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合集下载

古诗中常见的十种衬托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十种衬托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十种衬托手法作者:张坤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09年第05期衬托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一个常考内容。

如2008年高考湖南卷的第15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考生要想做好这道题,就要掌握衬托这种艺术手法。

第一首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第二首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衬托又叫映衬,是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地显现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常见的衬托手法有以下几种类型。

1冷暖相衬这种手法是用冷色调与暖色调相互映衬,在相衬中收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如“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里以天门打开为界,冷与暖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诗歌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虚实相衬虚实相衬就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联想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某种情感。

如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后四句实写楼中所见所感,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发乡愁。

这样以虚衬实,文势因此而有波澜。

3明暗相衬所谓明暗相衬,是指明写与暗写相互映衬,巧妙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衬托手法的常见类型

衬托手法的常见类型

衬托手法的常见类型“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具体来说,“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灭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通常有以乐景反衬哀情,哀景衬乐情,以动衬静等等。

为了使大家有章可依,现将古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归纳如下:一、用哀景衬托愁苦之情诗人借用衰败、萧条冷落、色彩暗淡之景烘托人的愁苦、伤感之情。

如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了渡口,天已晚,只有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行而踟蹰的情态,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

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沧凉黯淡的傍晚景色衬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之情;最后诗人用了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的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越近;而诗人离家愈远,这更引起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二、用乐景衬托欣喜之情乐景,指美好之景,它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

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

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

西湖边到处是绿毯似的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堤。

人们在大好春光中骑马游玩。

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做了一些足以自慰的政绩,在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正衬手法,正衬也称烘托。

诗词中的常见衬托艺术手法与详解

诗词中的常见衬托艺术手法与详解

诗词中的常见衬托艺术手法与详解在诗词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一、冷暖相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是李白的一首古体诗。

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虽离奇,但不做作。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这一部分内容,描写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

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

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其中,“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

诗词衬托举例 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诗词衬托举例 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诗词衬托举例诗词中的衬托手法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衬托举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词中的衬托手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声寂相衬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动静相衬。

它是指两种“动”的景或境况和“静”的景或境况相互衬托,目的上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景或境况。

其形式可分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其中以动衬静是诗人常用的手法。

衬托,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起到“烘云托月”作用的表现手法。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

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

诗词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这些:【渲染】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也经常能看到。

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哪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反衬法举个例子?哪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反衬法举个例子?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诗词衬托举例的感受诗词衬托举例,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

诗词衬托举例我们来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词衬托举例:孤山寺北贾亭西诗词衬托举例,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以衰衬兴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反衬是古诗常用的写作反法之一。

所谓反衬,就是运用某些意象从反面来衬托意境,并揭示主旨的一种技法。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这三章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诗人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诗人写道: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其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古诗词中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古诗词中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转)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古诗词中的‎烘托】一、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诗歌鉴赏中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1.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可以是人衬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可以是物衬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可以是物衬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3.虚实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初中古诗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初中古诗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运用对比,把初春草色和暮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
对比 该手法能使事物特点突出,形
满城“烟柳”进行对比,突出
绝胜烟柳满皇都。
象鲜明;能强烈地表现作者的
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
以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
这两句诗运用象征手法,用
形象,代表某种概念、思想和 欲渡黄河冰塞川,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 象征
语言精练,内容 春风十里,尽荠麦
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丰富;可以借古 青青。
用典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
喻今、咏史言志,
的感慨。
还可自比。能鲜
运用历史故事:怀 运用典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
明强烈或含蓄曲
旧空吟闻笛赋,到 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表
折地抒发情感。
初中古诗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表现 手法
含义/作用
举例
具体分析
正衬:利用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 事物做陪衬。 衬托 反衬: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 异的事物做陪衬,或以好衬坏, 或以优衬劣,或以喜衬悲等。
寒鸦数声起,窗外月如 霜。
蛾儿雪柳黄金缕……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寒鸦”“霜”烘托 出诗人孤寂、悲凉的 思想感情。
结合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 怜夜半虚前 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
分。其作用是在变化的反 席,不问苍生 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问鬼
差中突出事物,形成起伏 问鬼神。 神”,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
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
不能达到此效果。
表现 手法
含义/作用
举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示例: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开篇点题,表达了南唐后主李煜心中之“恨”,即
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作者梦回故国,重现游上苑
的欢乐情景。春风微拂,花好月圆,人头攒动,车
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 闻名。
思考: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案示例: 楼上玉笛引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不禁远眺,看 到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作者心情黯淡,想 起自己犹如远处的燕子一般飘零千里之外,雨打过后
稀疏的梨花更显得作者孤苦无依。
作者借助春水、暝云、燕子、梨花、落雨正面衬
古诗词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琵琶行》白居易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的特质或特点,用类似的事 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 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水马龙。这些美景反面衬托了作者日夜思念、悲愤 交加、郁愁难解的情绪,乐景衬哀情,将作者的 “恨”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 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 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
托自己阴郁、孤寂的情绪,哀景衬哀情,更加凸显作
者浓厚的思乡情。
图片来源——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正面衬托: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反面衬托: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望江南
【南唐】李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