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6答案

合集下载

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测量实验报告66288

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测量实验报告66288

热 导 系 数 的 测 量实验目的:了解热传导现象的物理过程,学习用稳态平板法测量不良导体的热传导系数并用作图法求冷却速率实验原理:1. 导热系数当物体存在温度梯度时,热量从高温流向低温,传热速率正比于温差和接触面积,定义比例系数为热导系数:dQ dTdS dt dxλ=- 2. 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测量厚度为h 、截面面积为S 的样品盘夹在加热圆盘和黄铜盘之间。

热量由上方加热盘传入。

两面高低温度恒定为1T 和2T 时,传热速率为:S hT T dt dQ21--=λ 热平衡时,样品的传热速率与相同温度下盘全表面自由放热的冷却速率相等。

因此每隔30秒记录铜盘自由散热的温度,一直到其温度低于2T ,可求出铜盘在2T 附近的冷却速率dtdT。

铜盘在稳态传热时,通过其下表面和侧面对外放热;而移去加热盘和橡胶板后是通过上下表面以及侧面放热。

物体的散热速率应与它们的散热面积成正比:()()dtQ d h R R h R R dt dQ '++=222ππ 式中dtQ d '为盘自由散热速率。

而对于温度均匀的物体,有 dtdTmc di Q d =' 联立得:()()dtdT mc h R R h R R dt dQ 222++=ππ结合导热系数定义即可得出样品的导热系数表达式。

