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十章自测题
物理化学第五版第十章答案

2 1 o gh w gh R
(1)
其中 R cos r ,R 为弯曲液面的曲率半径,r 为毛细管半径,将上述式子带入(1)中可
得h
2 1 cos rg ( w o )
10.8 与 10.11 类似,只是公式不同,直接拟合方程即可得到结果。
10.9 解:
朗谬尔吸附等温式为
Vam 1 1 a bp V
3 1
(1)已知 Va 93.8 dm kg , Va 82.5 dm kg , p 13.375kPa ,带入直接可
m 3
1
得 b=0.5459 kPa-1 (2)同样的方式带入公式即可得到结果。 10.11 在 291.15K 的恒温条件下,用骨炭从含醋酸的水溶液中吸附醋酸,在不同平衡条件 下,每千克骨炭对醋酸的吸附量 na 与醋酸的平衡浓度 c 的数据如下: C/moldm-3 na/ molkg-1 2.02 0.202 2.46 0.244 3.05 0.299 4.10 0.394 5.81 0.541 12.8 1.05 100 3.38 200 4.03 500 4.57
第十章
10.1 请回答下列问题:
界面现象
(1)常见的亚稳状态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亚稳状态 ?如何防止亚稳状态的产生? (2)在一个封闭的钟罩内,有大小不等的两个球形液滴,问长时间恒温放置后,会出现什么 现象? (3)下雨时,雨滴落在水面上形成一个大气泡,试说明气泡的形状及其理由。 (4)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最本质的区别为什么? (5)在一定温度、压力下,为什么物理吸附都是放热过程? 解:(1) 常见的亚稳定状态有:过饱和蒸气,过冷液体,过热液体,过饱和溶液等。 原因:由于新相的生成时,其粒径极小,其比表面能较高,体系不可能自发地向能量较高的 方向进行,除非体系本身的能量较高或外界干扰,因此,新相的生成是较困难。 防止亚稳状态产生的方法: 提供新相生成的 “晶种” 或外界扰动或提高体系本身的能量等法。 (2) 根据开尔文公式,液滴越小,其饱和蒸气压越高。因此,小液滴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大 液滴逐渐变大。 (3) 该气泡近为球形(如不考虑水压影响,应为球形)。 根据表面张力意义或附加压力公式,只有当表面作用力完全对称时,表面最为稳定。球形表 面的作用力是完全对称的。 (4) 作用力的本质不同。物理吸附是范德华力,而化学吸附是化学键力。 (5) 物理吸附过程相当于气体凝结过程,此时气体的热运动能减小,体系熵减小。 10.2 在 293.15K 及 101.325kPa 半径为 1×10
信阳师范学院物理化学上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物理化学上自测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5题30分)1. 0090下述说法中, 哪一个错误? ( )(A) 体系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环境吸收的热量(B) 体系温度的降低值一定等于环境温度的升高值(C) 热力学平衡时体系的温度与环境的温度相等(D) 若体系1与体系2分别与环境达成热平衡,则此两体系的温度相同2. 0119下述说法哪一个错误? ( )(A) 封闭体系的状态与其状态图上的点一一对应(B) 封闭体系的状态即是其平衡态(C) 封闭体系的任一变化与其状态图上的实线一一对应(D) 封闭体系的任一可逆变化途径都可在其状态图上表示为实线3. 0304某理想气体的γ =C p/C V =1.40, 则该气体为几原子分子气体? ( )(A) 单原子分子气体(B) 双原子分子气体(C) 三原子分子气体(D) 四原子分子气体4. 0459石墨(C)和金刚石(C)在25℃, 101 325 Pa下的标准燃烧焓分别为-393.4 kJ·mol-1和-395.3 kJ·mol-1,则$(金刚石, 298 K)为:( )金刚石的标准生成焓Δf Hm(A) -393.4 kJ·mol-1(B) -395.3 kJ·mol-1(C) -1.9 kJ·mol-1(D) 1.9 kJ·mol-15. 