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单元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2.《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6年第1版)中写到:“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
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材料说明北京人()①会制造石器②会种植粟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
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下图是近年来我省考古的重大发现―三亚海棠湾的英墩遗址贝壳堆积。
据考证,此遗址距今约有6000年。
同一时期,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5.下列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
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
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A.黄河中游 B.长江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辽河流域7.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条件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8.“用骨耜在双眸中,开垦出一片水田……可能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
”“仓廪”中的农作物是A.水稻 B.玉米 C.黍米 D.粟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测试卷01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01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能够打制粗糙石器的远古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3.这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参观到的一处我国远古人类遗址,下列选项对该遗址远古人类表述正确的是()A.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C.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距今约三万年D.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七千年4.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我们应通过什么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A.神话传说B.历史记载C.考古发掘D.学者推新5.我国最早的人类之所以称为“人”,其主要依据是()A.《史记》上记载说明B.考古发掘出粗糙的石器工具C.考古发现他们喜欢吃烧熟的食物D.其长相和现代人完全一样6.小明假期随父母一起外出旅游,在一处远古人类遗址看到了一个远古人的头部复原像(下图),头像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这个头部复原像反映的应是()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7.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
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A.会建造房屋B.会使用火C.会人工取火D.会制造工具9.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_的居民()A.粟B.水稻C.白菜D.芥菜10.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鸟巢、水立方设计精巧,已经成为建筑史上的杰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测试题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丽丽江,人在路上。
”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北京人D.河姆渡人2.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
这说明北京人() A.会建造房屋B.会使用天然火C.会制造彩陶D.会种植水稻3.在远古一个晴朗的下午,两个北京人捕获了一头梅花鹿。
在分给大伙前,他们要采用哪种工具把它切割成若干份()A.石制工具B.铁制工具C.棍棒D.硬质土块4.《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
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富,有主食,还有副食。
他们的主食是()A.水稻B.小麦C.粟D.玉米5.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右图所示为我国云南某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
相似建筑曾发现于()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7.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中。
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在今天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
盐阜先民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A.元谋人时期B.北京人时期C.河姆渡时期D.尧舜禹时期8.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会制作陶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9.“神农耕而作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10.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A. 自然环境不同B. 使用工具不同C. 生活习惯不同D. 思想意识不同1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2.黄河与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早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农耕居民代表是A.北京人B.半坡人C.河姆渡人D.山顶洞人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4.根据片段联想:①发现于周口店的龙骨山②能够直立行走③已经使用火④过着群居生活,题中所述的这一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5.暑假期间,小聪高兴地参观了陕西西安一处原始人类遗址,下图是他拍下的照片,据此你推断这个遗址应该是A.山顶洞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6.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7.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A.西周、春秋B.春秋、战国8.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中。
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在今天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
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
盐阜先民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A.元谋人时期B.北京人时期C.河姆渡时期D.尧舜禹时期9.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这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商代的哪一位国王将都城迁到了这里()A.汤B.盘庚C.纣D.武丁10.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的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的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我们要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下列最有信服力的证据是()。
A.神话传说B.专家采访录C.史书记载D.考古发掘物2.与“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这些信息相关的古代先民()。
A.北京人B.半坡人C.河姆渡人D.黄帝部落3.在某化石出土的地方,考古人员发现了能够证明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与动物有根本区别的最有力的证据。
这项证据就是()。
A.元谋人打制的粗糙石器B.元谋人的牙齿化石C.北京人烧烤吃剩的动物骨头D.山顶洞人洞穴里的大量灰烬4.《韩非子,五蠹》载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故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可见,原始聚落古人在建造房屋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健康舒适B.保存食物C.人身安全D.坚固耐用5.在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玉器。
据此判断,与该遗址居民生活的时代最接近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6.“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
”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A.他们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B.他们依然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C.他们已懂得使用天然火 D.他们使用打制石器7.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你还能()A.参观半坡遗址 B.参观河姆渡遗址C.参观元谋人遗址 D.参观山顶洞人洞穴8.在学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
