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论语_的文体意义

合集下载

论语派散文特点

论语派散文特点

论语派散文特点【篇一:论语派散文特点】维普资讯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总第62期)JOURNAIOFZHANGZIOUTtEACHERSCOLGELE(hlspy&ScaSine)PiohooilcecsN02o64oGenlN02neI.6论语派散文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沈艺虹(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330)600(摘要〕论语派是固林语堂等创办《论语》杂志而得名的文学流派,论语派通过提倡小品文笔调来进一步推进文学改革,主张以一种轻松闲散、清新自然的文体采立言立志,因此,在其题材选择、内容表现上有着迥异于主流的话语。

论语派以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为内容,以平易近情的谈话风为格调,消解“ 栽道” 文学的宏大叙事,打破封建传统理性对人感性生命的重重压制,以“ 自己的话”追求文学的自我表现,追求个说性的真与诚为目标。

而身边琐事和个人情感的抒写为小品文的繁荣赢得了广阔的空间。

他们对闭适性散文的戋学原则、思维方式的建构,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派散文;理论建构;创作中图分类号:〔0文献标识码:A266文章编号:104820)47—O04—6X(060-l5论语派是因林语堂等创办《论语》杂志而得名的文学流派。

论语派以林语堂为主要代表,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个刊物,以编辑陶亢德、徐讦为中坚,以经常撰稿而倾向相似的章克标、邵洵美、全增嘏等人组成,老向、姚颖等时常为论语派刊物撰文。

论语派以“ 倡幽默为提目,而杂以谐谑”,后又提倡小品文,主张“ 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论语派通过提倡小标以品文笔调来进一步推进文学改革,主张以一种轻松闲散、清新自然的文体来立言立志,他们对闲适性散文的美学原则、思维方式的建构,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但论语派的理论主张在当时曾受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阵营的猛烈攻击,使论语派的文学主张长期受到质疑。

因此,在文学日益回归自身,文学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论语派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观点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观点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观点(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论语》的“慎言”意识及其文体意义

《论语》的“慎言”意识及其文体意义
phy;g nte a ulur e lm n c t e
“ 言” 孔 子 言说 的重 要 原 则 , 现 了 孔 子 慎 是 体 的言语 观 和价值 观 。《 论语 》 慎 言” 的“ 意识在 很 大 程 度上 决定 着《 论语 》 的话 语 方式 , 直接 影 响了《 论 语》 的文 本 形态 , 并对 后世 文 体的发 展产 生 了重要
c lu a h l s p y a d g n l ma u t r l r d to s C u i u a i g d c d d t e m o e o i c u s u t r lp i o h n e te n c lu a a ii n 。 a t s s y n e i e h d fd s o r e o t o
[ 中图分类号] 2 2 210 . B 2. ; 6 2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
] o 2 8 8 2 1 )4 0 9— 5 i o —3 2 (0 1 0 —0 5 0
On teAw rn s f a igC uiul h aet fC n u is h a e eso yn a t syi te S o n An lcso o f cu
h ng e f c n t t e l t l i fe to hes yl a e y,a o l d t o m a pe iia i n o nce t l n he a i n i- nd m dee he f r ls cfc to fa ints y e a d t nce tlt
密切 相 关 。“ 言 ” 识 决 定 着 《 语 》 言 说 方 式 , 现 在 文 体 形 式 上 必 然有 其独 特 性 , 对 后 世 文 体 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慎 意 论 的 体 并 它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论语》思想(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论语》思想(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论语》思想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论语》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准确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墨子·所染》)二人都强调后天习染和外在环境对人的作用。

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则注重先天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子罕》有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是孔子对自身修行的四点高标准、严要求。

针对这一则,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指出,什么是“我”,是最大的问题,此处的“我”应是“不自以为是”,包括不自以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己与周围人的观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论语》心得感悟精选9篇

读《论语》心得感悟精选9篇

读《论语》心得感悟精选9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见、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化原则等。

下面是白话文的我为您带来的读《论语》心得感悟精选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共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挚友。

