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的第四单元古诗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是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材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感受诗人对国家、人民的关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但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和历史背景的知识相对匮乏,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诗人的情感。

3.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关爱国家、人民的情感。

4.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诗人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关爱国家、人民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战争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对比教学法:分析三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战争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2.参考资料:关于战争和历史背景的资料。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战争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a.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b.学生背诵古诗,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a.学生讲述古诗的意思,分享自己的感受。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从军行》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从军行》课件(共31张PPT)

内容 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指点朗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
参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词语
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 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产生战争。
诗歌主旨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漫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 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巨,守卫边疆的豪情 壮志。源自拓展延伸 (一)边塞诗表现的思
想感情分类
1.描画边塞雄奇壮丽的特殊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拓展延伸 (一)边塞诗表现的思 想感情分类
2.描写艰苦猛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 下 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 军 行 》王昌龄
拓展延伸 (一)边塞诗表现的思
拓展延伸
(三)边塞诗 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大方高 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 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随堂检测
1. 组词 海( 大海)( 海水 ) 关( 开关 ) ( 关口 ) 2.比一比,再组词。 砂 (砂砾 ) 海( 海水) 暗(黑暗 ) 沙( 沙子) 悔(后悔 ) 黯(黯淡 )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参军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画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 敌之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背景和作者2.学习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3.分析诗歌内容,掌握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4.启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热爱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三首-从军行》的文字内容和意境2.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三、教学准备1.精心准备《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课文及相关资料2.准备PPT或黑板报,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重点3.准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4.教案草稿及备课笔记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古诗《从军行》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正文(30分钟)1.阅读诗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讨论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发挥,写下对《古诗三首-从军行》的感悟和理解。

四、总结(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对诗歌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的魅力和意义。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从军行》七、课后作业•完成《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课后习题,可以结合诗歌内容进行个性化创作。

八、参考资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原文及注释以上为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的内容。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从军行》。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英勇壮丽的军队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歌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2.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3.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2 朗读古诗让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4.3 讲解字词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4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4.5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4.6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中所表现的军队生活的艰苦与英勇。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古诗的主题和重点字词。

六、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从军行》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针对古诗《从军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浑与壮美。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够流利背诵并且默写《从军行》。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2.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法】以读促悟、情境法【学法】朗读法、想象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导入:孩子们,爱国,是一种信仰,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内心。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祖国现在的一片大好河山。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看看诗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爱国情怀。

(一)出示课题,齐读课题1.解读诗题:诗的题目就是诗的眼睛,能带给我们很多信息。

《从军行》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借助注释学习古诗可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孩子们,赶快看看注释1,你从诗题中了解了什么?预设:(1)描写军人的生活。

(2)这是描写边塞生活的诗。

教师点拨:①“行”,像题目中出现“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②你们对边塞了解多少?(黄沙漫天,环境恶劣,一般军人驻扎在那里保家卫国)③《从军行》写的正是军人们在边塞生活的现状。

2.指导朗读:如果是从未当过兵的少年,他要去边塞从军了,他会怎么读:(从军行)评价语:读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读出了好奇和欣喜之情。

如果是百战沙场,九死一生的将士,他会怎么读:(从军行)评价语:读出了艰辛和不易。

如果是誓死卫国的将军他会怎么读:(从军行)评价语:读出了沧桑和豪迈。

(二)简介作者过渡:了解诗人的生平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诗人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人。

与高适、岑参齐名,被称为边塞诗人。

(三)创作背景公元274年,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来到边塞,创作了这一组诗,全组诗共7首,今天学习的是第4首。

那么在王昌龄的眼中,边塞是怎样的风光呢?我们去诗中领略一番。

部编版五年级小学语文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小学语文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小学语文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从军行▶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队)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从军行)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预设:(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

(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古代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和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然而,由于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也需要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来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欣赏古诗,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掌握一些古代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美好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教学难点:领悟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美好情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写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

3.通过诗句的内容,了解战士们身经百战,感受边塞的艰苦,诗人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

2.通过诗句的内容,了解战士们身经百战,感受边塞的艰苦,诗人爱国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一)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没错,这个地方荒无人烟,你还看到了战士······)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对,这就是古时候的边塞。

在塞外,将士们生活是怎样的呢,又为何一直坚持战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从军行》来看一看吧。

