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热岛效应

合集下载

利用HJ-1B星热红外遥感图像研究城市热岛效应

利用HJ-1B星热红外遥感图像研究城市热岛效应

利用HJ-1B星热红外遥感图像研究城市热岛效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成为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城市热岛效应通常表现为城市区域高于周围农村地区的温度,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也伴随而来。

因此,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热红外遥感技术通过红外辐射测量被观测物体的表面温度来推断地表及其覆盖物的热状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中。

我国的HJ系列卫星拥有优越的热红外遥感能力,其中HJ-1B星通过搭载的三光谱扫描成像仪(IRS)可获得高分辨率的热红外遥感图像,为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17年7月上海市的HJ-1B星热红外遥感图像为研究样本,深入分析了城市热岛的地域分布规律以及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空间特征。

首先,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将热红外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和分类,确定了上海市中心城区、郊区、农村以及水域等典型地物类型,并进一步计算出了每类地物的表面温度和温度统计特征。

其次,通过计算每类地物表面温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和梯度等统计参数,建立了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模型,并探究了城市热岛效应和城市化进程、气候因素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上海市中心城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热岛效应,平均表面温度高于周围农村区域约1-2摄氏度,且温度梯度较大。

此外,本文还发现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性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和蔓延。

最后,针对上海市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建议,包括加强对城市绿化和水资源保护的重视,优化城市规划设计,减少建筑热损失等。

总之,利用HJ-1B星热红外遥感图像能够有效地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探讨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城市规划及环境保护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除了以上所述的研究,利用HJ-1B星热红外遥感图像还可以深入探讨城市热岛效应和城市内部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引发高温灾害的探究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引发高温灾害的探究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引发高温灾害的探究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二(10)班何凌晖摘要:近年来,高温灾害已经成为上海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利用近年上海夏季平均气温等数据,发现上海高温天气受到了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并且有加剧的趋势。

要解决上海城市高温问题,就需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人类活动是造成热岛效应,并造成高温灾害的一个可能的主要原因。

因此,为了改善目前的高温现状,应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入手,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再进一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高温灾害。

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上海城市发展。

关键词:上海,城市热岛效应,高温灾害,人类活动。

1 引言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

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

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日趋频繁使得世界上许多的城市出现了热岛现象。

交通拥堵、工厂生产、大气污染等都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

城市热岛效应所引发的高温灾害也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人类今后的正常生活。

上海亦是如此。

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随着外国企业更多地选择在上海投资,大量劳动力的不断涌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状况日益严峻。

城市中心更多写字楼的崛起,尤其在黄浦区、徐汇区、浦东新区陆家嘴地区,面临更严重的高温灾害。

2 现状和原因分析2.1 现状2.1.1 从地理时间上,上海最近十年高温天气比较明显,超过35℃的天气平均有17天以上,相比过去增加了8天左右,2003年上海达到35℃以上的天气超过40天。

2007年上海超过35℃的天气有30天,此外37℃的有10天,39℃以上的达到了5天。

2.1.2 从地理空间上,市区高温天气最多,年均8天,其次是闵行、青浦、宝山和嘉定等区,均在6天左右,金山、松江在5天左右,其他地区为2~4天。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1 城市热岛效应1.1 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所谓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

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

1.2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城市工业的高度集中,工厂排放的煤灰、粉尘、二氧化碳,工业锅炉产生的热量、废气,汽车尾气以及居民消耗的能源气体覆盖在城市上空,它们善于吸收长波辐射,增加温度。

随着现代工业城市规模扩大,高楼林立,马路纵横,池塘被填平,植被被破坏,而水泥建筑、马路热容量小,吸热能力强,这些都使得城区温度居高不下。

在夏季烈日照射下,马路上的温度要比土地上的温度高,水泥屋顶的温度比草地上的温度高。

由于白天大量吸热,夜晚持续散发热量,造成市区温度降不下来。

加上现代城市人口密集,家庭中大量使用电冰箱、微波炉、空调等家电,对城市热岛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 形成上海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2.1 太阳辐射的影响随着空气的污染,大气中日益增多的悬浮颗粒物吸收热量后形成了一道“屏障”,阻碍了热量向外层大气散发,使地面空气温度积聚,形成“热岛效应”。

在上海这个特大城市,虽然多年来坚持防治大气污染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主要由建筑业带来的二次扬尘,工业污染源排放的烟尘和粉尘,以及数量激增的机动牟排放的尾气,使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居高不下。

有关资料表明,上海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区年平均浓度高于郊区1758个百分点,在炎热的夏季,城区更比郊区疡26.25个百分点。

