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抑制分级及处理原则.doc
(完整版)化疗诱发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完整版)化疗诱发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简介化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癌症的方法。
然而,一些化疗药物可能导致骨髓抑制,这是一种破坏骨髓造血功能的副作用。
由于药物的不同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对化疗诱发的骨髓抑制进行分级和适当处理非常重要。
分级1. 无骨髓抑制当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没有出现骨髓抑制的症状时,可被分级为无骨髓抑制。
2. 轻度骨髓抑制轻度骨髓抑制是指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造血功能损害,但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
一般来说,血细胞计数在正常参考范围的下限附近。
3. 中度骨髓抑制中度骨髓抑制是指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造血功能损害,可能会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白细胞减少。
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 重度骨髓抑制重度骨髓抑制是最严重的分级,患者的造血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贫血、出血倾向以及免疫功能低下。
这种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
处理化疗诱发的骨髓抑制的处理应根据不同分级采取不同的策略。
1. 无骨髓抑制对于无骨髓抑制的患者,需密切监测血细胞计数,并定期进行化疗进展评估。
如果患者保持稳定状态,可继续进行正常的化疗计划。
2. 轻度骨髓抑制对于轻度骨髓抑制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细胞计数,并酌情调整化疗剂量或延长化疗间隔时间。
如果患者的骨髓功能恢复良好,可继续化疗。
3. 中度骨髓抑制对于中度骨髓抑制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这包括鼓励患者适当休息、提供生活上的支持,以及应用支持性治疗如输血、使用生长因子等。
此外,可能需要调整化疗计划或暂停化疗,直到骨髓功能恢复。
4. 重度骨髓抑制对于重度骨髓抑制的患者,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
这可能包括立即停止化疗、输血、使用生长因子、抗感染治疗等。
骨髓移植可能是一个选择性治疗方法。
总结化疗诱发的骨髓抑制需要进行分级和适当处理。
通过对患者的骨髓抑制程度进行分级,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相应的处理策略。
及时监测血细胞计数,并根据不同分级调整化疗剂量和计划,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骨髓抑制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详细版)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详细版)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引言
该文档旨在介绍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方法。
骨髓抑制是化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治疗结果有重要影响。
因此,正确地分级和处理骨髓抑制是至关重要的。
分级骨髓抑制
根据血液学检查结果,骨髓抑制可分为三个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
以下是每个等级的定义和特征:
1. 轻度骨髓抑制:血小板计数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
2. 中度骨髓抑制: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较低但仍在正常范围。
3. 重度骨髓抑制:血小板计数极低,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或完全缺失。
处理骨髓抑制
处理骨髓抑制的方法取决于其严重程度:
1. 轻度骨髓抑制: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学指标。
2. 中度骨髓抑制:可能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减少化疗剂量或延长化疗周期,以给骨髓更多时间恢复。
- 给予增加血小板计数的药物,如血小板生成素。
- 接受输血以增加血小板计数。
- 减少感染风险,避免接触感染源。
3. 重度骨髓抑制:需要紧急处理,可能需要以下措施:
- 停止或暂停化疗,直到骨髓指标得到恢复。
- 接受输血或血小板输注,以增加血液元素。
- 接受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或治疗感染。
结论
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严重程度的准确分级和及时处理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并根据不同等级的骨髓抑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早期介入和合理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
