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用中药茯苓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茯苓的现代研究进展_王海峰

茯苓的现代研究进展_王海峰

茯苓是一种真菌类中药,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 中总 ATP 酶有显著激活作用。Na + 、K + - ATP 酶是
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是中 药“四 君 八 珍”之 一。 细胞膜上的钠泵,与机体水盐代谢密切相关,茯苓素
味甘、淡平。归心、肺、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安 对此酶的激活作用可促进机体的水盐代谢功能。中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功效非常广泛,不
关节炎或继发性炎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能改 分四季,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
善炎症大白鼠的全身症状。茯苓总三萜对二甲苯所 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四苓汤
致小鼠急性炎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含的 三萜成分抑制磷脂酶 A2 的活性有关[6]。 3. 5. 4 抗病原体作用 体外实验,茯苓煎剂可抑制
社区医学杂志 2011 年 6 月第 9 卷第 12 期 JCM,Jun. 2011,Vol. 9,No. 12
·45·
低。连续给药可明显加速肝脏再生速度,防止肝细 4. 5 精神分裂症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茯苓
胞坏死,使肝脏重量增加。
煎剂 1 ~ 3 个月,有一定控制症状的作用。
3. 5. 3 抗感染 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大鼠佐剂
面成一薄层,幼时白色,老时变浅褐色。菌管单层, 一作用是通过激活补体而间接发挥的。( 2) 使免疫
孔为三角形,孔缘渐变齿状。主产于湖北、安徽、河 器官胸腺、脾脏及淋巴结重量增加。( 3) 对抗钴 60
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有栽培和野生两种,栽培 照射所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减少。( 4) 增强细胞
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质坚实,断面不平,呈颗粒 对接触性皮肤过敏反应也有抑制作用。
状,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抱有松根。断面外层淡棕色, 3. 3 镇静 羧甲基茯苓多糖能增强硫喷妥钠对小

茯苓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

茯苓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
( Pharmacology Colleg e of B eihua University, J ilin 132013, China )
Abstract : T he P oria cocos have high value of app licat ion in the phar m acognosy , phar m aceut ica l che m istry, phar m aco logy , phar m aceuticsa and clin ica l app lication . The advance in P oria coco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 th e study o f trad itional Chinese m edic in e , chem ical constituents, the m a jor is polysaccharide , it can anti ag ing and enhance i mm un ity , phar m aco log ica l activ ity o f P oria cocos are invo lv ed . And prospect th e perspective of app lication. It prov id es som e re ferences for furth er research o f hyg ien ic m ed icine . K ey w ord s : P oria cocos ; S tu dy o f trad 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Chem ical constituen; t Pharm acological activ ity 茯苓 P oria cocos ( Schw. ) W olf为常用中药 , 为 多孔菌科卧孔菌属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 多依附松 树根生长. 傍松根而生的为茯苓 (别名 : 玉灵、 茯灵、 万灵桂、 茯菟 ), 始载于 5本草经 6, 列为商品 , 它的菌 核为球形、 长圆形、 卵圆形或不规则团块 , 茯苓主要 分布在我国云南、 贵 州、 湖北、 安徽、 福建、 广东、 广 西等地

药食同源植物茯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药食同源植物茯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药食同源植物茯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刘淼吴玉冰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12期〔摘要〕通过对药食同源植物茯苓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的比较分析,对茯苓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概述,发现茯苓是具有一系列抗癌抗炎、护肝养颜等生物学功效的高价值功能性植物,加强对茯苓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将为以茯苓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保健食品的精细加工及多功能化妆品的研发提供基础与依据。

〔关键词〕药食同源;茯苓;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综合开发〔中图分类号〕R281.5;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8.12.028茯苓又名伏苓、茯灵、茯菟、云苓等,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收录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部)中。

茯苓功效广泛,不仅是常用中药,还可以加工成食品(位列卫计委2017年最新公布的101种药食同源名单中),此外还具有保健功能。

本文将从茯苓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综合开发等多个维度进行概述,以期为深度发掘茯苓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提供依据。

1 茯苓的化学成分研究由于茯苓不同部位的药用功能各异,因此需对茯苓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才能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2]。

随着提取分离技术的成熟,目前国内外对茯苓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物质等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研究表明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类和三萜类化合物,此外还有甾醇、脂肪酸、挥发油等。

1.1; 三萜类化合物至今从茯苓中提取分离的三萜类化合物将近80种,主要是羊毛甾型三萜化合物,包括羊毛甾-8-烯型三萜、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3,4-开环-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3,4-开环-羊毛甾-8-烯型三萜等四类[3]。