实验容:1. 用卡尺测量A 、B 盘的厚度及直径(各测三次,计算平均值及误差)。

2. 按图连接好仪器。

3. 接通调压器电源,等待上盘温度缓慢升至1T =3.2~3.4mV4. 将电压调到125V 左右加热,来回切换观察1T 和2T 值,若十分钟基本不变(变化小于0.03)则认为达到稳态,记录下1T 和2T 的值5. 移走样品盘,直接加热A 盘,使之比2T 高10℃(约0.4 mV );调节变压器至零,再断电,移走加热灯和传热筒,使A 盘自然冷却,每隔30s 记录其温度,选择最接近2T 的前后各6个数据,填入自拟表格数据处理:样品盘质量898.5m g = 上盘稳定温度1 3.17T mV = 下盘稳定温度2 2.56T mV =样品盘比热容10.3709()c kJ kg K -=⋅⋅实验前室温=21.8C T ︒室 实验后室温=22.6C T '︒室几何尺寸均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自由散热降温时下盘温度:下面先处理几何数据:取0.95P =,3n = 则0.95 4.30t = 1.96p k =a) 对下盘厚度A h :0.768A h cm =0.002/0.001A A h u cm σ===游标卡尺测量:C =0.002cm ∆=仪 由于下盘∆估因较小而忽略0.002cm B ∆=∆=仪0.950.006U cm ===最后:(0.7680.006)Ah cm =±0.95P =b) 对下盘直径A D :12.954A D cm = /0.002/0.001AA D u cm σ===游标卡尺测量:C =0.002cm ∆=仪 考虑直径判断误差,取0.01cm ∆=估0.01cm B ∆==0.950.012U cm ===最后:(12.9540.012)AD cm =±0.95P =c) 对样品盘厚度B h :0.757B h cm = 0.002BA h u cm σ===游标卡尺测量:C =0.002cm ∆=仪 由于样品质地较软,取0.01cm ∆=估0.01cm B ∆==0.950.014U cm ===最后:(0.7570.014)Ah cm =±0.95P =d) 对下盘直径B D :12.995B D cm = /0.006/0.003BA D u cm σ===游标卡尺测量:C =0.002cm ∆=仪 考虑直径判断误差,且样品较软,取0.02cm ∆=估0.02cm B ∆==0.950.026U cm ===最后:(12.9950.026)BD cm =±0.95P =e) 对上盘稳定温度1T :由于只测量了一次,因此只计算B 类不确定度电压表测量:3C = 0.005mV ∆=仪 对数字万用表∆估忽略0.005B mV ∆=∆=仪0.95/ 1.960.005/30.003P B U k C mV =∆=⨯=最后:1(3.170.00)T mV =±0.95P =f) 对下盘稳定温度2T :由于只测量了一次,因此只计算B 类不确定度电压表测量:3C = 0.005mV ∆=仪 对数字万用表∆估忽略0.005B mV ∆=∆=仪0.95/ 1.960.005/30.003P B U k C mV =∆=⨯=最后:1(2.560.00)T mV =±0.95P =1. 逐差法将12个数据前后分成2组,然后对应相减:(对应组数据时间差630180t s s ∆=⨯=)0.25T mV ∆= 0.02T mV σ= /0.02/0.008A T u mV σ===电压表测量:3C = 0.005mV ∆=仪 对数字万用表∆估忽略0.005B mV ∆=∆=仪等效测量次数6n =,取0.95P =,则0.95 2.57t = 1.96p k =0.950.02U mV ===最后:(0.250.02)TmV ∆=±0.95P =得出逐差法降温速度:30.25 1.38910/180dT T mV s dt t -∆===⨯∆根据公式:()()21224()2B A A B A A mch D h dTdtD T T D h λπ+=⋅-+代入数据:()()323322320.8985(0.370910)(0.75710)12.95440.76810 1.389103.14(12.99510)(3.17 2.56)12.95420.76810λ-----⨯⨯⨯⨯⨯⨯+⨯⨯=⨯⨯⨯⨯⨯-⨯+⨯⨯得到:110.240W m K λ--=⋅⋅由不确定度传递公式:()()122ln lnln ln 42ln ln 2ln ln()B A A B A A mch D h D D h V V V tλπ=+++--++∆--∆ 求微分:()()121242()242A A A A B B B A A B A A d D h d D h dh dD d V V d d V h D h D D h V V V λλ++-∆=+--+-++∆- 合并同类项:1212122()(42)4242B B A A A A B B A A A A A A A A dh dD dD dD dh dh dV dV d d V h D D h D h D h D h V V V V V λλ∆=-+-+-+-+++++∆--转化成不确定度:12222222221212222()()()[][]()()()(4)(2)(4)(2)B B A A h D A D A h V V T B B A A A A A A A A U U h U D U U U U U h D D h D h D h D h T V V V V λλ∆=++++++++++∆--即:U λ= 代入数据:U λ= 得:110.039U W m K λ--=⋅⋅0.95P =最后:11(0.2400.039)W m K λ--=±⋅⋅0.95P =2. 作图法先在2 2.56T mV =前后取点,再作一直线,使所取个点尽量均匀的分布在直线两边。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6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6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6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中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概念和相关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增强对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实验工具包括 Visual Studio 2019 等。

三、实验内容(一)进程管理实验1、创建多个进程,并观察它们的运行状态和资源占用情况。

通过编写简单的C++程序,使用Windows API 函数创建多个进程。

在程序中,设置不同的进程优先级和执行时间,观察操作系统如何调度这些进程,以及它们对 CPU 使用率和内存的影响。

2、进程间通信实现了进程间的管道通信和消息传递。

通过创建管道,让两个进程能够相互交换数据。

同时,还使用了 Windows 的消息机制,使进程之间能够发送和接收特定的消息。

(二)内存管理实验1、内存分配与释放使用 C++的动态内存分配函数(如`malloc` 和`free`),在程序运行时动态申请和释放内存。

观察内存使用情况,了解内存碎片的产生和处理。

2、虚拟内存管理研究了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虚拟内存机制,通过查看系统的性能监视器,观察虚拟内存的使用情况,包括页面文件的大小和读写次数。