(完整版)化学治疗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完整版)化学治疗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化学治疗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完整版)引言化学治疗是治疗癌症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它也可能引发骨髓抑制的副作用。
骨髓抑制是指化疗药物抑制骨髓功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由于骨髓抑制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其进行分级和处理至关重要。
分级骨髓抑制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根据血象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进行评估。
轻度骨髓抑制轻度骨髓抑制通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轻度下降,但仍处于正常范围内。
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疲劳和贫血症状。
处理轻度骨髓抑制时,建议监测患者的血象变化,并鼓励适当的休息和饮食调节,以维持营养平衡。
中度骨髓抑制中度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可能导致感染和出血风险增加。
处理中度骨髓抑制时,除了监测血象变化外,还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这可能包括给予相应的药物支持治疗,如白细胞生长因子、红细胞生成素和血小板输注等。
重度骨髓抑制重度骨髓抑制表现为严重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下降,患者极易发生感染和出血。
处理重度骨髓抑制时,除了监测血象变化外,还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这可能包括住院治疗、抗生素治疗、输血和其他支持性治疗。
结论化学治疗致骨髓抑制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对骨髓抑制进行准确分级并根据不同级别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处理过程中,建议密切监测患者的血象变化,并与医疗团队合作,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支持性疗法。
骨髓抑制 分级标准

骨髓抑制是指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导致血细胞数量减少的病理状态。
骨髓抑制可分为不同的级别,常用的标准有以下几种:
WHO标准:根据血细胞计数和骨髓象的改变,将骨髓抑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轻度骨髓抑制:外周血细胞计数轻度降低,骨髓象示增生减低。
中度骨髓抑制:外周血细胞计数中度降低,骨髓象示增生明显减低。
重度骨髓抑制:外周血细胞计数严重降低,骨髓象示增生极度减低。
CTCAE标准:CTCAE(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制定的用于评估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的标准。
根据血细胞计数结果,将骨髓抑制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G1、G2、G3、G4和G5。
其中,G1表示轻度骨髓抑制,G5表示死亡。
NCI标准:NCI(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也提供了一套骨髓抑制分级标准,根据外周血细胞计数结果,将骨髓抑制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1、2、3、4和5。
其中,1表示轻度骨髓抑制,5表示死亡。
这些分级标准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骨髓抑制程度,以指导治疗和监测疾病进展。
具体的分级标准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并由医生根据临床判断来决定。
(全面版)化疗引发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全面版)化疗引发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概述化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癌症的方法,但它可能会引发骨髓抑制,这是一种严重的副作用。
本文档将介绍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方法。
分级根据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通常将其分为以下三个级别:级别一:轻度骨髓抑制轻度骨髓抑制是指患者的血象指标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但可能会出现以下可逆的症状:- 乏力- 疲劳- 无力- 轻微的贫血级别二:中度骨髓抑制中度骨髓抑制是指患者的血象指标明显下降,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明显的乏力和疲劳- 贫血- 血小板减少- 白细胞减少在此级别下,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其血液指标,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级别三:重度骨髓抑制重度骨髓抑制是指患者的血象指标显著下降,可能造成以下严重的并发症:- 严重的贫血- 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易引发出血- 严重的白细胞减少,易引发感染患者在此级别下需要进行紧急处理和救治,以避免进一步的并发症发生。