近几年,分离出的三萜类化合物还有以下几种。

见表1。

1.2; 多糖类化合物多糖是茯苓的标志性成分,占其干重的70%~90%。

茯苓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茯苓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茯苓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在中医药学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茯苓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不断深入,为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文旨在对茯苓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概述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茯苓的基本信息,包括其来源、形态特征、传统应用等。

随后,重点综述了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如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等,并对这些成分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茯苓的生物活性,包括其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文章还对茯苓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涉及了茯苓在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本文总结了当前茯苓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的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综述,相信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茯苓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的认识,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茯苓的化学成分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复杂且丰富。

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从茯苓中分离和鉴定出了多种化合物,主要包括多糖、三萜类、甾醇类、蛋白质和氨基酸等。

茯苓多糖是茯苓中含量最高的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

这些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等组成,具有复杂的结构。

研究表明,茯苓多糖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对肿瘤、感染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茯苓中还含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如茯苓酸、去氢土莫酸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茯苓中的三萜类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茯苓中的甾醇类成分主要包括β-谷甾醇、麦角甾醇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茯苓,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应用广泛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茯苓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茯苓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我们将对茯苓的化学成分进行概述,包括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等主要成分,并分析这些成分在茯苓药效中的作用。

我们将重点探讨茯苓的药理作用,包括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

我们将对茯苓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包括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其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的平台,为茯苓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茯苓的化学成分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复杂且丰富,主要包括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等多种成分。

其中,多糖类是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茯苓聚糖、茯苓酸多糖等,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茯苓还含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如茯苓酸、去氢茯苓酸等,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

茯苓中的甾醇类成分,如β-茯苓醇等,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茯苓化学成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新的活性成分不断被发现,为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

三、茯苓的药理作用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涵盖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个方面。

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不仅为深入理解其药用机制提供了依据,也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提供了可能。

茯苓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茯苓中的多糖成分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茯苓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茯苓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4、抗炎作用:茯苓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以 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参考内容二
茯苓(Poria cocos)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利 尿、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本次演示将重点介绍茯苓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及其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茯苓的化学成分
3、黄酮类化合物茯苓中还含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如柚皮苷、槲皮素等, 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这些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 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参考内容
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宁心安神等多种功效。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和对中药材研究的深入,茯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 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次演示将概述茯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以期为相关研 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1、水提取法:将茯苓原料用水浸泡后加热提取,提取液过滤后得到浓缩液, 再
2、有机溶剂萃取法:使用有机溶剂(如乙醇、甲醇等)将茯苓中的有效成 分萃取出来,然后通过蒸发溶剂得到干品。这种方法分离效果好,但有机溶剂的 使用量和回收成本较高。
茯苓含有多种复杂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脂肪酸 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其中,多糖类化合物是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 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三萜类化合物也是茯苓的重要成分, 主要包括茯苓酸、去羟基茯苓酸等,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菌等作用。此外,茯 苓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如Fe、Zn、Se等,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保健作用。
茯苓的生物活性
1、增强免疫功能:茯苓多糖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可以促进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化,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2、调节血糖水平:茯苓多糖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等指标,具 有明显的降糖作用。

现代药理学对茯苓的研究

现代药理学对茯苓的研究

现代药理学对茯苓的研究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糖和二萜类物质。

在中国传统药理中,茯苓被用于治疗湿热病症、消肿利湿、调节内分泌等多种疾病。

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对茯苓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茯苓具有抗炎作用,其主要成分多糖和二萜类物质具有抗炎活性。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大鼠关节炎模型中的关节肿胀和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茯苓具有抗氧化作用,多糖和二萜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损伤。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提高小鼠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氧化损伤的发生。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降低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和DNA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茯苓具有抗肿瘤作用,多糖和二萜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肝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

茯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多糖和二萜类物质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增加小鼠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提高抵抗力。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平衡机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

总的来说,茯苓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病症、消肿利湿、调节内分泌等多种疾病。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茯苓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以更好地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茯苓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可以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大的益处。

茯苓的趋势

茯苓的趋势

茯苓的趋势茯苓,又名白茯苓、茯磁,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湿热、脾胃虚弱、水肿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茯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茯苓的应用趋势和发展方向。

首先,茯苓的功效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传统上,茯苓主要被用于调理脾胃、利水渗湿,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茯苓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

因此,茯苓逐渐应用于更多领域,如心脑血管疾病、肝病、糖尿病等。

茯苓的功效逐渐得到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和了解,这也为其广泛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其次,茯苓的市场需求逐渐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生理念的普及,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茯苓的市场需求也随之增长。

尤其是在一些中药养生品、保健品中,茯苓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成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茯苓的市场前景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企业的关注。

