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温日较差的城市热岛强度指标初探_李庆祥
基于MODIS数据的成都市冬季热岛强度分析

基于MODIS数据的成都市冬季热岛强度分析张微;程武学【摘要】随着成都市的发展,热岛效应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选取2010 ~2013年的遥感数据,计算出其最大热岛强度和加权热岛强度来分析热岛强度变化,计算出城市热岛比例指数来分析热岛发育程度;并从这两方面分析出成都市冬季的热岛特点,从而揭示出成都市热岛强度与城市热岛发育程度的变化趋势呈反比的规律.【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5(015)019【总页数】5页(P197-201)【关键词】热岛效应;热岛强度;城市热岛比例指数;冬季;成都市【作者】张微;程武学【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8;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6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城市气温高于周围自然环境气温的现象[1]。
随着成都市城市规模的扩大,热岛效应日益成为一个对环境重要的影响因素。
成都市冬季有其特有的热岛情况,对成都市整体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热岛效应的研究,根据基础数据的来源和研究方式划分,UHI 的研究方法有气象资料法、布点观测法、数值模拟法和遥感法4类[2]。
4种方法中,前3类方法基本上是离散点或纯概念的研究,很难真实、有效地扩展到面上,因而对于研究UHI的平面布局和内部结构等存在着很大局限性,难以对UHI做较深入的研究。
卫星遥感具有观测范围大、时相多、速度快、动态性好、成本低、空间密度大等优点,可以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能够较详细地反映出UHI的结构[3]。
选取了MODIS数据中的温度产品MYD11A2数据,经过了一些处理,得出2010年、2012年、2013年的成都市冬季地表温度情况,分析其热岛强度,从而揭示一些规律。
1 研究区概况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102°54'E ~104°53'E 和30°05'N ~31°26'N 之间,面积12 390 km2。
武汉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的非对称性特征分析

武汉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的非对称性特征分析
张霞;杨宏青;等
【期刊名称】《暴雨.灾害》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采用最小二乘法用温度对时间(T-t)序列线性拟合,计算了武汉市气象局与相临的五个气象台站1961-1995年35年来不同时间尺度相应的温度差(城市热岛强度)序列变化,并分别建立城市热岛线性趋势方程,探讨了武汉市城市热岛强度的年,季,月等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揭示出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具有强烈的非对称性,其城市热岛值主要表现为:△TM呈缓慢下降趋势,变化趋势值为-0.03℃/10,℃/10MK呈缓慢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值为0.33℃/10a ,℃/10a,冬夏两季△TM的缓慢下降有明显的非对称性。
【总页数】7页(P75-81)
【作者】张霞;杨宏青;等
【作者单位】湖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武汉430074;湖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1.8
【相关文献】
1.基于遥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武汉城市热岛的影响 [J], 苏振华;何报寅;丁超;刘芳;寇杰锋
2.基于定量遥感的武汉城市热岛强度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J], 史超;王学平;程诚
3.武汉市城市热岛强度非对称性变化 [J], 陈正洪;王海军;任国玉
4.武汉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要素分析 [J], 邬昀;任永建;方思达
5.CMIP5多模式下的ENSO模拟评估及非对称性特征分析 [J], 张凯锋;曹宁;张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北京城市热岛_冷岛_强度分析_王建凯

第11卷 第3期2007年5月遥 感 学 报J O U R N A LO F R E M O T ES E N S I N GV o l .11,N o .3M a y ,2007收稿日期:2006-06-08;修订日期:2006-07-10基金项目: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气溶胶特性及其辐射强迫的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研究”(编号:4052012007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675017),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青年学者基金项目(编号:2003-2-9)以及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编号:S K 050012)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王建凯(1977— ),男,2003年获得南京气象学院硕士学位,2003—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主要方向卫星红外云图仿真,城市热岛,城市双向反射率研究。
