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器文物保护的历史

合集下载

「云南」千余年不倒不锈的国保文物——《南诏铁柱》

「云南」千余年不倒不锈的国保文物——《南诏铁柱》

「云南」千余年不倒不锈的国保文物——《南诏铁柱》“南诏铁柱”亦称“弥渡铁柱”、“崖川铁柱”、“建宁铁柱”,“尊天柱”。

铁柱立于云南弥渡县城西北铁柱庙殿内佛台正中。

铁柱为直圆柱体,通高3.3米,直径32.7厘米,铁质,重2069千克,由五段接铸而成。

柱顶已坏,柱身西面中段有直列阳文楷书“维建极十三年岁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21字。

建极是南诏十一代王世隆的年号,“十三年”为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

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铁柱”关于其立柱原因,在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明嘉靖《大理府志》、万历《云南通志》和《南诏野史》等史籍中有四种说法:其一,认为南诏蒙世隆所建,祭之求福,是祭祀柱;其二,认为汉诸葛平南蛮,斩雍闿,擒孟获,缴兵器,铸铁柱纪功,是纪功柱;其三,认为诸葛武侯立柱,岁久剥蚀柱坏,张乐进求思武侯之功重铸;其四,认为诸葛武侯所立,后柱坏,南诏王蒙世隆时重铸。

然而,在这四种传说中,没有哪种说法提及南诏铁柱是在何处铸就的。

据当地口口相传,铁柱的铸造是当地村民在一次战事后,收拾战场的铁器融化铸成此铁柱,用以祈求保一方太平。

对于铁柱的功用,最能让人接受的说法是用于祭祀。

据铁柱庙管理研究铁柱多年的一位管理员所说,他认为铁柱是根祭祀柱,因为此梯柱其中包含了彝族的树崇拜。

“彝族的风俗是死者下葬后,大孝子要在死者坟地上选一棵小松树带回家,雕成5寸左右长的人形。

供奉三代后,再把小木人送入本族的祖宗树,彝族人每家祖坟上都有一棵祖宗树。

在他们看来,祖宗树比老祖宗还大,先有祖宗树,后才有老祖宗。

而且,在弥渡彝族的每一个村子,都有一个祭祀南诏铁柱的地方,当地人叫皮连格,意即大丫口,每年的正月十五,每个村都要选代表到铁柱庙亲自朝拜铁柱老祖,剩下的老人、妇女、小孩及整个村子的人都要到皮连格祭祀铁柱。

“树”和“柱”都是木,而且,立柱最初是为了纪念金翅鸟,柱从树出,所以,人们就从祭树变成了祭柱。

铁器文物锈蚀分析及保护的研究综述

铁器文物锈蚀分析及保护的研究综述

铁器文物锈蚀分析及保护的研究综述作者:赵倩卉来源:《兰台内外》2022年第01期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有着璀璨的文明。

铁器继青铜器之后出现,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

一些铁器在出土时锈蚀严重、器物极易破碎,特别是铁器锈蚀的形成和延展是铁器文物寿命的最大威胁。

这个问题非常严峻,铁器文物的一些锈蚀能够使铁器文物质地改变、比重减轻、结构疏松、失去原有韧性和硬度,严重时会发生酥解,其蔓延的趋势很难控制,这样会使铁器文物彻底毁灭和消失。

为了控制或根治铁器文物锈蚀这一顽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因此,弄清其生成机理对文物保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当然,如何保护铁器不受有害锈的危害或减缓有害锈的侵蚀也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致力于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性概述。

关键词:铁器;锈蚀;腐蚀;保护;环境铁器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冶炼铁器为三门峡地区出土的虢国玉柄铁剑,年代为公元前800年。

从发现之时,研究和保护工作随即展开。

铁器的保护主要是维持器物原型和确保铁质的稳定性。

铁器文物表面出现的锈蚀是铁器文物受到不同程度腐蚀破坏而形成的产物。

有的器物锈蚀严重,表面布满粉状锈或黄色、土色、褐色、黄褐色锈蚀物,器物表面出现密集度不同的锈坑和锈块,锈层脱落现象比较严重;有的锈蚀可以增加铁器文物的艺术价值,但是有些覆盖在器物表面的锈蚀会掩盖了铁器的纹饰、颜色等,甚至有的锈蚀能够使铁器文物酥粉,从而使其寿命缩短。

