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制怒、吃亏、慎独

合集下载

人生三境界是什么?(89个回答)

人生三境界是什么?(89个回答)

人生三境界是什么?(89个回答)人生,就是人类从出生至死亡所经历的过程。

也是人类自身从稚嫩走向成熟的修炼过程。

这就决定了它的不可避免的坎坷曲折性,也正因其拥有诸多值得人们思考、探讨的哲理性、深邃性,使之成为文学、影视、艺术等领域的永恒主题。

今天带大家看下各个领域的大师们对人生境界的不同理解。

第一位:王国维王国维一位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但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的大师,在其巨著《人间词话》中谈及了其一生治学的三个境界。

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如今看来,历数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弃;成败后回望来路,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二位:丰子恺丰子恺(弘一法师入室弟子),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教育家、书法家。

其在"护生画集"中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的生活,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灵魂的生活。

所有的人生下来都在第一重世界里,过着物质的生活,根据天赋、机运或精力的充沛,有人爬上了第二层楼,过上了精神的生活。

更有余力者攀上了第三层,过着灵魂的生活。

第三位:冯友兰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

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

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

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

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

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通常指的是初级境界、中级境界和高级境界。

这个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他认为一个人在修养和
修身方面会经历三个不同的境界。

初级境界指的是对自己的认识和修养较低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可能还处在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的阶段,缺乏对内心世
界的深刻思考和反省。

这时候的人通常会被功利和欲望所驱使,缺
乏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智慧。

中级境界是指一个人开始意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开始追求
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提升。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可能会更加关注精
神层面的满足,追求道德和价值观的提升,注重修养和修身。

这个
阶段的人可能会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净化,追求心灵上的
满足和安宁。

高级境界则是指一个人在修身养性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对世界和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可
能已经超越了功利和欲望的驱使,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领悟,能
够超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这个阶段的人可能会
更加注重修心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的提升,对人生有着更加宽广和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人生的三重境界是指一个人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不同阶段,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提升,最终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

这个概念强调了修养和修身的重要性,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生境界的重要思想之一。

做事情的三种境界

做事情的三种境界

做事情的三种境界做事情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用手做事情;第二境界:用脑做事情;第三境界:用心做事情。

做事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做事情的境界。

对待工作同样有三种境界:为薪水而工作,为喜欢的职业而工作,为内心的使命感而工作。

先进性革命性民族性时代性.有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凝聚人心的导向功能。

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险阻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物质力量、精神力量交互作用的激励功能。

精神整合、动员群众的价值功能。

党性修养的三种境界“学问思辨”是党性修养的第一境界“学问思辨”是根本方法。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谓广博地学习,详审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析,忠诚地实行。

知行合一”是党性修养的第二境界“知行合一”是目标追求。

“学问思辨”属知之方面 ,“笃行”属行的方面。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处事待人,都必须“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孔子提出,“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慎独”是党性修养的最高境界“慎独”是最高境界。

“慎独”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

意思是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给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第二重境界:战胜自我,继续追求。

第三重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宋代禅宗巨匠青本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禅中彻悟,看山依然山,看水依然是水。

宋代禅宗修行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重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重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人生三境界解读

人生三境界解读

人生三境界解读
(实用版)
目录
1.人生三境界的概述
2.人生第一境界:见自己
3.人生第二境界:见天地
4.人生第三境界:见众生
5.结论:人生三境界的现实意义
正文
【人生三境界的概述】
人生三境界是指人在不同阶段对世界的认识和自我认知的不断提升。

它包括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

【人生第一境界:见自己】
人生第一境界是见自己,也就是认识自己。

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人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生第二境界:见天地】
人生第二境界是见天地,也就是认识世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拓展视野,了解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规律。

通过与不同的人、事、物接触,我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人生第三境界:见众生】
人生第三境界是见众生,也就是关注他人。

在这个阶段,人们应当学会关爱他人,承担社会责任,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回馈给社会。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求和痛苦,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道德品质。

【结论:人生三境界的现实意义】
人生三境界不仅是一个哲学性的概念,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人生指南。

通过认识自己、了解世界和关注他人,我们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解读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解读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解读
人生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历来有诸多解读。

而实际上,王国维提出的三境界是有对象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也就是说他是指学业,事业攀登路径上的三重境界,是成就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早就在事业、学问上已经超过一般人了。