已发表论文4篇。
E -m a i l :w a n g j i a n k a i @126.c o m 。
文章编号:1007-4619(2007)03-0330-10基于MO D I S 地表温度产品的北京城市热岛(冷岛)强度分析王建凯,王开存,王普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29)摘 要: 城市热岛是影响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天气气候和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利用2000—2005年M O D I S (M o d e r a t e R e s o l u t i o nI m a g i n g S p e c t r o r a d i o m e t e r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分裂窗算法反演得到的1k m 分辨率地表温度产品分析了北京的城市热岛效应,发现白天城市热岛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值可以达到10℃以上,冬季变为冷岛,即城市地表温度低于乡村,最低值可以达到-5℃;模拟结果表明冬季城市冷岛的存在主要是城市和乡村地表热特性(热惯量)的差异引起的。
热岛效应量化指标

热岛效应量化指标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相对于周边农田或自然环境而言,形成显著较高的气温。
为了量化热岛效应的程度和影响,有几个常用的指标可以使用:
1. 高温日数(Hot Days):高温日数指的是在一年中气温超过某个阈值(通常为30摄氏度)的天数。
该指标可用于比较城市和周边农田或自然环境的热岛效应程度。
2. 温差(Temperature Difference):温差指的是城市区域和周边地区的气温差异。
通过测量同一时间段内城市和周边地区的气温,并计算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得出热岛效应的量化指标。
3. 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热岛强度是一个相对指标,用于衡量城市区域与周边地区的温度差异。
它通常通过计算城市区域与周边地区的平均温度之差来确定。
4. 热岛指数(Urban Heat Island Index):热岛指数是一个综合的量化指标,结合了城市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气温差异和风速等因素。
它可以通过使用遥感数据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进
行计算,并提供有关城市热岛效应的定量信息。
5. 热岛面积(Urban Heat Island Area):热岛面积指的是城市区域内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的总面积。
该指标可以通过热红外遥感图像和地面测量数据来确定。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科学家、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程度,评估其对城市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东北部气温增暖的贡献检测

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东北部气温增暖的贡献检测
司鹏;李庆祥;李伟
【期刊名称】《气象》
【年(卷),期】2010(036)002
【摘要】作者采用中国均一化历史气温数据集(CHHT),从1954-2005年、1979-2005年两个时间段,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东北部区域城--乡台站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分离出城市热岛的影响,进而就城市热岛对中国气温增暖的贞献程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中国东北部气温增暖显著,区域年平均最低、平均、最高气温分别约上升了2.11℃、1.59℃、1.13℃.对此,城市热岛的贡献程度,无论是1954年以来还是1979年以来均很小,即使影响最为显著的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对其贡献也均不到5%.
【总页数】9页(P13-21)
【作者】司鹏;李庆祥;李伟
【作者单位】天津市气象信息中心,天津,300074;沈阳农业大学,沈阳,110161;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用EOF分析黑龙江省42a来气温增暖的时空分布特征 [J], 刘刚;白玉兰;刘运武
2.中国气候对全球气温增暖的响应 [J], 周子康;汤燕冰;俞连根;徐霜芝
3.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北部冬季气温增暖的影响 [J], 琚建华;任菊章;吕俊梅
4.哈尔滨气温增暖倾向和季节循环的年代际差异 [J], 刘玉莲;吴洪宝;李栋梁;宋丽
华;沈永平;张健;刘学华