这样会严重影响器物的重量、器型、质地及纹饰、铭文等;有的锈蚀还会造成器物的粘连,如三门峡渑池火车站出土的窖藏铁器中,有1100多件犁铧冠,由于锈蚀严重,出现了有两三件粘连在一起,最多有6件犁铧冠粘连在一起的情況,这样不能准确测量每件器物的重量、銎口深、插口宽及刃角度等数据,不利于专家学者对器物的进一步研究;有的器物出土时锈蚀严重,器形变形,无法判断,或者铭文模糊不清,无法判断是正写铭文还是反写铭文、铭文属于铸印文还是刻画文,或者器物范线不明显,无法根据现有器物判断出器物冶炼铸造时的场景。

博物馆铁器文物的保护

博物馆铁器文物的保护

博物馆铁器文物的保护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10期摘要:当前我国博物馆内收藏着众多的铁器文物,这些铁器文物由于很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锈蚀的情况,使得博物馆铁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难度较大。

因此,为了更加高效地保护和修护博物馆铁器文物,相关技术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意义,并且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铁器文物保护技术,从而对博物馆内部铁器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和保护。

因此,本文将主要讲述博物馆铁器文物修复和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简要分析当前我国博物馆铁器文物修复和保护现状,列举一系列科学合理的修复和保护技术手段,希望促进我国铁器文物保护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博物馆;铁器;文物;保护技术我国博物馆内部现存的历史文物,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精神。

相关技术人员积极加强博物馆铁器文物的修复以及保护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精神,还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保证我国铁器文物的长期保存。

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博物馆在修复和保护铁器文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以及不足,没有建立健全的文物保护制度,缺乏先进的铁器文物保护技术,使得我国博物馆铁器文物保护工作不能够取得相对较好的效果。

因此,相关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铁器文物保护技术,建立健全博物馆铁器文物保护制度,从而保证博物馆铁器文物保护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博物馆铁器文物是我国几千年来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具备较强的传承性以及生命力。

因此,相关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积极有效地开展和进行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工作,不仅能够有效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培养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以及民族意识,还能够为相关的考古技术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促进我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建设和发展。

(一)有效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积极加强博物馆铁器文物的保护和维修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铁器文物的完整性以及美观性,充分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有助于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铁器文物蕴含的深厚内涵,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有效培养和提高人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以及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建设,有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以及文化强国的建成。

古代的铜铁器文化与制造

古代的铜铁器文化与制造

古代的铜铁器文化与制造古代的铜器文明和铁器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铜器、铁器,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品之一。

在人类文明史上,铜器文化和铁器文化的制造技艺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古代铜器文化1.铜器起源铜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5000-3000年之间。

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生产工具进入了青铜时代。

在青铜时代,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它的硬度较高,耐腐蚀,制造器皿、器具等文化用品,可以长期保存。

2.铜器文化的兴盛铜器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时期,约在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2800年之间,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中国的“古铜器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铜器制造技术已经非常高超,不仅在制造工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在形状设计上也越来越精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鼎。

3.铜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铜器文化一直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商周时期,中国铜器文化进入了较为成熟的时期。

此时,铜器的数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多,造型也更为多样,不仅有箭头、镰刀、针钩等小型器具,而且还有锅簋、爵盂、鼎、铜车等大型器具,这些器具的使用,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二、古代铁器文化1.铁器的起源铁器的起源比铜器更加久远。

据考古学家研究,有一种铁器的形状很像石器,被认为是最早的铁制品,而最早的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中国中原地区。

2.铁器文化的兴起铁器文化的兴起主要是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即公元前475年-公元221年之间。

这个时期,铁器文化飞速发展,各种造型和风格的铁器相继问世。

此时普通百姓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独有铁器,而不再像过去只是贵族和富人才能拥有。

