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每日一读:《家》

合集下载

《家》

《家》
第二部分 “从第二天起鸣凤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到“再要找 像从前那样的机会,是不可能的了”。 鸣凤夜访觉慧,欲见又 回;苦思苦熬,愈是急欲求见三少爷。
第三部分 “三十日终于到了”到“只见她的背影在门外消失 了”。 鸣凤夜见觉慧,见觉慧很忙,又放弃了求救的念头。
第四部分 “女人的心理真古怪”到“却在花园里” 。觉慧 得知鸣凤之事,惊诧万分,出门追寻鸣凤。
第三次是“又一次走到窗前轻轻敲了三下,又低声叫一次:‘三少 爷。’便退后两步。静静地站着……”这是一段逼真传神令人屏息的心理 描写。
三次敲窗之间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作者有意让读者展开驰骋的想象, 去体味评判作品的主人公此时此地的心境:渴望、焦虑相交织;既盼望觉 慧来救援,又担心贸然打搅了觉慧的工作。读着这段我们不难想象,作品 的主人公每一次举起手臂,内心蕴涵了何等的激烈斗争,又寄寓了多么大 的希望。
私下逃跑; 告诉觉慧,请求他的帮助; 看破红尘,削发为尼; 和冯乐山同归于尽。
(4)、挖掘产生鸣凤投湖自杀的悲剧根源。
社会制度害人 自身性格原因
五、拓展延伸
从鸣凤的死探究《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 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鸣凤的死以及一系 列美好生命的毁灭反映了千百万类似鸣凤的女性对封 建制度和旧礼教的控诉和抗议!这也正是作者从不幸的 鸣凤身上所挖掘出来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控诉了封建 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 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2)鸣凤的痛苦沉重的心情主要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 的,请你找出来做赏析。
课文写鸣凤怀着痛苦而沉重的心情,来到觉慧的窗下三次敲窗: 第一次是“一个不留心,她把手触到了窗板,发出了一个低微的响声”, 她盼望他走到窗前揭起窗帷来看她,她在那里等待着;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家(周国平) 全国获奖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家(周国平) 全国获奖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家》同步练习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祈.祷(qǐ)抵御.(yù)琐屑.(xiè)B.休憩.(qì) 冥.想(mínɡ) 黯.然(àn) 萦.绕(yínɡ)C.陶冶.(yě) 摇曳.(yì) 纷扰.(rǎo) 温馨.(xīn)D.记载.(zǎi) 磨难.(nàn) 耳畔.(bàn) 莫测.(cè)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嬉笑恍然温馨风平浪静B.祝祷摇曳诱惑暗然失色C.萦绕倦鸟噪音无边无际D.寂寞朦胧抵御落叶归根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虽然高考名落孙山,但他却安之若素....。

B.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不要听那些闲言碎语....,你就一定会成功。

C.这个小女孩一看就是没有经历过大风浪的人,面对如此境况举止泰...然。

D.厨房里的各种调味作料,一应..。

..俱全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5.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小玲的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小玲陪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望远,赏菊吟诗,遍插茱萸。

B.小玲的生肖属相是蛇,弟弟比她小2岁,小玲要挑选一款生肖属相的玩具送给弟弟作为生日礼物,她选择了一只可爱的机器狗。

C.小玲向同学小明询问他母亲的姓氏,按照古代的礼仪应这么问:“令堂贵姓?”D.老师提问:“农历二月份有哪些节气?”小玲回答:“惊蛰和春分。

”6.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课文形式和示例,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

《家》(周国平)

《家》(周国平)

1.家周国平教材分析《家》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散文。

《家》以三个比喻句作为小标题,并构成递进关系。

从三个层面上对“家”进行了哲学认识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看法,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读本文,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积极思考人生的哲学意义,但这一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并非易事。

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作者的哲学观点多加以揣摩思考,也可以举一反三地联系自身例子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自然、对生活不善于观察,缺少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因此对文章的阅读停留在表面,他们往往只关注文章描写的现象,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作者的思想。

所以应多给学生机会,结合自然、生活谈谈自己的生活与认识。

同时文章的语言充满哲理意味,学生不容易把握语言背后深刻的意蕴,所以,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情感美和深邃内涵。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意。

