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模式
单元复习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

二、【考点建构】 (一)手工业的成就——2、纺织业: 上古时代——养蚕缫丝 丝织业: 西周以后——技艺突飞猛进 汉代——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的称号 世界之最 唐代——缂丝技艺 宋末元初——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 棉织业: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土地兼并:影响、措施
• 影响:土地兼并影响严重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 措施: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等 措施。 • 注意北魏、宋朝
均田制
发展: ①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
② 隋唐内容稍作调整 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土地
目的: 保证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评价:
积极:1.抑制了土地兼并;2.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 3.提高了农民的上产积极性 局限:1.土地不均依然存在;2.人地矛盾;3.政府剥削、掠夺劳 动力;4.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 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的盘剥等。 (2)租佃经营方式
必修二
经济文明历程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课时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新课标解读】
课程准 备考方略
(1)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在金 属冶炼业、纺织业、陶瓷业的成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 就以及三种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发 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 展,复习时从这两条线索入手。 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 (2)古代中国文明领先世界,手 征。 工业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在高 考中通过新材料、新情境考察基 础知识,是考察的热点之一。
课程标准 (1)概述古代中国商 备考方略
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
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 “海禁”等政策及其影 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A。
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主要是石斧和骨镰,耧车在西汉时才开始出现,曲柄锄属于铁制生产工具,原始社会没有使用铁器,所以①③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A项。
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解析:选A。
从关于“家”的解释“豕居之圈曰家”,而“豕”是指猪,故材料体现出了家畜饲养业的有关信息,再结合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史实可知其特点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杈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解析:选B。
该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 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
其主要表现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B.高转筒车的发明C.耦犁技术的普及D.曲辕犁的推广解析:选A。
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高转筒车出现于宋朝、耦犁技术出现于汉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
5.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解析:选B。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 ⾼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是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起来看看吧。
⾼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式和⼟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式:⼑耕⽕种铁犁⽜耕(春秋战国) ⽣产模式:⼴种薄收精耕细作 组织⽅式:⼤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 时代:⽒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 2、⼟地制度: ⑴原始社会:⼟地公有制 ⑵商周:井⽥制-----奴⾪社会的⼟地国有制 开始实⾏于商——盛⾏于西周——⽡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⑶封建社会: ①⼟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制,确⽴⼟地私有制 3种形式:君主私有⼟地、地主私有⼟地(最主要)和⾃耕农私有⼟地。
(⼟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地产的主要途径) ②⼟地公有制:均⽥制(北魏⾄唐中期)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产模式——精耕细作 ③⽣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农经济 经营⽅式——“男耕⼥织”(农业与家庭⼿⼯业相结合/⾃给⾃⾜) 4、⼩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业相结合,⾃给⾃⾜ ③落后性:⼩农经济的狭⼩⽣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很难扩⼤再⽣产,阻碍了社会分⼯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耕农破产。
⾼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知识点【2】 ⼆、列举中国古代⼿⼯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业发展的特征。
1、冶⾦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2、纺织⑴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⑵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⑶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 3、陶瓷业: ⑴制陶业:新⽯器时代彩陶、⿊陶、⽩陶 ⑵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红------明五彩、⽃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2、古代中国⼿⼯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官营⼿⼯业、私营⼿⼯业、家庭⼿⼯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官营⼿⼯业规模庞⼤、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私营⼿⼯业主要⽣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业农户的⼀种副业,产品主要供⾃⼰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文内容整合

(2)结合所学知识,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 首先,明确目标,看清题干关键词。
术的进步,
其次,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 最后,结合知识,组织答案
材料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
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
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责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
分事也”
—《墨子》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和特点?
方式:“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 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
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的
一、商业的发展 二、城市的发展(点击)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主体;兴起著 名都会;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
5、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6、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 夜市兴盛
7、元: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4.小农经济特点
• ①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 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 ②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易受天灾, 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
• ③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分散 经营
• ④落后性: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商 贸交流;
农农 业业 起发 源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 “男耕女织”
海外殖民扩张
奴隶买卖
画朝面物四产:丰当盈乾 ,隆 无傲 所对慢不外地有关拒”系绝而英沾落国沾后通自了商喜要时!求;,西正 方在 的为 殖“ 民天 者
历史第一单元总结

