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认知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版了《 关联 : 交际与认知) ) ( R e l e v a n c e : C o m m u n i c a -
t i o n a n d C o g n i t i o n ) -书, 提 出关 联理论 , 指 出话 语
等诸多方面的转换与传递均有影响。随着语用学 理论 的兴起 和发展 , 人们逐渐发现语义传递并非
思 和语 境 含 义 , 这是 一个 认 知 过程 , 即为“ 信” ; 其 次. 在翻译时要推理 , 恰 当选 择 与 源语 最 大关 联 的话语 , 应为“ 达” 。㈤就 中医英 译而 言 , 原 文是 一 种 明示 . 通 过译 者 和译 文 读 者 的推 理 可 以达 到 真
重要 。 严复在《 天演论》 中提出的“ 信、 达、 雅” 、 西方 翻译学 者奈达 ( E u g e n e A. N i d a ) 提 出的“ 同等效 应
与 语 言 的使 用 相 关 . 它涉及情景场合 、 上 下 文 语 境 以及 背景 知识 的认 知 。关 联理论 将 交 际定义 为 “ 明示一 推 理 交 际 ” : 从 交 际者 的 角 度 看 , 交 际 是
一
种 明示 ; 而 从 交 际对 象 的角 度 看 , 交 际 是 一 种
推理。[ ] 这很大程度上与严复的“ 信” 与“ 达” 的内 涵是交叉的。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 , 包括文本意
论” [ ] 等 标 准 皆是 中医英 译 重要 的理论 指 导 。新
近, S p e r b e r& Wi l s o n的 “ 关联 理论 ” (t h e R e l e .
v a n c e T h e o r y) 也 对 中医英译 学术 界产生 影 响。兹
从“ 关 联理 论” 的标 准 、 文化 认 知 、 中医学 语言 特征
中医文化在英语翻译中的表达

中医英语翻译的文化障碍及诠释学解读摘要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医英语翻译并以诠释学翻译观探讨中医英语翻译的特征中医和西医在体系和用语上存在巨大差异形成诸多文化障碍中医翻译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视域融合过程由于中医英语翻译的特殊性阐释和解释成为其不可缺少的手段和特征之一中医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阐释关键词中医翻译文化差异诠释学翻译观视域融合跨文化解释上个世纪年代文化派的出现将翻译研究从审美层次和语言层次提升到了文化层面从而更加确切地反映出翻译活动的跨文化性质无疑使翻译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诠释学翻译派的出现更是使翻译从文化层面进入到哲学层面翻译研究不断深入也更加抽象化如今翻译中的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和研究者所重视翻译不仅仅被看成是一种符号转换的文本活动更被看成一种社会行为一种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任何一种语言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因此翻译不仅涉及语言还涉及文化翻译不仅是文字转述还是跨文化阐释目前翻译理论的各种研究模式已被运用于多种体裁的翻译及探讨从小说到诗歌从古典作品到当代散文从法律文献到宗教用语而对祖国传统医学翻译的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增进中医已经开始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想要了解中医然而中医翻译研究却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医翻译既是医学翻译又是文化传播应该具备科学性和理论指导本文重点探讨中医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隔阂及诠释学翻译观对中医翻译的启示作用文化取向在中医学的地位翻译家尤金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中医属于传统医学或者说民族医学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几乎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精华可被称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标本作为中医翻译者必须首先了解中医的文化取向和其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强调群体意识和整体观念崇尚天人合一喜欢中庸平和注重平衡中医理论正是建立在这种文化价值观上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人体与自然也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临床上就根据这种联系和影响来指导辨证论治中医在治疗上总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调节身体阴阳平衡便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出发点此外中医养生理论的一个核心部分是天人相应认为人类必须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可见中医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中医理论与中国传统观念息息相关一脉相承这同西方的推崇个人主义突出个人奋斗喜欢标新立异与自然抗衡喜爱冒险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中医翻译文化障碍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学体系同是治病救人中医和西医却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从基础上讲西方医学以解剖学为基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自文艺复兴以后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现代西医建立在严格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学基础之上突显其科学性和实验性中医是一个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摸索与积累立足于古代的经验医学其基础几千年来恒古不变突显其经验性所以有中医越老越吃香的说法在诊断方法上西医主要是借助仪器设备和化学检验中医有四诊之说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在疾病的分类上西医按人体的系统功能分类如呼吸体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等而中医以阴阳为诊断总纲因此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种从疾病发生部位上分为表阳和里阴从疾病的性质上分为热症阳和寒症阴从疾病发展趋势上分为实证阳和虚证阴在药物治疗上西医多用化学合成药物中医采用天然植物组合这些巨大的反差使中医和西医看起来似乎是两极文化中医与哲学中西医在理论体系上更是大相径庭自哈维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西方医学开始了划时代的革命先是系统论雏形的诞生从此西医开始揭示人体结构的八大循环系统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