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37】描写-侧面描写

合集下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一、什么是正面描写?在记叙文中,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等)直接进行描写的,就是正面描写,也称为直接描写。

它是描写的主要方法。

具体有: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

如《听雨》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下雨,本是我讨厌的,因为会使我心情烦躁。

而下雨,也成为她改变我的第一点。

她拉着我的手,走到阳台,推开窗户,伸出我们小小的手。

雨丝,一丝一丝落在手心里、指尖上。

冰冰的,痒痒的,我咧开嘴笑了。

这时候她说:“你原来很讨厌下雨吗?”我点了点头。

她又说:“你可以想想它的好处啊,像现在这样不是很好吗?”我正惊讶她说话的老练,却又听她说:“嘘——听!雨落在树叶上的声音多好听啊!”她的手指竖在嘴边,而耳朵,已在聆听雨、叶和草的交融。

我也静了下来,细细地注意着窗外。

哦?真的!“唰唰——”、“悉悉唆唆——”叶与叶,草与草的磨擦配上了雨珠的伴奏,那么和谐,恍如梦中。

打那以后,我又多了一种喜好——听雨。

这一段文字运用了多种正面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写出了与好友心灵相通和交融。

关于如何从正面描写人物、事件,另外几篇里已作过阐述,这里不再重复。

二、什么叫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对的还有侧面描写,也称为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事件的侧面描写,通常是不直接表现某一事物,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等,间接地把某一事件写清楚。

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往往不需要多花笔墨,即可收到显著的艺术效果。

《我喜欢雨天》一文,小作者就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扑灭火山”这一事件并塑造爸爸这个林业站长的可贵形象的。

如“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梦里拉了出来。

我迷迷糊糊地听到有人下楼的声音,接着开门声、关门声、摩托车马达声随之而来。

”这一节文字表面上看是写“我”睡梦中迷迷糊糊听见的声音,其实也是从侧面描写爸爸“火情就是命令,召之即去,奔赴火场”的负责精神。

而第二天清晨与妈妈这段对话描写,一是从侧面交待了火情发生的时间(晚上至第二天凌晨四点)、地点(东山村)、起火原因(一农民在山上烧灰做肥料、余火复燃)、扑救效果(幸亏发现扑救得早,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写作手法——正侧面描写相 结合

写作手法——正侧面描写相    结合

写作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是记叙文写作中最常见的写作手法。

能够识别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深刻理解二者的关系以及彼此配合运用的好处,能够熟练的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对于阅读和写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内涵正面描写:作为小说,有作者极力塑造的主人公;作为记叙文,有作者极力表现的主要人物。

为了表现主人公或主要人物,直接刻画他们的外貌、动作、语言、身体、心理,以实现作者的表现目的,就是正面描写。

简单理解为——要表现谁,就直接刻画谁。

因此,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

例如:要表现一个人长得英武潇洒,就直接刻画这个人本身,而不刻画他意外的任何其他事物。

他身高八尺有余,一身白盔白甲,骑着一匹日行千里的枣红马,手中一把三尖两刃刀,威风凛凛,杀气腾腾。

细细打量,脸如明月,雪肤皓齿,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两道浓眉如剑,直插鬓角,一对虎目,炯炯有神,笔直口方,面沉似水。

这里虽然刻画了他的盔甲、坐骑和兵刃,也不属于其他事物——因为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衣着、饰物、手提肩扛背背骑乘推拖等一些列事物。

这些都是正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主要人物或主人公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必然置身一定的环境,在具体环境中做事,除了环境整体意外,其中必然有其他人的存在、物的存在,必然有影响主要人物行为的各种客观、主观条件。

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为因,常常要引起环境以及环境中人和物的变化,同时各种主客观条件又限制这主要人物或主人公的行为。