篇一:读论语的心得感悟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当我朗诵起《论语》时,都会感叹古人的才智。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经验过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书法、皮影、戏剧等,数不胜数。

《论语》是众多父母要求孩子阅读的书籍,可见《论语》多么受重视。

当然,我的妈妈也不例外。

三年级时,妈妈不辞辛苦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读《论语》,每天读,一天读六小时。

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但我却慢慢喜爱上了《论语》,因为它能使我感觉到古人的才智。

一句句论语,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知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不能和小人一样”;一句句论语,是孔子总结出来的学习道理,他告知我们“学了的学问要巩固复习,这样也可以当老师了”;一句句论语,是孔子让我们明白做人要有礼貌的道理,“礼仪要能够斟酌损益最珍贵”……《论语》可以读得抑扬顿挫,也可以读得绘声绘色,总之,读《论语》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爱“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敞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没有品德的人,却每日苦恼缠身。

它告知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莫非有人想做每日苦恼缠身的人吗?不会有的。

这也使我想起曾经验过的一件事。

一个中午,我们班邱同学当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拧开杯盖。

只见他将水倒进杯盖里,不知怎么就洒在了我的练习本上,湿了一大片。

我一下子怒了,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不当心,毛手毛脚的。

”等会儿练字时,墨水写到上面就会染开,根本看不清字迹,老师评等级时就会差一等。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八、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阅读后三章,这几章把“时光”“志向”“学习”与“仁”结合在一起。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表达观点及理由。 示例: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它不会由任何人的意志而加快或减慢,珍 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善待你。我们应该确立自己的志向,虚心坚持, 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2.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为所欲为 乐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 3.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品读课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看法。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 在启发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 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 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 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如知而为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 因此愤慨,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 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论语〉十二章》,下 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 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先秦“家语”文献的编纂、分类及文体意义

先秦“家语”文献的编纂、分类及文体意义

言行 两 录 与 言 事 相 兼 是 两 种 不 同 的 编 纂 方
式, 它们对于语类文体所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 的,
对此 笔者 在其 他 地 方 已有 论 述 。值 得 注 意 的是 ,
这一文献编纂活动的主要 目的是凸显贤士大夫或 大师 巨子 言行本 身 的意义 , 而实 现 “ 言 ” 至 从 立 乃 学派传承的愿望。所 以, 吕思勉 的分类 是在 “ 家 语” 文献 内部所做 的划 分 , 际 上 相 当 于大 夫 “ 实 家 语” 和诸子 “ 家语” 两类 。因此 , 从编纂单位 的角
些 文献 记 载 的是 大 臣 与 周 天 子 或 诸 侯 之 间 的对
《 国语》 类也。亦不惟《 论语》 诸子 书中, , 有记大 师巨子之言行者 , 论语》 皆《 类也”1 j 。据此, 先秦
语类文献可分为“ 记贤士大夫之言行” 记大师 与“ 巨子之言行” 两类。这是依据言论所 出 自的人物
于相同资料可以采取 不同的编纂方式 , 而这种不 同的编纂方式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到文献的性质 。 无论是 以王朝 还 是 国别 作 为编 纂 的 对象 , 尚 《 书》 《 、 国语》 等关 注的 中心并非贤士大夫言行本
身, 而主要 是借 助 这 些 言行 去 思 索 王 朝 或 王 国 的
言 、 分 立 到 言 、 相 兼 的转 化 , 史 通 ・载 事 事 《 言》 : 云 古者言为《 尚书》 事为《 , 春秋》 左右二 , 史 , 尸其职 。 盖桓 、 分 文作 霸 , 纠合 同盟 , 秋 春 之时 , 事之 大者也 , 尚书》 纪。秦师败 而《 缺 绩, 缪公诫誓 , 尚书》 中, 《 之 言之 大者也, 而
话, 这些对话有的是周天子或诸侯遇到一些重大 问题时咨询大臣或士人 , 有的则是大臣或士人对 他们的规谏与劝说。这些文献是以王朝或侯国作

论语前四则

论语前四则

论语前四则
摘要:
一、《论语》简介
二、前四则内容概述
三、学习《论语》的意义
正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前四则主要包括了《学而》、《为政》、《八佾舞》和《里仁》四篇。