5.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化效应及其在增暖中的贡献率 [J], 方锋;白虎志;赵红岩;杨苏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岛容量模型及其应用——以北京地区为例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岛容量模型及其应用——以北京地区为例周纪;陈云浩;李京;翁齐浩;易文斌【期刊名称】《遥感学报》【年(卷),期】2008(012)005【摘要】城市热岛的定量化分析对于客观刻画热岛的物理特征、了解其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区域尺度上城市热岛遥感研究缺乏定量、有效衡量指标的状况,为充分反映热岛信号的空间变化特征,按照热岛检测-热岛信号函数模拟-热岛容量建模的思路,建立了城市热岛容量模型.以北京城市热岛为对象的应用实例证明该模型能够综合热岛强度和热岛面积等多方面信息,满足城市热岛定量化分析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不同主导因子的影响,北京城市热岛存在显著的昼夜和季节差异.【总页数】9页(P734-742)【作者】周纪;陈云浩;李京;翁齐浩;易文斌【作者单位】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美国印第安那州立大学,地理、地质与人类学系,印第安那州Terre,Haute,47809;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相关文献】1.基于物元模型的高校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以北京地区为例 [J], 王灯山;崔琨;杜照祺2.基于自适应高斯混合模型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研究——以武汉地区遥感影像分类为例 [J], 李登朝;吴健;许凯3.基于ETM+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岛效应与植被覆盖关系研究——以长春市为例 [J], 边倩倩;梁立恒;马友利4.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以阜阳市为例 [J], 赵阳;黎慧;曾承;胡文峰;白如山;江进德;黄鹏娜5.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城市热岛扩散趋势预测——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J], 张殿江;周滨;李宏伟;王晓堂;司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化对深圳气温变化的贡献

第33卷第1期大气科学学报Vol.33No.1 2010年2月Transacti ons of A t m os pheric Sciences Feb.2010司鹏,李庆祥,李伟,等.城市化对深圳气温变化的贡献[J].大气科学学报,2010,33(1):1102116.Si Peng,L i Q ing2xiang,L iW ei,et al.U rbanizati on2induced surface air te mperature change in Shenzhen[J].Trans A t m os Sci,2010,33(1):1102116.城市化对深圳气温变化的贡献司鹏1,2,李庆祥3,李伟4,殷红1(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 110161;2.天津市气象信息中心,天津 300074;3.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4.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摘要:采用经均一性检验的深圳及其周围台站的地面温度资料和NCEP/DOE AM I P2ⅡReanalysis (R22)再分析温度数据,通过鲁棒回归(M估计)对气温趋势进行拟合,分析了1967—2005年和1979—2005年两个时间段城市热岛效应对温度的影响,利用再分析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的差异估计了1979年以来城市化对气温增暖的贡献。
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a里,深圳城市化对当地气温增暖贡献非常显著:1979年以来,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年平均气温增暖01243℃・(10a)-1,占深圳总体增暖的3613%;与再分析资料对比得到的城市化对深圳年平均气温增暖的贡献达到01315℃・(10a)-1,大于分析观测资料得到的结果,占总体增暖的4711%。
说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深圳城市气候增暖的重要因子之一。
关键词:气温变化贡献分析;M(鲁棒)估计;深圳气候;统计分析中图分类号:P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7097(2010)0120110207Urban i zati on2I nduced Surface A i r Te mperature Change i n ShenzhenSI Peng1,2,L IQ ing2xiang3,L IW ei4,YI N Hong1(1.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1,China;2.Tianjin Meteor ol ogical I nfor mati on Center,Tianjin 300074,China;3.Nati onalMeteor ol ogical I nf or mati on Centre,China Meteor ol ogical Adm inistrati on,Beijing 100081,China;4.Nati onalMeteor ol ogical Centre,China Meteor ol ogical Adm inistrati on,Beijing 100081,China)Abstract:Based on homogenized land surface air te mperature data at Shenzhen and its neighboring sta2 ti ons and the Nati onal Centers f or Envir onmental Predicti on/Depart m ent of Energy(NCEP/DOE)A t m os2 pheric Model I ntercomparis on Pr oject(AM I P)2ⅡReanalysis(R22)data,urbanizati on effects on te mpera2 ture change in Shenzhen was esti m ated.The linear trends of te mperature f or both