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古诗衬托手法复习指津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复习指津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专题辅导

高中语文复习指津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专题辅导

高中语文复习指津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一、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对比、反问等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2、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借代)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偶)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使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使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现手法)、借古喻今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①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能够是景物,也能够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②托物言志的“志”能够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绝句二首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古诗歌手法赏析之衬托专题练习及解答分析

古诗歌手法赏析之衬托专题练习及解答分析

古诗歌手法赏析之衬托专题练习及解答分析衬托一、什么叫衬托所谓衬托,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二、衬托的类型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三、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1、冷暖相衬。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3、乐哀相衬。

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方法指津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方法指津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方法指津一、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考情探究1.含义: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近几年来高考诗歌鉴赏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常见的有:对比、衬托、虚实、象征、借古讽今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考查中,当题目问及表现手法时,往往把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

2.常见命题方式(1)试简析这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首诗(诗的第×联)。

(二)考题引路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未展芭蕉【唐】钱王羽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诗的表现手法。

【读懂大意】第一首标题:未展芭蕉第一句:把未展的芭蕉比作绿色蜡烛。

第二句: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卷缩不舒。

第三句:未展芭蕉好象未拆封的书札,深藏着美好情愫。

第四句: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和煦的东风总会暗暗拆开“书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之中。

第二首标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第一句: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

第二句: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第三句: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

第四句: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审题要点】两首诗 表现手法【考题解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第三、四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语文:高考复习教案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

语文:高考复习教案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一、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

诗词中常用衰败、萧飒之景来烘托人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我们来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四年,友人去世、四川内乱,社会一片黑暗。

杜甫沿江东下,到达夔州。

为排遣郁闷,杜甫抱病登高,吟得此诗。

首联写了急风在高天中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不停哀号;深了,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一只鸟或许是因食物少或许是跟鸟群失散,在急风中不停地盘旋。

颔联写森林茫无边际,落叶在风中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奔流不息。

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廓景,衬托出作者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

这种愁苦像落叶、流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

二、用美好之景反衬愁苦之情诗词中为了突出人的痛苦、哀愁,有时也用令人愉悦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人的愁苦之情的意图,以欢悦之景写愁苦之情更加凸显人之愁苦。

我们来看李煜的词《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风。

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所作。

字面上写了往昔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

作者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过去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三、用衰败之景衬托人的昂扬、欣喜之情衰败之景通常引起人的愁苦之情,但诗词中也时常有写面对这样的景引起与愁苦相反的心情,通过景情的反差来达到强化昂扬、欣喜之情的目的的诗词。

我们来看陈羽的《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古诗中 “衬托”手法

古诗中 “衬托”手法

古诗中的“衬托”手法摘要: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是难点与重点,其中概念名目繁多,容易混淆,给准确答题设置了障碍。

作者就古诗词中最常见的衬托手法进行了归纳概括,旨在细化复习,强化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一、情景关系1.以景衬情。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蜜意时,往往通过写景来衬托。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一一对应,人之常情。

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通过景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实现情景交融,最佳妙境在于“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如:绝句?摇?摇?摇?摇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以眼见之美景引发对家的回忆,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以景衬景。

诗歌离不开景物描写,同为写景,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

次要之景在行文中是用来衬托服务于主要之景的。

“万绿丛中一点红”,使用“绿”就是为了衬托“红”,突出“万绿丛中”的一点“红”。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诗人写景时用“星垂”衬“平野阔”,“月涌”衬“大江流”,使得写景雄浑扩大,“开襟旷远”。

这种以景衬景的写法使主要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活。

如:宿建德江?摇?摇?摇?摇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以情衬情。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摇?摇?摇?摇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此诗以水的自然流淌的无情反衬人的无比情思,同时又以自己被贬的苦闷写友人被贬之地的遥远和途中孤寂的担忧,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牵挂和别时的恋恋不舍,达到了以情衬情的艺术效果,不仅显示了情之真,而且流露了情之浓。

又如:壬戌清明作?摇?摇?摇?摇屈大均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高考古诗虚实结合手法复习指津

高考古诗虚实结合手法复习指津

高考古诗虚实结合手法复习指津,虚实结合手法可分为虚实对比和虚实衬托。

(1)虚实对比是虚景和实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主旨。

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常运用虚实对比手法。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富贵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

(2)虚实衬托也叫虚实反衬,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委婉含蓄抒情。

一类是以虚衬实,也叫“对写法”,是在思乡诗词中诗人从描写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抒发深挚的思亲怀人之情。

如高适《除夜作》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实写自己除夕之夜在清冷旅馆中寒灯下影只形单凄寂难眠,第三句“故乡(借指亲人)今夜思千里(借指自己)”从对面虚写,想象故乡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