3.铁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秦汉时期,中国的铁器文化非常兴盛,铁制器具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在建筑、农耕和生产领域等,铁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工艺的提高,铁器的品种和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馆藏一级文物—西汉铜柄铁剑

馆藏一级文物—西汉铜柄铁剑

馆藏一级文物—西汉铜柄铁剑在历史长河中都江堰市始终绵绵不绝、光耀于世,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天府文明中一段段华采乐章。

在都江堰市馆藏文物中有一件文物格外引人瞩目——西汉铜柄铁剑。

西汉铜柄铁剑重约850g,长约36cm、格宽约8cm,剑柄为铜,剑身为铁。

剑格宽大末端呈三叉形,格两侧呈锯齿状,茎上饰突起的米点纹,剑首为圆顶四棱锥形,顶面有三匝凹弦纹。

剑柄部分泛出光泽,剑身保存较为完整。

这件文物是1986年10月26日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在中兴乡三溪村二组王文明家中发现。

后由王文明捐赠给县文管所保管。

1991年8月22日,成都市文物鉴定组认定其为二级文物,1996年5月,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组认定其为一级文物。

铜柄铁剑是一种铜铁合制兵器,这种兵器一般是先锻打出铁刃,然后采用“夹嵌”或“套合”的方式将铁刃后端浇铸或焊接在铜柄上。

它出现在青铜时代晚期,是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器物,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早铁器时代文化的典型遗物。

铜柄铁剑的种类很多,而三叉格铜柄铁剑又是其中主要的剑型之一,这类剑出土数量甚多,超过全部铜柄铁剑的一半以上。

它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北,而大量的集中在西南地区,北到今岷江上游,南达滇池等地,恰好在童恩正先生论证的我国东北-西南“半月形文化传播地带”上。

各地铜柄铁剑形制略有不同,以岷江上游地区石棺墓出土的铜柄铁剑与我馆藏品西汉铜柄铁剑最为接近。

(见下图)我市上世纪90年代破获过一起文物倒卖案,收缴了出土于岷江上游地区石棺墓的陶器若干。

那么,是否可以猜测一下,我馆藏品西汉铜柄铁剑也是来源于岷江上游石棺墓,上世纪流落于都江堰市,最终进入博物馆得以长久保管,继续熠熠生辉。

宽首青铜剑战国茂县羌族博物馆藏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出土战国中晚期茂汶城关石棺墓出土西汉中期至晚期。

铁器文物的保护

铁器文物的保护

去绣: 机械、化学、电化学腐蚀生锈机理:铁质文物的组织结构带有微孔和腐蚀通道,同时铁自身就是比较活泼的金属,由矿石冶炼出来的铁金属本身就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铁在环境中易受空气、水、微生物、酸、碱、盐等的作用,存在再矿化的趋势,这种矿化就是我们随处可见的生锈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属腐蚀。

如果按腐蚀机理区分,可以将铁与外围介质之间发生的作用分为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微生物腐蚀等。

常见铁质腐蚀产物:铁质文物腐蚀主要原因:●湿度铁是热的良导体,如果冷热温差过大,水蒸汽会在铁器表面形成一层水膜,并随着疏松的腐蚀产物及毛细管深入铁器内部,导致腐蚀加速。

铁器各种锈蚀产物在一定湿度下也会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生成疏松、不稳定的物质,导致锈层加厚,最终可能导致铁体完全矿化。

●氧气●Cl-、SO42-的影响Cl-属于电解质,在铁器表面只要有水存在就会发生电化学反应,并会导致β-FeOOH 的生成:在SO42-影响下则会生成α-FeOOH和γ-FeOOH:●污染气体的影响:如由工业污染带来的SOx、NOx、Cl2、HCl等对铁器的影响●空气中颗粒物质的影响:如固体尘埃的机械磨损,颗粒物中所含酸、碱盐物质在水蒸汽参与下加速铁器腐蚀等●制造工艺及保存环境的影响:锻打铁器由于经反复折打而形成层次,易受到埋藏环境和出土环境中H2O、O2、盐的影响,一般比铸造铁器腐蚀严重机械:◆机械去锈法主要借助刀、钻、凿、锤子、剔针、钢丝刷等金属工具或牙科工具,进行剔、挑、剥、磨、凿等方法去除或剥离表面较厚的锈层◆较硬锈层可用煤油加石蜡调成糊状物涂敷在器物表面上软化锈层后,然后再剔除◆激光清洗技术除锈:利用激光单向性、高纯度、能量高等特点对锈蚀物进行机械清除。

