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公开课
国家一等奖《蜀道难》优质课件

介绍蜀地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如川菜的麻辣、川剧的变脸等。
地域特色在诗歌中的体现
分析《蜀பைடு நூலகம்难》中如何展现蜀地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当代价值意义挖掘
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扬古代蜀地文化的优秀传统。
《蜀道难》的文学价值
分析该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与度。
课后拓展
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发布课后作业 和拓展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 拓展学习,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
知识。
CHAPTER 05
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
课前预习任务布置及检查反馈
布置任务
提供预习资料,包括《蜀道难》的背景介绍、作 者简介、诗歌赏析等,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
检查方式
通过课堂小测或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确保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夸张手法
对比手法
诗人运用大量夸张手法,如“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等,使蜀道的艰险形象更加 深入人心。
通过对比不同意象和场景,如高空飞翔的 黄鹤与险峻的蜀道、悲鸟与子规的啼叫等 ,形成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神话传说
语言韵律
诗人在诗中穿插了六龙、黄鹤等神话传说 元素,丰富了诗歌的意象和内涵。
诗歌采用古体诗的形式,语言简练、韵律 悠扬,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易于传达诗人 的情感和意境。
反馈机制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
课中互动环节安排及效果评估
互动环节
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诵比赛 等多样化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参与度。
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发 言、收集学生的反馈等方式,对互动 环节的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学生能够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蜀道难》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二、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
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1、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PPT展示)3、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嚱”是惊异之辞。
“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李白。
1.2 学生自主阅读《蜀道难》,理解诗歌的大意。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2 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解释诗歌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师介绍蜀道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3.2 学生通过图片或地图了解蜀道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3.3 教师讲解蜀道的重要性和对古代交通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创作背景4.1 教师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4.2 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感受其创作风格。
4.3 教师分析《蜀道难》中的李白个人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课堂互动5.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歌中的场景。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寓意。
5.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深度探讨6.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蜀道难》中“难”的的多重含义。
6.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难句和难点,分享解读心得。
6.3 教师点评学生的小组合作,解答学生的疑问,点拨诗歌理解。
第七章:比较阅读7.1 教师提供与《蜀道难》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比较阅读。
7.2 学生选取一首作品,分析其与《蜀道难》的异同点。
7.3 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八章:创意写作8.1 教师提出以《蜀道难》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的题目或主题。
8.2 学生现场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对诗歌的续写、改编或以此为背景的故事创作。
8.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九章:综合活动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与《蜀道难》相关的综合活动,如辩论赛、戏剧表演等。
9.2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个人才华。
9.3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学生的表现。
《蜀道难》公开课

《蜀道难》公开课一、教学内容《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作者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蜀地的经历。
诗中以蜀道的险峻,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蜀道难》;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挑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具,用于展示诗歌的图片和音乐;学具:笔记本、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业。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蜀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蜀道的兴趣,进而引入诗歌《蜀道难》。
2. 诗歌朗诵:教师朗诵《蜀道难》,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4. 诗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蜀道难》板书内容:1.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3. 诗歌的主题和思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你对《蜀道难》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公开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对《蜀道难》的理解和背诵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在诗歌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李白的其它诗歌,深入了解李白的艺术风格和人生理念。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蜀道难》的精神,运用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梦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形象描绘:诗中的蜀道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人生的艰难与挑战。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领略这些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蜀道难》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
2. 讲解《蜀道难》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生阅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作业:1. 学生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第二章:诗句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教师解析重点诗句,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作业:1. 学生抄写并背诵重点诗句。
第三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蜀道难》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中的主题和情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准备小组讨论的汇报PPT。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意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作业:1. 学生完成创意表达作品,并准备展示。
第五章:课程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蜀道难》的学习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教学内容:1. 回顾《蜀道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预告下一章节的学习内容。
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道难》公开课课件