the observed and R22 data were esti m ated by using the Robust Regressi on(M esti m ati on),then the contributi ons of urban heat island(UH I)t o the cli m ate war m ing were analyzed covering1967—2005and1979—2005,res pectively;and the i m pact of urbanizati on since1979was als o exp ressed by comparing observed trends with those in the R22data.Results indicate that urbanizati on has very significant contributi ons t o the cli m ate war m ing in Shenzhen during the last30years.Since1979,UH I has aug mented the war m ing trend of annual mean te mperature by01243℃・(10a)-1,which accounts f or3613%of the t otal l ocal war m ing,but it is l ower than the result calculated fr om the R22data,where urbanizati on induced an annual mean te mperature war2 m ing of01315℃・(10a)-1,accounting f or4711%of the t otal l ocal war m ing.Theref ore,rap id urbaniza2 ti on is one of the main fact ors causing the urban cli m ate war m ing in Shenzhen.Key words:analysis of contributi on t o te mperature change;M esti m ati on;Shenzhen cli m ate;statistic a2 nalysis 收稿日期:2007210225;改回日期:2008201223 基金项目:科技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070603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CB4037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05021);中国科技部专项基金(2005DK A31700201) 作者简介:司鹏(1983—),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s p sbox@.0 引言城市化快速发展能够造成土地利用/覆盖状况的改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原有局地或区域气候特征发生变化。
大武口市区“城市热岛效应”观测资料对比分析

大武口市区“城市热岛效应”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文章通过统计方法对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市区“城市热岛效应”十年观测资料的综合对比分析,总结出大武口市区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弱、季节变化规律、日变化规律,为预报员预报大武口市区气温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分析形成大武口市区城市熱岛效应的原因及其危害。
标签:大武口市区;城市热岛效应;变化规律引言城市热岛效应就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一种现象。
有研究表明,城市热岛是由特殊的城市下垫面、大量人为热源和局地大气环流条件造成的,是城市热环境效应的最突出表现,在全球增暖和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主导城市气候与环境的要素之一,给人们生存空间质量的提高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并治理城市热岛效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热岛的研究方面,主要研究的是中等以上城市的热岛效应。
对小城市、尤其是近几年热岛效应才显现出来的城市研究不多,本文通过统计方法研究大武口市区10年热岛效应的观测资料,分析大武口这样的发展中小城市热岛效应的事实,提供大武口市区“城市热岛”效应的日变化值,为预报员预报气温提供参考,为今后的城市发展、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1 站点概况大武口市区中心位于东经106°22′,北纬39°00′,是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区绿化面积61.8万m2,绿化覆盖率达35%,市内道路四纵八横,道路硬化率达95%,冬季取暖采取集中供热,公益设施齐全,气候特征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石嘴山观测站地理环境属“市郊”,位于市区中心的西北方,距离3.4公里。
自2004年开始在原站址(市区内)采用气象站标准观测设备进行城市热岛效应对比观测,采用的方法为气温对比分析法。
每年选取有代表性的1、4、7、10月中旬进行对比观测,每天进行8、14、20时3次定时观测,2时温度为订正值。
同时配合大武口地区自动站气温资料便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 Urban H eat Island Intensity Index Based on Temperature D iurnal Range
L I Q ing-x iang1, 2, HUANG J ia-you3, DONG W en- jie4