0757理想气体的atto 循环由下面四个可逆步骤构成:(A) 气体绝热可逆压缩(B) 恒容升温,气体从环境吸热(C) 气体经绝热膨胀作功(D) 恒容降温回到原态该循环过程的T-S图为:( )6. 0939在300℃时,2 mol某理想气体的吉布斯自由能G与赫姆霍兹自由能A的差值为:( )(A) G –A = 1.247 kJ (B) G –A = 2.494 kJ(C) G –A = 4.988 kJ (D) G –A = 9.977 kJ7. 1027某气体的状态方程为pV m = RT +αp,其中α为大于零的常数,该气体经恒温膨胀,其内能:(A) 不变(B) 增大(C) 减少(D) 不能确定8. 1218在下列五个物理量中:(1) (∂V/∂n B)T,pn c b≠(2) (∂μB/∂n B)T,pn c b≠(3) (∂H/∂n B)s,p,n c b≠(4) (∂A/∂n B)T,p,n c b≠(5) (∂G/∂n B)T,p,n c b≠(A) (1)、(4)、(5) 是偏摩尔量;(1)、(3) 是化学势(B) (1)、(4)、(5) 是偏摩尔量;(3)、(5) 是化学势(C) (1)、(4)、(5) 是偏摩尔量;(2)、(3) 是化学势(D) (1)、(2)、(4) 是偏摩尔量;(3)、(5) 是化学势上述结论正确的是( )9. 1223恒温下,单一组分的过冷液体的化学势比其固体的化学势:( )(A) 高(B) 低(C) 相等(D) 不可比较10. 2396硫酸与水可形成H2SO4·H2O(s)、H2SO4·2H2O(s)、H2SO4·4H2O(s)三种水合物,问在101 325 Pa 的压力下,能与硫酸水溶液及冰平衡共存的硫酸水合物最多可有多少种? ( )(A) 3 种(B) 2 种(C) 1 种(D) 不可能有硫酸水合物与之平衡共存。
大学物理化学自测题

以同温度下纯氯仿为标准态,氯仿在该真实液态混合物中
的活度因子为
;活度为
。
4 答:0.252 0.182
5 在温度T时某纯液体A的蒸气压为11.73kPa,当非挥发性
组分B溶于A中,形成xA=0.800的液态混合物时,液态混合 物中A的蒸气压为5.33kPa,以纯液体A为 标准态,则组分
A的活度为
,活度因子为
17 答:A
18 指出关于亨利定律的下列几点说明中,错误的是() (A)溶质在气相和在溶剂中的分子状态必须相同 (B)溶质必须是非挥发性的 (C)温度愈高或压力愈低,溶液愈稀,亨利定律愈准确 (D)对于混合气体,在总压力不太大时,亨利定律能分别 适用于每一种气体,与其他气体的分压无关
18 答:B
19 40℃时,纯液体A的饱和蒸气压是纯液体B的两倍,组分 A和B能构成理想液态混合物。若平衡气相中组分A和B 的摩尔分数相等,则平衡液相中组分A和B的摩尔分数 之比xA:xB=( )
2. 贮罐中贮有20℃,40kPa的正丁烷,并且罐内温度、压
力长期不变。已知正丁烷的标准沸点是272.7K,根据
,可以推测出,贮罐内的正丁烷的聚集态
是
态。
2 答:由克-克方程算得正丁烷在20℃时的饱和蒸气压
p*(正丁烷,298.15K)=212.0kPa>40kPa
气
3氧气和乙炔气溶于水中的亨利系数分别是
成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是
。
14 答:甲醇-乙醇
15 对于理想稀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为
bB,则B的化学势表达式为
。
15 答:B= *b,B(l,T)+RTln(bB/b)
16 在300K和平衡状态下,某组成为xB=0.72 混合物上方B 的蒸气压是纯B的饱和蒸气压的60%,那么:(i)B的活度是
物理化学自测题

物理化学下册复习效果自测题一、选择题1. 氢在金属 Pb 上析出反应的机理是:(A) 复合脱附机理 (B) 电化脱附机理(C) 迟缓放电机理 (D) 以上三种机理都可能2. 对于基元反应 NO2+ NO3→ NO + O2+ NO2,可作断论:A、一定是二级反应B、一定不是二级反应C、一定是双分子反应D、一定不是双分子反应3. 溶液表面吸附过程,其表面张力必然会:(A) 增加 (B) 降低(C) 增加或降低 (D) 不变4. 如图所示,a、b、c为内径相同的玻璃毛细管。