第2段:蜀道之险是如何表现的?
1.上空:诗人通过哪些意象,给这个“畏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悲鸟号古木、雄雌绕林间、子规啼夜月
意象:①悲鸟:飞鸟?蜀山险峻,鸟儿都感到害怕,雌雄相依,不敢失伴,鸟声凄切,回
荡山间。 ②古木:古木参天,气象阴森,③子规哀愁。望帝春心托杜鹃。
④夜月:惨淡
悲鸟号古木,
二
雄雌绕林间。
借景抒情
叹
景物凄清
子规啼夜月
环境烘托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
险
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源自而连峰去天不盈尺,
可 畏
山水险恶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运用夸张 风光奇险
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动:飞湍、瀑流、转石。 ③视听结合 视觉:山之高峻、壁之险绝听觉:水之湍急咆哮,令人胆战心惊 ④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远景(面):“去天不盈尺”的山峰,近景(点):“倒挂枯松”。 ⑤拟人 “争”形象地写出水势汹涌、水声轰响的情景。比喻:万壑雷 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表达了对友人入蜀的担忧劝阻之情。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峥嵘:①高峻②不平凡、不寻常。(例1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例2才能峥嵘)
③岁月逝去(例:岁峥嵘而愁暮)
崔嵬:高峻,高大雄伟。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蜀道难》(公开课课件)

句法技巧之对仗
《蜀道难》运用了对仗手法,通过平仄对比和音律的律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表达的力度。
句法技巧之排比
排比是《蜀道难》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列举相对的事物或现象,来突出 表达的效果,增强了对读者的冲击力。
句法技巧之反复
反复的运用是《蜀道难》的一个特点,通过反复的描述和形象符号的重复出现,加强了表达意义的深度和协调 性。
《蜀道难》(公开课课件)
蜀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连接了巴蜀地区与中原地区。本课程将探 索唐代蜀道、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句法技巧、象征 意义和音乐形式,以及对当代的影响。
蜀道介绍
蜀道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通道,连接了巴蜀地区和中原地区,是长期以来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
唐代蜀道
象征意义之景物
诗中描绘的蜀道景物,如大江、高山、峡谷等,具有象征意义,在诗歌语境 中展现出了作者情感和诗意的象征。
音乐形式之章法
《蜀道难》的音乐形式是章法,通过对诗的结构和段落的划分,形成整齐有序的音乐韵律,使作品具有完整性 和美感。
音乐形式之节奏
《蜀道难》的节奏通过平仄的变化和音律的配合,形成了动感、流畅的韵律, 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朗诵效果。
蜀道难是李白创作的一首关于蜀道的长诗,它描绘了古代蜀道的艰险和历史背景中的战乱和政治动荡。
诗人李白的创作背景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在自己生活的世界中,亲身经历了蜀道的险阻,这也成为了他心灵创伤的写作背景。
诗歌赏析:叙事与抒情
《蜀道难》结合了叙事和抒情的特点,既描绘了蜀道的艰难险阻,又表现了 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悟。
当代的蜀道难阐释
蜀道难的主题和象征意义仍然在当代有着重要的阐释和启示,对于人们思考 人生和珍惜时光仍然具有深刻意义。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课件