所以起手第一境界便与众不同,句子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说明求学问者达到了一定的认识高度的状态,已经远远甩开了普罗大众。

望尽天涯路,因为视角高出常人,发现了知识如海,产生了远大的理想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因而产生人生的迷茫。

这种迷茫是认识到知识、学问、人生可以达到的高度,却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要如何从这种无力感中解脱的疑惑。

这种迷茫是基于对世界、对自己的冷静认识。

在这一境界中,学者对如天地苍
茫般的学问充满了无力感。

而那些到处宣扬自己的才华,自得于半桶水学问的人是感受不到这种知识的压迫感的。

人生三境界的多维解读

人生三境界的多维解读

人生三境界的多维解读我们不自觉的都在追求着一种境界。

关于境界,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所以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清代鸿儒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境界究竟为何物?众说纷纭,或曰具有魅力的艺术状态、感染人的气氛;或曰作品所描写的生活环境、思想情调;或曰一定的艺术高度、技巧完美的程度,相比较而言,这最后一条似乎更接近王国维本意。

可是久而久之,境界的本意逐渐被人淡忘,而引申为“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的情况”。

于是,读书、写作、做事、做人、为官、经商、从艺,自然都与境界有了关连,都可以具有不同境界,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如此,成就小事业、小学问者也概莫能外。

或许是王氏的“三境界”论影响太大,由此发端,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对于境界有了不同的多元读解,关于三境界的说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唐人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往今来,只要人类还存在,人生境界就是无法规避的问题。

面对当代一些触目惊心的价值荒芜和人文缺失,我们对人生境界进行多维读解,作出探索与回应,重新架构和谐的人生境界,是时代所趋,也是自身提升修养的需要。

我们先看外国学者对三境界类似的论述。

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人们追求及时行乐;道德阶段,根据行为准则履行义务;宗教阶段,以痛苦为标志,感受到自己的局限性。

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爱默生将人生分为希腊时期、浪漫时期、反省时期。

而波斯诗人萨迪为自己的人生规划了这样三个阶段:倘若活到九十,那么第一个三十年应当获得知识,第二个三十年应当漫游天下,最后三十年才从事创作,以便把自己“心灵的压模”留给子孙后代。

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须经历三大境界。

其一,骆驼境界,你须忍辱负重,艰苦跋涉,这是人生的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其二,狮子境界,属于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

人生“四慎”慎友 慎权 慎微 慎独

人生“四慎”慎友 慎权 慎微 慎独

人生“四慎”:慎友慎权慎微慎独已有3481 次阅读2009-1-9 14:18作者:李义良胡总书记曾经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作为一介公民,虽然不是什么干部,但是,也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舍。

在前一段时间的干部培训中,周军教授讲的“四慎”我认为对我的思想震动很大,想想从改革开放到如今的30年所发生的一系列党员干部腐败案中,被平时所谓的“圈子朋友”拖下水的不乏其人,无视程序与监督弄权自伤者大有人在,从小恩小惠开始终陷泥淖者更是多如牛毛,独处无人监督时放纵自己,暴露出真实的思想面目的也是不计其数……可见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而言,道德防腐不可放松,慎友、慎权、慎微、慎独何其关键!慎友,就是不能以利为朋,搞“小圈子”。

古人云: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择友这个看似生活圈子的个人问题,放到共产党员身上,牵涉到权力运行,就可能成为原则问题、党性问题。

众多活生生的事例显示,领导干部一旦不慎陷入“酒肉朋友”的圈子,往往很难自拔。

正如一位纪委领导所提醒的:为官交友,要警惕三种人——一是官不大、特能办事的人;二是挣钱不多但特能花钱的人;三是不太熟但特能套近乎的人。

交友非小事,领导干部当有正确的人际观。

慎权,就是用好权不弄权。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运用权力,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滥用权力,将贻害社会,贻害人民。

吴官正同志说过,权力既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把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时就是好东西,用于搞腐败时就是坏东西。

如果抱着升官发财的目的来当官,带着权钱交易的念头来追求官位,那么,“做官”的下一步就是“坐牢”。

要当“款”,就别当官,想当官就别想钱,官钱结合势必遭殃。

因此,每个党员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权力越大越要用好权,越要慎用权。

要时时想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

人生三境界_高中高二作文900字

人生三境界_高中高二作文900字

人生三境界当郑国危在旦夕,郑人恐慌之际,郑国之大夫者---烛之武,临危受命,不畏险阻,用他诚挚和机智的言辞说服秦军,终于避免了战争,前赴泰国不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也使自己的外交才能得到充分锻炼。