我们可以从他们周围的环境、人物、具体事物、主客观条件四个要素,反过来表现主要人物或主人公。

我们把要表现甲,却去写与之相关的人、事、物、环境、条件的部分,称谓侧面描写。

例如:台上的相声演员表演得风趣、幽默,台下的观众就会笑得前仰后合,掌声就会此起彼伏,环境就会变得轻松愉悦,现场的很多事物都会给人愉悦的感受。

台上台下的表现是一种因果关系——台上的表演越幽默,台下的笑声就会越响亮,掌声就会越热烈。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标题的考点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侧面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侧面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侧面描写作者:张崇国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第02期侧面描写,顾名思义,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又称间接描写,是指文学创作中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描写对象的写作方法,是记叙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它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可以让塑造的对象更加血肉丰满,形象生动。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出使秦军,通过他人之口来反映烛之武的才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缪贤向赵王举荐蔺相如出使秦国,通过他人之口再现蔺相如的气魄。

这些都收到了“未见其人,先识其胆,先闻其才” 的作用。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描绘王熙凤伴着笑声出场的情景时,通过贾府下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的反应衬托了王熙凤的威严和地位;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作者想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做任何正面描写,而是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罗敷的美丽至极,让读者对罗敷的美产生了无比悠远的遐想;《琵琶行》描绘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时,先对她的弹奏状况进行直接描写,然后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听众如痴如醉的状态反衬出了琵琶女出神入化的弹奏技艺。

再比如鲁迅的《祝福》,开头和结尾都描绘了鲁镇下雪的情景,营造了一种迷信压抑的气氛,从侧面烘托了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特征;《飞夺泸定桥》通过天险、气候恶劣、敌人嚣张、索桥高悬等各个侧面的描写,突出飞夺泸定桥的重重困难,显示了红军战士的智勇双全和所向无敌。

从上述列举的事例看以看出,侧面描写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通过他人的口述对主人公进行评价,他人的评价给读者创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自由的想象中完成对主人公的审美塑造,产生一种“揽之若无,思之则有”的独特审美效果。

佚之狐举荐烛之武和缪贤举荐蔺相如就是属于此种类型。

白描手法——记叙文写作之入门欣赏和侧面描写——记叙文写作之想象要素

白描手法——记叙文写作之入门欣赏和侧面描写——记叙文写作之想象要素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 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 “你给我罢”。
作者以白描手法为主,对景物、场景、人物进行描写 ,人物的动作、语言,寥寥数语,却耐人寻味,其中的 内蕴则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开头第一段,只是写景,交代了时令、环境。它勾 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 有几分恐怖;这一氛围也奠定了文章压抑的感情基调, 烘托出华老拴心情沉重,也为小说后文华老栓的行为与
这段话写作者与乡村居民相处之乐。表现手
法也是叙述中掺杂白描,尤其是最后两句,白描 更加突出,写风景、人物的行为与表情极为自然 而简单,寥寥数笔却营造了一副和谐的乡村夏夜 图景,人物形象隐约可见,令人神往不已。
再看本段的白描语言。虽然用语质朴,但由
于作者对语言的敏感性,硬是从朴实的语言中提 炼出了难以名状的美感。这主要体现在语句形式 和语感上。整段出现了大量短句,不时抛出一两 个长句,这样长短句巧妙的搭配,既体现了语言 节奏美,又避免了过多的整齐带来的呆板单调感。 同时,由于运用了反复和顶针修辞,读起来文气 贯通,情感流畅无阻,充满了回环跌宕的语感美。
现代作家中,鲁迅把白描手法发挥到淋漓尽致。 他认为白描的核心要素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 勿卖弄而已”。(《作文秘诀》)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 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 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 白的光。
“人渐渐走了,一人至少拿去了一枝,而杨柳还是那样 蓬勃。史家庄的杨柳大概都颇有了岁数。它失掉了什么呢? 正同高高的晴空一样,失掉了一阵阵欢喜的呼喊,那是越发 现得高,这越发现得绿,仿佛用了无数精神尽量绿出来。这 时倘若陡然生风,杨柳一齐抖擞,一点也不叫人奇怪,奇怪 倒在它这样哑着绿。小林在树下是作如是想。但这里的声音 是无息或停,——河不是在那里流吗?而小林确是追寻声音, 追寻史家庄人们的呼喊,向天上,向杨柳。不过这也只在人 们刚刚离开了的当儿。”——废名《桥》。