a中水柱升高至h,b中间有扩大部分,d为内径相同的石蜡毛细管(水不润湿石蜡),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b管中水柱自动升至h',若将水吸至高于h,去掉吸力,水面保持在h;(B) c管中水柱自动升至h"并向下滴水;(C) c管中水柱自动升至h",不向下滴水;(D) d管中水面低于槽中水平面5. 当在两玻璃板间放一滴水后,比不放水以前:(A) 容易拉开(分开) (B) 拉开(分开)困难(C) 与不放水差不多 (D) 推动(滑动)较难6. 用Pt电极电解CuSO 溶液时,溶液的pH值将:(A) 增大 (B) 阴极区减小,阳极区增大 (C) 不变 (D) 减小7. 多孔硅胶的强烈吸水性能说明硅胶吸附水后,表面自由能将:A、变高B、变低C、不变D、不能比8. 下列哪种体系能产生明显的丁达尔现象:(A) 牛奶 (B) As S 溶胶 (C) NaCl的水溶 (D) 聚苯乙烯的甲苯溶液9. 用铜电极电解 CuCl2的水溶液,在阳极上会发生:(A) 析出氧气 (B) 析出氯气(C) 析出铜 (D) 铜电极溶解10. 某一强电解质M v+X v-,则其平均活度 a±与活度a B之间的关系是:A、 a± = a BB、 a± = (a B)2C、 a± = a BςD、 a± = (a B)1/ς11. 298 K下,当 H2SO4溶液的浓度从 0.01 mol·kg-1增加到 0.1 mol·kg-1时,其电导率k和摩尔电导率Λm将:A、k减小 , Λm增加B、k增加 , Λm增加C、k减小 , Λm减小D、k增加 , Λm减小12. 溶液中扩散控制反应速率与溶剂粘度有关,当溶剂粘度增大时,反应速率应:(A)提高 (B)降低(C)相等 (D)不一定13. 反应 A →产物为一级反应,2B →产物为二级反应,t (A) 和 t (B)分别表示两反应的半衰期,设 A 和 B 的初始浓度相等,当两反应分别进行的时间为t = 2t(A) 和 t= 2t(B) 时,A ,B 物质的浓度 c A ,c B 的大小关系为:A 、c A > cB B 、c A = c BC 、c A < c BD 、两者无一定关系14. 对于双分子反应 A + A → A 2,设 Z AA = 1032 dm -3·s -1。
XX大学《物理化学》第十章测试题及答案

第十章测试题一、填空题。
在题中“____”处填上答案。
1、微小颗粒物质的化学反应活性_____________。
2、肥皂泡的半径为r ,表面张力为σ ,则肥皂泡内外压力差 Δp = _________。
3、朗缪尔等温吸附理论的基本假设为:(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缪尔吸附等温式bpbp ΓΓ+=∞1的直线形式是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5、微小颗粒物质的化学反应的热力学趋势_____________。
6、 与大块晶体相比,微小晶体的熔点较_________;溶解度较_________。
二、选择题。
在题后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代号。
1、微小颗粒物质的熔点与同组成大块物质的熔点 的关系是:( )。
'f T f T (1) > ;'f T f T (2) = ;'f T f T (3) < ;'f T f T (4)不能确定。
2、在等温等压下影响物质的表面吉布斯函数的因素:( )(1)是表面积A ;(2)是表面张力σ;(3)是表面积A 和表面张力σ ;(4)没有确定的函数关系。
3、今有反应 CaCO 3(s) = CaO(s)+CO 2(g)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现在不改变温度和CO 2 的分压力,也不改变CaO(s)颗粒的大小,只降低CaCO 3(s)颗粒的直径,增加分散度,则平衡将( )。
(1)向左移动 ; (2)向右移动 ; (3)不发生移动。
4、在一般情况下不考虑表面的存在对系统性质的影响是因为:( )(1)表面状态复杂;(2)表面不重要;(3)表面分子数比内部分子少的多,表面效应不明显;(4)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状态一样。
5、常温下非极性有机液体的表面张力σ (有)与水的表面张力σ (水)的关系存在:( )。
基础化学习题10

第十章共价键与分子间力首页难题解析学生自测题学生自测答案章后习题答案难题解析[TOP]例10-1试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乙烯分子的形成及其构型。
析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形成乙烯分子时,C原子的价层电子要杂化。