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A.穿着麻布衣服 B.种植水稻C.用火烧烤食物 D.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9.下列关于河姆渡居民掌握的生活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会建造房屋、种植水稻B.会制造陶器和玉器C.会建造混凝土水井D.会雕刻技术,会使用天然漆10.初一历史教师在讲授“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这一单元时,出示了一幅图片并介绍说:“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时间45分钟,合计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D.学会建造房屋的技术2.世间万物,资源无处不在,比如石头,但直到人类的出现,将石头当成工具来使用,才让它们产生了价值。
最有可能使用下列石制工具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3.下列有关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及其生活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元谋人知道使用火②北京人能用打制方法制作出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③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上④元谋人生活在黄河流域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
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5.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
”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 )A.山洞B.半地穴式房子C.砖木瓦房D.干栏式房屋6.史书载述,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神农耕而作陶”。
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D.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技术7.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8. 你若要实地考察我国北方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的遗址,应到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西安 D.浙江余姚9. 你认为下列远古居民最有可能住在下图所示房屋的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10.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 )A.北京人B.河母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11.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领导人的珍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距今上万年,甚至百万年的典型原始人类。
我们现在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的主要途径是( )A. 考古发掘B. 文字记载C. 神话传说D. 专家推测2.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是其中的代表。
北京人遗址位于( )A. 黄河流域B. 长江流域C. 珠江流域D. 淮河流域3.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符合下面描述特征的古人类是( )◎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其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A. 元谋人B. 山顶洞人C. 北京人D. 蓝田人4. “考古发现约10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
……其中最厚的灰烬层达6米。
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据此可知,北京人( )①会制作和使用工具 ②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③已经会使用火 ④会种植粟A. ①③B. ③④C. ①②D. ②④5.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
在这部专题片中,我们不可能看到的是( )A. 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B. 北京人用火防寒、照明C. 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D. 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服6. “这里的人们以粟、黍为主食,还会制作彩陶。
”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A. 北京人遗址B. 山顶洞人遗址C. 河姆渡遗址D. 半坡遗址7. 半坡遗址出土了用于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
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为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
材料可用于印证半坡人( )A. 会制作骨器等生产工具B. 开始形成贫富观念C. 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D. 以手工业生产为生8.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测试(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40分)1.为“感知”170万年前的生活,寻找远古人类的足迹,中考结束后,小刚准备和同学一起去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什么地方()A.北京B.陕西C.云南D.河南2.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下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北京人()北京人复原头像A.学会磨制石器B.最早知道了使用火C.懂得采集果实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3.爱美之心远古就有之。
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当中,懂得爱美的是()A.蓝田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元谋人4.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
20世纪50年代黄河流域陕西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人5.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
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6.原始人从住山洞到自己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发生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A.人们学会了建造房屋B.人们认识到住房子比住山洞舒适C.生产力发展了,人们学会了农耕D.随着人口的增加,山洞不够住了7.中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这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B.战略地位重要C.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生产D.生活用水方便8.《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这段话可能反映了下哪一种历史现象()A.半坡居民种植粟B.河姆渡人饲养水牛C.半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D.河姆渡人使用黑陶9.“这里的房子都没有窗户,由于时间久远,房屋都看不见了,但他们建造房屋时留的柱洞、灶洞、门槛,以及半地穴式的结构都还清晰可见。
”材料中的“这里”是()A.周口店北京人遗址B.元谋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10.下列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①打制石器②石制纺轮③人面鱼纹彩陶盆④出土的稻谷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王平同学家暑假期间喜迁新居,新买的家具和木质地板上油漆锃亮,交相辉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专题片《人类起源》在重塑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演变阶段后,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几百万年漫长的进化历程。
关于人类起源正确的说法是()A.猿经过劳动进化为人B.女娲造人C.亚当和夏娃造人D.上帝造人2.对人类的起源问题的研究,最科学的方式是()A.搜集神话故事B.发挥想象力C.研究远古化石D.依靠民间传说3.假如时光倒流,你回到170万年前的中华大地,最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元谋人正在采集食物B.北京人正在用火烧烤捕获的野兽C.山顶洞人正在用骨针缝制衣服D.河姆渡人正在捕鱼4.下面是李明同学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B.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C.大家将吃剩下的野兽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5.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作用有()①烧烤食物②照明御寒③驱赶野兽④促进体质和脑的进化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7.下列关于半坡居民掌握的生活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能制造石器、骨器和角器B.会使用弓箭,会捕鱼C.会纺织、制衣D.会建造房屋、种植水稻和粟8.下列关于河姆渡居民掌握的生活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会建造房屋、种植水稻B.会制造陶器和玉器C.会建造混凝土水井D.会雕刻技术,会使用天然漆9.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
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下图)中的原始居民分别是()A.元谋人和半坡人B.元谋人和北京人C.河姆渡人和北京人D.半坡人和河姆渡人10.下列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共同之处的有()①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②都过着农耕和定居生活③都使用磨制石器④都能制造陶器⑤都种植水稻⑥都住着干栏式房屋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③④⑤⑥11.我国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火的使用B.会使用打制石器C.原始农业的出现D.国家的出现12.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战役和下列哪一人物无关()A.黄帝B.炎帝C.蚩尤D.禹13.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哪一人物开始的()A.黄帝B.炎帝C.禹D.舜14.下列反映的“禅让”顺序,正确的是()A.舜→禹B.舜→尧C.禹→舜D.尧→禹15.“禅让是在位部落联盟首领自愿进行的让贤之举,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来统治国家。