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温故而知新。

此外,孔子还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为政》篇主要讲述了为政之道。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德、才、学、识四方面的素质,并且要善于用人。

在治理国家时,要重视民生、教化、法治等方面,实现国家富强。

《八佾舞》篇讲述了礼乐制度。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乐是礼的延伸。

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下,人们能够和谐相处,社会能够安定繁荣。

《里仁》篇强调了仁爱之道。

孔子认为,仁是人类道德的至高境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一个人要做到仁,就要诚实、友爱、谦虚、克己等。

学习《论语》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要树立
正确的道德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我们要重视个人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 ·艺文志》在说到《论语》的编纂过程时 说 “:《论语》者 ,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 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 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孔子的 教学活动 ,应该以《诗》《、礼》《、春秋》为主 ,而《论 语》所载的则是孔子指点学生的话 ,由于这些语言 的现实性 、针对性更明显 ,更能直接反映孔子的思 想 。因此 ,在此后的学术传统中《, 论语》甚至超过 了六经的地位 ,成为儒家的圣经 。但如果从著述 的角度来看《, 论语》现存二十章头绪散乱 ,每一章 内部以语句为单位 ,语句之间缺乏逻辑关联 。这 是由于弟子们“各有所记”的随时随地性所造成
关键词 :《论语》; 语录体 ; 巫史文化 ; 启示性
孔子是史官文化到诸子文化的中间环节《, 论 语》也因之而承继了史官文化的要素和精神 ,是在 史官文化氛围中诞生的诸子著作的先驱 。《汉 书 ·艺文志》将《论语》列入“六艺略”中 ,后世学者 遂以为经书 。蒋伯潜认为 “: 孔子为诸子之开祖 ; 私家之著述 ,始于弟子后学记纂孔子言行之论语 ; 与其以《论语》为六艺之附庸 ,不如以《论语》为诸 子之冠冕云云 。”①那么 《, 论语》的语录体制是如 何形成的 ,又具有何种特点呢 ? 这要回到史官文 化背景上 ,才能有更准确的理解 。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的 。“论语”二字的含义 ,依《汉书 ·艺文志》,则 “语”乃孔子之“语”,而“论”为“辑而论纂”之意 ,未 说出这种文体的来源 。
“论语”其实来自史官文献中的“语”。徐中舒 认为“语”是瞽矇传诵的历史 ,到春秋末期经笔录 后“成为一种新兴的书体”。因此 “, 记录孔子遗言 就被称为《论 语 》, 记 录 古 代 传 说 就 称 为《说 苑 》。 后来禅宗和理学有语录 ,小说有话本 ,皆以记录 ‘语’‘话’得名”。①“语”作为一种载录类别 ,有着 悠久的历史 。《尚书》是古代最早的记言文献《, 尚 书》中的“言”实际上是仪式背景下的训诰命誓之 “辞”,在文化功能上与甲骨卜辞中的“命辞”相差 不大 ,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言”。但“辞”“、书”等却 启发了西周 、春秋史官对言语的载录 ,于是出现了 各种“志”,如“史佚之志”“、古志”等 。“志”往往是 西周史官语录 ,那是由史官地位的神圣性决定的 。 春秋时期仿照志 ,又出现专门载录“嘉言善语”的 “语”,如《国语》《、事语》等 。而“语”则主要是“君 子”的言论 。申叔时在论太子的教育时说 “: 教之 语 ,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 ,用明德于民也 ;教之 故志 ,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 。”《( 国语 ·楚语上》) 相 对于“辞”及《春秋》等文献来说 “, 志”和“语”的世 俗成分较明显 ,其地位应在《春秋》等史官正式文 献之下 ,但仍然具有某种现实权威性 ,是面向现实 的巫史文献 。孔子以史为师 ,以史籍为教 ,又以道 统自任 ,他的学生也应该非常熟悉这些文献 。所 以 ,以“语”体的形式载录孔子的语言 ,其文化动机 也就是认为孔子属于古史官 、君子统系 ,是巫史文 化中人 。何晏《论语集解》引“汉中垒校尉刘向言 : 鲁《论语》二十篇 ,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所谓 “善言”即“嘉言善语”,可见刘向认为《论语》之编 纂与《国语》并无什么区别 。《论语》编成之后 ,也 就成了儒家后学传授孔子学术 、延续师道的教 材 , ②从而与《诗》《、书》《、春秋》等经书并列 。
学者们常用“哲学的突破”或“轴心时代”来谈 论理性时代的来临 ,并以孔子为中国的代表人物 , 而与孔子对举的西方哲学家是巴门尼德 、赫拉克 利特和柏拉图 。① 这些西方先贤们怀着对本体论 的浓厚兴趣 ,孜孜追求一种普遍性的概念 ,努力构 建起绝对真理的模式 。但我们在《论语》中却完全 看不到孔子的这种理论兴趣 。虽然经过一代代学 者的阐发 ,今天我们已经能利用《论语》构建一个 完整的儒家意识形态体系 ,但在当时孔子师生并 没有这样的理论自觉 。《论语》只是一些零碎的谈 话记录 ,更为重要的是 ,孔子似乎总是刻意避开观 念性的推理和描述 。如法国学者弗朗索瓦 ·于连 所说 “: 这种谈话并不 (无) 意于构建一种‘科学’, 甚至也不想构建一种道德 。从理论角度看 ,这种 谈话什么也不构建 ;从神秘角度看 ,它也不揭示任 何东西 。”②即使被后人认为最具有抽象意义的 “仁”,在《论语》中也并没有一个明确定义 。针对 四位学生关于“仁”的请教 ,孔子却有着不同的回 答 “: 克己复礼为仁”“; 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 祭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 30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过常宝 :《论语》的文体意义
文体的标志 ,是“王若曰”“、君子曰”传统在新的形 式下的延续 。