(三)文件系统实验1、文件操作进行了文件的创建、读取、写入、删除等基本操作。

通过编写程序,对不同类型的文件(如文本文件、二进制文件)进行处理,了解文件系统的工作原理。

2、目录操作实现了目录的创建、删除、遍历等功能。

了解了目录结构在文件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

四、实验步骤(一)进程管理实验步骤1、打开 Visual Studio 2019,创建一个新的 C++控制台项目。

2、在项目中编写代码,使用`CreateProcess` 函数创建多个进程,并设置它们的优先级和执行时间。

3、编译并运行程序,通过任务管理器观察进程的运行状态和资源占用情况。

C语言实验报告第6章答案

C语言实验报告第6章答案

6.2基础实验一、程序分析分析以下程序段完成的功能,填写在序号后的空白处,并运行验证结果。

1. ⊙以下程序的运行结果是:_______s=12345↙____________________。

#include <stdio.h>int main( ){ inta[]={1,2,3,4,5},i,j=1,s=0;for(i=4;i>=0;i--){ s=s+a[i]*j;j=j*10;}printf(“ s= %d \n” , s );return 0;}2. 以下程序的运行结果是:_____7 5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clude<stdio.h>int main( ){ int k ;int a[3][3]={9,8,7,6,5,4,3,2,1};for(k=0;k<3;k++)printf(“%d ”,a[k][2-k]);return 0;}3. 以下程序的功能是:____查找最大值元素及下标_________________。

#include <stdio.h>int main( ){ int i, j ,x =0 ,y = 0 , m ;int a[3][3] = { 1, -2 , 0 , 4 , -5 , 6 , 2 , 4 };m = a [0][0] ;for (i=0 ;i < 3 ;i++)for (j = 0 ; j<3 ; j++ )if ( a[ i] [ j ] >m ){ m = a[ i ][ j ] ;x = i ;y = j ;}printf(“ ( % d , % d ) = % d \n”, x , y,m );return 0;} 运行结果:___(1 , 2 ) = 6↙_________________4. 以下程序的的运行结果是:__8,I am student!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报告6-实验6全站仪放样

实验报告6-实验6全站仪放样

实验报告6 -实验6 全站仪放样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全站仪进行放样测量,掌握放样技术和操作方法。

熟悉全站仪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

实践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放样测量。

实验仪器和材料:全站仪:用于测量和记录测量数据。

放样标杆:用于指示放样点的位置。

测量桩:用于固定放样标杆的位置。

实验步骤:准备工作:a. 确定测量区域和放样范围。

b. 设置全站仪的参数和坐标系,包括工程坐标系和仪器的校准。

c.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放样标杆和测量桩。

标定测站:a. 找到合适的位置设置测站,确保其视线能够覆盖整个放样区域。

b. 使用全站仪进行标定测站,记录测站的坐标和仪器的方位角。

放样测量:a. 将放样标杆安装在预定的位置,并使用测量桩固定。

b. 利用全站仪测量放样标杆的坐标和高程信息,并记录。

c. 依次放样其他需要的点,并记录其坐标和高程信息。

数据处理:a. 将测量得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并使用适当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

b. 根据需要生成放样图纸和相关报告。

实验注意事项:在操作全站仪时,注意遵循正确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身安全和仪器的正常使用。

确保测量区域没有遮挡物或障碍物,以保证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在放样测量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测量姿势和准确的目标指向,以获取准确的测量数据。

注意记录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放样点的坐标、高程和标记等信息。

实验结果:根据实际测量和数据处理,生成放样图纸和相关报告。

报告应包括测量数据、图表、放样图纸和分析结果等。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全站仪的放样测量技术和操作方法。

了解了全站仪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到放样测量中。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测量准确性和技能。

