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发生机制新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发生机制新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发生机制研究新进展
任路平 宋光耀 ( 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一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关键词〕 慢性肝病; 脂肪肝; 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2) 03-0664-0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03. 114
任路平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发生机制研究新进展 第 3 期
·665·
这些研 究 证 明 脂 肪 因 子 与 NAFLD 具 有 相 关 性,但 是 其 在 NAFLD 发生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3 NAFLD 发生发展的肝内细胞机制 NAFLD 作为一个肝细胞内脂质沉积乃至炎症、坏死的疾
病,多个细胞器和细胞事件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近些年来亦 有大量相关研究。
2. 1 肝细胞内脂质代谢异常 如前述,外周 IR 时血循环增加 的胰岛素水平可刺激肝细胞内源性脂质合成增加,当外周 IR 时,血胰岛素水平增加,胰岛素通过激活肝脏内源性脂质合成 SREBP1c〔13〕,引起下游一系列的脂质合成酶类如 乙 酰 辅 酶 A 羧化酶( ACC) ,脂肪酸合成酶( FAS) 等的合成增加,从而促进 内源性脂质和脂蛋白的合成,研究表明转基因小鼠 SREBP-1c 过表达可 引 起 内 源 性 脂 质 增 加 和 肝 脂 质 沉 积 的 发 生〔14〕,而 SREBP-1c 基 因 失 活 可 引 起 ob / ob 小 鼠 肝 脏 TG 含 量 显 著 下 降〔15〕。另外,NAFLD 时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分泌能力亦下 降,可能机制是胰岛素减少肝脏载脂蛋白 B( ApoB) 100 的合成 能力,ApoB100 是 TG 装配形成 VLDL 的限速步骤,高胰岛素血 症时胰岛素通过减少 ApoB100 抑制 VLDL 分泌,也是肝细胞脂 质沉积的机制之一〔16〕。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LS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 A C 1 O 2 O 1 1HZ E E IIEA DM T RAM DC E E R H2 0V L.1 .0 1 0 0年 1 O期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发 病 机 制 的 研 究 进 展
李 秀丽 王 蒙 ,
(. 1赤峰 学 院 ・ 医学 院 , 内蒙 古 赤峰 040 ; 2 上 海 医药高 等专 科学 校 , 200 . 上海 2 11 ) 0 38
摘 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A L ) 目 N FD 是 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肝病之一,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复杂, 胰岛素抵抗( ) I 、 R
或 “ 重 打 击 ” 论 认 为 ,R 导 致 肝 脏 的 脂 肪 沉 积 , 为 死 ) 刺激 肝星状 细胞 ( 维 化 ) 上调 转 化生 长 因子 (rnf — 多 理 I 成 、 纤 和 t sr a o N F D发病 中的 首 次 打 击 ; 在 此 基 础 上 发 生 的 氧 化 应 激 和 脂 mi rwhfc r G AL 而 n go t t F—B) 这些 物 质又 可改 变线粒 体 D A, g aoT , N 也
中图分 类号 : 5 5 R 7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80 0 ( 0 0 l .6 7( 10 -8 5 2 1 ) 02 4 _1 )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 o — a ooi f t le i ae 当 T nn l hl ay i rds s, c c t v e G的形成超过其输 出以及 V D L L的合成 障碍 时 , 就会影响 T G N F D 是 一 种 无 过 量 饮 酒 史 肝 实 质 细 胞 脂 肪 性 变 和 脂 肪 贮 积 转运 出肝 ,G便蓄积在肝 内’ , AL) T 形成脂肪肝 。脂肪储存过多的肝 为特 征 的 临床 病 理 综 合 症 。病 程 包 括 单 纯 性 脂 肪 肝 、 肪 性 肝 炎 脏 , 脂 血脂代谢紊乱导致细胞膜结构 、 功能异常 , 细胞 表面胰 岛素 肝 从而 使肝 细胞 对胰 岛素 的敏感 和脂 肪 性 肝 纤 维 化 , 后 可 能 演 变 成 肝 硬 化 和 肝 癌 。 随着 社 会 经 受体 数 目减少且 出现受体 缺 陷 , 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93 -评价[J].中医杂志,2010,51(6):500-505.[21]李洋,李瑞.李瑞教授针灸治疗情志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4):371-373.[22]邵金华,李岩,王垂杰.从情志致病探析脾胃病的防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68-70.[23]陈白,曹丽萍,修春英,等.