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含蓄。

一类是以实衬虚,也叫侧面描写,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失常反应(实写)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虚象),以实衬虚,虚实相生,突出了罗敷的美艳绝伦。

解题指导【例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高考全国卷Ⅱ)邯郸冬至【注】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解析】解答分析虚实结合手法试题可运用“指→析→点”三步法。

“指”是用“虚实衬托、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对比”等术语准确判定诗句用了何种虚实结合手法。

当不能准确判定虚实衬托、虚实对比等具体衬托类型时,最好用模糊的属概念“虚实结合”。

例题答案的第一步拟为:运用了虚实衬托手法。

“析”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分别是什么,还要指出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间的关系(“以虚衬实、虚实对比”等术语本身已含有这层意思)。

衬托手法

衬托手法

2.第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见本期中缝)
【模拟演练】
1.“漫”字写绿树如海水般将要漫溢出整个长沙城(1分),突出了人置身无边浓绿中的感觉(1分)。“沉”字写远水浩茫仿佛将要淹没那些山峦似的(1分),突出了水势之盛(1分)。2.运用衬托手法(或“以动衬静”)(1分),用“鸟行”缓慢消失“没草”的动态过程来衬托“天阔”(2分),让读者从时间推移来感受空间的苍茫无垠(1分)。
2.虚实衬托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互为渲染烘托。一类是以虚衬实,也叫“对写法”,是指在思乡诗中诗人以描写家人思念自己的情形来抒发深挚思亲怀人之情。如李商隐《夜雨寄北》首句点明当前滞留巴山思家盼归的苦况,次句实写秋雨连绵之夜池塘涨满了水的情景,最后两句虚写未来同妻子团聚剪烛夜话“巴山夜雨”的幸福憧憬。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形成了时空回环往复的意境美,把深沉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深婉含蓄。一类是以实衬虚,也叫侧面描写,是用与所表现的事物有关的人、事、物、景的描述来从侧面突出其特征的写法,如《蜀道难》借写“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烘托、突出蜀道山势之高危险峻。
3.以动衬静是以动态景物(包括声音)描写来衬托出静态景物特征的写法,其中以声衬静能营造出“有闻无声”的清幽静谧意境。“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钱钟书《管锥篇》)。如王维《鸟鸣涧》以桂花飘落、明月高升、鸟鸣深涧之动景衬静,营造出春山月夜幽美静谧的氛围。
4.抑扬是以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的反衬来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赞扬、肯定。按抑扬目的不同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欲抑先扬是指为贬抑、否定某人、事、物、景,先以尽力赞美、肯定它作为铺垫的表现手法。如李商隐《贾生》前三句以“求”、“访”和“虚前席”等行为极力渲染称颂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最后一句点明“求贤”的真正目的是“问鬼神”,而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先扬后抑,欲抑先扬,辛辣地讽刺了不顾民生的昏聩统治者,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欲扬先抑是为赞扬、肯定某人、事、物、景,先以尽力贬抑、否定它作为铺垫的表现方法。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5)衬托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5)衬托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5)衬托衬托也叫映衬,为了突出真正要表现的主要事物,而用一些相似、相关、相反的次要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

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一、衬托的分类按照衬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的性质相异或相反,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以动衬动,以哀衬哀等。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等。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藉《入若耶溪》)(1)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是正衬手法。

(2)用“蝉噪”“鸟鸣”的动态描写来反衬“林静”和“山幽”,是典型的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

按照衬体与主体的事物的不同,衬托分哀乐衬托、动静衬托、明暗衬托、大小衬托、虚实衬托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5)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王实甫《长亭送别》)(6)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7)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3)的前两句用春风骀荡、杨柳披拂的美景来写出征前别妻离家的悲哀,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后两句以雪花纷飞、风雪载途的凄苦寒冬之景来写还乡归家的快乐,正所谓“以哀景写乐”,这种哀乐反衬手法产生了“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得以凸现,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第(4)句以明衬暗的名句,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以明衬暗的环境描写正说明春夜雨意正浓。

第(5)句以声衬寂,莺莺送别张生,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以“有声”衬“无声”,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高考古诗衬托手法复习指津
知识梳理
1.衬托又叫映衬,为使所表现的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而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衬体)作为陪衬的表现手法。

按主体事物与衬体事物间的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

以乐景衬乐情和以哀景衬哀情都属于正衬,以哀景衬哀情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如“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诗人借秋夜将晓时星光寥落、归雁避寒、笛声哀婉和人倚危楼的凄清景象抒发了孤寂怅惘情怀。

