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六法一、语境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例①“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口”一句里有两个“之”:前一个“之”用作“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解释为“的”;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应是代词。
例⑵“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
例③“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更要仔细辨别。
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的意思;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的意思;而在“适大病,不能行”中,作副词,“恰好”的意思。
二、全句关照法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
仅以“也”为例: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
例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
例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
例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
例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
例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
例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三、代入检验法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了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如果语意通畅,就是准确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解题方法(实用高分)

高考文言文阅读各题型实用高分解题方法、技巧一、推断文言虚词、实词含义六法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充分利用句中加横线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
(2)则思慎始而敬.终2.语境推断法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1)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又是否正确。
“妒”是“嫉妒(或妒贤嫉能)”,“残”是“凶残(残暴)”,“佞”是“献媚(讨好)”,那么可推知“谲”,应该是形容词“诡诈(奸诈)”的意思。
(2)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意限定。
如2015年山东卷第9题C选项“军皆定次,将乃就合”,极据“将乃就舍”能推断“次”应解释为“驻扎”,而不是“次序”。
(3)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虽死且有谋,余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根据这样的语境,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释为“诡诈”。
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做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深: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C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味”的后面搭配的是“求贤之意”,前用“深”来修饰,如把“昧”释为“冒犯”,根本讲不通,应理解为动词”违背”。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在动词后,作代词;4.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5.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10.顷之,烟炎张天11.久之,目似瞑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2.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文言虚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意义的推断方法一、位置推断法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语末的感叹词。
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 [状] + 谓 +(定)宾名、代动、形名、代例如: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4.送孟浩然之.广陵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顷之.,烟炎张天二、删除观察法对于虚词来说在句子中经常不用翻译,所以我们可以用删除观察法,根据删除该虚词后句子是否通顺或是否改变原意来确定虚词意义。
例如:1.余嘉其.能行古道2.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三、结构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例如: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噫吁嘻,危乎.高哉.四、对照比较法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1、蚓无爪牙之.利2、石之.铿然有声者3、夫晋,何厌之.有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侵之.愈急6、何以.战五、词性记忆法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
第一人称代词:其、吾、余、相、见、我、予、朕、孤、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第二人称代词:相、而、若、尔、汝、女、乃、公、卿、君、子、足下;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厥;指示代词:是、斯、此、然、兹;疑问代词:何、曷、胡、奚、安、焉、孰;副词表否定:不、未、莫、无、勿、毋、弗、非、微、靡;副词表时间:将、行将、且;副词表范围全部的:皆、咸、悉、尽、毕、具;副词表范围部分的:但、徒、特、独、唯(惟)、止、直、第。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其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这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何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也是让考生畏难的考点。
虽说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丰富,用法灵活。
尽管如此,也不必心存畏难情绪。
只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推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仍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同时,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考查的是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如果考生能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了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技巧,就一定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现根据近两年的高考真题,例说几种推断技法,供参考。
一、根据语法结构推断说话作文并非随心所欲,皆须遵循一定语法规则。
因此,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要求推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此题,可以根据“其”的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推断。
先看A项“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意思是“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
”很明显,这“其”字用作兼语。
“其”作前面动词“担忧”的宾语,同时又作后面宾语“内在”的主语。
可译作“他(它)”或直接译出所代的对象“老师”。
C项“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和D项“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中的“其”,它们都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的代词。
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
可译为“那个”“ 那样”“那”等。
唯有B项“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中的“其”作助词用,用于调节音节,没有实义,不译出。
当然,答案就是此项了。
(2)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彬之总师也 / 上临哭之恸。
”从该项两个例句的语法结构看,第一句主语是“(曹)彬”,第二句主语是“(皇)上”,进一步考察,“总师也”和“临哭”都属于谓语部分,“恸”为补语。
可见,“彬之总师也”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作助词,起取独作用。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学案一、方法指导:(一)位置推断法(语法结构推断法)对于虚词来说,最基本的方法莫过于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语末的感叹词。
又如“焉”在句首和句中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状] 谓+(定)宾名、代动、形名、代●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例如: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试一试:用位置推断法来推断下面句中“之”的用法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4.送孟浩然之广陵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顷之,烟炎张天●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就不同。
所以备考期间要熟记一些典型虚词在特定位置的常见用法。