处理针对不同级别的骨髓抑制,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级别一处理- 给予患者足够的休息和良好的营养-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和体力活动- 监测血象指标,以确保没有进一步的恶化- 如有需要,可以考虑给予患者一些血液增强剂或支持治疗级别二处理- 密切监测血象指标,确保及时发现任何恶化- 如果血象指标持续下降,需要考虑调整化疗方案或减少剂量- 采取必要的感染防控措施,以避免继发感染- 如有需要,可以考虑输血或使用造血生长因子来帮助恢复造血功能级别三处理- 紧急采取救治措施,包括输血、抗感染治疗等- 考虑暂停或中止化疗,直到患者的血象指标恢复到安全水平- 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化疗方案,重新制定治疗计划- 如有需要,进行骨髓移植等进一步治疗结论骨髓抑制是化疗的常见副作用之一,需要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和处理。
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象指标,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化疗方案进行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化疗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顺铂
I
链脲霉素 I~II
长春碱
I~II
最低点(天)(因药物用法而异)
10~14 6~15 延长 5~6周 7~9 12~24 14~28 14~21 4~7
恢复时间
21~24 21 1月~2年 6~8周 12 22~34 28~35 35~46 7~13
28~42 10~12 10~21 7~14 9~14
注意两个关键节点:一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109/L,二是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
概述
粒细胞的减少通常开始于化疗停药 后一周,至停药10-14日达到最低点, 在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 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
白细胞
10 8 6 4 2 0
化疗 停3 停6 停9 停12 停15 停18 停21
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 诊断和处理原则
概述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骨髓抑制 是其主要的副作用
骨髓抑制不仅延缓化疗的进行而影响治疗效果, 而且可能导致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
一些恶性肿瘤患者或许不会很快死于疾病本身, 却可能由于骨髓抑制致命
及时发现骨髓抑制并给予相 应处理是化疗的重要环节
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 反应分度标准
概述
以前对红系抑制的关注较少,原因在于贫 血的处理相对简单而且见效迅速,输血或 输入浓缩红细胞均可
但实际上贫血不仅使患者的组织乏氧导致 一般状况差,而且还可能降低放疗或化疗 的效果
概述
对粒系抑制而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白细胞总 数更为重要
*p<0.05, **p<0.01, 贫血 vs 非贫血动物 #照光后给予促红素治疗(开始于肿瘤种植前3天的)非贫血组肿瘤体积缩小
化疗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化疗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化疗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一、定义抑制是指骨髓中的前体的活性下降。
血流里的红细胞和都源于骨髓中的干细胞。
血流里的血细胞寿命短,常常需要不断补充。
为了达到及时补充的目的,作为血细胞前体的干细胞必须快速分裂。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和(radiation)、以及许多其它抗肿瘤治疗方法,都是针对快速分裂的细胞,因而常常导致正常骨髓细胞受抑。
是多数化疗药的常见毒性反应。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骨髓抑制是其主要的副作用。
骨髓抑制不仅延缓化疗的进行而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可能导致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
一些恶性肿瘤患者或许不会很快死于疾病本身,却可能由于骨髓抑制致命。
因此,及时发现骨髓抑制并给予相应处理是化疗的重要环节。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
因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最短,约为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平均生存时间约为5-7天,其下降出现较晚较轻;而红细胞平均生存时间为120天,受化疗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
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见于化疗后1-3周,约持续2-4周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少数药如健择、卡铂、丝裂霉素等则以血小板下降为主。
