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中药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文化概论-第7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中国文化概论-第7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蔡伦和造纸术
蔡伦(公元62-121), 字敬仲,湖南郴州人, 公元75年入宫为宦,公 元87年任尚方令,掌管 宫廷手工作坊,公元 105年发明造纸术,公 元114年风龙亭侯。公 元121年去世,葬在封 地。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成为了主要书写材料。
切麻---洗涤---浸灰水---蒸煮 舂捣---打浆---抄纸---晒纸
科学中心。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中心 的所在地不断转移。
16世纪在意大利(1540~1610)。 创 学
17世纪在英国(1660~1730)。
造术 要要
18世纪在法国(1770~1830)。
刺自 激由
19世纪在德国(1870~1920)。
20世纪在美国(1920~至今)。
欧 美 地 图
二、中国古代科技 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4.印刷术:
唐代有雕版印刷。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作坊
雕刻木板
工艺过程如下:把硬度较大的木材创平、锯开,表面刷一层稀浆 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字面向下贴在木板上,干燥后用刀雕 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为凸版。经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 后,便得到了正写的文字印刷品。
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
明代架火战车
这是一种独轮车装载 火箭的战车,前有锦帘, 需要时可放下挡铅弹,车 两侧设置六筒火箭,计160 支、火铳2支、长枪2支, 此车由两人操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2.指南针: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指南针制造法。 当时军队配备指南鱼,用于夜行军。南宋海 船装备针盘(磁罗盘)。
• 刘徽《九章算术》第一次提出极限思想, 计算出圆周率为3.1416

药学概论-中药学-PPT课件

药学概论-中药学-PPT课件

三、作用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 甘:能补(补益)、能缓(缓和)、能
和(调和药性、和中) 酸:收、涩——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 苦:泄、燥
泄 燥湿
通泄——泻下(大黄) 泄—势缓 清泄——泻火(栀子) 泻—势猛 降泄——降逆(杏仁)
苦温燥湿——寒湿证
苦寒燥湿——热湿证 坚阴——泻火存阴(泻肾火)(黄柏、
某些药物还有引导作用:如桔梗、牛膝(血府 逐瘀汤)
归经
一、含义:指药物作用的部位 二、源流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以所治病证为依据 三、用药
1. 本经用药:看何经的病变 2. 五行用药:根据脏腑间的生克关系 四、归经理论的优点 1. 便于选择用药 2. 便于记忆和理解 3. 探索药物的潜在功能
毒性
2、性味与功用:主辛味能发散,使肌表之邪 由汗而解。
3、分类及适应证: 辛温解表药 适用于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药 适用于风热表证
4、煎煮 多浸泡,少煎煮 辛温解表药 { 麻黄 桂枝 辛凉解表药 { 柴胡 菊花 薄荷
解表药

麻黄
(处方名:西麻黄、净麻黄、炙麻黄、麻黄
绒)为麻黄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草麻黄
第九章 中药学
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
❖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
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
植物:花、叶、子、根、皮、茎
来 源
动物
矿物
中药学
❖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东方百科全书” ❖ 作者:明,李时珍。载药数1892种(新增

中医药学概论 ppt课件

中医药学概论 ppt课件

2021/4/29
8
作业Homework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
名称。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收载药物多少种?
2021/4/29
Email:nxz9898@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原因、 部位、性质、程度、邪正关系)病理特性的概括。
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方法论)
其它理论
--核心-藏象经络
其它理论
基石 元气论
2021/4/29
22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把宇宙看成一 个统一的整体,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整体:统一性、联系性、完整性。 人:不是人体。人包括:心理、生理。
明清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 药1892种,中国药学史上的里程碑,
载药850种,比欧洲《纽伦堡
科学分类。
药典》早883年。
➢ 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 张景岳《景岳全书》;朱橚 《普济方》最大的方书。
➢ 温病学四大家:吴又可、叶天
士、薛生白、吴鞠通。
2021/4/29
21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学时
1 3 1-2 中医药学绪论
2
1 5 1-2 阴阳五行
2
2 3 1-2 藏象
4
2 5 1-2 藏象
2
3 3 1-2 气血津液
2
2 1 1-4 校外认药
4
3 5 1-2 病因病机
2

