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解读

合集下载

秦皇岛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一)前言实习地点:河北秦皇岛市石门寨地区柳江盆地实习时间:2010年7月10日——2010年7月19日实习目的: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获得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习任务:掌握本区的地层层序及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主要岩性特征、地层分界标志及接触关系,掌握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的识别标志和判定方法。

熟悉和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基本技能,学会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学会画地层刨面图。

实习方法: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观察各个实习路线中的各年代地层、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等。

实习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观察了鸡冠山教学路线、东部落-潮水峪教学路线、亮甲山-瓦家山教学路线、黑山窑教学路线、上庄坨-傍水崖教学路线、义院口教学路线、潮水峪教学路线、祖山教学路线的地层及构造特征。

实习评价:本次实习是我们进入大学以来的第一次地质实习,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顺利完成各个教学路线的学习,圆满完成本次实习任务,通过在野外徒步、爬山,深入自然当中,真切的观察到以往课本上学习过的地质构造现象、不同岩性的岩石以及各地质年代的地层特征,使我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实习工区概况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

市区长50 km,宽6 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

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秦皇岛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野外地质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地点:秦皇岛日期:xx年xx月xx日-xx年xx月xx日一、实习目的本次地质实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实习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地质学知识,提高实地调查和实验技能,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的理解,并掌握运用地质学知识进行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实习内容1.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根据导师的安排,我们组分别前往秦皇岛著名景区北戴河、海港公园等地进行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

在野外实地调查中,我们结合地质图、剖面图等工具,观察了岩石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收集了大量的岩石样品,并进行了标本的鉴定和描述。

2.矿产资源评价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我们对采集到的岩石样品进行了分析,通过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研究了岩石的成分和结构特征,并评价了岩石中存在的矿物资源潜力。

对于有潜力的矿产资源,我们还进行了现场的矿石采集和地质勘探工作,通过分析样品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和矿石层位分布情况,初步评估了矿产资源的价值。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地质学科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地质图上的信息和野外实际观察到的地质现象相结合,对不同种类的岩石进行测绘和记录。

在样品采集和矿产资源评价方面,我们学会了运用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进行分析,并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准确地评估岩石中的矿产资源潜力。

此外,实习还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互相协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了相互支持的工作氛围。

在实验室分析时,我们相互学习,互相交流经验,提高了团队的整体效能。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地质实习,我们深刻理解了地质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通过实地调查和样品分析,结合地质学理论,我们不仅增加了对地壳运动、岩石成因等方面的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此外,实习还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报告

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报告

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报告一、前言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美丽风光的海滨城市。

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位于市区东部,占地面积约 3 平方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实习基地之一。

作为一名地质专业的学生,我有幸来到这里进行为期两周的地质实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入了解了秦皇岛的地质特征,收获颇丰。

二、实习内容1. 地质地貌观测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拥有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包括海岸地貌、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观测,深入了解了各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2. 地层剖面观测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拥有多个地层剖面,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层。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对地层剖面的观测,了解了不同地层的岩石类型、化石组合和地质年代,加深了对地层学知识的理解。

3. 岩矿鉴定在实习基地,我们参观了岩矿标本室,观察了大量的岩矿标本,学习了岩矿鉴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岩矿鉴定实践,提高了自己的岩矿鉴定能力。

4. 实地考察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秦皇岛市区的若干地质景点,如北戴河鸽子窝公园、山海关长城等,了解了这些景点的地质背景和形成原因。

此外,我们还考察了秦皇岛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了解了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和防治措施。

三、实习收获1. 知识方面的收获通过实习,我深入了解了秦皇岛的地质特征,巩固了所学的基础地质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还学会了岩矿鉴定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技能方面的收获在实习过程中,我掌握了地质地貌观测、地层剖面观测、岩矿鉴定等基本技能。

这些技能对于我今后从事地质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3. 思维方面的收获实习使我认识到,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秦皇岛地质实习基地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地质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关键字:实习报告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是对我们在第一学期所学《普通地质》课程的综合考查。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学会了很多课外知识,也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这次实习的目的是让我们以地质工作者的身份第一次比较全面的认识大自然;从大自然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实巩固基础知识,学习掌握野外工作方法;体验地质工作特点,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实习任务是根据秦皇岛地区实际地质概况,集中进行具有代表性的路线地质观测。

主要完成一下任务:第一,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

第二,初步掌握工作区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及其特征与区别标志,尤其是沉积岩与岩浆岩的野外判别。

第三,沿大石河和山海关~北戴河观察外动力地质作用,重点是河流和海洋的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通过观察分析,逐步确立海陆变迁﹑地壳演化及将今论古的基本概念和地质思维的独特方法。

第四,观察区内向斜构造和主要断裂构造及其鉴别特征和依据,弄清柳江向斜、柳江盆地及柳江向斜盆地的内涵。

最后,熟练掌握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及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

