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含海岸地貌)

合集下载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姓名:赵洋旅地学院10级2班学号:10112192011年9月3日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习区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实习区范围:秦皇岛石门寨地区。

地理位置: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

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柳江盆地为我们在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的主要区域。

它位于秦皇岛市北,其中心距秦皇岛市28公里,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区内有纵惯南北的的公路及地方窄轨铁路与秦皇岛市区相通。

交通极为方便。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交通概况:石门寨镇为新兴城镇,街区比较齐整,有一条南北向街道约2公里。

铁路一条:为秦石线单轨,有鸡冠山站、傅水寨站、石门寨站、上庄坨站、石岭站等五处火车站。

公路一条:沿铁路线,经杜庄、石门寨、上庄坨、石岭、向北义院口延伸,长约20公里,沥青路面,铺面宽6米,路宽8米;桥十座。

简易公路二条:石岭至黄土营6公里,石岭至驻曹营3.3公里,路宽6米。

通讯线两条:一条由杜庄、石门寨、九门口、东架庄、辽省绥中县。

另一条鸡冠山火车站、石门寨、石河水库新建村。

第二节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2实习区水文特征:水系以河流、小型水库为主,也有井、地下河、贮水池、泉等。

该区有两大河流水系:大石河水系、汤河支流水系。

汤河二个支流在分水岭西南部、流域面积很小。

一支自柳观峪进入区内,经山羊寨、上平山、鸡冠山、山口子向南流去,区内全长约13公里。

另支沿铁路东侧,自徐庄、小部落、赵庄、杜庄向南与上支流汇合,河两岸分布许多贮水池。

在下平南近500米处有一露天泉。

大石河水系在分水岭的北部,大石河流经石门寨的广大地区,它由多个支流汇合而成的树枝水系,它发源于辽宁省绥中县大横岭,最终在田家洼注入渤海。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地貌长途野外实习报告一、前言实习时间:2011.8.15—8.25,历时十天实习地点:河北省秦皇岛石门寨柳江盆地实习目的:为了更好的掌握地质地貌这一课程,通过实践亲自体验与感受书本中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便于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提高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本领,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实习任务:熟悉秦皇岛的地层、地貌、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水系、岩石以及矿产等等。

系统的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

1.矿物和岩石(矿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2.地质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和野外岩石产状的测定。

3.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4.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

5.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主要踏勘路线及观测内容(1)上庄坨——傍水崖——周吴庄垭口:构造、岩浆岩、地层接触关系、河谷地貌(2)沙锅店——潮水峪:岩浆岩、构造、岩溶地貌(3)石门寨——亮甲山:地层、构造、碎屑岩、岩浆岩体(4)长寿山——山海关——老龙头:一些地质现象.河口地貌、海洋地质作用、自然基础与人文景观的关系(5)北戴河:海岸带海洋地质作用、海岸地貌实习队的组成:2位老师34个学生共五组(第五组六人,其他组七人)每组有一个组长和一个副组长实习的方法:在老师的带领下按照每天规定的路线步行去各个实习点实习,并带笔记本笔记以及带回样本。

一般是在早晨七点出发,下午一点左右回到实习基地,下午有时候会出去实习。

实习取得的成果:学会罗盘的使用以及辨别各种岩石、地貌、矿产,还有通过岩石识别地层,认识了各种构造和岩浆作用等等。

二、实习区概况1.(1)实习区的范围地质实习基地的主体位于秦皇岛市北部的柳江盆地,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带的东端,行政上属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驻地位于秦皇岛市北23km上庄坨村秦皇岛煤炭工业管理干部学校旧校区,紧邻秦皇岛市北山电厂。

区内有水泥公路及地方铁路与秦皇岛相通,向北去青龙县的高等级水泥公路从本区经过,交通极为方便。

(参考)#秦皇岛实习报告

(参考)#秦皇岛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论(一) 实习区范围位置图1-1秦皇岛隶属河北省,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

