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遥感监测方法及其应用发展2015汇编
遥感导论 第三章:遥感的应用领域

遥感的应用领域组长:黄旭生组员:莫雪兰,陈丽萍,薛柳媚,高建仪,李锦利,吴燕霞,孙文洪,黄晓希,周雅妍遥感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
资源遥感定义:以资源作为探测对象的遥感技术。
相关说明:资源遥感是以地球资源的探测、开发、利用、规划、管理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过程。
自然资源可通过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的数据采集,直接表现成隐含于遥感信息之中。
故资源遥感包括获取资源与环境数据的过程及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的过程。
其主要步骤为:①分析资源的形成条件、赋存环境、分布状态;②根据有利于资源调查的最佳时间及波段,选择遥感平台、传感器和遥感影像数据;③按资源分布特点、类型差异、赋存状态,确定影像分析、判读的方法;④设计遥感影像处理的技术方案;⑤设计与实施地面实况调查与验证的方案;⑥资源遥感信息特征的概括、分析模型的研究与优化。
因资源遥感的综合研究与系统分析应在区域本底研究的支持下进行,故地理信息系统是资源遥感向高层次发展的技术保证。
应用例子:中巴资源卫星在我国的应用:在《塔里木盆地北缘矿产和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项目中,对塔里木北缘西南天山地区利用40景CBERS-1CCD数据编制了卫星影像地图,对矿产资源进行评估,预测了找矿的有利地段,圈定了浅层地下水的储存地区;对地质环境及其演变进行了分析,编制了浅层地下水资源解译图、遥感地质图、遥感找矿预测图、地质环境遥感解译图等,量算了生态环境评价因子的分布面积现况及趋势,并分析发展前景。
该项目所圈出的浅层地下水分布区,发现和验证的五条金铜矿矿体,对于西部开发是很实用的成果,同时对塔里木生态治理起到直接作用。
另外在工程地质、矿产专题图、铀矿勘测、油田环境监测与评估等方面也取得了应用成果。
中巴资源卫星在巴西的应用:在Mato Grosso州,州立环境署利用卫星图像来注册农场和其变化特点,比如农作物的种植地区、保留地区、草场和风险地区等。
必修3地理信息技术应用_第49讲__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49讲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自主整合遥感的概念与发展:遥感(RS)是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遥感技术航天遥感遥感类型(按遥感平台高度)航空遥感近地遥感遥感与资源普查:勘探矿产资源、调查生物资源、水资源等是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的重要应用领域遥感与环境灾害监测:21世纪,遥感科技不仅为社会信息化提供高分辨率的信息资源,改变人们的生产。
生活与交往方式,而且有助于人类重新审视“地球家园”,提高人们对周围生活环境与灾害的认识名师点拔一.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遥感功能物体和环境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接收信息、处理、分析信息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二.遥感类型分类标准类型遥感平台的高度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电磁波的波谱范围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等应用领域或专题环境遥感、大气遥感、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等传感器是否主动向观测目标发射电磁波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三.航天.航空.近地遥感的区别类型概念优点航天遥感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等航空遥感利用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包括600-10000米的低、中空遥感,10000-25000米的高空超高空遥感机动性强.可以根据研究主题选择适当的传感器,适当的飞行高度和飞行区域近地遥感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用于城市遥感、海面污染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等中高分辨率的遥感任务中【例1】不同物体和物体的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电磁波特性,卫星传感器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物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把电磁辐射转换为图像,经过处理,提取物体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和物体的状态,这就是遥感工作的基本原理。
遥感概论——精选推荐