这是近年来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的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化学试剂:利用化学试剂与金属表面的不溶性锈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可溶性物质而去除◆10%醋酸溶液:CH3COOH既是弱酸又是易挥发性酸,因此清洗铁质文物比较安全◆柠檬酸、草酸:一般浓度控制在5~10%;如果仅需局部去锈时,则用脱脂棉将除锈液涂在锈蚀部位,最后用NaOH或Na2CO3稀溶液中和,并用蒸馏水洗净电化学:◆用锌皮或铝皮包在铁质文物表面,置于10%的NaOH溶液中,并适当加热加速反应,直到无气体逸出为止,用蒸馏水清洗除去残液。

汉阳陵出土铁器制作工艺与保存现状研究

汉阳陵出土铁器制作工艺与保存现状研究

汉阳陵出土铁器制作工艺与保存现状研究铁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它标示着中国古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铁质文物作为汉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汉代先进手工业发展的关键实物资料。

铁器也因其成本低、性能好、矿产资源丰富等优势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但由于铁的活泼性远大于铜,因此铁器比青铜器更容易受到环境和埋藏条件的影响而难以保存。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的“同茔异穴”合葬陵园。

汉阳陵南区从葬坑、外藏坑、刑徒墓葬、陪葬墓和阳陵邑中出土了大量的铁质文物。

铁质文物作为汉代文物类别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汉阳陵出土的各类铁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但汉阳陵出土的铁器数量多、种类丰富,且目前的保存状况并不乐观,因此迫切需要全面、系统、深入的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研究的汉阳陵出土铁器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汉阳陵博物馆考古陈列馆中的汉阳陵陵区各墓葬出土铁器以及汉阳陵陵邑的出土铁器。

通过博物馆铁器展陈环境调查、铁器病害调查等途径,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仪、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等现代科技分析手段,全方面对汉阳陵出土铁器进行分析研究,不仅能通过铁器的材质及工艺对了解汉代科技史的发展提供补充资料,还能通过对铁器保存环境、材质及工艺、病害的认知为铁器的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汉阳陵博物馆考古陈列馆中湿度环境不适宜铁器的保存,温度环境还需加强调控,光照和二氧化碳环境相对稳定。

对选取的14件汉阳陵博物馆考古陈列馆铁器和19件汉阳陵陵邑铁器进行材质及工艺研究,其中有块炼铁锻打制品、块炼渗碳钢锻打制品、共晶白口铁、麻口铁、灰口铁、熟铁、脱碳铸铁、铸铁脱碳钢、炒钢、百炼钢等多种材质的铁器。

通过病害分析,在汉阳陵博物馆考古陈列馆展陈的88件铁器中,存在矿化、表面硬结物、点腐蚀、裂隙、层状堆积、微生物损害、断裂、变形和残缺9种病害,其中矿化和表面硬结物两种病害最为严重。

通过病害分析,结合铁器现有的保存环境,目前铁器现存的部分病害依然受环境影响继续发育,因此为了铁器更好的保存,应加强对保存环境的调节,达到对铁器预防性保护的目的。

铁器文物的保护措施赵卫东

铁器文物的保护措施赵卫东

铁器文物的保护措施赵卫东发布时间:2021-08-12T08:18:27.718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2期作者:赵卫东[导读] 铁器大多数是以铁为主,和碳相结合的合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因此我国出土了许多价值连城的铁器文物,对研究我国社会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铁器文物长期埋于地下并受到严重的腐蚀,而在出土后又由于环境的急剧改变,加重了铁器的腐蚀程度,如果不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久就会面目全非。

