,控制析
晶过程,使其停留在胶核尺度的阶段,而得到溶胶。所谓控 制析晶过程,系指采用有利于大量形成晶核,减缓于晶体生 长的条件,例:采用较大的过饱和浓度,较低的操作温度。
1869年 Tyndall发现胶体系统有光散射现象
丁铎尔效应:在暗室里,将一束聚集的光投射到胶体系统 上,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可观察到一个发亮的光柱, 其中并有微粒闪烁。
2020/3/2
11
2020/3/2
12
丁达尔现象的实质是溶胶对光的散射作用。
入射光波长 < 分散粒子尺寸——反射
入射光波长 = 分子固有尺寸—— 吸收 无作用 ——— 透过
ρ 162(π L)2
RT ηD
注意: 1)当胶体粒子为多级分散时,求得的为粒子平均半径;
2)若粒子非球形,则算得半径为表观半径;
3)若粒子有溶剂化,算出半径为溶剂化粒子半径。
2020/3/2
24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多相分散系统中的粒子,因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的过程,称为 沉降。 沉降与布朗运动所产生的扩散为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2)质点与表面除静电作用外 ,还有范德华作用;因此表 面可形成一固定吸附层,或 称为Stern层(包括一些溶剂 分子);其余反离子 扩散分布 在溶液中,构成扩散部分。
30
Stern面
0
热力学电势 —
由固体表面至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 0;
斯特恩电势 — 由紧密层与扩散层之间的分界处至溶液
本体间的电势差 ;
电动现象说明,溶胶粒子表面带有电荷。而溶胶粒 子带有电荷也正是它能长期存在的原因
2020/3/2
27
1.溶胶带电的原因:
a)固体的溶胶粒子,可从溶液中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 子而带电。 其规则是:离子晶体表面从溶液中优先吸附能与它晶 格上离子生成难溶或电离度很小化合物的离子。
例: AgI溶胶: 溶液中I-过量时,可吸附I-而带负电, 溶液中Ag+过量时,可吸附Ag+而带正电。
D x2
2t
由测量一定时间间隔t内的粒子平均位移 x ,
可求出 D 。
球形粒子扩散系数计算式:
D RT 6 Lπ ηr
由 D, 和 ,可求出一个球形胶体粒子的质量:
3
m
4 3
πr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