再次,茯苓的研发和应用技术逐步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创新,茯苓的研发和应用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茯苓的药理研究更加深入,提高了茯苓产品的质量和效果。

茯苓的提取工艺也得到了优化和改进,使得茯苓的活性成分能够更好地保留和释放,发挥更好的药效。

最后,茯苓的国际传播和交流逐渐增加。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和茯苓的市场需求增长,茯苓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逐渐增多。

茯苓的药理功效和应用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外科学家和专家的关注和研究,茯苓也逐渐走向了世界。

这对于茯苓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相信随着茯苓在国际上的传播和认可,茯苓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综上所述,茯苓的应用趋势和发展方向可观。

随着茯苓功效的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的增长、研发和应用技术的提升以及国际传播和交流的加强,茯苓的前景将更加光明。

相信茯苓这种传统中药材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食两用中药茯苓的研究进展摘要:茯苓(Poria cocos)是一种中国沿用千年的传统中药,可药食两用。

现代研究表明,茯苓中含有多糖、三萜、甾体、氨基酸、脂肪酸及无机元素等化学成分。

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抗病毒、降血压、养心安神、健胃消食、降脂减肥、美容等药用价值及营养保健作用。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茯苓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对其化学、药理及在食品和保健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茯苓资源的应用和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茯苓;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营养保健作用Rec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Edible Poria cocosAbstract: Poria cocos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was used to be food and medicine.Modern research shows that Poria cocos contains polysaccharides, triterpenes, steroids, amino acids, fatty acids and inorganic elements and so on. It has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anti-tumor, anti-inflammatory, anti-aging, anti-virus,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uneasiness of mind, stomach and digestion, lipid-lowering diet, beauty and other nutritional health. Thus the recent research literature was reviewed and summarized.Also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ood and health products were elabor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arrying out related research work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utritional supplements.Key words:Poria cocos;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Nutritional health effects茯苓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1],又名茯菟、茯灵、云苓、松苓等,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在我国传统医学上,茯苓的药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茯苓做药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将其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

此外,茯苓也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食品,早在唐朝集市上就有用茯苓、糯米、白术粉制成的茯苓糕,还有茯苓粥、茯苓包子[2]。

因此,茯苓不但可以入药,也可作为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1989年卫生部确认它既可作药物也可作食品[3]。

茯苓为中药八珍之一,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1],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还可用于心脾两虚、心肾不交之心肾不安诸症,并用于脾阳不足气陷精泄之遗精,主治心悸、失眠、小儿惊悸、遗精等症[4-5]。

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具有渗湿利尿、宁心安神、和胃健脾、抑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及降低血糖等药理作用[2],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以及保健品行业。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茯苓资源,本资料查阅了近年来有关茯苓研究的文献并就此进行综述。

1 生药鉴定茯苓菌核形状不定,大小不一,一般直径10-30cm,形状有球圆形、扁圆形、长圆形、卵圆形等;不论哪种形状的茯苓,其表面均有皱,皮呈黑褐色或红褐色,内部纯白或略带粉红色。

茯苓子实体无柄,平伏贴生于枯木、老松树或菌核的表面,大小不定,厚30-40mm,初为白色,老后或干后呈浅黄色[6]。

担子置显微镜下观察为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斜尖,平滑,无色[7]。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1]。

2 化学成分研究茯苓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茯苓聚糖、茯苓三萜(茯苓酸、土莫酸等),另外还有甾体类、挥发油、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腺嘌呤以及钙、镁、铁、钾等无机元素[8]。

2.1 茯苓聚糖茯苓中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Pachyman),含β-茯苓聚糖(β- Pachyman)、葡萄糖、果糖及蔗糖等,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真菌多糖,约占整个茯苓菌核干重的70%-90%[4]。

茯苓聚糖已被国内外学者研究近半个世纪,揭示其主要结构为β-﹙1→3﹚-葡萄糖聚合体。

Chihara等[9]从茯苓中提取的茯苓多糖,主要成分是β-﹙1→3﹚-D-葡萄糖,同时还含有少量β-(1→6)糖苷键侧链。

丁琼等[10]采用红外光谱(IR),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及13C核磁共振(13C-NMR)等方法从灵芝菌丝体中分离到PCM1,PCM2,PCM3和PCM4,并表明PCM1和PCM2为酸性杂多糖,由D-鼠李糖,D-木糖,D-半乳糖,D-葡萄糖,D-岩藻糖等组成,PCM3主要由线形的β-(1,3)-D-葡聚糖连接而成,PCM4由带有少量葡萄糖醛酸的D-葡萄糖组成。