( 1. In stitute of A tm ospheric Phys ics, Ch ina A cadem y of S cien ces, Beij ing 100049, Ch ina; 2. N at ional M eteorological Inform at ion Cen ter, Ch ina M eteorological A dm in ist ration, B eijing 100871, C h ina;
本文提出使用测站气温日较差 ( d 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简称 DTR )变化, 作为度量热岛效应。就目 前对最高、最低气温研究表明, 它们的年际变化存在 不对称性, 最 低气 温增 加趋 势速度 要比 最高 气温 快 [ 23-24] , 其原因, 城市的人类活动应该是其主要影响 因素。因为人类活动过程 (汽车尾气排放、取暖燃烧 煤和天然气等 ) 会排放大量的气溶胶, 气溶胶变化引 起大气浑浊度改变, 从而影响到辐射, 进而引起 DTR 变化。本文将主要利用 DTR 变化研究城市热岛效 应, 建立关于度量城市热岛强度指标的问题。
第 4期
李庆祥, 等: 基于气温日较差的城市 热岛强度指标初探
531
球气 温变 化中 城市 热岛 的贡 献 约为 015 e , P arker[ 4-5 ] 从风速变化的角度指出全球气候增暖主要贡 献者不可能是城市热岛。
对于区域性的城市热岛的影响, 国内外均有许 多论述, 但结论也不尽相同。例如, K arl等 [ 6 ] 指出, 美国城市化平均的影响约 0106 e , 而 K uk la等 [ 7] 认 为城市化对温度的影响为 0112 e / ( 10 a), Peterson 等 [ 8-9] 指出, 热岛对美 国大尺度的气 候增暖贡献非 常次要, 仅仅因城市化的元数据选取不同而略有差 异。对于中国现有温度序列中热岛效应研究已经很 多。赵宗慈 [ 10] 提出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存在于现有
气温序列中, 分析了城市化影响各类站气温的变化, 计算得到城市化使大城市站在 1951) 1989年期间 增温 0127~ 0145 e 。初子莹等 [ 11] 指出, 近 20 a热 岛效应因素使国家基本、基准站季节平均温度每 10 年增暖 0133 e 。陈正洪等 [ 12] 指出, 湖北基本和基 准站热岛增温贡献率可达 60% 以上。林学椿等 [ 13] 指出,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热岛 强度的增温率为 0131 e / ( 10 a )。范绍佳等 [ 14 ] 指 出, 由于城市发展造成广州平均气温增温幅度约为 014 e 。朱家其等 [ 15] 指出, 由于城市发展造成上海 日平均强度夏季 7月大约为 216 e , 春季 4 月可达 317 e , 冬季 1 月在 1 e 以下。全年平均的热岛强 度约为 017 e 。平均气温增温幅度约为 014 e 。白 虎志等 [ 16] 研究了中国城市站、基本 /基准站和乡村 站三类代表站合成的年平均温度的 变化曲线指出
似, 现在的全球温度时间序列没有明显地受到城市 热岛效应影响。实际上, Jones等 [ 3] 指出, 近百年全
收稿日期: 2008-10-31; 改回日期: 2009-01-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40605021) ; 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项目 ( 2005DKA 31700-01) 作者简介: 李庆祥 ( 1973) ) , 男, 湖南新宁人, 博士,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气候与气候变化, l iqx@ cm a. gov. cn.
看来, 仅仅从热岛对区域, 或者全球大尺度的增 暖趋势作用来说, 目前很难取得一致的结果。因此 如何描述热岛强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上述不
同研究的结论中, 显然也与的热岛强度计算方法不 同有关。传统热岛强度定义有多种, 其一, 在许多研 究工作中分别采用日平 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 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等进行讨论。计算热岛 效应时, 通常都以单个城市站与乡村站相比较, 即城 市站热岛效应等于城市站实测气温减去虚拟乡村站 气温。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许多城市站在附 近已找不到经纬海拔相近的乡村站了。如果选择的 乡村站距离城市站较远, 则应消除因纬度、经度、海 拔高度等自然因素所带来的偏差。而且乡村站随着 经济的发展, 站点温度受到热岛影响。其二, 一些研 究认为, 经验正交函数第 2特征向量可以指示城市 热岛效应或土地利用对局地温度的影响 [ 17] 。并将 年和季节平均温度 EOF 第 2特征向量为负值站作 为 / 乡村 0站。定义不同类型城市 站与乡村站的增 温速率差值为平均热岛增温率。其三, 有的研究用 虚拟乡村站模拟自然因素对城市站气温的影响, 虚 拟乡村站使用 NCEP /DOE AM IP) Ò 再分析资料, 利用高空环流整体模拟测站点的气温, 作为自然因 素对城市站气温的影响 [ 22 ] 。但是 再分析资料包含 的年份从 1979年至今, 与观测时段差异较大, 使用 困难, 而且需要准确地把网格气温值插值到测站的 经纬度, 除了十分麻烦外, 还存在插值误差, 其误差 幅度可能与城市热岛影响的幅度相当, 甚至可能比 后者还大。因此有必要进行包含气温的新的城市热 岛效应的度量指标研究。
3. D epartm ent of A tm ospheric Sciences, Schoo l of Physics, Pek ing U n 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 ina; 4. State K 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Ecology R esource, Beijing N ormal U n 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 ina)