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

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俯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全区处在环渤海经济地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柳江盆地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

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70m左右。

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 0~300m之间,山峰多在400m以上;东部山区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

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本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戴河和洋河等,均系入海河流,都是明显的季节性河流。

我们重点实习的是大石河。

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黄前山附近,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后在山海关西侧老龙头注入渤海。

但由于大石河附近的采石场,等一些不法分子对河流的开采,河中沙石大量流失,大部地区有河流漩涡,加之附近工厂的污水排放,河水有污染迹象。

(二)交通经济状况秦皇岛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迅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和避暑胜地,旅游业十分发达。

处于环渤海经济地带,耀华玻璃、山海关桥梁厂,新兴的工业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是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已探明的矿种有煤、萤石、硫铁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等九种,未探明的矿产有铁、金、银、铜、铅、锌、石英、重晶石及非金属建材等。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实习地点与时间本次地质地貌实习地点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实习时间为2021年6月10日至2021年6月20日。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秦皇岛市的多个地质地貌景点,如柳江盆地、老龙头、北戴河等。

二、实习目的与任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秦皇岛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地貌现象相结合,提高我们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实习任务包括:学习地质地貌的基本知识,掌握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方法;了解秦皇岛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貌特征等地质地貌信息;培养我们野外工作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第一站:柳江盆地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间盆地。

实习第一天,我们来到了柳江盆地,观察了盆地的地层、构造和地貌特征。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到柳江盆地内的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盆地边缘发育有断裂构造,盆地内部地貌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 实习第二站:老龙头老龙头位于秦皇岛市东部,是著名的海岸地貌景观。

实习第二天,我们来到了老龙头,参观了著名的海岸地貌景观。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到老龙头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地貌特征。

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岩石的颜色、粒度和结构等特征来判断岩石的类型,还了解了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

3. 实习第三站:北戴河北戴河位于秦皇岛市西部,是一个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

实习第三天,我们来到了北戴河,参观了海滨地貌和河流地貌景观。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了北戴河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地貌特征。

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地貌特征来判断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秦皇岛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方法,提高了我们在野外识别和分析地质地貌现象的能力。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岩石和地貌特征来判断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本次实习主要围绕着秦皇岛地区的地质地貌展开,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查阅,对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和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一、地质背景秦皇岛地处于华北板块向东转折的地处,北部毗邻渤海,南部毗邻燕山山脉。

该地区构造运动活跃,受到了古近纪以来多次的造山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岩石组合。

秦皇岛地区主要地层为白垩纪。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以中央隆起为主,北部地区以地面形成为主,南部地区则主要以断陷为主,东部地区则是复杂的叠加构造。

岩石主要有沉积岩和火山岩等,其中以煤、铁、石灰岩、页岩、粘土等矿产资源为主,成为了该地区的经济支柱。

二、地貌特征秦皇岛地区地貌类型多样,以平原、山区和海岸带为主,具有丰富的地貌景观和资源。

其中,东南部的燕山山脉是秦皇岛地区的主要地貌特征,海岸带则是该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拥有着辽阔的渤海海域和独特的海岸风光。

另外,该地区还具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如恐龙遗址和化石等,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同时,该地区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所在地,森林覆盖率较高,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三、资源状况秦皇岛地区的资源状况良好,主要以煤、铁、石灰石、页岩、粘土等为主。

其中,煤炭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拥有着广阔的煤田和存储量,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同时,该地区的铁矿、石灰石和石油天然气等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除此之外,秦皇岛地区的渤海海域也是重要的海洋资源区之一,渔业资源和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等也十分丰富。

海洋生物多样性高,海洋资源的利用和研究也是重要发展领域之一。

综上所述,秦皇岛地区的地质地貌和资源状况非常丰富。

在未来的发展中,秦皇岛将继续加强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及背景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部,地处渤海之滨,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多样。