(二)板书诗题,读题释题(三)简介作者: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汜水县尉。

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坐事流放岭南。

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

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一、一读古诗,读出节奏。

(一)出示自读要求:1.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试着读出诗的节奏(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生字,重点指导“仞”的读音,“孤”的写法。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三、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大屏出示自读要求:默读古诗,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城”“玉门关”“楼兰”等词的意思。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
--、说教材
《从军行》是S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
首,即唐代诗人王昌龄边塞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这首古诗形象
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
敌的英雄气概。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
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
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
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
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
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三、说教学重难点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
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
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
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
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
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
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前播放唐军对抗突厥军的视频。
2、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
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找学生回答,及时点评。) 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
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
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从军行》。(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背景知识导入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更好
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这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
习这首诗的兴趣。)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
事生活。《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
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王昌龄。找学生读一
读,谁来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
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后
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曾漫游四方,去过边塞,他的边塞诗用
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世称王龙标,有
“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安史之乱时被杀害。现存诗一百八十一首,
作品有《王昌龄集》。(学生回答时老师适当点评,讲解一些写作背景。)
今天学的《从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他没有参加过战争,
但他在边塞生活很多年,他与战士们情同手足,所以他写出许多流传
千古的边塞诗。
(设计理念:学习古诗前让学生先了解诗人,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
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为了让学
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认真听朗读,然后小声跟着读。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
出节奏美。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学生齐读古诗,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要以诵读为主,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先听听范
读,然后小声跟着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采用不同形式
地朗读,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同学们,虽然这首诗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我们通过读,
想,悟也会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情感,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同桌可
以交流,结合课文的注释了解诗的意思。
(设计理念: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对古诗
有了初步的理解,为下一步感悟诗的感情奠定基础。)
2、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请同学们结合图画,再读读这句
诗,在读这句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青海、 雪山)青海湖本是碧
波荡漾,美丽宁静的。(课件出示青海湖图片)雪山指祁连山,它海拔
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这一青一白两道风
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
板书“暗”。(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幻大,气候
恶劣,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
硝烟,也遮暗了雪山。)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
心情读读这句诗。
(设计理念:通过图片的对比,营造氛围,让学生通过想象,感悟
边塞气候的恶劣,环境的恶劣。)
3、让我们随着诗人来看看第二句,当你读这句诗时脑海里出现
什么画面? (孤城遥望)这句诗中哪个字更能打动你的心扉? (孤) 板
书“孤”,(课件出示画面)假如你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想呢?
(特别想家) 是啊!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
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
—茫茫的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
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
4、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们展示- -幅孤
寂、荒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气候的——恶劣, 环境的——
艰苦, 将士对家人的——思念。
5、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
呢——黄沙百战穿金甲。读到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 ( 课件出示第三
句图景)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战事很频
繁?——“百战”是指打了一百次吗?不是,在古诗里“百、千、万”
都是虚指,表示很多很多。还能从哪个字看出来战事频繁?——
“穿”, 板书“穿”,在这里的穿不是穿衣服袜子的意思,而是—
—磨破, 把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破了,你觉得是什么磨破了战衣? (敌
人的刀剑), .
可见敌军的强悍,战斗的艰苦,还可能是什么磨破的? (黄沙) 长时
间在沙漠里摸爬滚打,可看出战事的频繁,战斗时间之长,战斗之艰
苦。
6、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
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他们发誓——“ 不破楼
兰终不还”。(课件出示第四句)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终
不还”可见他们决心之大。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呢? (因为他们要 保卫
国家)是啊! 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
家卫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他
们发誓——“ 不破楼兰终不还”。
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什么样的心? (报国的忠心)
7、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盼与你团聚,你为
什么终不还呢? ( 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 )好一个博大的心胸,
好一个项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只有这些铁
骨柔情的将士,才有了国泰民安:没有黄沙漫漫下的忠魂铁骨,又怎
能有万家团圆?有心中这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可怕吗? (不可
怕, 擦掉“暗”),大漠的孤单可怕吗?(不可怕,擦掉“孤”)敌人
的刀剑可怕吗? (不可怕, 擦掉“穿”)此刻震撼我们心灵的只有这
豪壮的七个字“不破楼兰终不还”, 板书“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就是
士兵,这就是军人,这就是唐朝最可敬的人,请同学们带着对将士们
的崇敬之情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吧!.
(五)拓展延伸。
1、正是有了这千里黄沙下的累累忠骨,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安
定的生活。此时此刻你想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说些什么?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
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
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
外在的附加任务。”所以我在此处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既让学生更
充分地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引导
学生把心里的话清楚地、完整地表达出来。)
2、短短28个字,让我们领略了绵延千里的边塞风光,更让我们
感受到了边关将士奋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积极进取精神。这就是王昌
龄留给我们的边塞诗,它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让我
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朗诵这首诗吧!
3、最后请同学们欣赏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
(设计理念:指导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
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
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地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
有更深入的感悟。)
六、说板书设计
从军行
不破楼兰终不还
(设计理念:板书应该着眼于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
把握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感情。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
思乡感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都是为了反衬出远
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所以我最后的板书只留下“不破楼兰
终不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