40多年来, 城市站、乡村站和基本 /基准站线性增温 率 分 别 为 0138、0123、0129 e / ( 10 a )。 刘 学 锋 等 [ 17] 研究了河北省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地表
平均气温序列的影响, 认为城市站、国家基本 /基准 站增温趋势较强, 乡村站增温趋势最小, 季节中以冬 季增温为最大。但是, 研究认为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因素对季节增暖的作用, 在夏秋季较大, 冬季最小。 而最近, 随着台站数据的不断丰富, 关于气温增暖对 热岛的贡献问题也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 但有的认 为城市热岛在中国气温增暖过程中 的贡献达到了 40% 以上, 在北京, 甚至超过 80% [ 18-20] 。但在全国 所有 730个左右的国家基本、基准站范围内对全国 5个分区内剔除了 / 热岛台站 0后发现, 剔除后温度 序 列与包含城 市站在内 的温度序列 几乎不可 区分 [ 21] 。
0 引言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 [ 1] 就城市热岛和土地利 用对温度的影响问题进行了论述, 指出热岛效应有 较强的局地性, 热岛效应趋势的量级比温度年代际
趋势明显地小, 对现有的全球格点温度序列影响极 小。报告采纳了 Peterson等 [ 2 ] 的观点, 认为全球乡 村站温度时间序列与所有 站温度时间序列 非常相
53 2
大气科学学报
基于气温日较差的城市热岛强度指标初探
李庆祥 1, 2, 黄嘉佑3, 董文杰4
( 1. 中国科学院 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49; 2.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北京 100081; 3. 北京大学 物理学院 大气科学系, 北京 100871; 4. 北京师范大学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第 32卷第 4期 2009年 8月
大气科学学报
T ransactions o f A tm ospheric Sciences
李庆祥, 黄嘉佑, 董文杰. 基于气温日较差的城市热岛强度指标初探 [ J] . 大气科学学报, 2009, 32 ( 4) : 530-535.
பைடு நூலகம்
Vo.l 32 N o. 4 Aug. 2009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 1951) 2004年经均一化订正的中国地面 气象台站观测的气温记录, 此资料是国家气象信息 中心收集整理的全国 730个测站附近站点地面观测 的逐月平均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资料, 使用偏最小 二乘法对缺测资料进行恢复 [ 25-27] , 得到 1951) 2004 年完整的资料集。
100875)
摘要: 选取 1951) 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 9个大城市和较近距离的 9个小城市, 对城市逐月平均最 高、最低和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不同季节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对描述热岛效应的热岛强度指标进行 研究, 并提出一种基于气温日较差的新的热岛强度指标。结果表明, 1980年以后, 无论大、小城市, 城市化的热岛影响均有所加强。大城市年热岛强度 10 a 约增加 0120 ~ 0134 e , 小城市约增加 0114~ 0120 e 。大城市的热岛强度无论季节或年增加幅度均比小城市大, 特别是冬、秋季, 而小城 市则主要表现在夏、秋季。 关键词: 城市化; 季节温度; 热岛强度 中图分类号: P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097( 2009) 04-0530-06
Abstract: Several ex isting urban heat island( UH I) intensity ind ices are exam ined in th is paper by using the m onthly average m ax im um, m in im um, m ean tem peratures data in n ine b ig cities and their n ine nearest sm a ll c ities in eastern China; then a new HU I intensity index based on tem perature diurnal range( TDR ) is proposed. T he research resu 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HU I since 1980 both in the n ine b ig cites and n ine sm all contrast c ities has enhanced; the intensity of HU I increased about 0120~ 0134 e per ten years in the b ig cities, and about 0114~ 0120 e per ten years in the sm a ll cities; its increase am plitude whether on seasonal or annual tim e scale w as larger in the b ig cit ies than in the sm all c ities, espec ia lly in w in ter and autum n, wh ile the increase am p litude in the sm all c ities w as larger in summ er and autum n than in w inter and spring. K ey w ord s: urban ization; seasonal tem perature;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