中药概论知识点总结高中

中药概论知识点总结高中

中药概论知识点总结高中一、概念与起源1. 中药的概念中药是指以天然药物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制备而成,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功能的药物。

2. 中药的起源中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国独有的药物系统。

二、中药的分类1. 中药的来源和性味中药可分为草药、动物药、矿物药和药用化学制剂。

2. 中药的药用形态中药可分为饮片、粗糅药、提取药和配置药等不同形态。

3. 中药的气味与功效中药可根据其气味和功效来划分,如麝香为芳香开窍药,朱砂为苦寒药。

三、中药的性味与归经1. 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分为五味(辛、甘、苦、酸、咸)和性(寒、凉、温、热、平)。

2. 中药的归经中药可根据其入脏腑的特点来划分,如黄连入心、肝、胆经。

四、中药的功能作用1. 中药的功能分类中药根据其主治疾病的不同,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火药、滋阴药、理气药等。

2. 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扶正祛邪、固表清热、活血化瘀等作用。

五、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药原则包括辨证用药、配伍用药和服药禁忌等。

2. 中药的炮制和用法中药的炮制包括采收加工、研磨制成、蒸腾植物药等过程。

六、中药的药理1. 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包括对心血管、内分泌、消化、免疫等系统的生物活性作用。

2. 中药的药物毒性中药的药物毒性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损害机体功能、引起中毒反应的性质。

七、中药的贮藏和鉴别1. 中药的贮藏方法中药的贮藏方法包括防潮、防虫、凉爽通风、避光等。

2. 中药的鉴别方法中药的鉴别方法包括宏观鉴别和微观鉴别等。

八、中药产业的发展1.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主要包括中药成分、药效、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2. 中药的标准化建设中药的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中药制造工艺标准等方面的制定和推广。

九、中药文化的传承1. 中药的历史传承中药的历史传承主要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流派、经典和名家等方面的传承。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民在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

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

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名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章历史沿革一.药学据医史学家研究,人类最先发现的应该是植物,在长期生活中发现某些植物的特殊反应,如服用大黄泄泻、服瓜蒂后呕吐……;然后,随着渔猎经济的兴起,逐步认识到动物的作用。

所以,早在《淮南子·修务训》中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的记载。

到汉代,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苏敬等编写由政府标注的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出版,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公元1546年)早800余年;唐武德开元二年间(公元621~714)孟诜《食疗本草》;开宝元年(公元973年)修《开宝本草》983种。

至明永乐4年(公元1406年)由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编著《救荒本草》选可供灾害时食用动植物414年,是一部药、食同用的植物学著作:明万历6年(公元1578年)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广泛、影响深远的巨著,载药1892种,并翻译成日本、朝鲜、拉丁、英、法、德等国文字广泛流传;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赵学敏着《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

(如西洋参、冬虫夏草)。

直至1999年《中华本草》更是收集8980种药物,在全面继承本草学成就的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制剂,药材鉴定等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发展水平的综合本草巨著。

二.基础理论我国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与疾病抗争中不断总结,特别是经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养生中、脏象,经络、病因、病理等学说。

《黄帝内经》一书的出现,标志着在以往医药实践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进入了理论总结阶段,是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思想方法,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以及病因诊断、治则等作了系统的阐述,初步奠定了基础理论。

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

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

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中医概论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内容。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讲述中医概论的基本内容。

一、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

根据史书记载,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黄帝时代。

黄帝是中医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开创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中医学在汉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在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下,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构成的。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将自然界的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独有的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经络贯穿全身,负责运输气血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的脏腑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应的经络联系。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谈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症状表现。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位和病情。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注重综合分析,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中草药疗法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中药分为中药饮片和中药煎剂两种。

针灸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治疗是中医学的又一特色疗法,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中医药学概论PDF

中医药学概论PDF

中医药学概论主讲教授林仲Page 2 Page 3 绪论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呾中药学癿合称侧重反映中医不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丌可分。

中医药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刼学基础理论呾基本知识癿一门学科。

主要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刼学癿基本理论各种中药癿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刼癿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Page 4 中医癿学科属性中医学是发祥亍中国古代癿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癿科学。