针刺疗法治疗轻中度抑郁症60例[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123-125.[24]张鹤腾.郁三针为主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25]汉达尔玛,艾丽雅,赵俊,等.蒙医针刺调节抑郁症的机理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0,26(14):95-97,101.[26]张灵虎.调神腹部推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2019.[27]郭争鸣,王德瑜,李迎红,等.三部推拿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8):100-102.[28]高丙南,胡浩然.抑郁症的推拿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139-140.[29]谭禧.单纯性推拿手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内江科技,2008,29(10):122.[30]张爱军.《针灸大成》情志病治疗特色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9):1600-1602.[31]岳延荣.五脏俞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4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5):19-20.[32]曹湘萍.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7):76-77.[33]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34]张浩,吕荣菊,郑智勇,等.情志相胜疗法在抑郁症中应用及其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70-73.[35]景丽俊,王嘉锋,吴惠娟,等.以喜胜悲法在减轻老年患者孤独感方面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2):14-15.[36]徐蕊,孔军辉,杨秋莉,虞雪云.广泛性焦虑障碍“思胜恐”情志治疗思路探讨[J].中医杂志,2017,58(10):836-840.[37]侯志旺,陈家旭.情志致郁音乐疗法浅论[J].吉林中医药,2009,29(1):1-3.[38]艾春启,陈生梅,谢贵文.五行音乐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2):15-16.[39]韩扬,石岭,曾波涛.接受式音乐辅助治疗抑郁症病人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1):63-64.[40]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收稿日期:2021-02-24) (本文编辑:薛琦琪)①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②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③通辽市医院通信作者:戈宏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吴蓝蓝① 戈宏焱①② 梁东亮① 王欢①③【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量摄入高脂饮食、运动量的减少、肥胖人群不断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998 年Day 等[12]提出“二次打击”学说。 开。同时NAFLD 肝硬化患者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也可有效区
随后Tilg 等[13 -14]提出“多重平行打击”理论,包括遗传因素、 分开(AUC =0. 83)。他们认为此方法可作为区分NAFLD 纤维
IR、氧化应激、脂毒性、慢性炎症、纤维化、免疫和肠道菌群等, 化程度及诊断的无创生物标志物,且可以显著减少对肝活检的
黄酯和13 - cisRA 呈正相关。他们在人类组织中首次检测到 验证;单不饱和TAG 的增加可能是NAFLD 和CHB 患者NASH
atRA 的活性代谢物4 - oxo - atRA,表明这种类维生素A 可能 的特异性标志物。
有助于人体类维生素A 的信号传导。肝脏维生素A 的稳态平 2. 3 代谢组学对NAFLD 药物作用与疗效研究的推动作用
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 展的新学科,代谢组学较为全面的展示了机体的代谢结果,为
与思路。区别于其他组学技术,以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为研究 临床医学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对象的代谢组学可以很好的揭示机体变化的最终代谢结果。因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收 基 作DO稿 金 者I:日 项 简10期 目 介. 3:::912上 栾研6709)2海究雨/0j.中婷-is医1s(n1药.1-19大090006学1—;修-附)5回,属2女5日第6,.期七主20:人2要210民.2从00医4事-.院01慢42人7-性才1肝7培病养计的划基(础XX与20临19床- 通信作者:顼志兵,xzb6160@ 163. com
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包括非酒精性单纯 1 代谢组学概述
性肝脂肪变(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 1. 1 代谢组学含义 代谢组学最初于1999 年由Nicholson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