内容是:矿物的肉眼鉴定方法和常见矿物的识别;自然界三大岩石的鉴定和常见岩石的识别;新老地层的踏勘和正常层序的建立;地质构造的观察和判别;化石的意义和作用;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的观察和成因探讨等。

地质罗盘的用途和使用方法;野外地质路线的选择和地质记录;基本地质图件的阅读;地质剖面素描图的绘制;地质摄影;标本的采集和编录;地质报告的编写等。

在业务方面有地质内容的观察﹑理解;具体问题的探讨﹑解答;总结工作的安排﹑变动;具体人物的协调﹑机动等。

在生活方面,衣食住行的选择﹑管理;实习时间和业余时间的调配;生活经验的摸索﹑积累等。

另外还有组织管理方面,实习准备、时间观念、集体荣誉、社会公德、安全教育等。

这次实习于2008年7月15日起截至7月23日,具体安排如下:7月16日:揣庄—288高地7月17日:潮水峪7月18日:山海关老龙头7月19日:鸡冠山7月20日:石门寨亮甲山7月21日:吴庄7月22日:北戴河鸽子窝、老虎石7月23日:就地放假秦皇岛实习地区自然地理概况:秦皇岛地处东北、华北交通要道,山、海相接,交通方便,气候宜人,降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400—1000mm,集中在7、8月份,平均气温在23﹒6℃。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第一章前言实习时间:2023年5月25日—5月31日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实习人员:齐齐哈尔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学生实习目的:1.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2.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3.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4.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和接触关系5.初步分析实习区矿产、地貌、水文地质等的一半轮廓实习要求:1.要听从老师的安排2.在实习过程中要认真做笔记3.在实习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日程安排:第一天,上庄托,花厂峪。

第二天,石门寨西门,瓦家山。

第三天,砂锅店,潮水峪。

第四天,北戴河实习区概况:实习地点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周围及海滨地带。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西隔缸山与嵑石山遥望,东越长城与辽宁绥中为邻。

市区划分为秦皇岛、山海关和滨海3个区。

其外围尚有抚宁、昌黎、卢龙和青龙4个市管县,所谓秦皇岛地区即包括上述3区4县。

秦皇岛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山海关区的“天下第一关”是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雄伟壮观,为山、海相接的隘口,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海滨区为疗养避暑胜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滨海沙滩最适宜海浴。

秦皇岛市为东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得交通咽喉,铁路和公路交通发达。

现在有京沈、京秦、大秦和青秦四条铁路。

公路除了京沈和津秦两条国道外,并有地方性沥青路多条。

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区之北的抚宁县境内,属石门寨乡管辖。

南起黑山窑村,北至义院口长城脚下,长约15km,东起张崖子村,西至伍庄,山羊寨一带,宽约12km。

盆地中心南距秦皇岛市23km,由秦皇岛市区开来的班车通往盆地内个村寨,青秦铁路纵贯盆地中部,交通较为便利。

在柳江盆地范围内,个时代地层的发育具区域代表性且连续出露,岩石类型也较齐全,地质构造清晰直观、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较多。

此外,在海滨和山海关一带可以观察到许多近、现代海洋地质作用现象及各种地貌。

实习区地形和水系:俯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总体上属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临海地带长约为50km,发育有狭窄的向还倾斜平原和台地。

2024年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2024年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2024年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目录:一、实习概况1.1 实习目的1.2 实习时间与地点1.3 实习队伍与组织管理二、地质背景与地质构造2.1 地理位置与地层组成2.2 构造演化与构造特征三、岩石与矿产资源3.1 岩石类型与特征3.2 矿产资源分布与勘探开发四、实习成果与收获4.1 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内容4.2 实习所得到的经验与启示五、实习评价与建议一、实习概况1.1 实习目的本次地质野外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了解秦皇岛地区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情况,提高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2 实习时间与地点本次地质实习的时间为2024年7月1日至7月15日,实习地点为秦皇岛地区。

1.3 实习队伍与组织管理实习队伍共有10名成员,由导师负责组织管理。

实习队伍成员分工合作,每个成员负责不同的任务,包括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分析等。

二、地质背景与地质构造2.1 地理位置与地层组成秦皇岛位于华北地区,东临渤海,北濒黄海,地处河北省东北部。

该地区主要由白垩纪、新生代和第四纪地层组成。

白垩纪地层包括白垩系、沛县组、威县组等;新生代地层主要有第三系地层,包括震旦系和石灰岩等;第四纪地层主要是冰碛层和冲积层。

2.2 构造演化与构造特征秦皇岛地区经历了多个构造事件的影响和演化。

主要构造特征包括断裂带、褶皱带和喀斯特地貌等。

断裂带主要有北岭断裂带和南岭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褶皱带主要有弯曲褶皱和斜坡褶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威县和沛县地区,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三、岩石与矿产资源3.1 岩石类型与特征秦皇岛地区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火山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等。