本文论述了铁器文物形成锈蚀的主要因素及保护铁器文物的方法,以供参考。

赵卫东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文物保护中心【摘要】铁器大多数是以铁为主,和碳相结合的合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因此我国出土了许多价值连城的铁器文物,对研究我国社会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铁器文物长期埋于地下并受到严重的腐蚀,而在出土后又由于环境的急剧改变,加重了铁器的腐蚀程度,如果不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久就会面目全非。

本文论述了铁器文物形成锈蚀的主要因素及保护铁器文物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铁器文物保护措施通常出土的铁器文物出现的损坏现象有生锈、膨胀、龟裂、变形等,而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因此在自然环境中,铁器比青铜器更难保存。

一、铁器的腐蚀机理我国使用铁的历史要追溯至三千多年以前,当时利用的是自然铁,即陨铁。

地球上的纯铁是极稀少的,因铁易氧化而成矿物。

古代遗存的铁器,在各地博物馆皆有收藏,由于铁的化学性质活泼,生成的腐蚀物结构疏松,因而出土铁器,常酥裂、穿孔、瘫碎、鳞片脱落、甚至全部矿化。

古代铁器长久埋藏于潮湿且含氯化物的地下环境中,出土后又受大气污染,促使铁器腐蚀。

铁器腐蚀机理复杂,是化学、电化学和细菌腐蚀交错作用的结果。

铁的腐蚀在地下埋藏时已开始,土壤中含多种无机盐和矿物质,如硫酸盐、氧化物等,它们溶于水后,形成强电解质溶液,对铁有腐蚀作用。

土壤的酸碱度、透气性、电阻微生物,对地下的铁器皆有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如何保护正在消逝的铁质文物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遗留和保存下来的文物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文物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历代先民文明发展的根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历史的承载体,记录了中国的古老文明,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破坏,就会使那些具有价值的历史、科学、艺术成分部分或全部消失。科学工作者从古到今都在不停的努力采取各种方法达到最好的保护效果,并且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铁质文物保护的现状确不容乐观,也存在许多保存不完善的现象,在许多领域都存在许多空白点值得我们去研究,这就为我们更好的保护文物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铁质文物 铁锈 腐蚀 文物保护

对于学习及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文献和考古实物。但是对于学习先秦历史的人来说,保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物实在是太少,而且有好多还遗失在国外,所以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就有些困难。而且即使发现的文物由于保存不好也会慢慢消失而失去价值,所以我想写一写铁质文物的保护措施及其现状,希望能够呼吁大家重视我们身边的文物,并且能够很好的保护它们,让它们发挥更大的历史作用。 一、铁质文物的锈蚀简介 铁质文物锈蚀的类型主要有三种,有土壤腐蚀、大气腐蚀和海水腐蚀。铁质文物锈蚀的产物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铁锈。通常人们将铁器文物腐蚀的产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增加铁器文物的艺术价值,并且能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的“无害锈”;另一类是能够使铁器文物酥粉、毁溃,缩短铁器寿命的“有害锈”①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种铁锈相互掺杂,颜色相近,因此用肉眼是很难分辨的。

二、铁质文物保护的历史及现状 铁器质地容易氧化腐蚀,再加上保管条件不好,往往许多出土时本来完好无损的铁器,在出土后被氧化损坏。而且铁质文物有可以移动的,也有不可以移动的,因此在搬运移动铁质文物时候就容易造成一些遭损,而对于不可以移动的铁器文物来说一些环境没有控制好,就会在不经意间造成了对文物破坏的加重。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保护工作基本步骤如下:

(一)古代的铁质文物保护方法 对于如何有效地保护好铁质文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早期的铁质文物的保护可能开始于人们对各种铁质文物有意无意的维护,并且也很少有人将其处理保护的过程记录下来,因此追溯文物保护的历史起源是相当困难的。 在古罗马学者和博物馆学家老普林尼的记载中,我们找到了一些关于铁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用沥青、树脂、石灰和铅白的混合物来防止铁质文物生锈,这是