2.2 大气流动的影响十多年来上海出现了2000多幢高层建筑,而这些建筑物使人流、物流过于密集,使人远离自然,加上这些高层建筑布局时从未考虑过气象因素,或横亘在主导风向上,或过于密集,因而阻碍了空气流动,形成局部地区的小风甚至静风,影响了散热,目前高层建筑集中的静安寺、徐家汇、浦东陆家嘴等地区,也正在或必将成为“热岛”。

2.3 地表形态的影响上海是个冲积平原,平坦的地势和地处沿海是非常有利于散热的。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城市热岛效应(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城市热岛效应(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城市热岛效应(附参考答案)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陆风是指在沿湖地区,由于陆地和湖泊的热力性质差异引起温度差异,导致风向出现昼夜变化的一种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左图示意我国洞庭湖流域局部区域。

(1)岳阳市夏半年湖陆风比较典型,请用“→”完成该地夜晚湖陆风热力环流图(上右图)。

(2)随着岳阳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热岛效应的增强,分别说明沿岸地区湖风和陆风强度的变化特点。

(3)说明图中山区乱砍滥伐对图示区域雨季防洪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1)画图略(逆时针)(2)随着岳阳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市区气温升高;白天,岳阳与洞庭湖的温差增大,湖风增强;夜晚,岳阳与洞庭湖的温差减小,陆风减弱。

(3)水土流失加剧,河湖泥沙淤积加重,湖泊调蓄洪水功能减弱;植被截留地表径流能力减弱,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增快,河水快速上涨,洪水的频次和强度增加。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海市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造成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强度是表示热岛效应的重要指标,用城市和郊区的气温差值表示,图1为1961~2015年上海市热岛强度的变化图。

材料二上海市是我国著名的制造业中心,图2为该市主要制造业基地分布示意图。

“1+6”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总面积2.99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5 400万,该都市圈正努力打造60~90 min交通圈,形成“同城效应”。

(1)城市热岛是指____的现象,图1中1961~2015年上海热岛强度变化特征为____,____、_____是解决城市热岛的重要措施。

(2)图2中上海制造业基地分布的特点为____,目前该市正在对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

(3)上海与周边城市形成“同城效应”,其依据的条件是____,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有____。

(4)2016年崇明岛撤县设区,迎来发展新机遇,未来将建设成为国际生态岛,请你就“协调城市化发展与建设国际生态岛”这一话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上海市热岛效应(课堂PPT)

上海市热岛效应(课堂PPT)
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 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上海和广州10月最强。
2
热岛效应原理与“烟囱效应”原理
热空气,密度小, 上升。
冷空气密度大, 下沉。填补热空 气上升留下的空 缺,形成气流的 循环运动,这就 是热力环流。 。
城市升温,空调等消耗大量能源。还会 导致空气污染物在城市上空积聚。
6
二、在现有的条件上,应考虑 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此外,“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因为水的比热大于混凝土的比热,所以在吸收相同的热量的条件下,两者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形成温差,这就必
然加大热力环流的循环速度, 而在大气的循环过程中,环市水系又起到了二次降温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城区温度 不致过高,就达到了防止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
此外,市区人口稠密也是热岛效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今后的新城市规划时,可以考虑,在市中心 只保留中央政府和市政府、旅游、金融等部门,其余部门应迁往卫星城,再通过环城地铁连接各卫星城。
4
成因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1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2.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
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 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 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 温度上升。

城市热岛效应及解决方法

城市热岛效应及解决方法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人口、商业、工业、交通高度集中的区域,由于人类的活动和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城市气温比周围郊区气温高,这一新现象就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我国曾观测到的最大城乡温差(城市热岛强度),上海是6.8℃(1979年11月13日20时),北京是9.0℃(1966年2月22日清晨)。

城市热岛最早见之于科学记载的,可能是1818年英国出版《伦敦气候》。

作者L·赫华德对城市气候的两大发现,就是伦敦市中心气温比郊外高(各月平均分别高0.5℃—1.2℃),以及城乡温差夜间比白天大。

随着世界各地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稠密化,“城市热岛效应”变得日益突出。

保定市温度测算数据:保定各县市过去三个月间城乡温差最大值:保定市:4.1℃;雄县:2.2℃;曲阳:1.5℃阜平:1.1℃;唐县:1.0℃;定州:1.0℃;涿州:1.2℃;涞水:1.2℃;容城:1.3℃;高碑店:1.3℃;易县:1.0℃;徐水:1.2℃;清苑:1.5℃;高阳:1.2℃;安国:1.1℃;安新:0.9℃;满城:1.2℃;顺平:0.9℃。