2、难点: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A、同学们,每个周五下午上完课后你们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B、不光是你们,那些上班族下班后也是赶着回家,更不用说那些出门在外的人了,逢年过节,他们都是急着回家……因为世上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那条路!下面我播放一首歌曲《回家》,请同学们欣赏。

C、当你们听完这首歌,心中会不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

同学们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D、其实,古往今来,“家”始终是人们常谈常新的话题。

《家》

《家》

《家》家(有感)巴金《家》这部书是以中国封建礼教下的大家庭为背景,阐述了在那个时代的青年们如何被摧残。

巴金是以自己的大家庭为背景完成这部小说的。

在高家这个大家庭中,主要人物有高老爷子,他是整个家庭封建礼教的主人,也是整部小说悲剧的创造者。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孙,是一个拥有现代思想的进步青年,无奈却因要继承家庭,顺承父辈的意思,而断送了大好前程,成为封建主义的奴隶,并在进步思想与封建思想中间夹缝求生。

高觉慧是高觉新的同胞弟弟,他同样是爱国的进步青年,他厌恶自己的家庭,并且支持自己的二哥觉民逃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他也干预追求自己的幸福,大胆的同丫头鳴凤谈恋爱。

或许这样的事发生在现代是很正常的,但在那个时代的婚姻都是讲究门当户对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由此便可看出高觉慧的确是一个用于冲出封建礼教的进步青年。

当然,高觉慧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但在封建社会下,更多的是悲惨的例子。

比如高觉新,他的婚事原本可以很顺利,不想高觉新的继母和梅的母亲在牌桌上发生矛盾,于是梅的母亲一气之下就退了这门亲事。

而高老爷子居然用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觉新的婚事。

而觉新的人生悲剧并没有就此停止。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又遇到了他的初恋情人梅,觉新便在梅雨现任妻子瑞钰之间非常矛盾,结果梅却因为觉新而含恨而终,而瑞钰却因难产而死,他纵有万般无奈的怒火却不敢发泄,这一切都因为封建礼教与他自己的不反抗主义而造成的。

觉慧并不像他大哥那样软弱,他决定挑战象征封建主义的爷爷,支持并帮助二哥觉新逃婚,并在他的撮合下,他的二哥觉民终于反抗成功并能够与表姐琴在一起。

他自己加入新青年的社团,与社团成员一起出版《新青年》这本杂志来指责所谓的政府xx 对学生与百姓们的伤害。

尽管他们到处受到政府的打击与排挤,还几次被警告必须要停止出版,但他们并没有停止与恶势力的斗争。

继续想办法出版《新青年》,但命运似乎也与觉慧开了一个玩笑,他的恋人鳴凤要嫁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为妾,而鳴凤因为觉慧而不愿嫁给别人为妾。

初中语文每日一读:《桐庐行》

初中语文每日一读:《桐庐行》

初中语文每日一读:《桐庐行》桐庐行柯灵我生长在水乡,水使我感到亲切。

如果我的性格里有明快的成分,那是水给我的,那澄明透澈的水,浅绿的水。

我多次横渡钱塘江,却只是往来两岸之间,没有机会沿江看看。

钱塘上游的富春江,早就给我许多幻想了,直到最近,才算了却这个无关紧要的心愿。

江上旅游,最理想的,应当坐木船,浮家泛宅,不计时日,迎晓风,送夕阳,看明月,一路从从容容地走去,觉得什么地方好,就在那里停泊,等兴尽了再走。

自然,在这样动乱的时代,这只是一种遐想。

这次到富春江,从杭州出发,行程只有一天,早去晚回,雇的是一艘小火轮。

抗战期间,从杭州到所谓“自由”区的屯溪,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舟楫往来,很热闹过一时;现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才还了它原来的清静。

在目前这样“圣明”的“盛世”,专程游览而去的,大概这还算是第一次。

论风景,富春江最好的地方在桐庐到严州之间,出名的七里泷和严子陵钓台都在那一段;可是我们到了桐庐就折回了,没有再上去。

原因有两种,时间限制是其一,主要的是因为那边不太平,据说有强盗,一种无以为生、铤而走险的“大国民”。

安全第一,不去为上。

这自然未免扫兴,好比拜访神交已久的朋友,到了门口没法进去,到底缘悭一面。

妙的是桐庐这扇大门着实有点气派,虽然望门投止,也可以约略窥见那秀甲天下的光景。

从钱塘、富春溯江而上,经富阳到桐庐,整整走了九小时,约莫有二百里的水程。

清早启碇,沐着袭人的凉意,上面是层云飘忽的高空,下面是一江粼粼的清流,天连水,水连天,交接处迎面挡着一道屏风似的山影。

─一这的确是屏,不像山,动人的是那色彩,浓蓝夹翠绿,深深浅浅,像用极细极细的工笔在淡青绢本上点出来的。

这一路上去,目不暇接的是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潮平岸阔,风正帆轻,偶或在无穷的原野中出现临河的小村小镇,听听遥岸的人声,也自有一种亲切和喜悦。