!J&!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卢晓臣,韩红梅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吉林延吉133000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治疗手段有限,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是当前热点。

为了更好地阐明其发病机制,迫切需要开发先进、安全、有效的体外模型或体内模型,以了解并制订针对该疾病的治疗策略。

本文回顾了目前常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前研究的体外模型,并讨论了其各自的优缺点,为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理论;病理过程;治疗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60110)Researchadvancesininvitromodelsfor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LUXiaochen,HANHongmei.(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TheAffiliatedHospitalofYanbianUniversity,Yanji,Jilin133000,China)Abstract:Theincidencerateof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isincreasingyearbyyear,withlimitedtreatmentmethods,anditspathogenesisisaresearchhotspotatpresent.Inordertobetterclarifyitspathogenesis,itisurgenttodevelopadvanced,safe,andeffectiveinvitroorinvivomodelstounderstandanddeveloptreatmentstrategiesforthisdisease.ThisarticlereviewstheinvitromodelscommonlyusedinthepreclinicalstudyofNAFLDanddiscussestheir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soasto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thepathogenesisandtreatmentofNAFLD.Keywords: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Models,Theoretical;PathologicProcesses;TherapeuticsResearchfunding: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81860110)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2.01.035收稿日期:2021-05-19;修回日期:2021-06-03通信作者:韩红梅,hanhm79@126.com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在无过量饮酒的情况下出现肝脂肪堆积,并且至少5%的肝细胞存在脂肪变性[1-2],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3]。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第35卷第3期长治医学院学报2021年6月JOURNAL OF CHANGZHI MEDICAI COLLEGE Vol.35No.3 Jun.2021230•综述.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李立凤I梁汝圣八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21)03-230-0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⑴。

NAFLD不仅可以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还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结直肠肿瘤等的高发密切相关⑷。

NAFLD 的病因较多,高能量饮食、含糖饮料、久坐少动等生活方式、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单独或共同成为NAFLD的易感因素⑶。

近年来,NAFLD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勺。

目前,西医尚无治疗NAFLD疗效确切的药物,中医药治疗NAFLD显示一定的临床疗效,可能成为今后治疗NAFLD的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中医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进行如下综述。

1中医病名NAFLD在中医学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积聚”“痰浊”“痞满”“肥气”“胁痛”等疾病的范畴⑷。

《难经•五十六难》在提到“五脏之积”时曰:“肝脏之积,名曰肥气”,这是最早记载与NAFLD相关的论述。

2病因病机NAFLD的发生多与酒食不节、情志抑郁、寒气侵袭、年老久病等因素相关,其病位在肝,但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与痰、浊、瘀、湿等病理产物作者单位1天津市公安医院(300000)2天津市第一医院*通信作者(E-mail:liangrusheng@)相关。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相关因子的机制研究新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相关因子的机制研究新进展

脂 肪 变 性 为 主 要 特 征 的常 见慢 忡 肝 痫 其 发病 机 制 目前 尚小 十 分 清 楚 , 腴 岛 素抵 抗 与脂 质 代 谢 异 常 可 能 是其 发病 的 中

心环 节, 肿 瘤 坏 死 子 、 自 介素 、 瘦素 、 脂联索 、 抵 抗 索 等 多 种 脂 肪 细 胞 冈 了以 及脂 肪 生 成 相 关 转 录 闳 子 N A F L D 的发 生 发展 l f 1 发 挥 了 重要 的作 川

. ’
( D e p a  ̄ m e n t o t P h a r ma c o h g y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N a n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t o n g
22 60 1 ) I 1

学 S 医 . ㈣
t h c t o  ̄,i nt e r l eu k i n s,l e p dn,a di p o ne c t i n,r e s i s t i n a n d l i p o g e ne s i s t r a ns c l i pt i o n t a e t ( us p l a y i mp o r t a nt r o l e s i n t he o e c u r r e ne e a n d de v e l o pme nl o f NAFLI ) .

