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如下: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古代老年人寿终时按辈份分长次循丧礼秩序埋葬,死者为尊长,生者为卑幼,并要求子孙悲痛饮泪,以表示对长辈的怀念。
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对年龄的称谓不尽相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童子:六岁以下的儿童。
《礼记·内则》:“五十曰朝士,六十曰宿士,七十曰贤士,八十曰大夫,九十曰老士,百岁曰:寿。
”垂髫:童年。
《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髫年:女子七岁。
《礼记·内则》:“女子七岁,姆教婉娩。
”黄口:十岁以下的儿童。
《管子·幼官》:“黄口小儿,皆得以长。
”舞勺: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少年。
《礼记·内则》:“舞勺,舞象,学乐诵诗,履而集舞,歌而‘趋’,成童,舞象,学乐诵诗,履而集舞,歌而‘趋’,成童,学乐诵诗,履而集舞,歌而‘趋’。
”舞象:十五岁至二十岁的少年。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乐诵诗,履而集舞,歌而‘趋’。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诗·卫风·木瓜》:“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及笄: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束发贯之以“笄”,表示已经到成年,因此有“及笄”之称。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冠”即戴帽子,后指成年。
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意为人到三十岁,应该能够自立于世,有所成就。
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用按期满可能生灾难的寓意比喻到四十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懂得各个阶段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知命:五十岁。
《论语·里仁》:“五十而知天命。
”知道自己命运与天道循环的关系。
花甲子:六十岁。
古人的一种虚词整语句式,13加在数词后表示强调:60岁,如人均60岁,每人长一岁,称为花甲子,意为人生六十年。
古代年龄称谓排序

古代年龄称谓排序
在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有很多种,以下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
1. 赤子:指出生不久的婴儿。
2. 童子:指还未成年的男孩子。
3. 童女:指还未成年的女孩子。
4. 少年:指年龄较小但已经开始长大成人的男孩子。
5. 少女:指年龄较小但已经开始长大成人的女孩子。
6. 青年:指年轻成熟的男子。
7. 童男/童女:指年龄还不到成年但已经开始性成熟的男孩子/女孩子。
8. 汉子:指成年的男子。
9. 女子:指成年的女子。
10. 壮年:指年龄较大但身体仍然健壮的男子。
11. 中年:指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男子。
12. 中年妇女:指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女子。
13. 老年人:指年龄较大的男女皆可,通常指60岁以上的老人。
14. 长者:指年龄较大的男女皆可,通常指70岁以上的长者。
15. 老爷/老太太:指年龄较大的男女皆可,通常指80岁以上的老人。
16. 祖先/祖宗:指已故的祖先。
- 1 -。
古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年龄段,古人对每个年龄段都有独特的称呼,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和态度。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婴儿期:啼哭的宝贝婴儿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婴儿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同时也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和照顾。
古人称呼婴儿为“啼哭的宝贝”,表示他们的存在给家庭带来了欢乐,同时也需要家人的关爱与保护。
幼儿期:稚气未脱的孩童幼儿期是婴儿长大后的阶段,他们开始学习走路、说话,慢慢展露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古人称呼幼儿为“稚气未脱的孩童”,意味着他们还没有完全长大,性格和思维仍然稚嫩,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引导。
少年期:生机勃勃的少年少年期是人生的成长期,这个阶段的人们正处于学习和锻炼的关键时期。
古人称呼少年为“生机勃勃的少年”,形容他们充满朝气和活力,不断追求知识和梦想。
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期:壮志凌云的年轻人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人们在这个阶段开始独立思考和担当社会责任。
古人称呼青年为“壮志凌云的年轻人”,形容他们充满了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向往。
青年人需要不断努力学习和奋斗,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同时也要关心社会和他人的发展。
中年期:家庭责任重的壮年中年期是人生的担当时期,人们在这个阶段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责任。
古人称呼中年人为“家庭责任重的壮年”,表示他们需要承担照顾家庭和养育子女的重任。
在这个阶段,中年人需要平衡工作和家庭,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个人发展。
老年期:晚年之人老年期是人生的晚年阶段,人们在这个阶段享受着人生的成果和智慧。
古人称呼老年人为“晚年之人”,表示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在这个阶段,老年人需要享受生活的乐趣,同时也需要家人的关爱和照顾。
通过了解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人生各个阶段的认知和重视。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1. 古代称谓:
- 童子/童女:指未成年的儿童。
- 少年/少女:指青春期的年轻人。
- 壮年:指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中年人。
- 老翁/老妪:指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2. 现代称谓:
- 婴儿:指出生不久的幼儿。
- 学龄儿童:指适龄上学的儿童。
- 青少年/青年:指处于青春期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 中年人:指事业和家庭稳定的中年阶段。
- 老年人/长者:指退休或年事已高的老年人。
3. 其他称谓:
- 新生儿:指刚出生的婴儿。
- 少男/少女:指尚未成年的青春期少年。
- 老小子/老姑娘:俗语中对中老年人的戏称。
- 人到暮年:形容年事已高,步入晚年。
不同的称谓往往蕴含着对该年龄阶段的期望和态度,反映了社会对年龄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随着时代变迁,年龄称谓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1. 引言在古代,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
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年龄和社会地位的认知,也代表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介绍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从婴儿期到老年阶段,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 不同年龄段的称呼2.1 婴儿期(出生 - 3岁)在古代,对于新生儿,人们常常使用”婴儿”、“娃娃”、“襁褓”等称呼。
特别是在婴儿刚出生时,人们还会称呼为”封儿”,寓意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2.2 幼儿期(3岁 - 7岁)幼儿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人们常常称呼为”童儿”、“童子”,表示他们已经脱离了婴儿期,开始步入童年。
2.3 童年期(7岁 - 15岁)在古代社会,童年期是一个孩子逐渐成长为成人的阶段。
古人对这个年龄段的称呼多种多样,包括”弱冠”、“童男”、“童女”等。
这些称呼既表明了孩子们的成长,也为他们的进入成人社会打下了基础。
2.4 青年期(15岁 - 30岁)青年期是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富有激情和活力的阶段。
在古代,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常常称呼为”壮士”、“公子”等。
这些称呼代表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活力四溢。
2.5 壮年期(30岁 - 50岁)壮年期是一个人生活的鼎盛时期,在古代,人们常常称呼为”丈夫”、“妇人”等。
这些称呼既体现了成年人的社会角色和婚姻状态,也代表了社会对于中年人的期望和责任。
2.6 中年期(50岁 - 70岁)中年期是一个人生活中的事业稳定和经验丰富的阶段。
在古代,人们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常常称呼为”老者”、“大人”等。
这些称呼体现了中年人的社会地位和智慧。
2.7 老年期(70岁及以上)老年期是一个人生命的最后阶段,在古代,人们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有着尊敬和敬重的态度,常常称呼为”老人”、“长者”、“老夫”、“老母”等。
这些称呼代表了对老人智慧和经历的敬佩,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家族文化和敬老传统。
3. 结论古代社会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人对年龄和社会地位的认知和尊重。
古代的年龄称谓