① 王丽琴:《文物保护技术》,西北大学文博学院,2001年2月。 2

最早被记录下来的用于保护铁质文物的方法。①对铁质文物的保护最具深刻意义的进展是在19世纪末的时候,依托众多的博物馆内研究所的建立来说,文物保护才逐渐发展起来,其间Rathgen首次提出了只有在保护领域采取研究保护方法才能够使文物保护得以更好的发展,并总结了一些传统的保护方法,比如采用虫漆、亚麻子油、可巴脂清漆、凡士林、腊、脂肪和橡胶等加固残片并且在铁质文物表面形成涂层,从而避免了铁器受空气中湿度和有害组分的影响。②经过后来的一些考古铁质文物发现,在古代为了保护铁质文物的完整性,最初是采用动物的脂肪和采用擦拭的办法,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始采用了漆的办法来保护铁质文物的腐蚀,比如铁胎漆器。也采用铁器外面渡一些金属的办法,如铁外度铜,铁外渡银等等。 (二)、近现代的铁质文物保护方法保护 1.现场保护 ⑴出土铁器的预处理 出土的铁器文物容易发生鳞片脱落、断裂、酥粉等现象,而且有的铁器文物也会由于时间过于长或者其他物品的挤压,形状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就会影响发掘报告的内容,有的铁器文物甚至在尚未移交到保管部的时候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特别令人惋惜。 例如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的蒲金渡遗址是古代著名的三大渡口之一。1989年在永济县西发现的铁牛、铁人等文物是唐开元年间作为地锚固定在铁索浮船桥的。经过各种分析实验后科学家们认为在机械、化学除锈、化学还原后采取在碱性介质中钝化处理,最后在文物表面做好封护处理是浦津渡遗址铁器群切实可行的最佳保护方案。③ ⑵脆弱铁器的加固修复 对于脆弱的铁器,因机械强度很小,不利于长期保存。因此,肯选用适当的合成树脂乳状液来渗透加固,浓度还可以适当提高。 例如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的蒲金渡遗址就是刚说的药注重现场保护的一个例子,而且做的很好,并且使其结构仍能够维持原来的状态,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④还有河北沧州的铁狮子,也采用向柱子里灌注水泥的办法,使其加固,今天仍然屹立在沧州。 2.铁质文物的除锈工作 常见的铁器袪锈方法有:机械去锈、试剂除锈、电化还原去锈和电解还原法。机械除锈通常使用刀、钻、凿子、锤子等各种金属工具或牙科工具,进行剔、挑、剥等操作,耐心的去除金属表面较厚的锈层和锈块。国外已经发展了多种机械去锈工具,如可控电磁动钢针、震动凿、微型电动磨床、压缩空气振动器等。并且取得了很突出的成就。 ⑤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铁舍利函,因为地宫年久进水,铁函外表锈蚀并与地宫中供奉的丝织品、泥土、铁锈等结成一层致密的锈层。浙江省考古研究所针对修函的锈蚀情况,先用软笔蘸蒸馏时进行清洗,除去上面的泥土。针对铁罩上的绣花

①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起源》十五攻关结题分报告,第一章,1-3。

② 王菊琳:《铁质文物封护剂的性能及应用效果综述》,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③ 潘路,杨小林:《大型铁质文物现场保护的实验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年02期。 ④ 吴天才:《出土铁器文物的脱盐》,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1期。 ⑤ 王丽琴:《文物保护技术》,西北大学文邱百明:《出土铁器的现场保护》。 3