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通过此次野外地质实习,旨在了解秦皇岛地区的地质特点、地貌演化过程、矿产资源情况等方面的情况,提高我们在实践中的地质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地质构造实习我们首先进行了秦皇岛地区的地质构造实习。

我们走访了秦皇岛地区的多个地质剖面,观察了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特征。

通过观察实践,我们了解到秦皇岛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缘,这里的地质构造活动相对较强烈。

同时,通过观察断层和褶皱的延伸方向和形态,我们推测出了地壳的应力状况和地壳运动的方向。

2. 地貌演化实习在地质构造实习之后,我们进行了秦皇岛地区的地貌演化实习。

我们参观了秦皇岛的海岸线、河流等地貌特征,并根据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分析了秦皇岛地区的地貌演化过程。

我们了解到,秦皇岛地区受到了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地貌特征。

海岸线的形成是由于海平面上升、地壳抬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矿产资源实习我们还进行了秦皇岛地区矿产资源的实地考察。

我们参观了秦皇岛地区的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开采现场,并学习了相关的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技术。

秦皇岛地区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资源的开采对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在实地考察中也了解到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三、实习成果和收获通过此次野外地质实习,我们对秦皇岛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地貌演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我们的地质观察和分析能力。

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理论和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并了解到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与地质学相关的专业同学进行了交流和合作,增进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实习总结通过此次野外地质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秦皇岛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演化和矿产资源情况。

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在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地质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秦皇岛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分数:秦皇岛地区地质实习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时间:第一章前言1.1实习的时间 2011年 7月 7日— 2011年 7月 17日1.2 实习的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北山实习基地1.3 实习的目的为了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巩固基础知识学习掌握野外工作方法;使学生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有亲身体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的精神。

让我们以地质工作者的身份认识大自然;体验地质工作特点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 增加工作兴趣。

1.4 实习的主要任务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需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地质工作技能。

1 矿物和岩石(矿石的肉眼鉴定和描述;2 地质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和野外岩层产状的测定;3 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现象的识别;4 实测地层剖面法的工作方法;5 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6 野外地质素描的练习;7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其描述;8 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

1.5实习的方法每天由老师带队,带领我班 30名同学,沿着《秦皇岛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上的 8条线路,边走边讲解,同学们通过画图,记录笔记,照相等方法了解秦皇岛石门寨柳江盆地的地形地貌以及掌握如何获得野外地质考察的第一手资料。

1.6队的组成我校分为两队, 由一名老师带领我班成员以及大二部分同学组成一支分队1.7工作量及取得的成果1、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

2、初步掌握工作区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及其特征与区别标志,尤其是沉积岩与岩浆岩的野外判别。

3、沿大石河观察外动力地质作用,重点是河流和海洋的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通过观察分析,逐步确立海陆变迁﹑地壳演化及将今论古的基本概念和地质思维的独特方法。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doc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doc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doc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摘要:本次实习活动在秦皇岛进行,旨在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与形成机制。

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实习,我们对秦皇岛的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过程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本报告从海岸地貌、山地地貌以及平原地貌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描述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地质演化过程,以期为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与参考。

一、引言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部沿海,处于渤海湾东南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该地区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因此对该地的地质地貌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意义。

本次实习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实习,对秦皇岛的地质地貌特征与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二、海岸地貌秦皇岛的海岸地貌主要分为海滩、海蚀崖和海堤三种类型。

海滩是由海浪和洋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平缓沙质地带,具有丰富的各种沉积物。

海蚀崖则是由于海浪的冲击和潮汐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悬崖,常常呈现出壮观的景象。

海堤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海岸保护构造,对于维护海岸线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三、山地地貌秦皇岛的山地地貌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包括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

太行山脉北段为断裂岩性山脉,主要由片麻岩、石英岩和片岩组成。

燕山山脉则主要由变质岩和火山岩构成,其中燕山脉南段的小秦岭是典型的活动构造带,地震活动频繁。

四、平原地貌秦皇岛的平原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是由河流和海洋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该地区的平原地貌特点明显,地势平缓,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主要的地貌类型有冲积平原、湖泊平原和海岸平原。