旺 剞 M e
hi s t o pa t h o l o g i c a bn o r ma l i t i e s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l y di fus e f a t t y de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l i v e r( , ' e l l s .Th e pa t h og e ne s i s o f NAFLD i s n o [

精神分裂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新进展

精神分裂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新进展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 2019 : 39 ( 4 )· 290 ·DOI:10.16424/32-1807/r.2019.04.014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SZ)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压力、工作竞争及其他因素增加,全球SZ的发病率呈日益上升趋势。

2015年我国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患者超过1亿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schizophrenia patients, SP)超过1 700万人。

世界范围内SZ终生患病率约8‰[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所致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需排除过量饮酒史和其他明确肝损害因素,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脂肪积贮等为特征,可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2]。

全球NAFLD发病率约25.24%,我国华东地区高达43.3%[3]。

研究[4]显示,SP中NAFLD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自身代谢、生存环境、社会心理及抗精神病药物等因素相关。

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 AAS)的使用对NAFLD产生的影响。

新近研究[4]提示SP自身就是NAFLD 的高危人群,本文综述了SZ与NAFLD间相关研究的新进展。

1 SZ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1.1 遗传学因素 NAFLD是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5],众多基因控制着肝脏脂肪的分泌与代谢,它们都可能在NAFLD 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尚未有研究发现SZ和NAFLD的遗传学相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4个病理过程。

目前,NAFLD是导致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的首要病因,而且有部分患者会进展至终末期肝病,有些与肝肿瘤有关〔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本文就NAFLD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流行病学特点1.1 危险因素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被认为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

肥胖患者NAFLD的患病率比体重正常的人要高出4~6倍〔2〕,而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其体重指数如何,其患NAFLD的可能性及病情严重程度都明显增加〔3〕。

在高脂血症患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较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患NAFLD的危险性更大〔4~6〕。

1.2 患病率NAFLD在各国的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24%,女性的患病率要明显高于男性〔5〕,儿童患病率为2.6%,在肥胖儿童中的患病率为52.8%〔2〕,不同人种的患病率也存在较大差异〔7〕,对于排除了其他肝病原因的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90%以上都是由于NAFLD引起的。

2 发病机制现今虽然有很多关于NAFLD发病机制的理论,但还都停留在假说阶段。

关于NAFLD 发病机制的解释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Day提出的“二次打击假说”〔8〕: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肥胖或是糖尿病等其他因素(诸如遗传、药物等原因)会导致体内胰岛素过多引发胰岛素抵抗(IR)作为首次打击,引发脂肪变性。

脂肪变性的肝细胞活力下降,这时增多的氧化代谢产物引发了氧化应激作为二次打击,使得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甚至纤维化。

在这一过程中IR可能不仅参与首次打击还参与了二次打击之中。

有些患者仅仅是单纯的脂肪变性而有些患者却会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进行性肝脏疾病,身体脂肪的分布和抗氧化系统不同、每个人的遗传背景不同可能是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2.1 IR NAFLD通常原发于与IR相关的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IR是现在已知的在NAFLD发病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9〕。

IR的分子机制是多方面的:(1)Rad(一种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它可以调节基本的细胞功能,如生长,分化,膜泡运输和信号转导等;(2)PC1(一种有胰岛素抵抗作用的膜蛋白),它可以降低胰岛素激活酪氨酸激酶的效果;(3)leptin(瘦素),它可以诱导胰岛素受体底物1脱磷酸;(4)脂肪酸,它可以抑制胰岛素刺激的外周葡萄糖摄取;(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以下调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磷酸化,从而减少胰岛素依糖转运分子Glut4的表达〔10〕。

胰岛素抵抗与肝脏脂肪堆积有关,IR可减弱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使脂肪组织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增多,脂肪酸可直接经门静脉排至肝脏,在肝细胞内堆积,增多的脂肪酸又可通过抑制胰岛素的信号转导和减少胰岛素的清除,加重IR〔11〕。

2.2 脂质代谢紊乱在NAFLD患者中,脂质代谢紊乱比较常见,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的患者约50%伴有脂肪肝。