据保定各县市气温局势图来看,越靠近工业区或城市化程度高的县市,热岛效应就越严重。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因素及危害:城市热岛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因素综合形成:①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大量人为热量喷发。

②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是气流通行的障碍物,造成的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

③城市绿地的缺少。

④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增强。

据统计,热岛的80%归咎于绿地的减少,20%才是城市热量的排放。

由此可见绿地对城市的重要性。

城市热岛的危害主要表现在:①“热岛效应”引起自然环境和植物生态发生变化,夏季城市更加闷热,“热岛效应”使大气中的粉尘增多,威胁市民的健康。

②“热岛效应”的产生不仅使人们工作效率降低,而且中暑人数增加,夏季高温导致火灾多发,加剧光化学烟雾的危害。

城市五岛效应

城市五岛效应

城市五岛效应热岛在晴稳无风的夜晚,由郊区进入城区,气温会明显升高,在城中心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最大区及工厂密集区气温高出郊区之值更大。

以上海为例,在冬夜和夏夜曾出现过城、郊气温最大差值分别为6.8℃和4.8℃的记录。

穿城而过,再至郊区,气温又陡降,在气温分布图上呈现出清晰的“城市热岛”。

热岛效应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城市中除少数绿地外,绝大部分是人工铺砌的道路,参差错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形成许多高宽比不同的“城市街谷”。

在白天太阳照射下,由于街谷中墙壁与墙壁间,墙壁与地面之间多次的反射和吸收,能够比附近的平旷郊区获得较多的太阳热能。

如果墙壁和屋顶涂刷较深的颜色,那么其反射率会更小,吸收的太阳热能将更多,并且因为砖瓦、沥青和水泥板等建筑材料又具有较大的导热率和热容量,城市街谷于日间吸收和贮存的热量远比郊区地面多。

城区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大,降雨之后雨水很快从排水管道流失,其可供蒸发的水分远比郊区农田绿野少,消耗于蒸发的潜热亦少,其所获得的太阳热能主要用于下垫面增温,形成“下垫面温度热岛”。

然后再通过湍流交换和长波辐射等方式将热量输送给空气增温,空气对太阳光热不善于吸收,对上述来自下垫面的热量却极易吸收而增加其气温。

另外,城市中因能源消耗量和人口密度远比郊区大,其排放至空气中的人为热和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又比郊区多,这又有助于城市热岛的形成,在夜晚风速一般比白天小,城郊之间的热量交换弱,城市街谷白天蓄热多,夜晚散热慢,其气温下降速度比郊区更慢,因此这时城市热岛效应更为显著。

