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课例及评价
精选《陋室铭》教案4篇

《陋室铭》教案精选《陋室铭》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导语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邪,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1.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
碑锅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
如:墓志铭、座右铭等。
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胜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符的房子人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腼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1)读准字音,如“馨”、“牍”。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教案范文10篇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范文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陋室铭》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陋室铭》教案篇1一、文学常识1. 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理解性默写1. 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统领全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句子(室外环境之优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 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句子(室中人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 写作者生活清闲、高雅脱俗,表现作者不为琐事萦绕的句子(室中事的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 写出了作者不受世俗、官场的干扰,厌倦世俗生活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 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其中,实写的部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的部分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 从居室环境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9. 从交往人物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0.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 作者使用类比手法,与仙人进行比较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三、简答题1. 概括本文主旨: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陋室铭》教案模板8篇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模板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陋室铭》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案篇1一、预习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陋室铭》教学设计案例及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学设计案例及教学反思陋室铭教学设计案例及教学反思引言:《陋室铭》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描述一间简陋的小屋,让人们思考生活的真谛。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本文将给出一份《陋室铭》的教学设计案例,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设计案例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陋室铭》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理解文章的表述手法和思想内涵。
(3) 掌握包括词语理解、句子分析、段落理解等多个层面的阅读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表述手法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3.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展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幅画作,画作中描绘了一间陋室,引起学生对陋室的好奇和思考。
(二)导读利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预热,例如:“你有没有看到过陋室?它可能是什么样子的?”等。
(三)整体感知通过整体阅读,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旨和基本结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四)细节理解通过词语、句子和段落的解读,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细节信息,探究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意图。
(五)思辨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涉及的话题,例如:“陋室与富贵有什么联系?你是如何理解‘财富是灿烂的团花,贫穷是无味的屎壳郎’这句话的?”等。
(六)归纳总结梳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表达手法,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七)拓展延伸邀请学生自由发挥,写一份自己的“陋室铭”,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反思在这次教学中,我针对《陋室铭》这篇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教学设计,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材的选择需要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由于文章的古文程度较高,部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课前应该针对性地进行一些预备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其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充实。
陋室铭教案9篇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陋室铭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案篇1《陋室铭》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
你要哪个?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
遇到疑难,互相讨论。
时间:5分钟。
(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师:陋室陋吗?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1)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陋室铭刘禹锡山水比兴引陋室—馨对偶拟人描环境——青衬托对仗夸朋友——雅实对比话生活——静类比暗含立志向——高引经据典表态度——乐(2)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3)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师生竞赛学生齐背六、总结(略)七、赠言和练习陋室铭教案篇2一、导入: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陋室铭教案篇一[课标要求]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5、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学法点悟]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这篇文章的“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自己的心志和情趣。
[整体感知]“陋室”,简陋的房子。
“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
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疑难解析]质疑: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解惑: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
“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初中语文《陋室铭》优秀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陋室铭》优秀教案三篇《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陋室铭》优秀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陋室铭》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课型新授课三、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诵读法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曾经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房三厢的屋子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三室三厅;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文人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
知县强迫这位文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搬了三次家,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
如果同学们是这位文人,你们会怎么办呢?我们的文人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选择写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门前。
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前的文章《陋室铭》,一起了解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请大家翻到书本第173页。
(板书:陋室铭 )(二)教师活动:作者及文体介绍同学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了吗?是的,就是刘禹锡。
(板书:刘禹锡)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他所了解的刘禹锡呢?明确: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这在书上注释一中有解释,同学们注意勾画。
(三)教师活动:范读现在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①听清字音。
不熟悉的字音要标注。