共价键形成时,σ键在成键两原子间能单独存在,且只存在一个;л键在成键两原子间不能单独存在,但可存在多个。
乙烯分子中C原子的4个价电子分别与其它原子形成三个σ键,C、C原子间的双键中有一个是л键。
三个σ键决定分子构型,因此C原子有三个原子轨道参与杂化,形成三个等性杂化轨道。
解乙烯分子C2H4中有2个C原子和4个H原子,每个基态C原子的价层电子组态为2s2 2p2,在形成乙烯分子的过程中,1个2s电子被激发到2p空轨道上,然后1个2s轨道和2个2p轨道杂化形成3个等同的sp2杂化轨道,彼此间夹角为120º。
每个C原子的2个sp2杂化轨道各与1个H原子的1s轨道重叠形成2个C—H σ键;2个C原子间各以1个sp2杂化轨道互相重叠,形成1个σ键。
由于2个C 原子的这6个sp2杂化轨道处于同一平面,未参与杂化的2p z轨道则垂直于该平面,“肩并肩” 重叠形成1个π键,构成C=C双键。
乙烯分子中6个原子在一个平面上,分子呈平面构型。
例10-2 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I3-的空间构型。
析先确定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中心原子提供7个电子,配位提供1个电子,加上负离子的电荷数,得价层电子数的总和再除以2。
然后根据价层电子对构型和孤对电子决定I3-的空间构型。
解I3-中有3个I原子,我们可将其中1个I作为中心原子,其余2个作为配位体。
中心原子I有7个价电子,2个配位I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I3-离子的负电荷数为1,所以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为(7 + 2 + 1)∕2 =5 。
价层电子对构型为三角双锥,因配位原子数为2,说明价层电子对中有2对成键电子对和3对孤对电子,以3对孤对电子处在三角双锥的三角形平面上排斥能最小,所以I3-为直线型。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1.1 物质的体膨胀系数与等温压缩率的定义如下试推出理想气体的,与压力、温度的关系。
解:根据理想气体方程1.2 0℃,101.325kPa的条件常称为气体的标准状况,试求甲烷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解:将甲烷(Mw =16.042g/mol)看成理想气体: PV=nRT , PV =mRT/ Mw甲烷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m/V= PMw/RT=10116.042/8.314515(kg/m3)=0.716 kg/m31.3 一抽成真空的球形容器,质量为25.0000g充以4℃水之后,总质量为125.0000g。
若改充以25℃,13.33 kPa的某碳氢化合物气体,则总质量为 25.0163g。
试估算该气体的摩尔质量。
水的密度1g·cm3计算。
解:球形容器的体积为V=(125-25)g/1 g.cm-3=100 cm3将某碳氢化合物看成理想气体:PV=nRT , PV =mRT/ MwMw= mRT/ PV=(25.0163-25.0000)×8.314×298.15/(13330×100×10-6)M w =30.31(g/mol)1.4 两个容积均为V的玻璃球泡之间用细管连结,泡内密封着标准状态下的空气。
若将其中的一个球加热到 100℃,另一个球则维持 0℃,忽略连接细管中气体体积,试求该容器内空气的压力。
解:由题给条件知,(1)系统物质总量恒定;(2)两球中压力维持相同。
标准状态:因此,1.5 0℃时氯甲烷(CH 3Cl )气体的密度ρ随压力的变化如下。
试作p p-ρ图,用外推法求氯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
1.6 今有20℃的乙烷-丁烷混合气体,充入一抽成真空的200 cm3容器中,直至压力达101.325 kPa,测得容器中混合气体的质量为0.3897 g。
试求该混合气体中两种组分的摩尔分数及分压力。
解:将乙烷(M w=30g/mol,y1),丁烷(M w=58g/mol,y2)看成是理想气体:PV=nRT n=PV/RT=8.3147⨯10-3mol(y1⨯30+(1-y1) ⨯58)⨯8.3147⨯10-3=0.3897y1=0.401 P1=40.63kPay2=0.599 P2=60.69kPa1.7 如图所示,一带隔板的容器内,两侧分别有同温同压的氢气与氮气,二者均可视为理想气体。