这就是柔和的力量,以一种柔和的态度去处世,你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会柔和的态度去处世,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

英国有句谚语:“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

”世上没有完人,因此,我们应有柔和的态度去处世。

鲍叔牙了解人才的可贵,便用柔和的态度对待管仲的“一箭之仇,蔺相如懂得合作的重要,便有柔和的态度对待廉颇的公然挑衅;李世民牢记隋朝的教训,便用柔和的态度对待魏征的犯颜直谏……柔和的处世态度成就了他们的辉煌,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学会柔和的态度去处世,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佛经有言:“一念境转”,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会带来沉重的心灵负累,与其让仇恨啮噬心灵,制造痛苦,不如以柔和之心去获取一份泰然。

勾践忍受了十年卧薪尝胆的艰辛,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韩信来发迹时无端遭受“胯下之辱”,但封王之后不释前嫌,任命当初侮辱过自己的人为巡线校尉,相比之下,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鲁迅先生曾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柔和的处世态度不仅是对他人的宽恕,而且也是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然而,柔和并不意味着隐忍不发,“忍”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久之难免有爆发的一天,柔和则意味着胸襟坦荡,泰然自若的恬静和淡然。

柔和的处世态度是一种品格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且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拨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是一种睿智恢弘,宁静致远的表现,康德曾说过:“只有两样事物能让我内心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我想,如果我们把柔和的处世态度当作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那么我们也会拥有璀璨的星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范文 . .
人生三境界:制怒、吃亏、慎独

单位上有个年轻人看我两鬓斑白一脸沟壑,断定俺
有些学问兼有些经验。某一天自助中餐吃饱喝足之后,尾随
着我进入办公室,要请教关于做人的问题。

朋友们,您敢回答这样的问题吗?
想当年大成至圣孔老夫子,歪歪唧唧说了许多,死后弟
子们七凑八凑搞出一部《论语》,好像说的就是这回事。后
来人觉得了不起,又了不得,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
高指示。其实在俺看来,好像也就这么回事。人家老夫子当
年也许没那么复杂,都是后世的人们与时俱进,不断演绎不
断阐发的结果。就像红楼梦,要是让雪芹同志从坟墓里爬出
来看看今世红学的研究成果,肯定在肃然起敬的同时,会觉
得莫名其妙,说,我只是说说故事逗逗乐而已,没那么复杂
呀。

因此,俺认为,许多神圣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你敢
去说,也许就神圣了。

说远了,回到办公室来。
. .. .
.. ..范文 . .
俺就像大师一样坐将下来,沉吟片刻,微微颌首,示意
这个小伙子对面坐下。

说些什么呢?想起不久前给女儿发过一,问了她三个问
题。可问过之后,没有任何反馈,好像都丢在风中。今日这
个年轻人自己送上门来,真是皇天不负呵。正好问他这三问,
让他知道,他今日的谦虚所得是物超所值的,俺一脸的沟壑
兼两鬓的斑白不是徒有其表的。

一问:你能制怒吗?
年轻人笑着,他知道我不是要他说话,而是要他听话。
古人有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此不足为勇也。勇者,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现在的年轻人说网络语言,一套一套的。我一说之乎者
也,他就陌生;一陌生,就要起敬。他一起敬,俺就趁势滔
滔不绝。 这是上等的修养功夫。不要以为只有从政
者才需要制怒,在职场打拼的人同样需要这等功夫。
. .. .
.. ..范文 . .
人总有愤怒的时候。而对愤怒的表达最能反映一个人的
涵养,因而也能昭示一个人的成就。涵养高深者,就像古人
所言,不惊不怒,外界所加的一切只放在心里,由自己慢慢
去消化;涵养肤浅者,或者像皮球,一碰就跳,或者像气球,
一戳就炸。前者的沉静,会助他的人生顺风顺水。因为其一,
可以缓解当前激烈的矛盾,避免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其二,
可以使自己处在比较有利的地位,掌握局面的主动权;其三,
可以使自己有时间三思而言三思而行,应对得当。如此处世,
必然受人欢迎。而后者只会激化矛盾,把事情搞砸。

当然,我决不是提倡逆来顺受。该发脾气当发脾气,该
拍桌子当拍桌子。我只是说,愤怒的表达应当是在思考之后。
而如果真正经过了大脑的思考,许多愤怒的表达其实是不必
要的。

这一问,就问住了他。然后,这位小伙子就检讨自己,
说就是忍不住呀,处长为什么不待见他,就是有一回处长老
改他的稿子,他一不小心就把稿子摔到处长脸上去了。俺就
笑笑,像个长者,还像个老道。

二问:你能吃亏吗?
. .. .