②听清断句,停顿的地方也要进行标注。
《陋室铭》教案精选【五篇】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重点与难点: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习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语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
你要哪个?生:我选择后者,因为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
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二、小组讨论,扫除生字词,初步弄清全文大意,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集体讨论,适当点拨,疏通全文。
2.师生共同活动,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陋室陋吗?生:不陋。
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
(指导学生美文美读美背美诵,继而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课例及评析北碚晏阳初中学李霞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
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
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
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
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
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
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
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
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
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生1:铭文生2:刻骨铭心师:很好生3:铭刻师:不错生4:座右铭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生5:铭记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
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苔痕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生:我仿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
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
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生:素琴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
师:哪一种音乐啊?生:第二种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
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生:阅金经师:“金经”什么意思?生:佛经师:他还可以“阅金经”,佛经,那么他看佛经有什么感觉?生:悠闲师:也很悠闲,那么,还有一句话该怎么说呢?生:刘禹锡他在他的房子里弹琴,阅读佛经,旁边没有琴瑟、萧管等嘈杂的乐器来扰乱他的耳朵,非常清静,让他的心理很宁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让他劳累。
师:什么让他乱耳?生:一些琴瑟、萧管等乐器。
师:用原文说是哪个词?生:丝竹师:丝竹这种乐器一般会出现在哪里?生:在热闹的地方师:比方说?生:宫廷里面师:“丝竹”代表什么生活生:权位高,地位重,生活富有师:很到位,“案牍“是什么意思?生:官府的公文师:一般都是什么人看的?生:当官的人师:那它代表的是什么?生:荣华富贵,权利师:荣华富贵,至高的权利,那是很多人都向往的,那么,刘禹锡对荣华富贵,权利地位持有什么态度呢?生:一种不屑的眼神和态度。
师: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品德高尚,非常高雅师:把机会留点给别人吧,生:他很清高对这些东西根本不重视师: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本不在他的眼里,师:同学们,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
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屏显:当一回刘禹锡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我(______地笑道):……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我(________地笑道):……】师: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前面一三五的同学往后转,把纸条传一下。
把讨论下来的东西写在我发来的小纸条上。
(小组讨论合作约6分钟)师:差不多了吧?要想表现的举个手。
请你来。
还要有个搭档。
先介绍一下谁是知县老儿,谁是刘禹锡。
生1:瞧你着穷酸样,估计你也没啥朋友吧?生2:错,错,错!神马都是浮云。
或许我很穷但我还有很多朋友呀,而你却穷得只有官和钱,还压力山大呢!我的朋友全是知心之友,而你的朋友只是些狐朋狗友罢了。
生1:你,你,你即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生2:没有了丝竹这些杂音与使人劳累的案牍,在清静的环境里,素琴的音色更绘图啊!你在那么乱的环境里还整啥整啊?(会场掌声)师:你们是701班吧,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啊!还有谁来表现一下?好的,你们来。
你们已经商量好了,你们谁是知县,谁是刘禹锡。
好,开始吧!生1:看你的穷酸样,肯定没有人和你交朋友吧?生2:我可不像你,我选朋友是看质不看量,我有刘大哥和白大哥。
他们可是十分给力的。
他们都是我的生死之交。
而你呢,你看看你,你那些酒席上的朋友只是狗肉朋友,他们跟你在一起是为了什么,相信你自己心里是最为清楚的。
如果你不是知县,看你还有什么人与你为友。
这样一来,你觉得你有什么权力来笑我吗?生1:既没丝竹又没案牍,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生2:没有了丝竹就有了安静,没有了案牍就有了轻松和快乐。
你天天在嘈杂和劳累当中,虽有名有利可这又有什么可快乐的呢?师:好,请坐下。
我觉得刘禹锡他如果看到今天的场景,我估计他要笑的,我要给他画张笑脸。
(师板书:画笑脸。
)我觉得他会欣慰地笑,因为在一千两百年之后嘉兴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出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有灵气的少年才俊啊!师:我们这四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这个表情(手指板书的笑脸)来读一读这四句了吧?生齐读屏显的四句。
师:好。
那么刘禹锡他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现在我们明白了,他其实是要记住: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其实在历史上像刘禹锡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也是不少的。
你们看——五柳先生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
【屏显:环者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五柳先生陶渊明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
——山中宰相陶弘景】师: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就会有个一新的发现。
请看大屏幕。
【屏显:走近作者】他一贬再贬,直到六十五岁才回到洛阳。
一般的人会怎么样?生:伤心。
师:伤心悲痛欲绝啊!可是刘禹锡又是怎样的呢?他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他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他写了桃花来讽刺权贵。
他又一次被贬。
而这一次他被贬十四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被召回到长安,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他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师激情读诗。
【屏显: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他曾经因桃花而被贬,他就不怕再次被贬吗?他在序里这样写道“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俟就是等待。
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
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多么豪气啊!所以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对他是什么评价啊?生齐答——诗豪。
【屏显:彭城刘梦得,诗豪也——白居易】师:我们来看这张笑脸,表面上是一张笑脸,他的骨子里是有豪气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前面三句话,前面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里面?【屏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可以去轻轻地去读。
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生思考。
师:有人举手了。
生:把自己比作龙和仙人,很有豪气。
师:对了,把自己和仙人与龙对比,这是何等的豪气啊!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有没有这种豪气?【屏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生:他将自己和诸葛亮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相比,把自己和这两个人相比。
师:回答得太正确了!(板书:思诸葛,比子云)他是想着把自己和诸葛亮和子云相比啊,诸葛亮是什么人?生齐答:三国时蜀国丞相,政治家。
师:子云是什么人?生齐答:西汉文学家。
师:这些人都是怎么样的?生:伟大的。
师:伟大的,名扬天下的。
可见刘禹锡想要一辈子呆在陋室里么?不是的。
他曾经在前面,知县老爷把他安排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写过这样的诗句:【屏显: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心在哪里啊?生齐答:在京。
师:他心在京,他想干嘛?生1:他想要回到长安,去推翻那些暴政,控诉贪官的行为。
师:我估计他也是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吧?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啊?生2:忧国忧民的人。
师:他住在什么地方?陋室里。
心里想着什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如果没有明君,也没有关系。
他就不当政治家他就当什么家?生3:他就当文学家。
师:他照样名扬天下。
师:可见他的抱负怎样?生4:抱负很大。
师:这里有副对联请大家填一填,有四个字,请同学填进去,对联注意词性要相同的。
好,请你来说一下。
生:思诸葛比子云,志向远大。
师:志向远大,好,我把它写一写。
有没有问题?请坐。
我们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能不能有同样的字啊?和上联的志趣相同了?改成什么比较好?生:改成抱负远大。
师:(改写,板书)好了,这样子,就比较工整了。
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个陋室中,这个陋室还会简陋吗?(老师板书,画室)学生齐答: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