下又在以盘尼西林为标志的分子学基础上建构了细菌图谱从而确立了西医的两大理论基础分子学和系统论中医以阴阳五行阴学说为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起初并不是中医学自身的理论而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哲学思想阴阳各代表事物的不同的两个方面是指宇宙间万物万事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体系也形成了中医理论医哲交融的特点中医与人文学科中医和西医在语言表达方面相距甚远西医文献属科技文体结构简单严谨统一其专业术语具有专词专用和意义单一的特点中医具有很强的人文学科特点主要表现为中医文献基本上是定性分析而非定量分析阐述的是医者的经验和感悟中医术语多通俗性少专用性其内涵和外延较为复杂从症候的阐述到疗效表达多具修饰色彩例如中医把一切致病的因素统称为邪气把人体的生命功能和抵抗力称作正气这些给中医翻译带来了许多不便和困难从发生学角度上分析中医理论体系和语言特点与其知识结构和理论生成有着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然而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名著其中不少记载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成就这些内容又与医学相互渗透深刻地影响着医学遂使该书成为一部以医学为主而涉及多学科的巨著由于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所以在内经里不同的文章反映不同的社会背景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还有不同的写作笔法文字使用等除医学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中医语言实际上是它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的日常用语文学用语及哲学用语的混合产物由此可见中医翻译实际上不得不在巨大的语言和文化反差下进行诠释学的翻译观诠释学又称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翻译即解释是诠释学一个古老而核心的命题诠释学认为翻译即解释解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前见和视域融合是诠释学关于解释和翻译的两个重要概念关于理解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这一概念他认为人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他不能脱离自己的历史性因此任何理解都是理解者带有前理解的理解他称这种理解为前见前见其实就是一种决定某个处境的一切要素最终得到考察之前所给予的判断力而视域就是视力所及的地区它囊括了从某个特定的立足点出发时所能看到的一切理解不可避免地包含前见和视域在翻译时译者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各自跨越自身的界限与对方融为一体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让自己的视域和文本视域融合形成新的视域这就是视域融合理解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与传统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不同诠释学认为由于视域不断地发生融合所以无论是现在的视域还是过去的视域也无论是文本的视域还是解释者的视域都不会是静止不变的因此翻译具有动态性中医文本的多重解释特征中医本身就离不开诠释诠释是中医学研究和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医人是通过对古籍和医学经典的诠释来掌握整理和学习医学知识的对内经的诠释越来越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千百年来众多医家及有关学科专家对内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注疏专论大量问世使之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内经学中医文献多用文言文或半文半白写成词语精炼浓缩内涵丰富深刻从语言结构到表达形式与现代汉语相距较远译者必须把其先译成现代语言来加以理解伽达默尔在他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指出把某个历史文本作为解释的对象就是指这个文本向解释者提出一个问题因此解释总是包含着一种与向解释者提出的问题的关系理解这个文本就是理解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译者往往不能直接以自己的视域去和原文的视域融合而是首先诠释文本中的某些字或词的含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不但要考察历史的理解还要以此考察充实自己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合到一起形成新的视域再回到文本对文本进行重建译成新的译文中医文本解释的多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译语本身实际是多重前理解变化的结果译者的解释是建立在历史的理解和自己的前理解之上经过一次次查阅和考证得出的结果二是同一文本由于理解的差异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也就形成了同一文本多种解释的现象由此可见中医文本解释的多重性是译者的视域运动和译者之间的视域差所导致的这说明译者在翻译中占有主导地位文本的翻译不但受制于文本本身更受制于译者的视域阐释学翻译观之于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贡献是它对读者和作为读者的地位的彰显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翻译这一特殊的阐释过程不排斥多向思维它在一定意义上是相对的主观的所以同一部原作在若干译者的笔下会产生若干部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的的译作文化解释对读者的积极作用翻译的目的是文化交流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因此任何一个翻译都不应忽略读者的感受尽管中医和西医差别巨大但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和疾病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健康因此双方在专业词汇上能找到许多共核词有些词即便在概念上有所差异两者也有重叠部分可以互相借用然而中医的主要概念词汇却属于文化专有项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只能采用音译例如阴阳藏象气元气有些词虽然采用了对应译法看似吻合其实语义缺失严重和音译的作用相差无几例如五行命门三焦正气这些词汇大都代表复杂的概念抽象深奥文化属性极强音译对于读者来说如果没有其它辅助依然一无所知对于这些民族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词语在翻译时必须详加注解说明该词的语用意义才能使读者了解原语独特的文化现象翻译应从读者出发以读者的理解为最终目标从而避免因解释缺位而导致交际的失败例如中医方名多以主药和功效命名但其中不乏文学化的方名失笑散是一味活血祛瘀散结止痛药病人久病不爽但服用了此药药到病除不禁欣然失笑故得此名以下有种译法美国中医学院学报首先第和都对失笑二字进行了意译译为失去的笑容译为突然出现的笑容失笑的正确意思是情不自禁地笑出来因此的译法偏差较大会使读者产生很大的误解的译法较