.. ..范文 . .
这一问更是从实际出发。如今的年轻人,对眼前利益的
计较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结果呢,对他个人长远利益
的损害常常是致命的。我不知道眼前这位能不能吃亏,只管
照着现成的说。

板桥有句名言:吃亏是福。
俺口就是名言,水平就表现在这里。我注意到这个年轻
人眼睛里崇拜的光芒越来越亮了。

人的天性是自私的。从表面上看,吃亏是福是个伪命题。
但因为人们喜欢能吃亏的人,愿意与这样的人合作,帮助这
样的人,其结果他不仅没有吃亏,还获得了许多的利益,因
而是福。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乐于吃亏的人还是不
多。 分析能吃亏的人,大致有两种:一是境界高的人。
有的人胸襟广阔,私心较少,不大计较个人的得失。他的乐
于吃亏是出于本性,自然而然。二是城府深的人。有的人深
得“吃亏是福”的真谛,知道吃些眼前的亏可以积攒未来的
福。他有这个能耐舍弃眼前的利益,很大方地成全别人。而
大多数的凡夫俗子既没有高的境界又没有深的城府,只有眼
前的利益,于是见利就逐,让人不屑为伍,终不成器。
. .. .
.. ..范文 . .
当然,我不是提倡傻子精神。现代社会也容不下傻子。
我问这一问,是期望你胸怀宽广,眼光长远,不要被眼前的
一点小利益缠住,而影响自己远大目标的实现。至于什么亏
能吃、什么亏不能吃,应当如何吃下眼前的亏,相信你自有
自己的判断,用时下的话说,你懂的。

这一问,好像问醒了他。最后的殷切期望,也很能打动
人。他把身子进一步坐直,并往前倾。我估计,他在这个问
题上吃过亏,但他没再检讨自己,大概吃亏占便宜的事不好
与外人道。他的如梦初醒般的表情给了俺很大的鼓舞。有句
话很精彩:一语惊醒梦中人!可惜他不会这么说。

三问:你能慎独吗?
古人的慎独,讲的是一个人独处没人监督的时候也要坚
守做人的原则。

这问一出口,我就意识到有些不妥。现在的年轻人,谁
知道慎独呢?谁又讲究慎独呢?但一想不就是找个听众吗,
我行我素吧。

也许是出于礼貌,我观察这小子还是专注着,并没有把
. .. .
.. ..范文 . .
目光移向窗外,只是偷偷看了一下表。为了让他有耐心听下
去,便讲了我表弟的故事。

我这个表弟在一家工厂打工,全权负责采购,收入不菲。
家里人疑惑:采购是关键的岗位,老板怎么会叫你来做呢?
因为采购吃回扣已是普遍现象,连食堂买菜的都要拿好处。
许多老板便让自家人来做这项工作。这个憨厚的表弟露出憨
厚的笑容,说:他信得过我。他说,从他手上过往的资金千
千万,他从不会动心思贪老板一分钱。 接着,我作了
如下精彩的发挥。

他的成功就在于他坚守了他做人的原则。这就是慎独的
真谛。

做个好人应当遵守什么原则,人人都懂;在众目睽睽之
下应当如何为人处事,也人人都会。而慎独,却不那么容易。

人的做人,有两种境界:一是做给别人看的,一是做给
自己看的。做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荣誉。也有积极意义,可
以抑恶扬善,但总归肤浅,而且容易动摇;做给自己看的,
是为了良心。这才是大写的人。我这位表弟是为了他自己的
良心不受玷污,才抵挡了金钱的诱惑。他真正做到了慎独,
. .. .
.. ..范文 . .
便达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

这一问,好像问服了他。因为他立即站起来,连感激的
话都说不出来了,赶紧告辞而去。我正在得意,上班的铃声
响了。这才明白,人家为什么那么感激。他们下午有个会,
我再说下去,他的处长又不知会怎么痛批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