反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反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都属于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诗人因“感时”、“恨别”见了鲜花鸟儿之美景却反而落泪惊心。

2.虚实衬托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互为渲染烘托。

一类是以虚衬实,也叫“对写法” ,是指在思乡诗中诗人以描写家人思念自己的情形来抒发深挚思亲怀人之情。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首句点明当前滞留巴山思家盼归的苦况,次句实写秋雨连绵之夜池塘涨满了水的情景,最后两句虚写未来同妻子团聚剪烛夜话“巴山夜雨”的幸福憧憬。

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形成了时空回环往复的意境美,把深沉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深婉含蓄。

一类是以实衬虚,也叫侧面描写,是用与所表现的事物有关的人、事、物、景的描述来从侧面突出其特征的写法,如《蜀道难》借写“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烘托、突出蜀道山势之高危险峻。

3.以动衬静是以动态景物(包括声音)描写来衬托出静态景物特征的写法,其中以声衬静能营造出“有闻无声”的清幽静谧意境。

“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钱钟书《管锥篇》)。

如王维《鸟鸣涧》以桂花飘落、明月高升、鸟鸣深涧之动景衬静,营造出春山月夜幽美静谧的氛围。

4.抑扬是以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的反衬来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赞扬、肯定。

按抑扬目的不同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是指为贬抑、否定某人、事、物、景,先以尽力赞美、肯定它作为铺垫的表现手法。

如李商隐《贾生》前三句以“求”、“访”和“虚前席”等行为极力渲染称颂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最后一句点明“求贤”的真正目的是“问鬼神”,而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先扬后抑,欲抑先扬,辛辣地讽刺了不顾民生的昏聩统治者,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欲扬先抑是为赞扬、肯定某人、事、物、景,先以尽力贬抑、否定它作为铺垫的表现方法。

5.衬托与烘托主要有两点区别:(1)用作烘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关的,而用作衬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似或相反的;(2)用作衬托的事物可以不写,写了可增强表达效果;而用作烘托的事物与主要事物是一个整体,是非写不可的。

6.有些诗常运用明暗、动静、虚实、哀乐等多组衬托写景抒情,如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以明亮纵横的星斗反衬夜色黑暗(以明衬暗),以稻田深处的虫鸣反衬环境寂静(以声衬静),这两组反衬有力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达了飘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题指导
【例题】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上刘攽
(2005年高考全国卷川)雨后池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解析】解答分析衬托手法试题可运用“指一析一点”三步法。

“指”是用“正衬、反衬、虚实衬托、以声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等术语准确判定诗句用了何种衬托手法。

当不能准确判定正衬、反衬等具体衬托类型时,最好用模糊的属概念“衬托”。

例题答案的第一步拟为:运用了以动衬静手法。

“析”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用什么衬托什么,既要指出衬体与主体分别是什么,还要指出衬体与主体间是谁衬谁(“以动衬静、以虚衬实”等术语本身已含有这层意思)。

针对含多组衬托的古诗而设计的试题一定要分析出所有的衬托例题答案的第二步拟为:前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后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落到池中舒展荷叶上而发出清脆细密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动态美。

由静而动,以动衬静。

“点”是用“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激愤憎恶、孤寂惆怅、凄苦烦闷、豁达乐观、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时光易逝、盛年难再、怀古伤今、物是人非” 等术语,指出衬托手法所表达出的情感。

例题答案的第三步拟为:寄寓了作者欣赏到雨后池塘春景的欣喜愉悦之情。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碧湘门①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湖南长沙城门。

②行(h印g):行列。

1.诗中“漫”和“沉”两字描摹景色精妙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 4 分)
2.第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4 分)(答案见本期中缝)
【模拟演练】
1 .“漫”字写绿树如海水般将要漫溢出整个长沙城(1 分),突出了人置身无边浓绿中的感觉(1 分)。

“沉”字写远水浩茫仿佛将要淹没那些山峦似的(1 分),突出了水势之盛(1 分)。

2.运用衬托手法(或“以动衬静”)(1 分),用“鸟行”缓慢消失“没草” 的动态过程来衬托“天阔”(2分),让读者从时间推移来感受空间的苍茫无垠(1 分)。

【周周练】
(1)作者写“砌下落梅”是眼前所见之景,“拂了一身还满”是自己所做之事,但全句着一“乱”字,表面写“落梅”,实际写心情,表明了自己心情的烦乱。

(2)作者用古代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说家人也想念自己,会给自己来信,只不过是大雁没有把书信带给自己罢了,所以作者认为鸿雁传书的说法是“无凭”的。

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极度思念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