记叙文写作技巧之侧面描写

记叙文写作技巧之侧面描写

记叙文写作技巧之侧面描写作者:周丽来源:《作文周刊(初一版)》2008年第18期【知识梳理】侧面描写,即不正面描写所要写的人或物,而是通过对与之相关的他人或他物的描写来衬托所要写的人或物,也称为烘托,即“烘云托月”之意。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可见通过侧面描写可以更好地达到表达效果。

显然,侧面描写有时能使人物、主题更加形象和深刻,从而使文章十分耐人寻味。

侧面描写按性质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

正衬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做陪衬,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做陪衬,譬如以丑衬美美更美。

【技法指导】1.景物衬托,用写景来烘托人物的特征。

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与人有关的景或物。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里有一段景物描写是这样的:“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

”这段景物描写很好地渲染了环境,衬托出了会见时的融洽气氛。

2.人物烘托,以他人来表现人物的特征。

意即写此人实为衬彼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一文对罗敷外貌美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写罗敷之美,但不是从正面描写,而是扣住旁观者的神态动作从侧面加以烘托,写罗敷美到了极点。

3.人物反衬,与他人比较衬托描写对象。

如《荆轲刺秦王》一文中,为塑造刺客荆轲这一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同时还塑造了另一个刺客秦武阳,他见到秦王,在将献图时,竟然吓得“色变震恐”,而荆轲泰然自若“顾笑武阳”,并“前为谢”。

在这里,徒有虚名、外强中干的秦武阳有力地衬托了荆轲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这就是用了反衬法。

4.以物衬物,以他物来表现描写的景物。

朱自清在《春》里写春花时,突出了春花的繁茂,花儿竞相开放,使作者自然联想到:“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一句就是侧面描写,突出了花的繁茂。

运用侧面描写 突出人物形象

运用侧面描写 突出人物形象
IlIl 中学语文·记叙文技法
J}j例 猫 写 突 出/、 彩 雾
画 牛 锐
【技 法 指 引 】
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悄 头。耕 技 艺 之“善 ”。然后 笔锋一 转 ,写听
写人物 ,同学们一 般采 用正面 者 忘其 犁 ,锄 者 忘其 锄 ;来归 相 怨 众异 常激 动 的 反应 :“无不 变色 离
充分 的表现 :“行者 见罗敷 ,下担 捋 写声响 的复杂 ,进一 步盛赞 口技 者 弟弟 之 口介 绍 出来 。这样 ,陈伊 玲
,i I-.ll, 中学 语 文 ·记叙 文 技 法
的光辉形 象 ,就得 到 了较完美 的表
“钟 老 师 不是 在 大礼 堂 吗 ? ” 人带来 立体化 的感觉 ,除对 所描写
女 罗 敷 的美 貌 ,作 者 先 运 用 了 排 备 ”的评 语 ,要 言 不烦 地 反映 了 表 《第 二次 考试》中 的陈伊玲 ,才华 出
比 、夸 张等修 辞手法对 罗敷进 行正 演的种种难以尽言 的妙处 。继而极 众 ,品质高尚 ,做好 事非常 自觉 ,不
面 描 写 :“青 丝 为 笼 系 ,桂 枝 为 笼 写 听 众 的观 感 ,人 人 竟 是如 此 出 向外人 表 白,就 是在 第二次 考试失
象感和艺 术表现 力 ,不能给 人 以丰 在 此叠 用五个 “百 千”句 、四个 “百 ” 显得 黯 然 无神 ”等状 况 ,而 对 于她
富 的联 想 。接 下来作 者运 用了传神 字 组 成 的两 句对偶 ,以及 “凡所 应 平 时怎样乐 于助人 ,复试 前如何 因
的侧面 描写 ,使得 罗敷 的美貌得 以 有 ,无所不有 ”的夸张手 法 ,极力描 救 灾而影 响了嗓子 ,则巧妙地 借她