它具有独特癿理论体系、丰富癿临床经验呾科学癿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癿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属亍自然科学癿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癿人文社会科学癿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癿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癿医学科学。

Page 5 中医学属亍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劢、变化呾发展觃律或本质癿学科。

中医学研究癿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癿生、长、壮、老、已得生命觃律人体癿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癿发生发展呾防治觃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癿属性。

Page 6 中医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史研究人类社会运劢变化呾发展觃律癿学科。

人丌仅具有自然物质癿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癿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呾疾病癿医学问题。

社会环境癿变更人癿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癿变化对人体癿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

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癿社会科学属性。

Page 7 中医受到古代哲学癿深刻影响哲学是关亍自然、社会呾思维中最一般癿共同觃律癿科学。

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癿发展都离丌开哲学癿作用。

中医学发祥亍中国古代受弼时癿哲学思想癿深刻影响。

中医学在其形成亍发展过程中丌断吸取了弼时癿哲学成就用弼时盙行癿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亍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癿医学理论体系。

Page 8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癿产物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癿构建起到重要作用外古代癿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癿形成不发展起过重要癿促迚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文化概论───电信科技1001 程建林3100504014 中药文化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

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各种替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在发展重要作用的同时,人类“回归自然、回归绿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中医则强调人与自然合一,正好符合了人们面向未来,追求绿色消费的潮流。

尤其是世界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回归,表明有利于中医药及世界其他传统医药发扬光大的社会环境正在日渐形成。

先秦医家首先通过临床观察, 以望问闻切四诊为手段, 收集了大量病人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病象, 然后“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 藉直觉领悟思维方式将感性认识之“象”上升为理性认识之“道”, 将此理性认识系统地记录下来便成为《内经》。

其中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理论都由此而来, 概莫能外。

《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 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本》草经是靠尝出来的。

直觉领悟是中国古人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周易》是集大成者, 而后是《老子》与《庄子》。

另一个重要哲学概念,元气渗入中医药学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一,四气疗疾中药有“气”,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

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

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

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

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

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

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

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汉书·艺文志·文技略》)。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

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

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二,药补趣话。

此外,还有味补。

《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

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

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

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三,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

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

君药——麻黄(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

臣药——桂枝(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

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

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

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

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

中药文化底蕴丰富其四,药中哲理。

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

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这里仅就药中哲理略谈一二。

(一)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

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正邪、益损、增减、气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

”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

金代医家李杲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一章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

(二)治则有“反治”。

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还有“反治”。

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

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

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补益有哲理。

在其三中,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

,在世界药学理论和文化中,都是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

它们不仅融汇了我们祖先在药学上的唯物辩证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药方剂必须遵循的圭臬,还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五,中药理念。

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天然药物”的提出和兴起,是西方医药界针对西方人惧怕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转向自然界寻找新的药物途径,通过研究,从某些含有特殊药用成分的动植物身上,运用科技提取一种或(几种)药用成分,制成药物,用于临床,这无疑是当代制药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一种新的发展。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为幌子,一下子就联系上中药了,认为中药汤剂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的草根树皮黑汤,既不卫生,又难喝,还说不清它的成分,实在可怕”;中药丸剂西方人说它是“一团黑乎乎的药丸,难以接受”。

于是就下了这样的结论:中药落后,成分讲不清,应该赶紧改成“天然药物”,否则就会在国际上没有市场、没有前途。

难道“中药”真的面临绝境,惨到要改名换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吗?我们的观点是明确的:“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务请诸君保持清醒头脑。

对于“天然药物”的概念与内涵,上文已做简述;而“中药”的概念与内涵,与之决不相同。

尽管中药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药用,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我们称之为“中药”的,也不是可以笼统而言的,对宇宙,我们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我们不是有综合宇宙学吗?对人类居住的地球,我们依然存在许多模糊与未知,不是有综合地球学吗?就说对人体自身,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模糊与未知,人类基因图谱的问世,无疑是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而综合性的人体科学还面临着多少有待探索的课题。

中药的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

所以临床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

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

现分述如下:(一)单行:即不需配伍,单用一味药即可治愈疾病,称为单行。

如清金散就是单用一味黄芩,治肺热咳血的病证。

(二)相须: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

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三)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四)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五)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六)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七)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上述除单行外的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①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③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④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