古代的年龄称谓
古代的年龄称谓是一种特殊的称呼方式,用来表示一个人的年龄阶段。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根据年龄的不同,有不同的称谓。
下面是一些古代的年龄称谓:
1.赤子(出生至一岁)
赤子是指新生儿到满一岁之间的婴儿,这个阶段的婴儿很小,需要父母的照料和保护。
2.葱郁(一岁至六岁)
葱郁是指青春的年龄,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学走路和说话,渐渐有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3.少年(七岁至十四岁)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古代的少年需要接受教育和培养,开始接触社会和学习知识。
4.弱冠(十五岁至二十岁)
弱冠是指年满十五岁到二十岁的年龄段,这个阶段的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并且开始步入成年社会。
5.耳顺(二十岁至三十岁)
耳顺是指年龄在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的人,这个阶段的人往往是学有所成,开始步入社会并展现才华的时期。
6.古稀(六十岁)
古稀是指年满六十岁的老年人,这个阶段的人已经经历了人生大部分的阶段,享受晚年和孝顺子孙成为生活的重心。
7.杖国(七十岁)
杖国是指年满七十岁的老人,这个阶段的人已达到高龄,家人和社会都会尊重和尊敬他们,给予充分的关爱和照顾。
8.耄耋(八十岁以上)
耄耋是指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这个阶段的人已经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经历了许多风雨,被人们尊重和崇敬。
以上是一些古代的年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尊敬和重视,也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称谓已经逐渐淡出,但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

古代年龄称谓及解释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是人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一种途径。
在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谓各不相同,这些称谓往往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文化。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代年龄称谓及其含义。
1. 婴儿期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到满月这段时间,通常用“乳儿”或“婴儿”来称呼。
在中国古代,婴儿期的称呼更为详细,包括:- 满月:婴儿出生后的满月之庆,通常会举行仪式,庆祝婴儿健康成长。
- 弥月:指婴儿出生后的第三个月份,也称为“三朝”。
- 周岁:指婴儿出生后的第四个月份,也称为“四朝”。
2. 幼儿期幼儿期是指从满月到七岁这段时间,通常用“孺子”或“幼儿”来称呼。
在中国古代,幼儿期的称呼更为详细,包括:- 垂髫:指幼儿时期,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 始龀:指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 教数:指九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 外傅:指十岁,出外就学。
3. 童年期童年期是指从七岁到十二岁这段时间,通常用“总角”或“垂髫”来称呼。
在中国古代,童年期的称呼更为详细,包括:-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 青年期青年期是指从十二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通常用“舞勺”或“成童”来称呼。
在中国古代,青年期的称呼更为详细,包括:- 舞勺:指十三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 束发:指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束发为成童的代称。
- 成童:指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表示已经成年,因此成童也是成童之年的代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1 -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
成。
”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
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 2 -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
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
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
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
艾(知天命):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
弄珠’。
”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
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
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
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
养。
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
古时男子20岁要行冠礼表成年后即用"弱冠之年" 表成年.
另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九十为耄耋,一百为期颐.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