为准确其次和都把笑字译成只有译成了指笑但更多时指出声的笑药名中的笑是一种夸张用法其主要意思是表达病人由患病的痛苦到治愈的喜悦所产生的表情变化而不是病人如何笑因此较为恰当但即便如此字面的语义功能也不能表达方名的真正含义目的语读者还是不得其解其实这个药名即便中国人读了也不见得能得出其中的故事例中只有的译者对方名的由来做了补充讲解这样读者便完全可以明白的真正含义了令人不解的是中医教师在给本国学生讲解此方时也要解释方名的由来但翻译给西方读者时反而闭口不提了这种现象在中医翻译中并不少见译者其实是文化的解释者和传播者其任务之一是帮助读者了解异质文化一种文化现象对另一个民族来讲可能是闻所未闻甚至是难以理解的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依赖于译者所提供的信息和对信息的解释度对解释而言不同的读者对象需要不同的理想解释度目的语读者是目的语文化的具体代表也是通过目的语文本传递过来的源语文化的直接接收者源语文化只有通过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这个环境才能在目的语文化中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避免解释过度的同时还应避免解释不足或不到位更不应以一种想当然的姿态回避必要的解释中医翻译要面对各种文化碰撞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东方的和西方的汉语的和英语的中医的和西医的因此那种意合形也合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只是一个理想模式诠释学翻译观为中医翻译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正如塞尔登所指出的尽管诠释学最根本的形式是与理解中的调节关系而且正因为如此每当意义变得含糊不清时人们最长讨论并且最常发展的是解释的艺术但无论是对希腊人来说还是对该词具有的现代意义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让我们能够理解某些模糊或外来的事物将不熟悉的东西翻译成可以理解的形式诠释学翻译观不但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主动地位同时也强调了翻译的动态性使翻译摆脱传统翻译标准的束缚对中医翻译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参考文献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尤金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西风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外语与外语教学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朱建平翻译跨文化解释哲学诠释学与接收美学模式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从文化翻译视角看中医文化翻译策略——以《黄帝内经》英译为例

l 中图分 类号1 H 0 5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6 ) 1 2 0 0 2 4 . 0 2
口 总 结
口译训 练 中的任何 一环 对 于译 员来说 都至 关重要 , 但 是 没 有 任 何 一 环 是 孤 立 的 ,包 括 短 时 记 忆 训 练 、 口译 笔 记 、 逻 辑 训 练 、 口译 数 字 等 在 内的 所 有 练 习 , 都 需 要 译 员努 力做好 ,但 是最 重要 的还是语 言文 化 的基 本 功 。 在 数字 口译 训练中 ,需 要下功夫 ,译 员必须 耐心进行大 约 1 0 0个磁 带时左右 的训练量 ,才能达到真 正完成 内化 到 大 脑 ,再 外 化 至 笔 记 的 认 知 过 程 , 做 到 “ 得 意忘言 ” , 使 数 字 口译 不 成 为 自己 口译 训 练 路 上 的绊 脚 石 。
2 4
影 响。 中医典籍 《 黄 帝 内经 》 ( 简称 《 内经》 )包 括 《 素 问》和 《 灵枢 》两部 分 ,是 我 国现存最 早 的中医 典籍 , 反 映了我国古代 医学发展 的主 要成就 。本文拟 以李 照国 先生 的 《 内经 》英译为例 ,以文化翻译 观为指导 ,归纳 和总结 《 内经 》 的文 化 翻 译 策 略 。
参 考 文献
[ 1 】 D 塞莱 斯科 维奇 &M . 勒 代雷 口译 训练 指 南f M] . 北 京 :中 国对 外 翻译 出版 公 司 ,2 0 0 7 . [ 2 ] 鲍 刚 口译理 论概 述 f MI _ 北京 :中国对 外翻 译 出版公 司 ,2 0 0 5 [ 3 ] 黄 建凤 .数 字 口译探 究 卟 中国 科技翻 译 ,2 0 0 6 ( 1 ) : 2 6 — 2 7 .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

在我们探讨为什么要读研之前,需要先明确一个观点,即读研不仅仅是为了 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 面阐述读研的重要性和好处。
首先,读研可以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素养。攻读硕士学位意味着有机 会在更高级别的学术平台上深入学习,接触并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 究方法。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
01 一、研究背景
目录
02 二、现实意义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研究成果
05 五、未来展望
06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 的。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中医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研究中医英语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将从研究背景、现实意义、研 究方法、研究成果和未来展望等方面,探讨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的重要性。
3、有益于制定中医药政策和发展规划。准确的中医英语翻译有助于各国政 府和国际组织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发展需求,为制定中医药政策和发 展规划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
中医英语翻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回顾、术语翻译和文本分析等。文献 回顾可以系统梳理中西方医学英语翻译的历史和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术 语翻译是解决中医英语翻译难题的关键,通过制定标准化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提 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文本分析则通过对中医英译文献的深入分析,理解翻 译的策略、特点和难点。
