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合集下载

衬托手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

衬托手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

衬托手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衬托手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衬托手法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释: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本题的参考答案为:诗人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笔者依据现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多年来对学生在古诗词做题方面情况的了解,认为这个题目学生想答得很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道题能力层级较高,考生能答出“衬托”手法的应该是凤毛麟角。

就着这个问题,笔者想从几个方面用宏观的角度对答案中的“衬托”法做一下厘清。

衬托作为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属于描写手法的一种,因而诗词鉴赏上对它的概念界定为“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这个概念中,要注意“描写”这个中心词,也就是说,衬托就是一种描写。

而且广义而言,衬托也就是烘托,本身包含着正衬和反衬两种方式,属于描写手法的一部分。

这里面又产生了一个二级概念,就是什么是描写,怎么判断一段话是描写,描写和叙述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因为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不作展开叙述,只提纲挈领地就描写和叙述提三点判断方法。

1.叙述的语言朴实简练,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只做简单准确的说明交代,而描写则语言鲜明形象生动,对人和事摹写刻画。

2.叙述不用修辞,而描写则广泛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

3.叙述的目的是推动情节发展,而描写的目的是增强形象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此,在使用衬托这种艺术手法时,必须首先弄清楚诗词的语言是叙述的'还是描写的。

只有作者在诗词文学中首先使用了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才可能会有衬托这种表现手法。

古典诗词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古典诗词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古典诗词中衬托手法的运用古典诗词中衬托手法的运用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叫衬托。

它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技巧之一,有正衬、反衬两种形式。

一、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

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

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

西湖边到处是绿毯似的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堤。

人们在大好春光中骑马游玩。

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时做了一些足以自慰的政绩,在处理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二、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

诗词中常用衰败、萧飒之景来烘托人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四年,友人去世、四川内乱,社会一片黑暗。

杜甫沿江东下,到达夔州。

为排遣郁闷,杜甫抱病登高,吟得此诗。

首联写了急风在高天中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不停哀号;深秋了,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一只鸟或许是因食物少或许是跟鸟群失散,在急风中不停地盘旋。

颔联写森林茫无边际,落叶在秋风中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奔流不息。

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廓秋景,衬托出作者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

这种愁苦像落叶、流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

三、用动态之景衬托闲适、旷达之情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诗人常常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浅谈古代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浅谈古代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浅谈古代诗词中的衬托手法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为了加强表达效果,突出艺术形象,往往使用衬托的手法。

我们在学习、鉴赏诗词时,就会发现这种手法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诗歌中,现将这些不同的形式列举并做以简单分析。

1.正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多么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2.反衬。

所谓反衬,就是运用某些意象从反面来衬托意境,并揭示主旨的一种技法。

古典诗词中的“反衬”常表现为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虚衬实等:如以动衬静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通过“花落”、“月出”,特别是“鸟鸣”这些动态景象,既反衬出春涧的幽静、迷人,又使春涧绝不枯寂而显出内蕴生机。

以动衬静,动静相映。

3.侧面衬托。

侧面衬托指写景时从与其看似无关的侧面景物入手,通过描写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如《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前两句是实写,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蜀道山峰的高峻、地势的险要。

下面两句似乎宕开一笔,写的是黄鹤和猿猱,其实正是通过这些飞禽走兽的“不得过”“愁攀援”使我们对蜀道高、险的特点有了更真切、深入的把握。

4.以乐景衬乐情。

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春风”、“春花”写出了迷人的春意,把诗人科举取胜的狂喜之情衬托得淋漓尽致元稹的《西归绝句》:“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诗中的“嫣红的桃花盛开,满眼春光”衬托出诗人奉召归京途中的激动、欣喜之情,这里运用了“以乐景衬乐情”的手法。

5.以乐景衬哀情。

诗词中为了突出人的痛苦、哀伤,有时也用令人愉悦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强化愁苦之情的目的,以欢悦之景写愁苦之情更加凸显人之愁苦。