过了富阳,因为连日阴雨,山上的积水顺流而下,满江是赭色的急湍。

船行本是逆流,这一来走得更慢。

初中语文每日一读:《内蒙访古》

初中语文每日一读:《内蒙访古》

初中语文每日一读:《内蒙访古》内蒙访古翦伯赞今年夏天,我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访问历时近两月,行程达一万余里。

要想把这次访问的收获都写出来那是写不完的,不过也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这次访问的收获,那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现在我想写一点内蒙古的见闻。

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又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世界史上也不能没有它们的篇章。

然而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匈奴人就进入了内蒙;到秦汉时期或者更早,它就以一个强劲的民族出现于历史。

以后,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更后,契丹人、女真人,最后,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地区消逝,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相继或同时出现于内蒙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象鹰一样从历史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

有些连历史的遗迹也没有发现,仅仅在历史文献上保留一些简单的纪录。

但是这些游牧民族在过去都曾经在内蒙地区或者在更广大的世界演出过有声有色的历史剧;有些游牧民族,如十三世纪的蒙古人,并曾从这里发出了震动世界的号令。

两千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内蒙地区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的新世纪。

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等,在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历史变革,他们都在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经由不同的道路走进社会主义社会。

例如蒙古族是从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封建社会下次进社会主义社会的,鄂伦春族和一部分鄂温克族则是从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在这里得到了最具体、最生动的说明。

人教版《家》说课稿

人教版《家》说课稿

人教版《家》说课稿《家》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小说,由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家巴金所著。

本说课稿旨在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教授这篇小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人物性格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深刻主题。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掌握小说中的生词和关键句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阅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与个人的关系,以及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巴金对家庭伦理的探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人物心理活动,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小说内容,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设计课堂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预习小说,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个与家庭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家庭话题的兴趣。

- 简要介绍作者巴金及其文学成就,为学生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

2. 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小说片段,感受文本的语言风格。

- 教师概述小说情节,帮助学生建立对故事的基本框架。

3. 深入分析-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家庭中的角色。

- 探讨小说中的家庭关系,讨论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 通过关键情节和对话,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的观点。

4. 课堂讨论-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家庭与个人的关系,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文本中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论述。

5.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平衡传统与现代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为第一人称,写一篇日记,表达其对家庭关系的看法。

2. 阅读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巴金的其他作品,如《春》、《秋》,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文学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每日一读:《家》

丰子恺
从南京的朋友家里回到南京的旅馆里,又从南京的旅馆里回到杭州的别寓里,又从杭州的别寓里回到石门湾的缘缘堂本宅里,每次起一种感想,逐记如下。

当在南京的朋友家里的时候,我很高兴。

因为主人是我的老朋友。

我们在少年时代曾经共数晨夕。

后来为生活而劳燕分飞,虽然大家形骸老了些,心情冷了些。

态度板了些,说话空了些,然而心的底里的一点灵火大家还保存着,常在谈话之中互相露示。

这使得我们的会晤异常亲热。

加之主人的物质生活程度的高低同我的相仿佛,家庭设备也同我的相类似。

我平日所需要的:一毛大洋一两的茶叶,听头的大美丽香烟,有人供给开水的热水壶,随手可取的牙签,适体的藤椅,光度恰好的小窗,他家里都有,使我坐在他的书房里感觉同坐在自己的书房里相似。

加之他的夫人善于招待,对于客人表示真诚的殷勤,而绝无优待的虐待。

优待的虐待,是我在作客中常常受到两顶顶可怕的。

例如拿了不到半寸长的火柴来为我点香烟,弄得大家仓皇失措,我的胡须几被烧去;把我所不欢喜吃的菜蔬堆在我的饭碗上,使我无法下著;强夺我的饭碗去添饭,使我吃得停食;藏过我的行囊。