以上是实验6的全站仪放样的基本实验报告要点,具体的实验报告内容和格式可能会根据实验要求和学校的要求有所不同。

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实验6简单正弦交流电路的研究【精选】

实验6简单正弦交流电路的研究【精选】

实验原理(二)
三压法测φ原理 任意阻抗Z和R串联,如图a所示,则其相量如图b、
利用余弦定律可以计算串联后总阻抗角为φ
实验内容
1. 研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电流大小与相位的关系, 阻抗随频率变化的关系。 按图接线,元件参数如下、C上
的电压,并进行计算,其中I=UR/R。注意,当改
测量流过各元件的电流(采用取样电阻法)数据 记录在下表中,改变元件时重调US=IV。
元件参数C=0.2μF,L=200mH,R=1KΩ,R0=10Ω (取样电阻) 信号源F=800Hz,Us=1V
思考题
当XL=XC=R 时 ①流过 R、L 、C 元件的电流相同吗? ②仅是R 、L 并联时其电流大小是否小于R 、 L 、 C 并连时的电流? ③ LC并联时的电流一定大于仅接 C时的电流吗? 以上三点根据测量数据画出向量加以说明。
电感元件:UL=jXLI ,式中XL=WL=2ΠfL 称为感抗 。 当 L为常数时, XL与频率 f成正比, f越大,XL 越 大,f 越小,。XL越小。理想电感的特征是电流I 滞 后于电压 90
电容元件:UC=-jXCI ,式中XC=1/WC=1/2ΠfC 称 为容抗。当 C为常数时,XC 与 f成反比, f越大, XC越小。. 电容元件的特点是电流I 的相位超前于电 压 90 。
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目的。 原理简述。 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电路、表格、数据等。 整理并计算实验数据,检查数据是否与理论值相
符,并加以解释分析。 画出电阻、电感、电容,RC 串联,RL 串联电流
电压的向量图。(共5个) 当频率升高时,阻抗lZ l 的变化趋势,cosφ 的变
化趋势,画出向量图加以说明。

《实验报告》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活动六 自我设计并分析一天食谱的营养状况

《实验报告》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活动六  自我设计并分析一天食谱的营养状况

活动六自我设计并分析一天食谱的营养状况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实验准备一、实验目的1.了解评价饮食结构的方法和均衡膳食的标准。

2.尝试设计合理食谱的过程。

3.培养自己依据科学指导生活的意识。

二、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一、方法步骤1.请详细记录一天中早、午、晚三餐的主要食物,并称重或估计质量。

2.对照教材中的“人主要食物营养成分”表,记录每种食物中含量最多的三种营养成分。

3.根据食物营养成分表提供的数据,计算每种食物所含有的总能量。

4.分别计算出三餐食物所含有的总能量。

5.分别统计三餐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

6.参照下表,设计一个表格用以记录上述步骤2、3、4、5的结果。

二、注意事项1.称重或估计重量时尽可能准确,符合实际。

2.分析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

3.在记录一天中早、午、晚餐的种类时,不包括零食和加餐。

4.称量或估算“重量”按照加工后可食部分称重或估算。

三、实验记录1.详细记录自己一天的早、午、晚餐的主要食物,并称重或估计重量,记录在下表中。

2.将步骤2、3、4、5的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四、实验结论分析以上的实验记录情况,你得到的结论是:。

五、疑惑与讨论1. 如何评价饮食结构是否合理?2. 通过本次活动,你认为自己目前的饮食结构存在哪些问题?3. 你准备如何对自己的食谱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跟踪训练一、填空题1.均衡膳食的基本要求是:食物多样、为主;多吃、和;常吃、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和;膳食要清淡少盐;饮酒应限量;食量与体力活动要,保持适宜体重;食物应、不变质。