诗词衬托举例 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诗词衬托举例 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诗词衬托举例诗词中的衬托手法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衬托举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词中的衬托手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声寂相衬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动静相衬。

它是指两种“动”的景或境况和“静”的景或境况相互衬托,目的上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景或境况。

其形式可分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其中以动衬静是诗人常用的手法。

衬托,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起到“烘云托月”作用的表现手法。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

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

诗词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这些:【渲染】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也经常能看到。

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哪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反衬法举个例子?哪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反衬法举个例子?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诗词衬托举例的感受诗词衬托举例,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

诗词衬托举例我们来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词衬托举例:孤山寺北贾亭西诗词衬托举例,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以衰衬兴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反衬是古诗常用的写作反法之一。

所谓反衬,就是运用某些意象从反面来衬托意境,并揭示主旨的一种技法。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烘托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1、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这三章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诗人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诗人写道: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2、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3、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其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古典诗词衬托手法辩证

古典诗词衬托手法辩证

古典诗词衬托手法辩证衬托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相似或对立的关系,用次要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

简言之,就是以宾衬主。

内容上可以以物衬物、以人衬人、以物衬人、以景衬情。

包括正衬、反衬和互衬。

一、正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近似关系来衬托主要事物。

1.以人衬人“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这里借六宫的嫔妃来衬托杨贵妃的美丽。

2.以物衬物“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句直接写天姥山的高峻,后两句用五岳和天台来衬托,从而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非凡。

3.以景衬情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利用与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观感情相类似的自然景物作陪衬,即“思与境谐”。

如“以哀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乐情”。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的月是一轮寒月,此景写出了寒江秋月之孤单、清冷,衬托了年长色衰、委身商人又遭离弃的琵琶女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情。

景是凄清彻骨、寒气逼人之景,情是“凄凄惨惨戚戚”之情。

(以哀衬哀)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时来时去的燕子也罢,相伴相随的鸥鸟也罢,都有一种乐群适性、逍遥自在的意趣,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满,其乐融融。

物情如此,人事的清幽更令人惬意。

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

村居乐事件件称心,家室团聚事事如意。

颔联对燕子、鸥鸟自由安然的物性的描写,都融入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以乐衬乐)二、反衬反衬,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来突出主要事物。

1.以动衬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王维在他的诗歌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古诗中 “衬托”手法

古诗中 “衬托”手法

古诗中的“衬托”手法摘要: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是难点与重点,其中概念名目繁多,容易混淆,给准确答题设置了障碍。

作者就古诗词中最常见的衬托手法进行了归纳概括,旨在细化复习,强化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一、情景关系1.以景衬情。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蜜意时,往往通过写景来衬托。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一一对应,人之常情。

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通过景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实现情景交融,最佳妙境在于“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如:绝句?摇?摇?摇?摇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以眼见之美景引发对家的回忆,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以景衬景。

诗歌离不开景物描写,同为写景,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

次要之景在行文中是用来衬托服务于主要之景的。

“万绿丛中一点红”,使用“绿”就是为了衬托“红”,突出“万绿丛中”的一点“红”。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诗人写景时用“星垂”衬“平野阔”,“月涌”衬“大江流”,使得写景雄浑扩大,“开襟旷远”。

这种以景衬景的写法使主要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活。

如:宿建德江?摇?摇?摇?摇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以情衬情。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摇?摇?摇?摇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此诗以水的自然流淌的无情反衬人的无比情思,同时又以自己被贬的苦闷写友人被贬之地的遥远和途中孤寂的担忧,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牵挂和别时的恋恋不舍,达到了以情衬情的艺术效果,不仅显示了情之真,而且流露了情之浓。

又如:壬戌清明作?摇?摇?摇?摇屈大均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浅谈古诗鉴赏中“衬托”与“烘托”表现手法

浅谈古诗鉴赏中“衬托”与“烘托”表现手法

知识文库 第10期160浅谈古诗鉴赏中“衬托”与“烘托”表现手法熊继文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概念艰涩难懂并且有交叉现象使得表现手法成为很多同学高考语文复习的难点。