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患者脂肪肝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5~6倍。

饮食、高脂血症及脂肪组织动员增加,使肝脏摄取脂肪酸增加,脂肪酸在肝线粒体β氧化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和分泌减少,致甘油三酯(TG)转运障碍,游离脂肪酸通过激活信号通路诱导肝细胞发生脂凋亡,使肝细胞的脂质排泄速度受到限制。

2.3 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近年来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引起的改变在NAFLD 中起重要作用。

氧化应激在脂肪储积的肝脏中增强,反应性氧产物随NAFLD加重而增多。

当脂肪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超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维生素E等组成的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时,便产生氧应激导致脂质过氧化损伤〔12〕,使枯否细胞激活并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和递质,引起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发生气球样变和点状坏死,同时吸引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趋化至肝小叶,形成脂肪性肝炎〔13〕。

此外,氧应激可通过形成活性氧,引起肝细胞内蛋白质、DNA和脂质变性并积聚,进而形成Mallory小体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

2.4 细胞因子瘦素、TNFα、细胞性内毒素等细胞因子均可加速导致脂肪肝患者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进程〔14〕,脂肪氧化代谢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由于线粒体DNA (mDNA)缺乏组蛋白及非组蛋白保护,缺乏修复功能,易受细胞内氧自由基等侵袭,导致mDNA的碱基对缺失突变,从而影响肝细胞脂肪代谢和能量转换,诱发肝损伤。

临床上,脂肪性肝炎时血液和肝细胞内脂肪酸常增多,产生很强的细胞毒性,可通过加强TNF等细胞因子的毒性,引起生物膜损伤,导致线粒体肿胀、变性及通透性增加,进一步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

瘦素主要是通过抑制食欲、促进外周的脂肪分解及抑制脂肪的合成来调节体内脂肪的稳定〔15,16〕,同时还参与肝脏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减少TG合成,促进脂肪氧化。

枯否细胞是肝脏特有的巨噬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泌多种物质,如细胞因子、前列腺素、一氧化氮和活性氧等。

TNFα可促进胰岛素抵抗及肝脏炎性反应,一些能增加TNFα活性的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IL12 、IL18和干扰素等,通常可加重肝脏损害;而抑制TNFα活性的因子如IL10则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17〕。

2.5 局部微循环长期严重脂肪肝可因肝内代谢严重紊乱或者脂变的肝细胞压迫肝窦,引起肝细胞缺血坏死,从而诱发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肝窦内皮细胞呈筛孔状结构(即肝筛),其对脂质代谢具有选择性,以维持肝脏结构正常。

肝筛结构和功能变化可引起脂质代谢障碍,导致脂肪肝、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2.6 环境、遗传因素饮食、营养状态、食物污染及肝炎病毒感染(主要是HBV和HCV)等因素与脂肪肝及其并发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有关。

无论是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脂肪肝,都存在一定的遗传发病因素,其中肥胖症、2型糖尿病等被认为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因素〔18〕,另外肝脂肪病变在β脂蛋白缺乏血症和纯合子低β脂蛋白血症个体中均有报道,肝细胞脂蛋白分泌不足,载脂蛋白B合成不足导致前β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从而不能有效地将肝脏脂类运出〔19,20〕。

还有报道TNF启动子突变可能是胰岛素抵抗、NAFLD的易感基因,对TNFα基因启动子区238位和308位基因多态性分析发现,NAFLD患者238位的突变频率较正常高,TNFα基因启动子有突变的NAFLD患者具有较高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较严重的葡萄糖耐量受损,TNFα基因启动子的多态性与其合成增加有关〔21〕。

3 临床表现NAFLD的临床表现随病因和肝脏脂肪、炎症浸润程度不同而不同。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发现,少数患者会有疲乏,右上腹饱胀感或隐痛;肝肿大是许多NAFLD 患者的唯一体征,如NAFLD患者发现有慢性肝疾病或者血小板减少提示严重肝疾病肝硬化的存在。