初中记叙文侧面描写作用

初中记叙文侧面描写作用

初中记叙文侧面描写作用: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侧面描写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有时也是为了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因此,侧面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有:
1.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

2.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

3.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6.可节省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37】描写-侧面描写
——记叙文阅读——
37描写-侧面描写【知识链接思维导图】
母亲在民国初年进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1918年,和我的父亲冯友兰先生在开封结婚。

家里有一个旧印章,刻着“叔明归于冯氏”几个字。

叔明是母亲的字。

以前看着不觉得怎样,父母都去世后,深深感到这印章的意义。

它标志着一个家族的繁衍,一代又一代来到世上扮演各种角色,为社会做一点努力,留下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的记忆。

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

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

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我自幼多病,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

在昆明时严重贫血,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

当时的治法是一天吃5个鸡蛋,晒太阳半小时。

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不论多忙,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一分钟不能少。

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除延医服药外,母亲费尽精神护理。

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敷在额上。

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狭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一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

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

在挨千刀的过程中,也是母亲,一次又一次陪我奔走医院。

我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

母亲对父亲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到了极点。

我们的堂姑父张岱年先生说,“冯先生做学问的条件没有人比得上。

冯先生一靠子没有买过菜”。

他的生活基本上是水来湿手,饭来张口。

在昆明时一次父亲患斑疹伤寒,这是当时西南联大一位校医郑大夫诊断岀的病,治法是不吃饭,只喝流质,每小时一次,几天后改食半流质。

母亲用里瘠肉和猪肝做汤,自己擀面条,擀薄切细,下在汤里。

有人见了说,就是吃冯太太做的饭,病也会好。

母亲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家。

其实母亲的才能绝不只限于持家。

母亲毕业于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曾任河南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算术教员。