2.在每日三餐所摄入的总能量中,早餐的能量约占,午餐的能量约占,晚餐的能量约占。

3.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和。

4.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三大产热营养素是、和,其中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通常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二、选择题1.蔬菜、水果中含量相对丰富的营养物质是()A.糖类和无机盐 B.蛋白质和脂肪C.糖类和蛋白质 D.维生素和无机盐2.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应多吃下列哪一组食物()A.含蛋白质、钙和磷多的食物 B.甜食C.含脂肪成分多的食物 D.水果3.等量的下列营养物质在人体内被分解后放出能量最多的是()A.脂肪 B.蛋白质 C.糖类 D.维生素4.食物消化后的终产物是()A.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B.葡萄糖、脂肪酸、无机盐C.葡萄糖、维生素、水 D.二氧化碳、水、无机盐5.下列物质中,含有丰富蛋白质的是()A.小麦 B.玉米 C.瘦肉 D.花生6.下列属于脂溶性维生素的是()A.维生素B1 B.维生素A C.维生素B2 D.维生素C7.下列属于合理的饮食的是()A.用水果代替蔬菜 B.每天吃很多甜食C.用饮料代替饮用水 D.食物多样、谷类为主8.不是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的是()A.不良的饮食习惯 B.饮食不卫生C.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D.挑食、偏食三、简答题1.张翔午饭只吃了馒头、白菜、豆腐,请你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下列问题:(1)这顿午饭,能为张翔提供营养的几类营养物质是。

汇编语言实验报告_6

汇编语言实验报告_6

青岛理工大学课程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班级实验日期
2013.11.3
姓名学号实验成绩
实验
名称
子程序
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子程序设计相关指令和伪指令的使用方法
2.掌握子程序设计方法, 特别是参数传递方法
3.掌握主程序和子程序之间的调用关系和调用方法
4.熟悉循环和子程序结合应用解答问题的思路
实验环境1.命令行方式
2.MASM.EXE LINK.EXE DEBUG.EXE
实验内容1.设DATA1开始的内存单元中, 存放着一串带符号字数据, 要求采用冒泡排序算法(Bubble Sort)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并将排好序的数据存在DATA1开始的单元。

然后在显示器输出排好序的数据, 中间用’,’隔开。

2.输出数据使用子程序方式。

算法描述及实验步骤步骤:
(1)设置数据段地址
(2)设置堆栈段地址
(3)设置堆栈指针
(4)调用9号功能, 输出一个提示性字符串。

(5)循环进入子程序, 输出原始数据。

(6)在子程序内循环输出每一位的十进制数字。

(7)主程序进行内外循环, 进行冒泡排序。

(8)再一次调用子程序输出排序后的结果。

调试过程及实验结果调试过程:
(2)(1)在输出时, 调用DOS 9号功能, 并不是只要语句MOV AH,09H
(3)它是存在入口条件的, 入口条件:DS:DX=输出字符缓冲区首地址。

所以前面必须加上MOV DX,OFFSET NOTE1。

(4)汇编语言是不会再输出汉字的。

(5)子程序结束时一定要有RET
(6)冒泡排序也遇到一些困难。

调试结果:。

程序设计的实验报告答案

程序设计的实验报告答案

程序设计的实验报告答案程序设计的实验报告答案引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程序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学习和掌握不同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提高我们的编程能力。

本文将从实验的角度,探讨程序设计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

实验一:变量和数据类型在程序设计中,变量和数据类型是最基本的概念。

在实验一中,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声明和使用变量,以及不同的数据类型。

例如,整数、浮点数、字符和字符串等。

对于不同的数据类型,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以便正确地进行计算和处理。

实验二:控制结构控制结构是程序设计中用于控制程序流程和执行顺序的重要工具。

在实验二中,我们将学习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和分支语句等控制结构的使用方法。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需求,灵活地控制程序的执行路径,实现复杂的逻辑和功能。

实验三:函数和模块化在实际的程序开发中,模块化是一种重要的设计原则。

通过将程序分解为不同的函数模块,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重用性。

在实验三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定义和调用函数,以及如何使用参数和返回值传递数据。

通过合理地设计和使用函数,我们可以将程序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功能模块,提高程序的效率和可靠性。

实验四:数组和数据结构数组是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用于存储和处理大量的数据。

在实验四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声明和使用数组,以及如何进行数组的遍历和操作。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数据结构,如栈、队列和链表等。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和组织数据,实现更复杂的算法和功能。