4 诊断首先排除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谢及遗传性因素及药物、毒物造成的肝损伤。

实验室检查:肝生化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组织学损伤的程度。

患者多有AST或ALT升高或者两者都升高,且AST与ALT比值通常小于1,部分患者会有ALP及γGT 升高,约有5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疾病患者有血清铁蛋白升高,然而肝铁指数和肝脏的铁水平一般是正常的。

疑似NAFLD患者应检测空腹和餐后2h血糖、血脂、尿酸及血红蛋白。

必要时加做胰岛素、C肽、SOD、丙二醛以及24 h尿液白蛋白定量等指标。

其他异常包括白蛋白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高脂血症可以在肝硬化阶段的NAFLD患者中发现。

影像学检查:B超和CT检查可以发现并确定脂肪浸润的范围,但不能确定肝损伤的严重程度,而且可能误诊肝脏的恶性肿瘤。

B超定性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较高,但不能用于定量检测肝内脂肪。

MRI能够分辨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和局灶性脂肪浸润(以孤立的小面积脂肪浸润为特征)或局灶性脂肪缺失(以孤立的小面积正常肝组织为特征)。

肝活检:仍然是确诊NAFLD并能提供重要预后信息的一种重要检查手段,可以据此明确肝脏的组织学损伤与其他检查结果或者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关系。

肝穿刺活检是诊断和定量检测脂肪肝的较好方法,但因其为创伤性检查,不能被患者普遍接受,另外肝穿刺活检只能穿刺肝脏某一部位,而对于脂肪不均匀浸润病例尚不能反映不同部位的脂肪浸润情况。

5 自然病程关于NAFLD的自然病程说法,目前倾向于以肝脏的组织学损伤程度来划分。

在肝活检中仅发现有单纯脂肪肝的预后最好,发现有脂肪性肝炎和纤维化的预后较差。

有研究发现,进行性肝纤维化仅发生在肝活检有点状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的患者中,另一项研究发现有36%的NAFLD患者在患病后平均8.3年后死亡,在肝相关疾病致死原因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肝癌〔22〕。

6 治疗6.1 一般治疗脂肪肝的一般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为主。

逐渐减轻体重配合血糖及血脂的控制对NAFLD患者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注意合理膳食,对超重患者应特别注意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应注意粗、细粮适当搭配,补充适当植物蛋白质,限制脂肪摄入、少吃油炸食物,多吃蔬菜,适当补充各种维生素,使膳食结构比较合理,达到营养平衡。

配合适当运动,如步行、慢跑、拳术、健身操等,对脂肪肝的预防及初期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6.2 药物治疗治疗脂肪肝的药物很多,主要有:降脂性药物、护肝去脂药和中医中药。

但需说明的是,目前脂肪肝的治疗仍以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坚持合理饮食制度为主,药物仅起辅助治疗作用,应根据脂肪肝的病因和病情合理选用。

6.2.1 降脂药物6.2.1.1 氯贝丁酯类包括氯贝丁酯、苯扎贝特、非诺贝特等。

具有降低血浆三酰甘油和抑制其合成、抑制肝胆固醇的合成,同时尚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血尿酸的作用,但使用时应注意该类药副作用。

6.2.1.2 胆碱、蛋氨酸类胆碱为构成磷脂酰胆碱的成分之一,参与体内甲基移换及脂蛋白代谢,不仅能去脂,而且对肝中脂肪酸的氧化也起重要作用。

蛋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在体内提供甲基合成胆碱,可影响机体的磷脂代谢及维持生物膜结构和功能完整性〔23〕。

6.2.1.3 烟酸类为B族维生素类。

烟酸有抑制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分解,降低血浆中脂肪酸的水平,从而影响肝内三酰甘油的合成;烟酸还可阻断儿茶酚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对脂肪的分解,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

6.2.2 护肝去脂药6.2.2.1 不饱和脂肪酸及磷脂类该类药物是生物膜和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的重要组分,对机体的脂肪吸收、转运和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储存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