总之,阅读经典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阅读经典,我们 可以拓宽视野、丰富内心世界、提高个人素养,同时还可以推动文化传承和国际 交流。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阅读经典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和社会 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随着国际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文献的翻译和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下面是关于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的几个重要原因:1.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通过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可以将中医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与其他国家的医学方式进行比较和交流。
这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为人们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
2.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与中国合作,研究和应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准确的中医英语翻译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跨文化合作的基础。
通过准确理解和传达中医的概念和原理,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并为中医的进步贡献力量。
3.保护与传承中医的经典文献是中华医学的瑰宝,汇集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医文献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有限的传承和翻译质量的问题。
通过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可以提高中医文献的翻译质量,并加强对中医经典的保护与传承。
4.促进中医的国际标准化中医的国际标准化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由于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标准化和认可面临许多难题。
通过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可以加强中医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准确传达中医的概念和原理,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共识和规范,促进中医的发展和应用。
综上所述,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准确传达中医的概念和原理,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合作和中医的国际标准化。
此外,研究中医英语翻译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医经典文献。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鼓励研究中医英语翻译,并为中医的发展和推广做出贡献。
中医英译的跨文化研究

DOI:10.16661/ki.1672-3791.2019.19.233中医英译的跨文化研究①付明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摘 要:中医英译是将中国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英语的一项研究工作,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进行关联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跨文化在进行英文翻译的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文分别从不同语言反映不同民族对事物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以及思维方式这3个方面内容展开研究,以期为中医英译的跨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关键词:跨文化 中医 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a)-0233-02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在中译英译过程中,跨文化理解与翻译是最为常见,又是最为困难的。
一方面,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历经千年,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且鉴于其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其中浓烈的人文色彩,使得中医学不仅仅限于医学角度的历史变革,更加明显的是融入中医学著作当中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变革。
另一方面,欲将中医英译成英文,目的是让懂得英语的外国人了解认识中医,而站在西方人的角度上去翻译东方人的文化作品,势必存在着强烈的文化差异与冲突。
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让作品尽量保持原味,让西方读者不会无法理解,这就需要翻译时的文化包容与接受。
否则,若一味地强调中医学本身的文化特征,较真一切原汁原味,翻译出来的作品势必让没有中国历史文化经验以及不了解中国风俗、习惯的西方人一头雾水,晦涩难以理解。
当然,也不能一味强调让读者能够看懂,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还是要充分保留的。
这就需要中医英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跨文化的问题。
1 中医语言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事物的认知体系虽然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在现实世界我们看到的现实客观存在是相同的,如中外同样可以看到的行星——彗星,中国人称其为扫帚星,而西方人称其为哈雷彗星。
语言、文化和中医文献英译

注意 源 语 与 目的 语 的 文化 等 同 。 关 键 词 : 言 文化 中 医文 献 英 译 语
语 言 自产 生 之 日起 就 与 文 化 有 着 千 丝 万 缕 的 关 系 。 语 言 不 仅 是 文 化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文 化 的载 体 , 到 文 化 的 影 还 受 响 和 制 约 。 没有 语 言 , 化 就 不 能 存 在 , 言 也 只 有 反 映 文 化 文 语 才 有 意 义 。 正 是 通 过 语 言 , 化 才 得 以保 存 下 来 , 而 每 种 语 文 因 言 都 具 有 深 厚 的 文化 内涵 。 诞 生 于 东方 的 中 医 学 .与 中 国 的 人 文 地 理 条 件 及 主 导 的 传 统 文 化 关 系 密 切 。 在 中 医 文 献 中 , 多 术 语 言简 意赅 , 历 许 经 了历 史 文 化 的 积 淀 , 映 了汉 民族 的 社 会 状 况 、 教信 仰 、 反 宗 价 值 观 念 等 , 含 着 丰 富 的 文 化 涵 义 。 念 虚 化 、 糊 性 、 义 性 蕴 概 模 歧 的语 言 特 点 是 中 医 医 学 的 语 言 特 色 与 风 格 , 因此 . 把 中 医 文 在 献 翻 译 成 现 代 英 语 的 过 程 中 .必 须 注 意 中 国古 代 文 化 同 现 代 西 方 文 化 的 对 等 。笔 者 认 为 要 提 高译 作 质 量 , 者 应 注 意 下 列 译 几点 。