所以在化疗后可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来判断是否发生了骨髓抑制。
三、骨髓抑制的分度目前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表1)。
以前对红系抑制的关注较少,原因在于贫血的处理相对简单而且见效迅速,输血或输入浓缩红细胞均可。
但实际上贫血不仅使患者的组织乏氧导致一般状况差,而且还可能降低放疗或化疗的效果。
对粒系抑制而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白细胞总数更为重要。
注意两个关键节点:一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109/L,二是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 。
骨髓抑制分级及处理原则资料

骨髓抑制分级及处理原则资料
骨髓抑制最常见的是化疗药物,引起对骨髓的破坏。
骨髓抑制其实最常累及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因为白细胞在血液里的生存时间是7-8个小时的时间,然后就分布到组织里。
血小板的生存时间是7天,而红细胞的生存时间是120天,所以一组化疗药给进去,影响最大最快的就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实际变化不快,一般到1个月左右才会看到下降。
骨髓抑制也主要是看白细胞和血小板,血小板的在骨髓抑制当中的分级是以分为四级,一般以小板100×10^9/L为正常值,虽然现在正常值也有所上升,但是认定血小板减少还是从100×10^9/L往下认为是血小板减少症。
一级就是75-100×10^9/L,二级就是定在50-75×10^ 9/L三级是30-50×10^9/L,四级是<30×10^9/L。
最严重的就是四级骨髓抑制<30×10^9/L。
白细胞以粒细胞为标准,粒细胞<1.5×10^9/L的时候,认为是粒细胞减少症到第二个级别,即1.0-1.5×10^9/L。
第三个级别是0.5-1.0×10^9/L,到<0.5×10^9/L 粒细胞,叫粒细胞缺乏症,就是Ⅳ度骨髓抑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疗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置方法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骨髓抑制是其主要的副作用。
骨髓抑制不仅延缓化疗的进行而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可能导致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
一些恶性肿瘤患者或许
不会很快死于疾病本身,却可能由于骨髓抑制致命。
因此,及时发现骨髓抑制并给予相应处
理是化疗的重要环节。
一、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目前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表 1)。
以前对红系抑制的关注较少,原因在于贫血的处理相对简单而且见效迅速,
输血或输入浓缩红细胞均可。
但实际上贫血不仅使患者的组织乏氧导致一般状况差,而且还
可能降低放疗或化疗的效果。
对粒系抑制而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白细胞总数更为重要。
注意两个关键节点:一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109/L,二是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 。
它们分别是 3 度粒细胞减少和 3 度血小板减少的临界点,是容易出现并发症的信号,也是需要给予干预的指征。
表 1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分度
0123 4
血红蛋白( g/L)≥ 110109-994-879-65<65
50
白细胞( 109/L)≥<
粒细胞()≥<
109/L
血小板( 109/L)≥ 10099-7574-549-25<25
一般认为,粒细胞的减少通常开始于化疗停药后一周,至停药 10-14 日达到最低点,在低水
平维持 2~3 天后缓慢回升,至第 21~28 天恢复正常,呈 U 型。
血小板降低比粒细胞降低出现稍
晚,也在两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
呈 V 型。
红细胞下降出现的时间更晚。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规律具有以下意义:( 1)它限定化疗疗程的间隔时间。
理论上,化疗应该在最短时间内施以最强剂量,以迅速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
但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恢复需要时间,故很多化疗是 3~4 周进行一次;( 2)涉及对 2 度骨髓抑制的处理。
对于 3 度和 4 度骨髓抑制必须给予干预已经成为共识,但对于 2 度骨髓抑制,何时必须干预,何时可以
短暂观察则较为困惑。
利用上述规律,有助于决策(后述);( 3)有助于及早发现骨髓抑制。
根
据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规律后,能及早发现这一问题并行相应处理。
化疗后每两天检查一次血常规即可达到这一目的。
二、骨髓抑制作用突出的常用化疗药物、病理生理及一般处理原则
化疗药物针对的是生长活跃的细胞。
除恶性肿瘤细胞外,骨髓造血干细胞、消化道粘
膜、皮肤及其附属器、子宫内膜和卵巢等器官或组织的细胞更新亦较快,这是化疗药物导致相应不良反应的组织学基础。
可以认为,几乎所有化疗药物都具有骨髓抑制作用,差别仅在于程度而已。
在常用化疗药物中,烷化剂(环磷酰胺、氮芥等)和鬼臼毒素( VP16)的骨
髓抑制作用较强。
在铂类药物中,卡铂的肾脏毒性小于顺铂,但其骨髓抑制的作用强于后者。
紫杉醇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是过敏反应和周围神经炎,骨髓抑制作用尚不及烷化剂,但多烯