第五版物理化学第十章习题答案

第十章界面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常见的亚稳定状态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亚稳定状态如何防止亚稳定状态的产生解:常见的亚稳定状态有:过饱和蒸汽、过热或过冷液体和过饱和溶液等。
产生亚稳定状态的原因是新相种子难生成。
如在蒸气冷凝、液体凝固和沸腾以及溶液结晶等过程中,由于要从无到有生产新相,故而最初生成的新相,故而最初生成的新相的颗粒是极其微小的,其表面积和吉布斯函数都很大,因此在系统中产生新相极其困难,进而会产生过饱和蒸气、过热或过冷液体和过饱和溶液等这些亚稳定状态,为防止亚稳定态的产生,可预先在系统中加入少量将要产生的新相种子。
(2)在一个封闭的钟罩内,有大小不等的两个球形液滴,问长时间恒温放置后,会出现什么现象解:若钟罩内还有该液体的蒸气存在,则长时间恒温放置后,出现大液滴越来越大,小液滴越来越小,并不在变化为止。
其原因在于一定温度下,液滴的半径不同,其对应的饱和蒸汽压不同,液滴越小,其对应的饱和蒸汽压越大。
当钟罩内液体的蒸汽压达到大液滴的饱和蒸汽压时。
该蒸汽压对小液滴尚未达到饱和,小液滴会继续蒸发,则蒸气就会在大液滴上凝结,因此出现了上述现象。
(3)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最本质的区别是固体与气体之间的吸附作用力不同。
物理吸附是固体表面上的分子与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化学吸附是固体表面上的分子与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为化学键力。
(4)在一定温度、压力下,为什么物理吸附都是放热过程解: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物理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由热力学原理可知,此过程系统的ΔG<0。
同时气体分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有三维运动表为二维运动,系统的混乱度减小,故此过程的ΔS<0。
根据ΔG=ΔH-TΔS可得,物理吸附过程的ΔH<0。
在一定的压力下,吸附焓就是吸附热,故物理吸附过程都是放热过程。
在K及下,把半径为1×10-3m的汞滴分散成半径为1×10-9m小汞滴,试求此过程系统的表面吉布斯函数变为多少已知汞的表面张力为·m-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自测题
一、选择题
1.当发生极化作用时,两电极的电极电势的变化为( )。
(a)ϕ阳变大,ϕ阴变小 (b)ϕ阳变小,ϕ阴变大 (c)两者都变大 (d)两者都变小
2.用铜电极电解CuCl 2的水溶液,不考虑超电势,在阳极上将会发生的反应为(已知
V Cu
Cu
337.02=+
θϕ,V O
H O 23.122=θ
ϕ,V Cl Cl 360.12
=-
θϕ)( )。
(a)析出氧气 (b)析出氢气
(c)析出铜 (d)铜电极氧化
3.已知V Fe
Fe 440.02-=+
θ
ϕ,V Cd
Cd 402.02-=+
θ
ϕ,将Fe(s)与Cd(s)的粉末投入含Fe 2+(0、10 mol ⋅kg -1)与含Cd 2+(0、001 mol ⋅kg -1)的溶液中,Fe(s)与Cd(s)粉将( )。
(a)都溶解 (b)Fe(s)不溶,Cd(s)溶解 (c)都不溶解 (d)Fe(s)溶解,Cd(s) 不溶
4.298K 时,在0、10 mol ⋅kg -1的HCl 溶液中,氢电极的可逆电势约为-0、06V ,当用铜电极电解此溶液,氢在Cu 电极上的析出电势应( )。
(a)大于-0、06V (b)等于-0、06V (c)小于-0、06V (d)无法判定
5.极谱分析仪所用的测量阴极为( )。
(a)电化学极化电极 (b)浓差极化电极 (c)理想可逆电极 (d)难极化电极
6.以石墨为阴极,电解0、01 mol ⋅kg -1NaCl 溶液,已知
V Cl
Cl
36.12
=-
θϕ,02=Cl η,V O