1文 化 转 换 的 替 代 译 法 .
在 把 中医 文 献 翻 译 成 现 代 英 语 的 过 程 中 ,必 须 注 意 中国 古 代 文 化 同 现 代 西 方 文 化 的 对 等 。翻 译 的 目标 是 使 以英 语 为 母 语 、在 西 方 文 化 影 响 下 的 读 者 不 仅 能 理 解 中医 文 献 的 字 面 意义 。 且 能通 过 翻译 同 时传 递 文化 . 英 语 读 者 能 在 西 方 文 而 使 化 的背 景 下 理 解 中 医 术语 。 中 医 的 “ 破 不 鸣 ” 肺 在 五 行 中 如 金 ( 属 金 , 肺 气 损 伤 而 致 声 音 嘶 哑 的 病 变 ) 就 可 以 翻译 成 英 语 指 , 的一 句 谚 语 “ rc e el a e e o n e1” f uaiey A ca k db l c nn v rsu dw l ( g rt l . i v
中医术语翻译的国际标准与文化传承

中医术语翻译的国际标准与文化传承近期,千华翻译公司翻译了一批中医文献,现将我们搜集的部分有用的资料共享如下:2007年1O月,世界卫生组织(WH0)西太区颁布了《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Terminologies 011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Region).这一标准的颁布,使得中医术语翻译的规范化进程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同时,这一标准也将有助于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传统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然而,从学科自身发展角度而言,这一新的国际术语标准并非一成不变,WHO有关官员表示在今后实践中将对此标准不断修改与完善,使术语的翻译能更准确地将中医文化体现出来。
现从经络部分就中医术语的翻译和文化传承进行粗浅探索。
1 WH0西太区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经络部分的翻译和文化传承1.1 十二经脉的翻译与文化传承:十二经脉是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而命名的。
WH0西太区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将十二经脉的翻译如下: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LU);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meridian(LI);足阳明胃经:stomachmeridian(ST);足太阴脾经:spleenmeridian(SP);手少阴心经:heartmeridian (HT);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 meridian(SI);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meridian(BL);足少阴.肾经:kidlleymeridian(KI);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PC);手少阳三焦经: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TE);足少阳胆经:gallbladder meridian(GB);足厥阴肝经:liver meridian(L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of TCMTCM is a subject to study human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the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It carries the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s fighting against the disease.The origin of TCM theory comes from the summary of medicinal experience and the idea of yin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The Basic Theory of TCM1.Yinyang: Yinyang theory is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category. yinyang is the summary of the interrelated things and phenomena. People use the waxing and waning of yinyang to explain the movement of things. TCM holds that the world is material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yin and yang.2.The Five Elements: It refers to wood ,fire ,earth ,gold and water, the five kinds of substances and their movement. The five elements complies with the five zang –organs, namely: liver and wood, heart and fire, spleen and earth ,gold and lung water and kidney.3. Qi-blood and fluid :Qi is the essential element constituting human life and maintaining the activities of human body and it has the functions of warming ,preventing and aeration气化.Blood is the basic material to constitute human life and maintain human activities and it has a high nutrition and owns the function of moistening.Fluid refers to the inner fluid and normal secretions of zang-organs and fu-organs.4.zang-organs and fu-organs:It mainly studies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five zang-organs, six fu-organs and the extraordinary fu-organs.5.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经络:It is defined as the channel of body running qi and blood, it has the function to link up internality and externality.6. Five movements and six climates 五运六气:It is the theory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change of nature, astronomy, meteorology and climate which make a difference to human health.7.The holism concept :Human body is an organic whole consisting of a number of organs and tissue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nature ha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human survival.The chang of nature will affect human body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8.