紫杉醇(泰索蒂)的骨髓抑制作用较强。
拓泊替康的骨髓抑制作用很强,曾与卡铂联合用于大剂
量化疗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骨髓动员前的抑制药物。
下列“顺口溜”或许有助记
忆:顺铂稍弱卡铂强,鬼臼毒素不谦让,紫杉不若烷剂狠,托泊替康堪称王。
三、化疗后贫血的处理
关于输入浓缩红细胞[4] :输入浓缩红细胞的优点是能迅速提高贫血患者的携氧能力,
缺点是存在输血相关的风险。
当血红蛋白达到70~80g/L 时,绝大多数患者的携氧能力正常。
对于化疗患者,如果有明显乏力、气短、心动过速等,有输血指征。
如果患者血红蛋白为
70g/L,每单位浓缩红细胞可增加10g/L 的血红蛋白。
关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素, EPO)的应用: EPO是由肝脏和肾脏合成的激素,能调节红细胞的生成。
很多化疗药物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肾功能(尤其是铂类药物),从而引起促红素分泌减少。
因此,促红素尤其适用肾功能有损害的患者,或对输血相关风险顾虑过
多的患者。
用法为促红素150u/kg皮下注射,每周三次。
使用的同时应该补充铁剂和维生
素 B12 、叶酸等。
当血红蛋白高于80g/L 或红细胞压积大于40%后应停药。
副作用少见。
四、化疗后感染的预防及粒细胞减少的处理
关于抗生素的使用:(1)何时用一般认为,对于粒细胞减少伴有发热的患者,均使用
抗生素;对于 4 度骨髓抑制的患者,无论有无发热,均必须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用什么理论上抗生素的使用应该以药敏为依据,但实际工作中很难实现,故多为经验性用药。
通常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需要涵盖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如三代或四代头孢菌素。
(3)何时停如果患者有发热,应在发热消退至少48 小时后停;如果患者为 4 度粒细胞减少但无发热,待粒细胞上升至正常后可停用。
关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的应用: G-CSF的人工合成被认为是恶性肿瘤
化疗的重要里程碑,如何使用好这一类药物对于保障化疗的进行非常重要。
(1)何时用对于 3 和 4 度粒细胞减少,必须使用。
对于I 度粒细胞减少,原则上不用;对于 2 度粒细胞减
少,是否应用基于两点:查历史,即检查患者是否有 3 度以上骨髓抑制的历史。
如果有,则需要使用;观现状,即明确患者目前处于化疗后的时间。
如果化疗后很快出现 2 度骨髓抑制(两周以内),尤其是患者有 3 度以上粒细胞减少历史,最好使用。
如果患者是在化疗两周以后出现 2 度粒细胞减少,而此前又没有 3 度以上骨髓抑制的历史,则可以密切观察,暂时不用。
( 2)如何用 A. 治疗性: 5~7ug/kg/d ,如果按体重平均 50kg 计算,一般用 300ug/d ;
主要用于 3 ~4 度粒细胞减少; B. 预防性: 3-5ug/kg/d ,一般用 150ug/d ,主要用于此前有
过 4 度骨髓抑制历史的患者,或者为了保障短疗程高密度化疗(如周疗)的进行。
通常自化
疗结束后 48 小时开始使用。
C “对付性”:如前所述,对于 I 度粒细胞减少,原则上不用。
但
如果患者即将化疗而又顾虑很大,为了安慰患者和规避风险,有时也使用G-CSF 150ug 1~2 天。
一般不提倡这种用法。
( 3 )何时停对于治疗性使用,应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连续两次
大于 10*109/L 后停药。
然而,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反复化疗,两次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
上述标准比较困难,故当白细胞总数两次超过10×109/L亦可考虑停药。
对于预防性使用,
应在下次化疗前 48 小时停用。
五、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处理
关于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对于血小板减少而言,护理与药物同等重要。
应注意以
下问题:( 1)减少活动,防止受伤,必要时绝对卧床;(2)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注意通
便和镇咳;( 3)减少粘膜损伤的机会:进软食,禁止掏鼻挖耳等行为,禁止刷牙,用口腔
护理代替。
( 4)鼻出血的处理:如果是前鼻腔,可采取压迫止血。
如果是后鼻腔,则需要
请耳鼻喉科会诊,进行填塞;(5)颅内出血的观察:注意患者神志、感觉和运动的变化及
呼吸节律的改变。
关于单采血小板的使用:输注单采血小板能迅速提升血小板数量,从而防止在血小板
最低阶段出血的发生。
如果患者有 3 度血小板减少而且有出血倾向,则应输注单采血小板;
如果患者为 4 度血小板减少,无论有无出血倾向,均应使用。
一般而言,一单位单采血小板
可提高血小板计数1~2 万左右。
然而,外源性血小板的寿命通常仅能维持72 小时左右,而
且反复输入后患者体内会产生抗体。
因此,近年出现了一些新型药物,如重组人促血小板生
成素。
关于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应用: TPO为特异性的巨核细胞生长因子,作用
于血小板生成阶段的多个环节,能减少单采血小板的输入量和够缩短血小板降低持续的时
间。
用法为 300 Iu/kg/d ,(15000u/d )皮下注射, 7 天为一疗程。
当血小板计数超过50×109/L 可停用。
其不足之处是起效较慢,通常需要连续使用 5 天以后才有效果,故在有4度血小板
减少历史的患者中预防性使用,其效果可能更好,有关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之中。
最后,用如下一段话作为骨髓抑制处理的小结:一度观察二考量,三度四度措施上;纠正贫血抗感染,防止出血心不慌;提升粒系有讲究,抗菌药物谱要广;单采救急一根草,创新药物接力
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