五、地质演化过程秦皇岛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主要阶段。

古生代时期,该地区经历了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了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

中生代时期,该地区处于陆陆碰撞的复杂构造环境下,进一步发育了断裂带和活动构造。

新生代时期,受到海洋沉积和河流冲积的影响,秦皇岛的平原地貌进一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专业:地理科学(非公费师范)姓名:年级:级学号: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习简介1.1.1实习时间 2014年5月25日-5月28日1.1.2实习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戴河1.1.3实习线路1.张岩子——东部落——潮水峪——上庄坨2.石门寨西门——瓦家山3.石门寨——蟠桃峪4.上庄坨——刘家房5.北戴河1.1.4实习目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独立工作能力,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技能。

使得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1.1.5实习内容1.熟练掌握基础罗盘、放大镜和GPS等野外地质调查仪器工具的使用方法;2.掌握在阅读、使用各种地形图、地质图件的基本技能;3.掌握地质地貌学矿物、岩石、构造、地层、内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等野外现象识别、观察的基本能力和岩石、古生物化石等标本采集的方法;4.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观察、描述,素描图、实测地质剖面图等基础图件绘制的基本方法;5.掌握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第二节地理概况1.2.1 位置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

市区长50 km,宽6 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1.2.2 地形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鸟瞰秦皇岛地区,地势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 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1.2.3 地质秦皇岛不仅是我国非常重要工业港口,也是世界大港,目前已发现的矿物品种有56种,开发利用的26种,青龙县黄金达万两.新兴的工业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是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已探明的矿种有煤、萤石、硫铁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等九种,未探明的矿产有铁、金、银、铜、铅、锌、石英、重晶石及非金属建材等。

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规模属于小型煤矿。

1.2.4 气候本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

春季多日照,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蒸发快,风速较大;夏季多阴雨,空气潮湿,气温高但少闷热;秋季时间短,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长,寒冷干燥多晴天。

年气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多寡变化显著。

1.2.5 水文实习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洋河和戴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都是明显的季节性河流,且处于华北最大暴雨中心地带。

其特点是流程短、流量小、含沙量高、水系分散、汛期洪水量大、暴涨暴落、非汛期河水干涸或断流。

境内各河均发源于燕山山区,其流向均为由北向南、由西北向东南流入渤海。

河流的补源以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约占全年径流量的80%左右。

1.2.6 植被、土壤柳江盆地为半干旱森林景观与干草原景观和半湿润夏绿林与森林草原景观的过渡带。

表现为旱生阔叶林-山地棕壤。

耕作土壤中有耕作熟化后的黄垆土和潮垆土。

目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自然植被是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灌草丛。