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bianzheng” is to make clear the reason ,property, posi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eng and xie of the disease by analyzing and integrating the material ,symptom and data collected through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which include looking, listening, asking and feeling.“Lunzhi” also named “shizhi”,is to make appropriate trea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nalyzing result fr om “bianzheng.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medicineThe ambiguity of expression: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y’s developing isbased on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which is inseparable from Chinese medicine on one hand and makes Chinese medicine ambiguous and obscure. For instance, there are no equivalent words in English to “阴阳”“五行” and “气”.Culture barrier:The words in the articles of Chinese medicine carry not only information, but also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the translators always have two problems in translating. One is that the sett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very different from western medicine; the other is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cures and skill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foreigners.Being nonstandard of terns:There is no standard for the languages for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Meanwhile, Chinese medicine is always being imparted orally. What’s worse, Chinese medicine has different schools and factions and each of them don’t communicate often,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he ideas and theories to be developed. Therefore, it is really a problem for us to have the true understanding of it.The demands quantities of translators for Chinese medicineMastery of foreign languages, especially the vocabulary of terms of Chinese medicine;Skills of translating, good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edicine;Good understanding of archaic Chinese;Realiz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Tactic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medicineUse some common and easy expression and try to keep the original meaning;Insist of transferring information and avoid being too elegant. It is the knowledge in stand of the beautiful and elegant words that we Chinese want to show the foreigners.Method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medicine1、Liberate translating: it is a good method to use liberate translating when we can not find an equivalent expression in target language. Sometimes, we can also use some addition.2、Choose the Latin name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As we all know that the name of western medicine is always in Latin and western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it. For instance, “复方罗布麻片”(Tabellae Apocyli Veneti Compositae),“穿心莲片”(Tabellae Andrographitis),“姜酊”(Tinctura Zingiberis),ect. However, there are lots of medicine that have no Latin name. for example,“十全大补丸”(Shiquan Dabu Wan)“川贝批把糖浆”(Chuanbei Pipa Tangiang).3、Use an equivalent expression: it makes us easier to use the equivalent expression when we can not translate all the meanings of the terms. For instance, “菊花”(chrysanthemum);“薏仁”(ad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