使我
不得告辞。

这种招待,即使出于诚意,在我认为是逐客令,统称之为优待的虐待。

这回我所住的人家的夫人,全无此种恶习,但把不缺乏的香烟自来火放在你能自由取得的地方面并不用自来火烧你的胡须;但把精致的菜蔬摆在你能自由挟取的地方,饭桶摆在你能自由添取的地方,而并不勉强你吃;但在你告辞的时光表示诚意的挽留,而并不监禁。

这在我认为是最诚意的优待。

这使得我非常高兴。

英语称勿客气日athome.我在这主人家里作客,真同athome一样。

所以非常高兴。

然而这究竟不是我的home,饭后谈了一会,我惦记起我的旅馆来。

我在旅馆,可以自由行住坐卧,可以自由差使我的茶房,可以凭法币之力而自由满足我的要求。

比较起受主人家款待的作客生活来,究竟更为自由。

我在旅馆要住四五天,比较起一饭就告别的作客生活来,究竟更为永久。

因此,主人的书房的屋里虽然布置妥贴,主人的招待虽然殷勤周至,但在我总觉得不安心。

所谓“凉亭虽好,不是久居之所”。

饭后谈了一会。

我就告别回家。

这所谓“家”,就是我的旅馆。

当我从朋友家回到了旅馆里的时候,觉得很适意。

因为这旅馆在各点上是称我心的。

第一,它的价钱还便宜,没有大规模的练相,像形式丑恶而不适坐卧的红木椅,花样难看而火气十足的铜床,工本浩大而不合实用、不堪入目的工艺品,我统称之为大规模的笨相。

造出这种笨相来的人,头脑
和眼光很短小,而法币很多。

像暴发的富翁,无知的巨商,升官发财的军闹,即是其例。

要看这种采相,可以访问他们的家。

我的旅馆价既便宜,其设备当然不丰。

即使也有笨相——像家具形式的丑恶,房间布置的不妥,壁上装饰的唐突,茶壶茶杯的不可爱——都是小规模的笨相,比较起大规模的笨相来,犹似五十步比百步,终究差好些,至少不使人感觉暴珍天物,冤哉柱也。

第二,我的茶房很老实,我国旅馆时不给我脱外衣,我洗面时不给我绞手巾,我吸香烟时不给我擦自来火,我叫他做事时不喊“是——是——”,这使我觉得很自由,起居生活同在家里相差不多。

因为我家里也有这么老实的一位男工,我就不妨把茶房当作自己的工人。

第三,住在旅馆里没有人招待,一切行动都随我意。

出门不必对人鞠躬说“再会”,归来也没有人同我寒睛。

早晨起来不必向人道“早安”,晚上就寝的迟早也不受别人的牵累。

在朋友家作客,虽然也很安乐,总不及住旅馆的自由:看见他家里的人,总得想出几句话来说说,不好不去睬他。

脸孔上即使不必硬作笑容,也总要装得和悦一点,不好对他们板脸孔。

板脸孔,好像是一种凶相。

但我觉得是最自在最舒服的一种表情。

我自己觉得,平日独自闭居在家里的房间里读书,写作的时候,脸孔的表情总是严肃的,极难得有独笑或独乐的时光。

若拿这种独居时的表情移用在交际应酬的座上,别人一定当我有所不快,在板脸孔。

据我推想,这一定不止我一人如此。


漂亮的交际家,巧言令色之徒,回到自己家里,或房间里,甚或眠床里,也许要用双手揉一揉脸孔,恢复颜面上的表情筋肉的疲劳,然后板着脸孔皱着眉头回想日间的事,考虑明口的战略。