”据此分析,禅让制的依据是()A.经济实力B.个人才德C.社会地位D.前任推荐二、材料题(第16题17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3分,共42分)16.解读邮票,探究其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使命;走进古遗址,感悟历史空间的恒远和生命传承的意义。
观察下面两组邮票和古遗址图片,回答问题。
【邮票】A.划桨行舟B.稻作农业C.人面鱼纹彩陶盆D.干栏建筑【古遗址】E.河姆渡遗址F.半坡遗址(1)将四枚邮票和对应的文化遗址进行正确的搭配。
(4分)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过着定居生活。
促使他们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1分)A.自然环境的变化B.氏族公社的形成C.原始农业的发展D.学会建造房屋(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属于哪一大河流域?这些原始居民会随意迁徙,到处流动吗?为什么?(5分)(4)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还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6分)(5)请用一句俗语解释两处原始居民生活各不相同的原因。
(1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
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
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
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1)结合材料一,分析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4分)(2)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4分)(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状况的描述?并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4分)(4)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在原始农业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至少两项,2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氏族部落联盟时期。
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三某地区举办轩辕黄帝祭祀活动,来自社会各界共1 000余人来到当地的黄帝祭祀广场,共同祭祀轩辕黄帝……诵读祭文、行祭祀礼,百余人着汉服颂歌乐祭,还有轩辕车会、舞狮等民俗表演活动,民众纷纷敬献花篮和鲜花……(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
战争结果如何?(4分)(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简要列举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4分)(3)相传黄帝有何发明创造?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什么?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4分)(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一说人们举办祭祀黄帝的活动的现实意义。
(1分)三、综合探究题(共13分)19.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请结合下列发现历史的途径,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图一图二(1)结合图一回答,元谋人距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元谋人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2分)(2)从图二中的周口店遗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一远古人类?请你从体貌特征、生产工具两个方面说一说这一远古人类的特点。
(3分)【文物中的历史】图三图四(3)图三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使用过的工具?图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图三和图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请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分)【传说中的历史】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材料二“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4)材料一记述的是哪一场战役?材料二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2分)【探究中的历史】(5)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知道,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请你再举出两例来。
(2分)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的起源。
上帝造人、女娲造人、亚当和夏娃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是建立在考古发掘基础上的科学论断,排除B、C、D三项。
人类是由古猿经过劳动进化而来的,故选择A项。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神话故事、想象、民间传说都不是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科学论断,排除A、B、D三项。
考古学家通过对考古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步进化而来的,故选择C项。
3.A解析: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生产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 000年,排除B、C、D 三项。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他们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故选择A 项。
4.D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生产生活。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还不会制作弓箭和陶器,排除A、C两项;北京人能够使用火,但还不会人工取火,排除B项。
北京人居住在洞穴里,会用火并会保存火种,故选择D项。
5.A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生产生活。
解答时可用排除法。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当时还未出现原始农耕,他们不可能种植水稻,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故选择A项。
6.D解析:本题考查火对人类发展的重大作用。
火可以用来照明御寒,抵御野兽的侵袭,②③正确。
火还可以用来烧烤兽肉,熟食有利于远古人类体质和智力的发展,①④正确,故选择D项。
7.D解析:本题考查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
半坡居民会建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
水稻是河姆渡居民种植的作物,故选择D项。
8.C解析:本题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而不是混凝土水井,故选择C项。
9.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远古居民的房屋样式。
元谋人和北京人还没有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排除A、B、C三项。
河姆渡居民建造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建造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故选择D项。
10.B解析:本题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解答时可用排除法。
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与河姆渡居民生活相关,是特性而非共性,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项。
11.C解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故选择C项。
12.D解析:本题考查涿鹿之战。
炎黄联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东方部落大战于涿鹿之野,最终蚩尤被打败。
禹生活在黄帝之后,故选择D项。
13.A解析:本题考查黄帝。
禹和舜生活的年代在黄帝之后,排除C、D两项。
相传黄帝和炎帝生活在四五千年前,炎黄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黄帝名轩辕,炎帝号神农氏,故排除B项,选择A 项。
14.A解析:本题考查禅让制度。
传说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推荐继承人,大家推举舜。
舜年老时,也以同样的方式把首领位置传给禹。
故选择A项。
15.B解析:本题考查禅让制。
解答时要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贤能”,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与“贤能”无关,排除A、C两项。
比较容易混淆的选项是D项,前任推荐是禅让制的方式,而不是依据,排除D项,故选择B项。
16.(1)E——A、B、D;F——C。
(2)C。
(3)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不会。
因为稻和粟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的,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谷物栽培和家畜饲养的发展,人们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不会随意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