她有一双外科医生的巧手,还有很高的办事能力。

50年代初至1966年,母亲做居民委员会工作,任北大燕南、燕东、燕农、镜春、朗润、蔚秀、承泽、中关八大园的主任。

曾为家庭妇女们办起装订社、缝纫社等。

母亲不畏辛劳,经常坐着三轮车来往于八大园间。

这是在家庭以外为社会服务,她觉得很神圣,总是全心全意去做。

50年代有一次选举区人民代表,不记得是哪一位曾对我说,“任大姐呼声最高”。

这是真正来自居民的声音。

我心中有几幅图像,愈久愈清晰。

一幅在清华国乙所,有一间平台加出的房间,三面皆窗,称为玻璃房。

母亲常在其中办事或休息,她那时大概不到四十岁,身着银灰色起蓝花的纱衫,坐在房中,鬓发漆黑,肌肤雪白。

常见外国油画有什么什么夫人肖像,总想怎么没有人给母亲画一幅。

另一幅在昆明乡下龙头村。

静静的下午,泥屋、白木桌,母亲携我坐在桌前,为我讲解鸡兔同笼四则题。

父亲从城里回来,点说这是一幅乡居课女图。

还有一幅图像便是母亲弯着腰站在欢快的流水中,费力地洗衣服,还要看着我们不要跑远,不要跌进河里。

60年代末母亲患胆结石,经常大发作,疼痛,发烧,最后不得不手术。

夜里推进手术室,父亲和我在过厅里等,很久很久,看见手术室甬道那边推出一辆平车,一个护士举着输液瓶,就像一盏灯。

我们知道母亲平安,仍能像灯一样给我们全家以光明,以温暖。

这便是那第四幅图像了。

母亲虽然身体不好仍是操劳家务,真没有过一天清闲的日子。

她总是说,你们专心做你们的事。

我们能专心做事,都因为有母亲,操劳一生的母亲!
1977年9月10日左右母亲忽然吐血,拍片后确诊为肺门静脉瘤。

母亲的病发展很快。

最后用杜冷丁控制疼痛,人常在昏状态。

一次忽然说:“要挤水!要挤水!”我俯身问什么要挤水,母亲睁眼看我,费力地说,“白菜做馅要挤水。

”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滴在母亲脸上。

母亲没有让人多伺候,不过三周便抛弃了我们。

我们围在母亲床前,眼见她永远阖上了眼睛。

我知道,我再不能睡在母亲身边讨得那样深的平安感了;我们的家从此再没有春天和太阳了。

我们的家像一叶孤舟忽然失了掌舵的人,在茫茫大海中任意漂流。

我和小弟连同父亲,都像孤儿一样不知漂向何方。

父亲为母亲撰写了一付挽联:“忆昔相追随,同荣辱,共安危,期颐望齐眉,黄泉碧落君先去;从今无牵挂,斩名缰,破利锁,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

”母亲的骨灰盒,一直放在父亲卧室里。

每年春节,父亲必率领我们上香。

直到1990年初冬那凄惨的日子,父母相聚于地下。

又过了一年,1991年冬我奉双亲归窆于北京万安公墓。

一块大石头作为石碑,隔开了阴阳两界。

姨母任均是母亲最小的妹妹,姨父母在驻外使馆工作时,表弟妹们读住宿小学,周末假日接回我家,由母亲照管。

姨母说:“三姐不只是你们一家的守护神,也是大家的贴心人。

若没有三姐,那几年我真不知怎么过。

亲戚们谁没有得过她关心照料?人人都让她费过心血。

我们心里是明白的。


牟决鸣先生已是很久不见了。

前些时打电话来,说:“回想起在北大居住的那段日子,觉得很有意思。

任大姐那时是活跃人物,她做事非常认真,总是全力以赴。

而且头脑总是很清楚。


在昆明时越萝蕤先生和我家几次为邻居,她不只一次对我说很想念冯太太。

她说在人际关系的战场上,她总是一败涂地当俘虏。

可是和冯太太相处,从未感到战场问题。

是母亲教她做面食,是母亲教她用布条打钮扣结。

有什么事可以向母亲倾诉。

邻居王力的夫人夏蔚霞说:“我的头生儿子缉志是你母亲接生的。

当时昆明乡下缺医少药,那天王先生进城上课去了。

半夜时分我遣人去请你母亲,她抱着我坐了一夜。

次日缉志才出世。

若没有你母亲,我和孩子会吃许多苦!”
像春天给予百花诞辰一样,母亲用心血哺育着,接引着——亲爱的母亲的诞辰,是花朝节后十日。

【试题】文章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以其中一处为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
【答案】示例:(1)原文:我们的堂姑父张岱年先生说,“冯先生做学问的条件没有人比得上。

冯先生一辈子没有买过菜”。

作用:以外人的视角来评价,有力地烘托出母亲对父亲的照顾无微不至,已经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这才使父亲能心无旁骛地做学问,说明父亲成就的取得与母亲是分不开的。

(2)原文:50年代有一次选举区人民代表,不记得是哪一位曾对我说,“任大姐呼声最高”。

这是真正来自居民的声音。

作用:从居民说的话可以看出大家对母亲工作的认可,侧面烘托出母亲工作认真,热心服务他人,是作者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此外,父亲为母亲撰题的挽联、姨母任均的回忆、牟决鸣的评价、赵萝蕤先生的话、夏蔚霞的回忆等均可。

【答案】考查侧面描写及作用。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此文要写的人物是母亲,通过堂姑父张岱年先生的话,“冯先生做学问的条件没有人比得上。

冯先生一辈子没有买过菜”。

来衬托母亲对父亲的照顾无微不至,已经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这才使父亲能心无旁骛地做学问,赞美母亲的勤劳、贤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