干岛、湿岛城市对大气湿度的影响比较复杂。

以上海为例,1984~1990年7年间城市11个站水汽压的平均值与同时期周围近郊4个站平均水汽压相比较,皆是城区低于郊区,呈现出“城市干岛”效应。

干岛平均强度(指城区平均水汽压低于郊区平均水汽压之值)以7月份为最大。

(0.56百帕),1月份差值(绝对值)最小(仅0.02百帕)。

但城郊水汽压的差值有明显的日变化。

上海城市居住区绿化缓解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上海城市居住区绿化缓解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v g tt n u ni T e rs ac idc ts ta h ige ln t p p rle e f o tb ts te hg e iin y f e eai q a t o y t h e e rh n iae h tte sn l a twi a e—i la c nr ue h ih f e c o p h k i c
上海城市居住 区绿化缓解热 岛效应研究进展
Su y o i ain o b n H a sa d y Gre ig a e ie t lAra n S a g a td n M t t fUr a e tI n b e nn tR s ni e s i h n h i o g l d a
tema e vrn n e e t a c mp n ig lrf sae ub n c n t cin T e mo t e iin, e o o c a d h r l n i me t f c o c o a yn ag — c l a o sr t h r u o s fce t c n mi al n
r d cn h a,te a b r c v r g a i o e n p t h e ie h fce c o r d c e t n t l a b r s e u e e u ig e t h o o e a e r t fgre a c d c s te e i n y t e u e h a ,a d a l r o e r d c r o d i mo e e e a u e h n h lwn y o r t mp r t r ta t e a b 22 C.a d l bn g e nn wi e u e t e o m t mp r t f m O5 n ci ig r e ig m l d c h r o l r e eaue r r o . ℃ t o 5 .T e v r g ar e ℃ h a e a e i t mp r t r wi i h r s e t l ra p s i l ea e t t e r p ro o a b r s te eaue tn h t e e i ni a e o i ey d a t v r lts o h p o o t n f r o e . h i c v r g r t f g e n n pa t,t e a e f te b g e t a c ,a d e a i l r lt s o t e f g na in e re o e a e a i o r e ig lns h r a o h ig s p t h n n g t ey ea e t h r me t t d g e o v a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1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2.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
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 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 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 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 温度上升。
97年上海地 表分度空间 分布图
2004年上海 地表温度
上海人口密度与地表温度关系
97年—04年地表温度有向外扩张趋势。97年城市人口密度高值区主要在黄浦区。 从前面对上海的城区扩张和人口发展调查来看,上海人口呈现:从市中心向外, 从高级向低级的环状扩张模式。这跟上海城市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
热环境分布,植被分布,城镇发展空间分布三者关系
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是减轻热岛影响的关键措施。绿地能 吸收太阳辐射,而所吸收的辐射能量又有大部分用于植物蒸腾耗热和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化学能, 用于增加环境温度的热量大大减少。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覆盖率越高,则热岛 强度越低,当覆盖率大于30%后,热岛效应得到明显的削弱;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 用极其明显。规模大于3公顷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基本上与郊区自然下垫面的温 度相当,即消除了热岛现象,在城市中形成了以绿地为中心的低温区域,成为人们户外游憩活动的 优良环境。
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 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上海和广州10月最强。
热岛效应原理与“烟囱效应”原理
热空气,密度小, 上升。 冷空气密度大, 下沉。填补热空 气上升留下的空 缺,形成气流的 循环运动,这就 是热力环流。 。
城市升温,空调等消耗大量能源。还会 导致空气污染物在城市上空积聚。
上海地表温度空间分布图
上海市植被要素空间分布图
上海城镇发展要素空间分布图
地表热环境与城市空间分布密度正对应关系,与植被反对应。热 环境跟人类活动紧密相关,而植被能有效改善城市热环境。
针对上海热岛效应可以考虑的几点规划措施: 一:最大化使用绿地。(节地,屋顶花园绿化) 二:建筑布局结合气流,风向考虑,形成良好的 气流循环。
城市绿地建设方面的一些例子:
石家庄都市生态服务 体系的规划图。 绿化环绕带。
屋顶花园绿化, 柯布西耶也曾用 屋顶花园来美化 环境
上海市热岛效应
城市景观格局是城市热环境形成的最核心因素。作为生态环境生态过程中的 一种,本身具有动态特征。这种特征对于城市规划,城市环境研究,城市空间结 构调整具有一定的意义。
防止措施
一、 从绿化城市及周边环境方面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 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 外环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措施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 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 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 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 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 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 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3.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
潜热大,温度也高。
4.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
不易散失。 -在风速小于6 m/s时,可能产生明显的热岛效应, -风速大于11 m/s时,下垫层阻力不起什么作用,此时热岛效应不太明显。 5.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02、,N0x,C0,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 收者,至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
热力环流原理(大气压强,
热压,风压共同作用) 热力环流的高压与低压均指同一水平面,不同地方 高低压。高 低
大气压与气压的区分:
大气压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因为温度高,空气密度小,单位体 积的空气产生的压强就小。反之,温度低的时候空气密度大, 大气压就大。密闭容器是空气质量一定而非体积一定,加热则 热运动导致气压增大。,气体的质量一定而不是体积一定。 讨论大气压是体积一定的情况。 空气流速大,气压小。飞机上方机翼气压小,下方大,压力差。
二、在现有的条件上,应考虑 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此外,“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因为水的比热大于混凝土的比热,所以在吸收相同的热量的条件下,两者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形成温差,这就必 然加大热力环流的循环速度, 而在大气的循环过程中,环市水系又起到了二次降温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城区温度 不致过高,就达到了防止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 此外,市区人口稠密也是热岛效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今后的新城市规划时,可以考虑,在市中心 只保留中央政府和市政府、旅游、金融等部门,其余部门应迁往卫星城,再通过环城地铁连接各卫星城。 综上所述,热岛效应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的确不小,但若能够正确的利用已有的技术,控制城市的过快发展,合 理规划城市,这个问题并非不可解决。
城市热环境资料主要内容
一:城市热岛效应:概念,成因,措施等
二:上海热岛效应情况,战略思考。
城市热岛效应
概念
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island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 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城市热 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 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 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流散导 致烟囱中气压减小 ,大气压将烟囱外空气压入烟囱。因而烟囱 中火力更旺盛,形成循环。
理解:1:大气压是空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 2: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P=F/S. 3:注意分子热运动 4:注意大气压与气压区分----一定体积,一定质量。
成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