这两句话通过黄鹤和猿猴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蜀道的险峻和难以逾越。黄鹤是高飞的鸟 ,猿猴是善于攀爬的动物,但在蜀道面前都显得无能为力,从而突出了人的渺小和无奈。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两句话通过描绘诗人攀登蜀道时的艰难和疲惫,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和人生的 艰辛。同时,“坐长叹”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史的感慨,又抒发了诗人的壮志凌云。
03
对比烘托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情感的表达。如“黄鹤之飞尚不
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通过对比黄鹤和猿猱的飞行难度,来烘
托出蜀道的艰险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05
《蜀道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和影响
对唐代诗歌发展的贡献
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风格
01
《蜀道难》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风格,为唐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
力,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展现了李白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
02
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在《蜀道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以豪
放的诗风和生动的描绘,赋予了蜀道以极高的艺术价值。
对唐代诗歌的创新和发展
03
《蜀道难》在诗歌形式、结构和语言运用上的创新,对唐代诗
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艺术手法鉴赏
夸张手法
想象丰富
对比手法
李白在诗中大量运用夸张手法,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 飞尚不得过”等,通过极度夸张的语 言表现蜀道的艰险和人生的艰辛,给 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李白的诗歌以想象丰富著称,《蜀道 难》也不例外。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 描绘了蜀地的山川、草木、鸟兽等自 然景象,构成了一幅幅壮丽的画面, 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
悠远
壮美
神秘
欣赏诗歌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险
凄厉
豪迈
冷清
欣赏诗歌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险
丑恶
惨烈
品咂语句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品咂语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朗读 理解
欣赏诗歌
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送?
欣赏诗歌
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思考探究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为“奇之又奇”,奇在什么地方?
• “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数十载,故 其为文章,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已还, 鲜有此体调也。”
如何去读?
品咂语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危乎高哉:此时的作者似乎也被蜿蜒连绵的蜀道所震慑,一声高呼,没有 一丝拖沓和任何的修饰,直接而真诚。 使人听此凋朱颜:殷切地劝诫友人, 极言蜀道的惊悚感受,抒发自己内心的惶恐与 无奈 侧身西望常咨嗟:对友人的担忧,又反映出对国运的关心和对人民的关爱之情
了解蜀道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 棋盘关,全长约450公里。古蜀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多 年历史,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 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
了解蜀道
蜀道在四川广元境内长达270多公里,是保存最完整、保留文化要素最充分 的一段。因为,自蜀王开明氏在广元建邑,广元境内的蜀道经过三千多年的文 化历史积淀,已成为先秦古栈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和剑门关蜀道文化、三国 历史文化的核心走廊。而且,广元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 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的出生地,有着独具魅力的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和女 性文化。
走进作者
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 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 极思想。
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 然。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走进作者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了解蜀道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 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 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 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
了解蜀道
蜀道,从广义上说,南起四川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 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勉县褒城附近向左拐,然后 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 1000余公里。
欣赏诗歌
奇
一奇在想象:融合夸张,天马行空。 二奇在语言: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三奇在情感:惊叹共存,赞忧融合。 四奇在风格:豪迈悲壮
主旨思考
蜀道仅仅是蜀道吗?
比较欣赏
蜀道难送王震甫之临省刺史兄 明代:徐熥
蜀道本是蚕丛域,古来元不通中国。秦帝金牛计太奇,五丁费尽开山力。 鬼斧神功山为开,悬崖绝壁真奇哉。滟滪瞿塘水势猛,波流日夜声喧豗。 中有畏途称剑阁,羊肠鸟道山形恶。天梯石栈度偏难,鬼见为愁蛇为却。 猿狖呼群接臂行,山魈野魅作人声。愁云惨淡日无色,行人此际难为情。 蜀道之难已如此,临邛险恶尤无比。风俗由来似吐番,州城半绕平羌水。 君家伯氏贤大夫,五马蹀躞专城居。几度经过九折阪,宁为叱驭无回车。 闽蜀山川何隔越,寻兄万里堪愁绝。匕首长飞象耳云,马头几看峨眉月。 于今西北正烽烟,羌笛胡笳听惨然。中宵起坐肠空断,客路思家泪欲连。 蜀道之难应莫叹,长途惟有加餐饭。鹡鸰原上正相思,劝君休起乡关恨。
比较欣赏
蜀道难
(南朝梁陈)阴铿 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 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 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 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
比较欣赏
相和歌辞·蜀道难 唐代:张文琮
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 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 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 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欣赏诗歌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总
结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 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 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 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 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 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蜀道难 李 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 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走进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诗仙”之称。 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 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藳人。” 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 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 安史之乱发生,被牵累,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