H H O
229.122
,=+θ
ϕ,V O 8.02=η,则在阳极上首先析出的就是
( )。
(a)Cl 2(g) (b)O 2(g)
(c)Cl 2与O 2混合气 (d)无气体析出
7.298K 时,以1A 电流电解CuSO 4溶液时,析出0、1molCu(s)所需时间约为( )。
(a)20、2h (b)5、4h (c)2、7h (d)1、5h
8.电解时,在电极上首先发生氧化反应的就是( )。
(a)标准还原电极电势最大者 (b)标准还原电极电势最小者
(c)考虑极化后实际析出电极电势最大者 (d)考虑极化后实际析出电极电势最小者
9.通电于含有相同浓度的Fe 2+, Ca 2+, Zn 2+ 与Cu 2+的电解质溶液, 已知
V Fe
Fe
440.02-=+
θϕ,V Ca Ca 866.22-=+θϕ,V Zn Zn 763.02-=+
θϕ,V Cu
Cu 337.02=+θ
ϕ,设H 2因有超电势而不析出,则这些金属在阴极析出的次序为( )。
(a) Ca → Zn → Fe → Cu (b) Ca → Fe → Zn → Cu (c) Cu → Fe → Zn → Ca
(d) Ca → Cu → Zn → Fe
10.下列对铁表面防腐方法中属于“电化学保护”的就是( )。
(a)表面喷漆 (b)电镀 (c)Fe 件上嵌Zn 块 (d)加缓蚀剂
11.可充电电池在充电与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刚好相反,则充电与放电时电极的极性——正极、负极、阴极与阳极——的关系为( )。
(a)正极、负极相同,阴极与阳极也相同 (b)正极、负极相同,阴极与阳极刚好相反 (c)正极、负极改变,阴极与阳极相同
(d)正极、负极改变,阴极与阳极刚好相反
12.298K 时,H 2(g)在Zn(s)上的超电势为0、70V ,已知V Zn
Zn 763.02-=+
θ
ϕ。
现在电解一含有Zn 2+(01.02=+Zn a )的溶液,为了使H 2(g)不与Zn(s)同时析出,溶液的pH 应至少控制在( )。
(a)pH>2、06 (b)pH>2、72 (c)pH>7、10 (d)pH>8、02 二、计算题
1.将Ag 电极插入稀NaOH 溶液电解,阴、阳极上分别有H 2(g)与O 2(g)析出,当电流密度为0、1A ⋅cm -2时,H 2(g)与O 2(g)在Ag(s)上的超电势分别为0、3与0、98V 。
试求在该电流密度下使电解池正常工作,至少需加多大外电压?忽略由于内阻引起的电势降,已知H 2(g)与O 2(g)燃料电池的标准电动势为θ
E =1、229V 。
2.298K 时,用铂电极电解1、0 mol ⋅kg -1的H 2S04溶液(设活度因子均为1): (1)计算理论分解电压。
(2)若两电极面积均为1cm 2 ,电解液电阻为100Ω,H 2与O 2的超电势与电流密度j 的关系为
])/[lg(118.0472.02
j j H +=η,])/[lg(118.0062.12
j j O +=η
问当通过的电流为1、0mA 时外加电压为多少?已知V O
H H O
229.122
,=+θ
ϕ。
3.氢在铁电极上超电势为0、35V ,阴极区电解液中Fe 2+的活度为0、8,电解时不希望H 2在电极上析出,问溶液中pH 最低需要保持多少?已知V Fe
Fe 440.02-=+
θ
ϕ。
4.298K 时,某水溶液中含有Cd 2+与Zn 2+离子,两者质量摩尔浓度都就是0、5 mol ⋅kg –1 ,此溶液的pH=5。
现在用Ni(s)作阴极来电解,已知V Cd Cd 402.02-=+θ
ϕ,V Zn Zn 763.02-=+θ
ϕ,H 2在Ni 上,Cd 上与Zn 上的超电势分别为0、14V,0、48V 与0、70V 。
试计算: (1)在Ni(s)阴极上首先析出什么物质?
(2)当第二种物质析出时,第一种物质的离子的剩余质量摩尔浓度为多少?设溶液的pH 在电解过程中并不因第一种离子在阴极析出而改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dbcb,abdcc,ba 二、计算题
1.E分解=2、509V
2.(1)1、229V(设H2S04为一级电离)
(2)2、155V
3.PH>1、56
4.(1)在Ni(s)阴极上先析出Cd(s)
(2)第二种析出的就是Zn(s),这时Cd2+的剩余质量摩尔浓度为3、5⨯10-13mol⋅k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