基于此,掌握一些重要的鉴赏术语很有必要。

衬托、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两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弄不清它们之间的异同。

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对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

衬托又叫映衬,是为使所表现的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而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表现手法。

衬托的运用在古诗词乃至古诗文中都很常见,关于其作用,清代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批语中说道:“文有正衬,有反衬。

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

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

譬喻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

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

”衬托的具体形式相当广泛,包括动静相衬、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有声无声相衬等。

按照主体事物与陪衬事物间的关系可把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多么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乐哀相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和以哀景衬哀情都属于正衬。

反衬是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反的衬体作背景来突出主体。

比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虽然写的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但却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使整首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

动静、虚实、大小、明暗、抑扬、哀乐相衬中的乐景衬哀情和哀景衬乐情都属于反衬。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诗词中的衬托手法
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为了加强表达效果,突出艺术形象,往往使用衬托的手法。

我们在学习、鉴赏诗词时,就会发现这种手法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诗歌中,现将这些不同的形式列举并做以简单分析。

1.正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多么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2.反衬。

所谓反衬,就是运用某些意象从反面来衬托意境,并揭示主旨的一种技法。

古典诗词中的“反衬”常表现为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虚衬实等:如以动衬静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通过“花落”、“月出”,特别是“鸟鸣”这些动态景象,既反衬出春涧的幽静、迷人,又使春涧绝不枯寂而显出内蕴生机。

以动衬静,动静相映。

3.侧面衬托。

侧面衬托指写景时从与其看似无关的侧面景物入手,通过描写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如《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前两句是实写,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蜀道山峰的高峻、地势的险要。

下面两句似乎宕开一笔,写的是黄鹤和猿猱,其实正是通过这些飞禽走兽的“不得过”“愁攀援”使我们对蜀道高、险的特点有了更真切、深入的把握。

4.以乐景衬乐情。

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春风”、“春花”写出了迷人的春意,把诗人科举取胜的狂喜之情衬托得淋漓尽致元稹的《西归绝句》:“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诗中的“嫣红的桃花盛开,满眼春光”衬托出诗人奉召归京途中的激动、欣喜之情,这里运用了“以乐景衬乐情”的手法。

5.以乐景衬哀情。

诗词中为了突出人的痛苦、哀伤,有时也用令人愉悦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强化愁苦之情的目的,以欢悦之景写愁苦之情更加凸显人之愁苦。

我们来看李煜的《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所作。

字面上写了昔日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春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

作者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过去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热闹、繁华,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

6.以哀景衬乐情。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的景色,
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7.以哀景衬哀情。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残阳”没有生机的意象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思乡怀人的愁思。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中对秋景的描绘充满无尽的悲凉之意,正是这秋景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成为“以哀景衬哀情”的典范之作。

8.用动作衬托人物的心理。

我们来看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寓情于事,借日常生活中寄家书时的行动细节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书信写好放入信封封好似乎已经将要说的话说尽了,但当捎信人就要上路时,主人公却生怕信里漏掉什么重要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作者没有直接叙述浓重的乡思,而是通过“封”后又“开”这一动作传达了这一思想。

9.动静相衬。

动静相衬是指“动”的景或境况和“静”的景或境况相互衬托,目的上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景或境况。

动静相衬形式可分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其中以动衬静是诗人常用的手法。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通过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突出青山、春涧的“静”。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中的“凉月、柳湾、山色、桃花、溪水”构成了一幅优美恬静的静态画面。

末句的“半夜鲤鱼来上滩”,生动活泼,富有动感,与前三句渲染的静相互映衬。

10.明暗相衬。

明暗相衬它是指有明暗之分的两种色彩相互衬托,目的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色彩。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第三四句写色彩,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当光亮照在青苔上,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幽暗形成强烈的对照。

这里以光亮反衬幽暗,更突出了森林的幽暗,这是颜色方面的明暗相衬。

总之,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而在古典诗歌中,衬托又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必须认识和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