次生植被中,灌木以荆条、酸枣为主;曹本以黄背草、白羊草占优势。

枸树、臭椿、文冠果、栾树等为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的残留种。

土壤以褐土、棕壤褐土、潮土、盐土为主。

第二章地质第一节地层2.1.1新太古界主要为变质花岗岩。

变质花岗岩是变质侵入岩,含石英、钾长石,具斑状结构,结晶体大(侵入较慢,冷却慢,结晶时间长)。

岩石变质程度弱,具有明显的侵入岩特征,与围岩关系清楚。

其上部为石英砂岩,因为上部曾处于地表面,风化作用更强,破碎程度较大。

2.1.2上元古界青白口群长龙山组长龙山组主要分布于张岩子到东部落。

本组有两套海侵序列。

上层是由粗到细的海侵沉积构造,为紫红色细粒砂岩、粉砂岩、泥质页岩。

下部主要为海侵夹有海退沉积构造,为浅灰色厚层中粗粒硅质石英砂岩。

沉积岩中无侵入岩岩脉,故沉积岩是后来覆盖在侵入岩上的(侵入后地壳抬升,后又地壳下沉)。

景儿峪组景儿峪组的分布情况与长龙山组大致相同。

景儿峪组与其下伏的长龙山组整合接触,上部为紫红色页岩,中部为黄褐色石英砂岩,下部为浅灰色硅质石英砂岩,具一套海侵沉积构造。

2.1.3 寒武系府君山组与下伏的景儿峪组不整合接触,两者之间夹有角砾,缺失下寒武统、震旦系(构造抬升)。

主要岩石为豹皮状白云质灰岩,经过溶蚀作用产生了裂隙,粘土在其中堆积,所以其解理面上颜色发红(粘土颜色为红色)。

而粘土并非蚀余堆积产生,而是上部馒头组的鲜红色泥岩、页岩搬运下来的。

馒头组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主要为鲜红色泥岩、页岩,较软。

徐庄组泥质灰岩与粉砂岩混杂,有断层三角面,厚度不大,表明其沉积环境发生频繁变化。

张夏组有大竹叶状灰岩,是在海水动力强烈的条件下形成的。

张夏组是三级地层面,经过剥蚀作用形成。

下部为鲕状灰岩加黄绿色页岩,中部为叠层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和薄层鲕状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泥质条带灰岩、页岩。