采用机械除锈的方法逐步清除,通过处理发现铁函的金属本体保持尚好。① 但是由于一些铁质文物的除锈工作确没有做的很好。比如北京大钟寺博物馆户外陈列的元代、清代腐蚀严重的铁钟表面早已锈迹斑斑,上面有较厚的锈蚀产物和一些空鼓泡,经小刀轻敲,腐蚀产物就脱落下来。结果造成钟表面的损坏。② 3铁质文物的脱盐 对于含有氯离子的绝大多数铁器文物处理前需进行脱盐处理,即出去铁器文物表面的可溶性氯化物。即使氯离子的含量不能完全去除,这样做也是完全必要的。 例如脱盐处理汉代的铜格,出去铜格表面的铜锈,然后用帕拉洛依达进行封护,最后加封一层厚度适宜的硅橡胶保护套,并且取得了很突出的效果。③ 4铁质文物的封护 为了保护铁质文物主要采取三种封护方法,传统的有机材料的应用,主要有微晶石蜡以及虫胶等材料;合成有机高分字的应用以及有机杂化材料的应用。国外还采用鱼油基材料,这是澳大利亚的商品名字,它也被用于铁质文物的封护。这种材料在室外的使用寿命最长可以达到十年,可以通过在经氧化钠溶液中浸泡去除。④ 也有采用缓蚀剂等其他助剂复合用以提高防护效果的办法。比如说廖原等研制开发的XD8铁质文物保护剂,通过采用物理性能测试、埋藏实验、恶劣的环境露置实验、户外露置的实验办法及保护后汉代铁剑残块存放证明:XD8铁质文物保护剂在铁质文物上会逐渐形成了一层保护膜,这层保护膜具有耐水、耐氯化物、耐酸、耐碱、耐候等功能,防腐蚀效更明显。 5.机理分析 影响铁质文物腐蚀的因素有很多,既与冶炼过程中形成的铁碳化合物品种有关,也和铁质文物存放的环境以及表面受污染的程度有关。出土前不同埋藏地点土壤的透气性、含水量、PH值、溶解离子的种类和数量等等,都会造成铁质文物表面的腐蚀与污染。概括起来说,铁质文物腐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铁器本身结构缺陷。 第二,氧化气氛。 第三,潮湿环境。 第四,土壤的PH值。 第五,埋藏环境中的可溶性盐。 第六,氯离子的影响。 第七,大气中有害气体的影响。 6.铁质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 在大气环境中,相对湿度在60%以下,铁的腐蚀很轻微。但当湿度增加,如超过65%或更高,其腐蚀速度明显增加。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使铁腐蚀更加严重。因而铁器和青铜器一样,适合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保存。铁器锈蚀的另外一个条

① 刘莺:《雷峰塔地宫出土文物的清洗和保护》,浙江省博物馆,东方文物,第十期。 ② 王武钰:《铁质文物脱盐清洗及封护研究 》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③ 董希青:《仿古铸铁在土壤中腐蚀行为的研究》,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④ 沈大娲,马立治;《氟碳涂料在铁质文物封护中的应用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年5月,第 22

卷第2期。 4

件是氧气,所以缺氧保护是防锈的有效措施。 比如据文献介绍,安徽博物馆的部分铁器就是采用缺氧条件下保存的。①再如陆寿麟通过对出土金炳铁剑的保护处理,提出了对此类文物库房保护的一些要求以及一些应该采取的防范措施,比如要控制库房空气中氧气以及水分的比例,要保持铁器文物表面的干燥度等等。 室外的铁质文物主要是采取控制外界的自然环境来保持它的完整性。对于馆藏的铁质文物,要控制影响铁质文物的环境温度等条件。国外的文物收藏单位已采取全封闭库房来存放文物,内部设置了现代化的调温调湿装置。国内条件比较好的博物馆也做到了这一点。但这样做需要巨额资金与实际条件不符。因此国内许多单位采取了“密封保护”即采用改善小范围的局部环境来保护铁质文物,这种方法见效快,投资少,值得推广。 三、铁质文物保护的展望 由于铁器文物的质地、冶炼、加工技术及埋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存完好的铁质文物很少,出土后暴露在自然环境当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会加速铁器文物的腐蚀,因此我们以后要加强铁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体系,为我们今后的文物保护科技工作指出了方向。但是我国文物保护技术在一些方面仍不成熟,需要引进外国技术来保护文物,因此加大了成本的投资,导致一些文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需要科学工作者更加努力的去研究新的修复手段和机理研究,使我国的文物保护系统更加完善。 那么21世纪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应该如何发展,成为我们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努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交叉的学科,不仅涉及到历史领域,还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的相互配合。,要搞好各个学科之间的协调。要向外国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要注重传统工艺的修复工作,在新材料和新工艺中筛选使用技术。 我们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文物藏品,我们必须拥有与之相称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队伍和相应的文物修复技术。使我国的文物在世界上能够屹立于世界园林当中,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更好的认识中国文化,使中国走出亚洲,走向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