孔子是史官文化转变为诸子学术的关键性人 物 。孔子虽然以整理 、传播“六经”为自己的毕生 事业 ,并自称“述而不作”,但形成于春秋时期的 “太上 有 立 德 , 其 次 有 立 功 , 其 次 有 立 言”《( 左
传 ·襄公二十四年》) 的不朽观念又不能不让孔子 心动 。设学课徒固然是立言之事 ,但能见之载籍 却是每一个“君子”的梦想 。所以孔子感慨道 “: 君 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论语 ·卫灵公》) 而帮助 孔子完成这一心愿的是弟子们所编纂的《论语》。
① 徐中舒《:〈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 历史教学》1962 年第 11 期 。 ② 我们在《论语》中发现一些文字与孔子无干 ,如《季氏》后一章云 “: 邦君之妻 ,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
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微子》中“大师挚适齐 ,亚饭干适楚 ,三饭缭适蔡 , 四饭缺适秦 ,鼓方叔入于河 ,播武入于汉 ,少师阳 、击磬襄入于海”等三章 《, 尧曰》开头一章等 ,这些文字大约是教学时 用得着的材料 ,无意中被编入此书的 。 ③ 于省吾《:〈王若曰〉释义》《, 中国语文》1966 年第 2 期 。 ④ 张君《:〈国语〉成编新证》《, 河北学刊》1991 年第 2 期 。 ⑤ 杨宽《: 战国史》,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第 465 —466 页 。
“仁者 ,其言也 ”;“爱人”(以上见《论语 ·颜渊》) 。 在其他场合 ,孔子也还谈到“巧言令色 ,鲜矣仁” 《( 论语 ·学而》) “;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论 语 ·雍也》) “;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 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 ; “刚 、毅 、木 、讷近仁”《( 论语 ·子路》) ,等等 。从这 些杂乱的表述中 ,我们看到 ,孔子关心的不是“仁” 作为一个可定义的认知概念或准则 ,他所关心的 是“仁”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方式 ,而且孔子也无 意于穷尽或类推这些行为方式 。也就是说 ,孔子 希望学生从某一种行为体验出发 ,通过切身的感 受 ,而达到作为“仁”的境界 。所以颜回这样感叹 道 “: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 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 ,如有所 立卓尔 ,虽欲从之 ,未由也已 。”《( 论语 ·子罕》) 也 就是说孔子之教 ,不具有真理的认知性质 ,只能通 过体验本身来捕捉“所立卓尔”的人生境界 。在孔 子看来 ,那些专注于语词本身的语言是一种“巧 言”,它由于渐渐远离事实 ,也就远离了“仁”。因 为专注于语词或概念的真理性推理 ,将会使人获 得一种智慧的快乐 ,而智慧的快乐不是道德的快 乐 。所以 ,孔子对言语的要求仅是“辞达而已”,并 一再提醒人要“讷于言”“、慎于言”,自觉地抵制语 言自身的诱惑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 ,在孔子的 教学活动或对话中 ,是没有讨论的 ,学生应该接 受 、涵咏孔子的每一句话 。它的意义不在于语言 本身 ,而在于孔子当下的态度 ,在于事实的呈现程 度 。也就是说 ,孔子的谈话不是一种趋向真理的 论证和辩论 ,而是针对某一个特殊行为的肯定或 纠正 。这一思维方式与史官传统有关 。《春秋》的 价值标准是“礼”。而“礼”源于宗教仪式和宗教禁 忌 ,是非理性的 。虽然“礼”是一个至上的价值标 准 ,但它也是一个非定义的存在 ,由宗教精神和长 期的行为习惯所固定 。因此 “, 礼”也是非真理性 的 ,有着实践性特征 ,它永远追随着事实本身 ,并 通过事实本身显示出它的意义来 。在史官那里 , 并不存在一种以概念形式呈现出的 、超越事实本
此外 ,孔子教学以阐发史官文献 、指示大义为 主《, 论语》的出发点亦在于此 ,也是对各种史官文 献的总结和提示 ,所以孟子屡以“孔传”称《论语》。 “传”的意思就是对经典文献的传播解释 ,也就是 说孟子是将《论语》纳入史官文献统系之中的 。