崮山组有藻灰岩,其上的红色为藻类尸体的堆叠。

崮山组中还有竹叶状灰岩,对应为浅海环境。

从竹叶状灰岩到藻灰岩,表明了其曾经深度由浅到深。

凤山组具有一套海侵序列,上部为灰岩,表层有波痕构造,浅水形成,下部为泥质大竹叶状灰岩。

2.1.4 奥陶系冶里组有辉绿岩和闪长玢岩。

闪长玢岩岩层被侵入,侵入岩垂直于断层走向,。

亮甲山组在潮水峪至上庄坨地区,南北向闪长玢岩岩墙侵入使亮甲山组隐伏,马家沟组出露。

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四个裂缝和两个大拉张使得岩层不连续。

亮甲山组底部为灰岩,中间夹钙质页岩。

南、北两侧抬升页岩被风化侵蚀,中间发生断裂无抬升,导致中间陷落最北侧裂缝两侧同一高度岩层薄厚不同,发生错动。

马家沟组马家沟组标志岩石为白云质灰岩。

其风化面为灰黄色,新鲜面暗灰色。

2.1.5 石炭系本溪组本溪组与下伏的马家沟组之间不整合接触,缺失了志留系、泥盆系和奥陶系上统。

标志为铝土矿,底界为粉砂岩,最底部由于奥陶纪顶部灰岩风化经搬运而成为紫红色,有角砾,其上为粘土质。

有过瀉湖环境,岩层变薄,粘土质页岩含有淤泥质甚至黑色有机质。

太原组底部为砂岩,显著特征为因为三组相互交汇的解理而形成的球形风化。

顶部岩层有暗灰色,表征其曾经的瀉湖环境(还原环境),有有机和细粒物质沉积。

2.1.6 二叠系山西组因为石炭纪至二叠纪沼泽分布较广,植物尸体在地下沉积,所以含煤较多,而山西组中煤层中含化石,煤也由褐煤到烟煤再到无烟煤转化。

煤质非常细致,少量植物残体留下,有机质含量很少。

下石盒子组上层动力条件为流水沉积,黄色粗砂,中间掺杂小型砾石,砾石磨圆好,陆相沉积。

下层最下面为山西组的风化壳,有沉积间断,平行不整合。

下层岩石主要有砂岩夹砾,中粗砂胶结差,呈黄褐色。

下石盒子组顶层变细,为紫红色页岩。

上石盒子组主要为含砾杂砂岩,水动力环境相对集聚。

也是陆生环境。

石千峰组陆生环境,主要为含砾石石英砂岩,砾石有一定磨圆,表明流水流速较快。

砾石与石英胶结在一起。

2.1.7 侏罗系门头沟组分布于柳江盆地西翼,主要为砾质砂岩,岩石表面有由于风化砾石掉出留下的小坑。

有大范围洪积相,由于之前的沟谷沿断层发育形成。

蓝旗组主要岩石为鞍山岩,原本为青色,表面因风化变为黄色。

因为熔岩流堆积后很难看出成层状态,无层状结构。

第二节岩石2.2.1 岩浆岩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张岩子和蟠桃峪。

花岗岩为侵入岩,含石英、钾长石,具斑状结构,结晶体大。

张岩子地区花岗岩为肉红色混合岩化钾长花岗岩。

蟠桃峪处的花岗岩为响山花岗岩,广泛分布与盆地边缘。

闪长玢岩主要分布在长龙山组和府君山组。

浅层侵入岩,灰色、红色或黄色,风化物为土黄色,破碎大,颗粒粗,具隐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有时也有角闪石。

而在冶里组闪长玢岩侵入将辉绿岩切断,辉绿岩被挤压向闪长玢岩切断方向发生偏转。

鞍山岩主要在蓝旗组,青色,风化物为黄色,无层。

2.2.2 沉积岩灰岩分布在府君山组,长山组,张夏组。

有细而薄的泥质灰岩;豹皮状灰岩(40°08′18.2″N,119°38′55.6″E)由于缝隙中掺杂粘土,节理面上颜色发红;由于强烈的海水动力条件卷起石灰质和砾石形成的长条状或圆形的大竹叶状灰岩;波痕构造的由钙藻堆积形成的由藻体、藻体间的碎屑充填物及化学沉淀胶结物三种物质组成藻灰岩;风化面土黄色,新鲜面暗灰色,致密的白云质灰岩,在马家沟组(40°5′29.15″N,119°35′29.12″E,海拔131米)广泛分布。

页岩紫红色,抗风化能力弱,在长龙山组(40°08’17.8”N,119°39’2.71”E 海拔127.3m),亮甲山组之上有较多分布。

砂岩主要分布在长龙山组,太原组和下石盒子组。

长龙山组的石英砂岩中有海绿石,带有明显光泽,其沉积较晚,大约10亿年。

太原组砂岩为灰色,暗灰色,有3组相互交汇的解理,倾角24°,发生球状风化。

下石盒子组的砂岩为黄褐色,较粗,底部有洞,为风化作用所致。

上石盒子组中有含砾砂岩,由于相对聚集的水动力环境而形成。

2.2.3 变质岩变质花岗岩在张岩子一带(40°08’25.19”N,119°39’38.63”E)海拔143.4m有分布,为变质侵入岩,变质作用很弱,与围岩的侵入关系十分清楚,一般无片理,具体分布在青龙河以东,山海关隆起之上。

由白色的石英,长石,肉红色的钾长石组成,钾长石所占比例高达75%。

最有代表性的是绥中花岗岩,其无岩层层面。

在刘家房地区由于花岗岩的侵入导致周围的围岩发生了区域变质作用产生了变质岩。

第三节构造2.3.1 褶皱背斜、向斜整个柳江盆地是一个大的向斜,刘家房地区则处于柳江盆地的西翼,而刘家房附近区域则是一个背斜。

单面山在张岩子地区周围有单面山。

单面山的一边坡度缓且坡面与岩层层面平行,另一边坡面则较陡。

2.3.2 断层景儿峪组的闪长玢岩在断裂后侵入,断层发育成沟谷。

徐庄组的岩层上,水系沿断层面发育改造形成断层三角面,断层分为上下盘,下降盘为凤山组,上升盘为冶里组。

断层面表现为舒缓波状,有垂直擦痕。

石门寨西门的亮甲山组断层由于岩层薄厚不同发生错动产生裂隙,含有4条裂隙,中间发生断裂但无抬升所以未发生错位,北侧抬升发生错位,断层破碎带中有砾石、砂粒填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