例如: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但是有时候可以做主语的定语。
例如:“其.贤不及孔子”?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试一试:总结一下“乎”用法的一般规律①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②叫嚣乎南北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美哉乎,山河之固⑥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二)对应互译法(以熟解生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试一试:用对应互译法来推断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4、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三)标志识别法●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四、特殊的文言虚词现象
(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虚词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 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双音单音 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是两个词,解为“因此”“撰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 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 面入手。如“乎”: (1)作介词: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 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 象等。虚词(介词)+名词(代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相与枕藉乎舟中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⑥音节助词,无实义 顷之,持一象笏至 以上①至⑤是结构助词,通过分析虚词的词性,以理 解其意义和用法。 (3)作动词 ①辍耕之陇上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解析:这两个“而”字,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 当于“如果”、“假使”。复习时找找规律,就会发现, 它们的位置很特别,都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把这两个例 句牢牢记住,考试时就不难辨别了。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觉今是而昨非。
解析:两个“而”字毫无疑问都是连词,第(5)句表 转折关系,第(6)句表面看是表转折,其实不然,“今 是”不一定意味着“昨非”,两者之间无转折的意思, 应该是并列关系。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
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
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
为常见。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 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 今变化。 学不可以已 A、少数沿用下来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2.语境推断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 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1、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以”前有动词“举”,后又有“属”,动 作具有连贯性。因此,句中的“以”应为连词。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 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 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
如何辨析文言虚词的 用法与意义
一、牢记例句,辨析易混
复习时,要把虚词易混用法一一辨析清楚,这正是 要考的出题点。如“而”字,作连词时,可表示转折、 并列、承接、修饰、假设等关系,极易混淆,平时要有 针对性地区分,把课本中最典型的例句深深刻在脑海中, 作为对比的模本。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1)汝初闻言而怒。 (2)客逾庖而宴。
(2)作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或反问,常用在句末,可译为 “吗”“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表感叹,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多为感叹号, 可译为“啊”“呀”等, 噫吁嚱,危乎高哉 ③位于形容词后,作词尾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4.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或固定词组的标志词 1、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 2、表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 如“唯利是图”)、“所”(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4 、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 矣、焉、邪 ( 耶 ) 、耳、尔、与 ( 欤 ) 。一般根据文意可将它 们译为:吗、呢、了、啊、吧。
三、一词多义,分清用法 一个虚词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 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之”: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遂与之俱出;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 ⑤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其中例①是实词;②~⑤作虚词时,各有其不 同的用法。“之”作代词时,“其”、“此”、 “彼”、“尔”等皆可。一词多类多用的虚词还 有: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 与、矣、且、夫、为、所、哉等。
文言虚词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虚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掌握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的六种推断方法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六种推断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 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矣 臣节坚如山 乎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 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 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 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 也归入虚词一类。
二、同类异形,注重积累
1 、 如表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 惟、仅、直、啻。它们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 2 、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 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它们可译 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
3 、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 盖、嗟夫、呜呼、噫、若夫。
6、代入筛选法 记住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在阅读理 解时,就可将其每种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 挑选翻译得通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 1、其可怪也欤?(表反问,难道) 2、吾其勿忘乃父之志。(表强调,一定) 3、吾其还也。(表商量,还是) 4、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大概)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句中助词,不译)
3、“是以=以是”,译为“因为这”;
4、 “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
5、“其……之谓也(乎)”,可译为“大概(恐怕、难 道)说的是……吧(吗)”。
5.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 法。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 “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那句中的两个 “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 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 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 义。
四、把握规律,学会推断 1.词性界定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 子中有不同的词性,比如“之”有三种词性:
(1)作代词,有第一、第三人称两种。
(2)作助词,一般有六种用法:
①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的)师”; ②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
解析:第(1)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第(2)句就 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承接有时间上的,有 逻辑上的。第(1)句属前一种情况,“闻言”先发生,接 着“怒”这种行为再发生;而“逾庖”是表示去“宴” 的行为方式,所以应是修饰关系。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