可知无论何人,交际应酬中的脸孔多少总有些不自然,其表情筋肉多少总有些儿吃刀。

最自然,最舒服的,只有板着脸孔独居的对候。

所以,我在孤癖发作的时候,觉得住旅馆比在朋友家作客更自在而舒服。

然而,旅馆究竟不是我的家,住了几天,我惦记起我杭州的别离来。

在那里有我自己的什用器物,有我自己的书籍丈具,还有我自己雇请着的工人。

比较起借用旅馆的器物,对付旅馆的茶房来,究竞更为自由;比较起小住四五天就离去的旅馆生活来,究竟更为永久。

因此,我睡在旅馆的眠床上似觉有些浮动;坐在旅馆的椅子上似觉有些不稳;用旅馆的毛巾似觉有些隔膜。

虽然这房间的主权完全属我,我的心底里总有些儿不安。

住了四五天,我就算帐回家。

这所谓家,就是我的别离。

当我从南京的旅馆回到了杭州的别寓里的时候,觉得很自在。

我年来在故乡的家里蛰居太久,环境看得厌了,趣味枯乏,心情郁结。

就到离家乡还近而花样较多的杭州来暂作一下寓公,藉此改换环境,调节趣味。

趣味,在我是生活上一种重要的养料,其重要几近于面包。

别人都在为了获得面
包而牺牲趣味,或者为了堆积法币而抑制趣味。

我现在幸而没有走上这两种行径,还可省下半只面包来换得一点趣味。

因此,这寓所犹似我的第二的家。

在这里没有作客时的拘束,也没有住旅馆时的不安心。

我可以吩咐我的工人做点我所喜欢的家常素莱,夜饭时间放学归来的一子一女共吃。

我可以叫我的工人相帮我,把房间的布置改过一下,新一新气象。

饭后睡前,我可以开一开蓄音机,听听新买来的几张蓄音片。

窗前灯下,我可以在自己的书桌上读我所爱读的书,写我所愿写的稿。

月底虽然也要付房钱,但价目远不似旅馆这么贵,买卖式远不及旅馆这么明显。

虽然也可以合算每天房钱几角几分。

但因每月一付,相隔时间太长,住房子同付房钱就好像不相联关的两件事,或者房钱仿佛白付,而房子仿佛自住。

因有此种种情形,我从旅馆回到寓中觉得非常自然。

然而,寓所究竟不是我的本宅。

每逢起了倦游的心情的时候,我便惦记起故乡的缘缘堂来。

在那里有我故乡的环境,有我关切的亲友,有我自己的房于,有我自己的书斋,有我手种的芭蕉、樱桃和葡萄,比较起租别人的房子,使用简单的器具来,窨更为自由;比较起暂作借住,随时可以解租的寓公生活来,窨更为永久。

我在寓中每逢要在房屋上略加装修,就觉得要考虑。

每逢要在庭中种些植物,也觉得不安心,因而思念起故乡的家来。

牺牲这些装修和植物,倒还在其次。

能否长久享用这些设备,却是我所顾虑的。

我睡在寓中的床上虽然没有感觉像旅馆里那样浮动,坐在离中的椅上虽然没有感觉像旅馆里那样不稳,但觉得这些家具在寓中只是摆在地板上的,没有像家里的东西那样固定得同生根一般,这种催游的心情强盛起来,我就离寓返家。

这所谓家,才是我的本宅。

当我从别寓回到了本宅的时候,觉得很安心。

主人回来了,芭蕉鞠躬,樱桃点头,葡萄棚上特地飘下几张叶子来表示欢迎。

两个小儿女跑来牵我的衣,老仆忙着打扫房间。

老妻忙着烧素菜,故乡的臭豆腐干,故乡的冬菜,故乡的红米饭。

窗外有故乡的天空,门外有打着石门湾土自的行人,这些行人差不多个个是认识的。

还有各种负贩的叫卖声,这些叫卖声在我统统是稔熟的。

我仿佛从飘摇的舟中登上了陆,如今脚踏实地了。

这里是我的最自由,最永久的本宅,我的归宿之处,我的家。

我从离中回到家中,觉得非常安心。

但到了夜深人静,我躺在床上回味上述的种种感想的时候。

又不安心起来。

我觉得这里仍不是我的真的本宅,仍不是我的真的归宿之处,仍不是我的真的家。

四大的暂时结合而形成我这身体,无始以来种种因缘相凑合而使我诞生在这地方。

偶然的呢?还是非偶然的?若是偶然的,我又何恋恋于这虚幻的身和地?若是非偶然的,谁是造物主呢?我须得寻着了他,向他那里去找求我的真的本宅,真的归宿之处,
真的家。

这样一想,我现在是负着四大暂时结合的躯壳,而在无始以来种种因缘凑合而成的地方暂住,我是无“家”可归的。

既然无“家”可归,就不妨到处为“家”。

上述的屡次的不安心,都是我的妄念所生。

想到那里,我很安心地睡着了。

一九三六年十月甘八日
摘自: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六日《论语》第一OO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