Wang等[11]从灵芝菌核中分离得到PCS1,PCS2,PCS3-Ⅰ,PCS3-Ⅱ,PCS4-Ⅰ,PCS4-Ⅱ六种多糖,具有β-﹙1→3﹚-D-葡萄糖骨架结构。

β-茯苓聚糖(β-Pachyman)为主成分,但无抗肿瘤活性,切除β-﹙1→6﹚支链后,得到茯苓多糖。

茯苓多糖经羧甲基化得到溶于水的茯苓羧甲基茯苓多糖(CMC)。

2.2 三萜类化合物近年来对茯苓三萜的研究报道也较多,沈玉萍等[12]总结了茯苓三萜的研究情况,报道了2005年以来从茯苓中分离得到的50多个化合物。

茯苓三萜类成分,根据化学结构的差异,主要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分别为羊毛甾-8-烯型三萜、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3,4-开环-羊毛甾-8-烯型三萜、3,4-开环-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

近年来,从茯苓中分离出的三萜有茯苓酸A、茯苓酸B、茯苓酸AM、茯苓酸G、去氢土莫酸[13];乙酰依布里酸[14];25-Hydroxy-3-epi-tumulosic acid、3α, 16α, 27-Dihydroxydehydrotrametenolic acid、16α-25-Dihydroxy-dehydroeburiconic acid、茯苓新酸GM(Poricoic acid GM)、茯苓新酸HM(Poricoic acid HM)、6,7-Dehydroporicoic acid H[15]; 3-epi-Dehydrotrametenolic acid、3-oxo-lanosta-7,9(11),24(31)-trien-21-oic acid、15α-Hydroxy-dehydrotumulosic acid、5α,8α-Peroxydehydrotumulosic acid、25-Hydroxyporicoic acid H[16]。

此外,从茯苓中分离出的三萜还有3-O-乙酰基-去氢依布里酸(3-O-acetyl-dehydroeburicoic acid)[17]; 6α-羟基-去氢土莫酸(6α-hydroxy-dehydrotumulosic acid)、25-羟基-去氢土莫酸(25-Hydroxy-dehydrotumulosic acid)、29-羟基-去氢茯苓酸(29-hydroxy-dehydropachymic acid)、6α-羟基多孔酸C(6α- Hydroxy-polyporenic acid C)、3α, 16α-二羟基-24-酮基-羊毛甾-7,9(11)-二烯-21-酸、3β,16α-二羟基-24-酮基-羊毛甾-7, 9(11)二烯-21-酸[18-20]。

从茯苓中还分离得到的三萜有Eburicoic acid、Metyl-O-acetylpachymate、Methyl pachymate[21];Trametenolic acid、Dehydroeburicoic acid[22]等。

Lin[23]等从茯苓中分离到一个4,5位开环的羊毛甾型三萜Daedaleanic acid A。

王利亚等[24]报道了一个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即β-香树脂醇乙酸酯。

杨鹏飞[25]分离鉴定了齐墩果酸、齐墩果酸乙酸酯和α-香树脂醇乙酸脂。

2.3甾体类化合物茯苓中的该类化合物主要为麦角甾醇类化合物,杨鹏飞[25]报道了12个甾体类成分,即麦角甾醇,过氧麦角甾醇,3β,5α-二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麦角甾-7,22-二烯-3-酮,6,9-环氧麦角甾-7,22-二烯-3β-醇,麦角甾-4,22-二烯-3-酮,麦角甾-7,22-二稀-3β,5α,6β-三醇,麦角甾-7,22-二烯-5,6-环氧-3-醇,麦角甾-4,6,8(14), 22-四烯-3-酮,β-谷甾醇。

邬兰[26]从茯苓中首次分离到了薯蓣皂苷(dioscin)和三角叶薯蓣皂苷(deltonin)。

胡斌[27]分离到了4个孕甾-7-烯骨架的新化合物,pregn-7-ene-2β,3α,15α,20(S)-tetrol,pregn-7-ene-3α,15α,20(S)-triol,pregn-7-ene-3α,11α,15α,20(S)-tetrol和pergn-7-ene-2β,3α,15α-trial-20-one,此外还有麦角甾-7,22-二烯-3β-醇和β-胡萝卜苷。

2.4 其他类成分茯苓中还含有挥发性成分,硬烷(Albumionid) 0.68%,纤维素2.84% ,还有辛酸,十二酸,腺苷,甘露醇,核糖醇,半乳糖醇,月桂酸,组氨酸,腺嘌呤,胆碱,蛋白质,脂肪,酶,树胶等成分;无机元素有钙,镁,铁,钾,钠,锰,硫,硅,铬,铜及氯等[28,13]。

3 茯苓的药用和保健作用茯苓中主要化学成分为茯苓多糖、茯苓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