史官的载录从其源头来说 ,是一种神人中介 行为 ,是一种取信于神或者是恭候天命审判的行 为 ,因此 ,史官无须也无权在载录中进行解释 、评 判 。春秋时代史官的主观意识逐渐发展 ,并希望 利用神圣的撰史行为来裁判社会 ,但其正式载录 工作仍然要受制于旧有的规则 。因此《, 春秋》通 过某些特定的“书法”,通过“微言”的方式表达“大 义”。而这一话语构建模式 ,对《论语》的陈述方式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① 蒋伯潜《: 诸子通考》,台北 :正中书局 ,1985 年 ,第 277 页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 2005 年度项目“先秦散文文体源流研究”(05J A750 ,11244002) 。 作者简介 : 过常宝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北京 100875) 。
· 29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07 年第 6 期 (第 22 卷)2007 (Vol. 22)
《论语》的文体意义
过常宝
摘 要 :《论语》的文体源自史官文献中以“王若曰”“、君子曰”为标志的“语”体 。以“语”体和“子曰”的形式 载录孔子的言论 ,是为了实现孔子的“立言”理想 ,并将他归入史官 、君子这一文化传统 。《论语》继承了《春秋》 “微言大义”的话语构建模式 ,它不具有真理认知的特征 ,而是通过指示性的陈述 ,将事实置于各种实际关系之 中 ,从而表达出对事实的态度 ,也因而显示出个别性 、即时性的特点 。此外《, 论语》还继承了史官“述而不作 ,信 而好古”的经典阐释方式 ,即通过“辞达”缩小自己与神圣文本之间的界限 ,让意义自我显示出来 。《论语》总是通 过鼓励学生接近真理 ,并指示路径 ,但却从不直接表白最终真理 。因此《, 论语》的结论具有相对性 、主观性特点 。 指示性源自宗教叙事的启示性 ,其之所以能成立 ,在于孔子承继了古代瞽史的话语方式 ,并被认为是一种“卡里 斯马”式的准宗教领袖 。《论语》之后 ,墨子 、孟子等学者往往自觉编写这种语录体著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