实验五:文件操作和异常处理在实际的程序开发中,文件操作和异常处理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在实验五中,我们将学习如何打开、读取和写入文件,以及如何处理文件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异常。

通过合理地处理异常,我们可以提高程序的健壮性和可靠性,避免程序崩溃或数据丢失的情况。

实验六:面向对象编程面向对象编程是一种常用的编程范式,通过将数据和操作封装在对象中,实现代码的模块化和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实验六: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班级: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学期:2009-2010 学年上学期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二维数组的定义及初始化
2、掌握数组元素的输入、输出及引用方法
3、掌握使用循环对数组元素进行访问
4、掌握一、二维数组的简单应用
二、知识要点
1 一、二维数组的定义与赋值(初始化、循环键盘输入)
2、访问数组元素(下标的正确使用)
3、数组的典型应用(复制、求和、统计某种元素个数、求数组中的最大/最小值、
元素的查找与排序)
三、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
1定义一个有四个元素的float型数组:
2、定义一个具有五个元素的整型数组并将其初始化为{1,2,3,4,5}
3、要用循环从键盘输入整型数组s的元素值(共6个),应该使用语句:
4、交换数组元素d[2]和d[4],使用语句:
5、语句for(k=0;k<3;k++)x[2][k] = 0;将把哪些元素变为0?
四、实验内容(要求提供:① 算法描述或流程图② 源程序)
1已知一个数组有10个元素,值分别是3, 6, 8, 4, 5, 66, 80, 72, 69, 70。

编程,将数组元素逆置后输出。

(提示:第一个与最后一个交换位置,第二个与倒数第二个交换位置,...... )
2、编程序求Fibo nacci数列的前30项,Fib on acci数列的定义为:
1 5=1)
fn = * 1 (n =2)
Jnj + fnd (n >2)
要求将数列存放在数组中,并按每行5个数的格式输出该数列。

3、输入一个4行4列的二维数组,统计偶数的个数,并输出所有小于5的数。

4、已知一个二维数组:{{14,26,18,17},{24,37,21,8},{19,31,22,16},{7,19,14,26}}, 编
程,输出该二维数组的最小元素的行下标与列下标。

五、实验结果(要求写出运行界面及输出的运行结果)
六、实验小结
1.#define N 10 #include <stdio.h> main() {int i, t,a[N]; for(i=0;i<N;i++) scanf(“%d”, &a[i]);
for(i=0;i<N/2;i++) {t=a[i];
a[i]=a[N-1-j]; a[N-1-j]=t;} for(i=0;i<N;i++)
prinf( “%5d ”,a[i]);
}
2. #define N 10
#include <stdio.h> main() {int i; long f[30]={1,1}; for(i=2;i<30;i++)
f[i]=f[i-1]+f[i-2]; for(i=0;i<30;i++)
{if(i%5==0) prinf( “\n”); prinf( “%8ld ”,f[i]);
} printf( “\n”);
}
3. #include <stdio.h> main() {int i, j, count=0, a[4][4]; for(i=0;i<4;i++)
for(j=0;j<4;j++) {scanf( “%d ”,a[i][j]); if(a[i][j]==0) count++; }
printf( “小于 5 的数:”); for(i=0;i<4;i++)
for(j=0;j<4;j++)
if(a[i][j]<5) printf( “%d ”,a[i][j]); printf( “\n 偶数个数=%d\n ”,count); } 4. #define M 4
#include <stdio.h>
main()
{int i,j,row,column,min;
int a[M][M]={{14,26,18,17},{24,37,21,8},{19,31,22,16},{7,19,14,26}}; min=a[0][0]; for(i=0;i<M;i++)
for(j=0;j<M;j++)
if(a[i][j]<min)
{min=a[i][j];
row=i;
column=j;
}
printf( “最小值行下标为:%d, 列下标为%d\n ”,row,colum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