遥感概论中国科学院研究⽣院《遥感概论》考试⼤纲本《遥感概论》考试⼤纲适⽤于中国科学院研究⽣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然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硕⼠研究⽣⼊学考试。
《遥感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遥感的物理基础与成像机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和遥感应⽤等。
要求考⽣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物电磁波谱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掌握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和⽅法,并具有综合应⽤遥感信息分析地理现象和特征的能⼒。
⼀、考试内容(⼀)遥感的基本概念1、遥感的概念、特点、类型2、遥感系统的组成3、遥感的发展概况及其展望(⼆)遥感的物理基础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2、太阳辐射及⼤⽓对辐射的影响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三)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1、遥感平台,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及微波成像的原理及图像特征2、常⽤遥感图像(TM、ETM+、SPOT、CBERS、MODIS等)的基本技术参数和各波段的主要应⽤范围等3、遥感图像的特征(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四)遥感信息提取1、遥感图像(光学图像和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2、遥感图像⽬视解译原理、解译标志及解译⽅法3、遥感图像的校正与增强处理⽅法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五)遥感的应⽤1、了解遥感在植被、⽔体、⼟壤及地质、环境等⽅⾯的应⽤2、3S技术的综合应⽤⼆、考试要求(⼀)遥感的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了解遥感过程及其技术系统;了解遥感的发展与前景。
(⼆)遥感的物理基础理解并掌握电磁波、电磁波谱及电磁辐射等基本概念与专业术语;理解并掌握太阳辐射及⼤⽓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理解并掌握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掌握反射率及反射波谱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地物反射波谱特征,理解环境对地物光谱特性的影响。
(三)遥感平台与遥感成像了解遥感平台;理解并掌握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和图像特征;了解⽬前常⽤的传感器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和各波段的主要应⽤范围等;熟悉遥感图像的特征。
遥感在农学中的应用

遥感在农学中的应用摘要:介绍遥感的物理原理及基本概念,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联系到遥感在农学中的应用及应用历程回顾,再结合近五年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对遥感在农学中的应用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遥感农学农业遥感遥感影像一、遥感的物理原理及基本介绍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遥感,从字面上来看,可以简单理解为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从现代技术层面来看,“遥感”是一种应用探测仪器。
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
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遥感的实现还需要遥感平台,如卫星、飞机、气球等,它们的作用就是稳定地运载传感器。
当在地面试验时,还会用到地面象三角架这样简单的遥感平台。
针对不同的应用和波段范围,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物体在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
传感器会把这些电磁辐射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原始图像。
原始图像被地面站接收后,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才能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使用。
遥感技术的类型往往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划分:工作平台层面区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气球、飞机)、航天遥感(人造卫星、飞船、空间站、火箭)。
根据工作波段层面区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根据传感器类型层面区分:主动遥感(微波雷达)、被动遥感(航空航天、卫星)。
根据记录方式层面区分: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根据应用领域区分:环境遥感、大气遥感、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等。
植物叶绿素含量遥感监测及其应用

植物叶绿素含量遥感监测及其应用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获取,其中植物叶绿素含量是一项热门研究领域。
植物叶绿素含量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反映植物的健康状况和生长发育情况。
因此,植物叶绿素含量的遥感监测和应用已经成为生态环境、农业和林业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植物叶绿素含量遥感监测方法植物叶绿素含量的遥感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卫星的遥感数据来反演。
这些数据包括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高光谱遥感数据。
多光谱遥感数据一般包括绿色波段、红色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等,可以用来计算植被指数(例如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反演叶绿素含量。
高光谱遥感数据包含更多的光谱波段,可以更准确地反演叶绿素含量。
通过这些遥感数据,研究人员可以计算出反射率光谱曲线。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光谱计算进行校正,包括大气校正、地表反射校正等。
然后,可以使用遥感反演算法来计算植物叶绿素含量。
遥感反演算法基于统计模型、机器学习等方法,可以将反演光谱曲线和实测植物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从而计算出遥感获取的叶绿素含量。
二、植物叶绿素含量遥感监测应用1. 生态环境监测植物叶绿素含量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和环境的状态。
通过遥感监测叶绿素含量,可以对全球性的环境进程进行追踪和评估,例如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湿地环境的变化、水质的污染状况等等。
我们可以将不同区域的植物叶绿素含量进行比较,从而了解环境变化的影响。
2. 农业生产植物叶绿素含量也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叶绿素含量与作物的生长状态和健康情况密切相关。
通过遥感监测农田中的叶绿素含量,可以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采取调控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3. 森林监测森林是地球系统中重要的碳汇,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非常重要。
植物叶绿素含量的遥感监测在森林监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遥感监测森林中不同树种的生长状况,可以及时发现森林病虫害和火灾等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和解决。
2015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五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