早粟麦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注意:我国不是最早的)。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主。黄河
流域的原始农业,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长江中下游以河姆渡文化遗址,这都是中国原始农业,饲养业达到一定水
平的有力证据。
注:以种植业为主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生产工具:这一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耒、石镰等简单的工具。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
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替代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
②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原因:安史之乱的破坏
▲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原因:靖康之乱的影响
注:古代人口迁徙产生的影响:A.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B.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③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
单位面积产量。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废井田,开阡陌
随着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在商周时期,土地公有制被破坏,井田制出现。
井田制:
▲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特点: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山西:(崤山以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属于传统的农业区)
江南:(长江以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还没有开发)
龙门碣石以北:(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注:(山东和山西属于黄河流域,经济中心)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岳麓必修2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特征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2.石器锄耕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
(2)借用牛力耕田。
(3)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4.农业特点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知识点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原因: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2.水利工程3.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归纳总结] 中国原始农业的特征(1)从形成时间看:起源早,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
(2)从地域分布看:形成北粟南稻的格局。
(3)从产业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名师点拨]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变的特点(1)制作材料上,由骨、木、石到青铜、铁等金属材料。
(2)制作方法上,由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
(3)牵引动力上,主要由人力到畜力最后到自然力。
(4)农具种类上,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包括耕作、灌溉工具等。
[误区警示]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方式;自然经济的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
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图示巧记] 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概念及渐趋成熟的表现[图示巧记]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主题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史料探究]1.牛耕的出现史料今使乌获、藉蕃①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②,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3岳麓版必修2

【对点演练】
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
“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是( )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
解析:选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因此选 C 项。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 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形式。 3.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 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工程 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特点,故 B 项正确;A 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 项是古
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 A、C、D 项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 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高转筒车的发明 C.耦犁技术的普及 D.曲辕犁的推广 解析:选 A。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高转筒车出现于宋 朝、耦犁技术出现于汉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①画线信息指政府对国家的约束不下到县级以下的行政单 位,县级以下行政单位由宗族治理,宗族全都是自治,宗族 自治依据伦理。 ②画线信息说明了小农经济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要性。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 最重要的变量”。 提示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的主 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A.集体耕作方式得到推广 B.国家实行重商抑农政策 C.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D.农耕经济已在全国普及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西汉时期的粮食产量比 战国有了大幅增长,说明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选 C。这一时期属于小农经济,不是集体耕作,排除A,B、 D明显错误。
2.右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曹魏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选C。材料图片所示的是翻车,翻车出现在曹 魏时期,故选C。
【核心素养】 1.以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等为 时间主线,勾勒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相关史 实。(时空观念) 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这是我国古代农用技 术的一场伟大革命,也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变革,体现了唯物史观。(唯 物史观)
主题一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 【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自然段,思考:它反映的耕作方 式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提示:它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实行“刀耕火种”的耕作 方式。说明了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
成
一、农业的起源 1.发展历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_种__植__经__济__的 发展。 2.地域差别: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_黄__河__流__域__和长 江流域出现。
3.生产格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 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 为代表。 4.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 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 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 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构图】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1、生产工具的变化:
(1)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
说明:从春秋战国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牛耕的发展
春秋后期出现——汉代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生产方式的变化: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出现)
(1)条件:
(2)特点:
(3)评价: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部门及成就:
2、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工商食官:
(2)官营手工业:特点:
地位及评价:
生产关系的变化:
产生:
(3)私营手工业:地位:
经营方式的变化:
三、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商业发展的概况:
(1)工商食官:
(2)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原因:统一、大运河)(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六个新特点)
2、城市的变化
(1)唐以前:坊市界限明确;政府严格控制;城市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2)宋以后:坊市界限分开;政府放松控制;城市功能以经济为主;出现夜市、草市、晓市等。
(3)唐宋时期的沿海港口城市
(4)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市镇
3、古代商业的政府政策——重农抑商
(1)产生的原因:
(2)发展情况:汉代——中唐——明清(评价: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四、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与中国的落后
1、社会条件:
2、特征:自由雇佣劳动关系
3、表现:在江南部分地区的手工业工场里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4、发展缓慢的原因:
(1)农耕经济的束缚——根本原因
(2)专制统治的束缚
(3)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束缚
5、中西国力兴衰易位:
【针对训练】
1.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⑨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A.①②④ 8.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3.《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
4.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5.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其主要观点是
A. 重农抑商
B. 重商抑农
C. 农商互补
D.农商皆本
6.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宋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7.(2011年福建省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8.(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2)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9.(2011年山东省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10.(2011年浙江省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
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
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
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11.(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12.中国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成熟的白瓷B.中国古代瓷器精品大部分出自官窑
C.唐朝时青花瓷、彩瓷大量行销海外D.清朝时期生产的珐琅彩闻名中外
13. 《拍案惊奇》总结的社会通则是:“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B.抑商传统仍然盛行
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14.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当地劳动力缺乏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C.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15.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
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6分)
(1)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萌芽产生。
(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
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4分)
(1)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