专题十五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高考试题考点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2013年四川文综,9)如图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
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
读图,回答第1题:1.这种民居所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 )A.昼夜温差大B.秋雨绵绵C.气候湿热D.台风频繁解析:A 由材料中“亚洲中纬度地区”“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可推知图示民居所处地区降水较少,应位于“亚洲中纬度”内陆地区,该地区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小,昼夜温差大,厚墙在白天可减少太阳辐射的影响,夜间可起保温作用。
(2012年福建文综,5~6)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回答2~3题:2.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3.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10℃积温B.日照时数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解析:2.C 3.A 第2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气候生产潜力的概念,并且能够把影响气候生产潜力的因素与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结合起来。
从材料中可知,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取决于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而图中显示甲处大于同一纬度的两侧,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知,甲处位于东北平原,两侧分别是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显然平原地区的光热资源优于山地。
第3题,由图可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这与东北地区≥10℃积温的空间变化规律一致。
日照时数、太阳辐射量主要受纬度位置、白昼的长短、天气状况的影响。
东北地区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2010年福建文综,7~8)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
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下表所示。
遥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遥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摘要遥感应用既是边缘科学又是交叉科学。
本文介绍了遥感的定义与分类,主要对遥感技术的应用状况作了综合性的阐述,重点叙述了其在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城市建设、海洋、地质灾害以及考古领域的应用,详细分析了遥感在每个领域中的研究内容以及其应用优势,并提出了遥感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遥感;应用;发展趋势1 遥感的定义与分类1.1 遥感的定义遥感,从广义来说泛指各种非接触、远距离探测物体的技术;而本文谈论的遥感是指电磁波遥感,即狭义的遥感,其定义是: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等技术过程,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1.2 遥感的分类按照研究对象遥感可分为资源遥感与环境遥感两大类[1],资源遥感以调查自然资源状况和监测再生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主。
环境遥感则是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做出评价与预报的统称。
此外,按照应用空间尺度遥感可以把遥感分为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三种类型。
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它涉及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规划管理等许多学科。
它的概念和基础是物理学、测绘学、地质学、地理学;它的技术支撑是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
伴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遥感对地观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可以预计,在今后的遥感发展过程中,全方位、全覆盖、多角度、高分辨及高时效的遥感观测系统,将会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中。
2 遥感应用遥感的应用已从上世纪早期单纯的军事用途扩大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土地管理、气象预报、全球变化研究、灾害监测、资源调查与动态变化监测、生态调查、旅游、交通等各行各业,成为服务人类现代生活的重要高科技手段之一。
2.1 遥感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土地资源状况调查评价与动态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
随着遥感技术在空间识别、地物波谱识别和变化时间识别方面能力的提高,土地遥感正在成为遥感科学的重要分支。
适宜表征农业干旱的气象干旱指标——以湖南省为例

第19卷第1期 2021年2月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Technology Vol.19 No. 1Feb. 2021D O I : 10.13476/j . c n k i . n s b d q k .2021.0012卓志宇,龙秋波,白鹏.适宜表征农业干旱的气象干旱指标[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2021,19(1): 119-128. Z H U O Z Y ,L O N G Q B,BAI P. Scale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 suitable for characterizing agricultural drought : A case study of Hunan Province[J].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Technology, 2021,19(1): 119-128. (in Chinese)适宜表征农业干旱的气象干旱指标—以湖南省为例卓志宇、龙秋波、白鹏2(1.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长沙410007;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以最新的全国土壤水再分析产品为参考,通过最大相关性分析确定最适宜表征湖南省农业干旱的标准化降水 蒸散发指数(SPEI)时间尺度,进而分析湖南省1960-2014年农业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全省尺度最适 宜表征农业干旱的S P E I 时间尺度为SPEI-6;基于SPE1-6表征的全省农业干旱在1960—2014年呈不显著减小趋 势,中度及以上干旱的发生频率为14. 4%,重度及以上干旱的发生频率为4. 9%;在季节分布上,中度及以上农业干 旱在冬季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秋季;重度及以上农业干旱亦在冬季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春季;在年代际变化上, 农业干旱的发生频率在20世纪60年代最高,而后持续降低,90年代达到最低值,21世纪初又快速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