火山岩包括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主要分布在北岭断裂带附近;变质岩主要有片麻岩、云母片岩等,分布在南岭断裂带附近;沉积岩主要有页岩、砂岩等,在秦皇岛地区广泛存在。

3.2 矿产资源分布与勘探开发秦皇岛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铁矿石、石灰石等。

秦皇岛地质工程实习报告总结

秦皇岛地质工程实习报告总结

秦皇岛地质工程实习报告总结
一、前言
实习是地质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获得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及整体规律认识,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地质学、地貌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
我于20xx年7月23日至28日,在秦皇岛柳江地区进行了为期六天的野外地质实习。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
实习以班级为单位,由一名指导教师带队,我们油工095班由戴春雷老师带领,并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天沿着既定的路线进行实习。

这六天的实习路线分别为:
7月23日:亮甲山—石门寨西门—四方台—瓦家山
7月24日:鸽子窝—北戴河海滨
7月25日:柳江小北山
7月26日:张燕子—东部落—潮水峪—沙锅店
7月27日:山羊寨——秋子峪—吴庄—大傍水—小傍水—上庄坨
7月28日:鸡冠山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
通过实习,我掌握了常见的矿物、岩石、水文、地貌等的野外鉴定测量和观察方法;掌握了地层层序及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旋回特征、地层分界标志及接触关系;熟悉和掌握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践,理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同时,我也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五、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秦皇岛地质工程实习,我对地质学、地貌学野外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秦皇岛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秦皇岛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秦皇岛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秦皇岛工程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一、前言通过这六天的实习,加深了我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的认识,让我从书本中走了出来,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地质现象,了解了断层、背斜和滑坡等重要的地质现象,亲自观察了和体验了各种岩石的分布和形态,让我从本质上对三大岩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实习让我们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来抽象的概念,使知识具体化,印象更深刻。

实习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实习的过程激发了我在将来学习的热情。

所以,实习对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对这次实习也做了缜密的部署:1.时间:5月4日-5月9日2.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国家地质公园3.路线:1).秦皇岛市石门寨镇2).秦皇岛市祖山东门3).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鸽子窝公园海滩4.目的:1).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鉴别和观察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工程性质;3).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年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以及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4).学习运用罗盘仪器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二、实习地区概况1.柳江盆地地质概况柳江盆地为我们在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的主要区域。

它位于秦皇岛市区北侧,其中心距秦皇岛市28km,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区内有纵贯南北的公路及地方窄铁路与秦皇岛市区相通,交通极为方便。

该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其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东南,出盆地后在山海关的南侧入渤海。

盆地内丘陵一般海拔200-300m,最高的山为老君顶,海拔493.7m。

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mm,其中70%集中于7、8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

2祖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稀有植物及濒危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学院地理与旅游系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班级:学号:姓名:一、前言1、实习目的: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我们去秦皇岛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调查研究地理的方法。

这次实习是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增长感性知识,培养综合动手能力和锻炼意志,增强体质,加强团结的良好机会。

2、实习任务:通过对野外地质现象的直接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获得基本地质现象和感性认识,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2、初步掌握了解一些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

熟练掌握罗盘、地图和野外记录薄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野外定点,产状测量和描述记录等工作技能。

初步掌握常见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野外识别方法。

3、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识,增强地质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献身地球科学事业和建强强大祖国的人生观。

起止时间:2013年7月1日—2013年7月5日行程安排:基地—砂锅店—潮水域基地—山海关—上庄坨—傍水崖—吴庄垭口—花场峪长城基地—鸡冠山—石门寨基地—角山长城—老龙头基地—鸽子窝二、实习区概况柳江盆地内最高的山老君顶,海拔493.7米,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为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区山高破陡的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300米。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燕山、黑山,南临渤海,东接辽宁,西与唐山市的迁安市、滦县、滦南县、乐亭县隔河相望。

西南距省会石家庄483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8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

秦皇岛市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39°22′—40°37′,东经118°33′—119°51′。

南起滦河口,北至青龙满族自治县大石岭乡小老岭村北,南北最大纵距127公里;东起山海关区孟姜镇顺山店村东,西至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乡杏树岭村西,东西最大横距110公里。

全市辖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抚宁县、昌黎县、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

总面积7812.4平方公里,市区及昌黎县、抚宁县濒临渤海,海岸线长126.4公里。

交通十分便捷,秦皇岛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名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秦沈客运专线、京哈铁路、津山铁路、大秦铁路四条铁路干线和京哈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承秦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全境。

从北京、沈阳、承德到秦皇岛只需2个多小时。

民航开通了至上海、广州、哈尔滨、杭州、大连、黑河等航线。

地质史上的多次地壳运动造成境内复杂的地质构造,加之外应力的作用,逐步形成了境内形态多样的地貌地形。

秦皇岛地形趋势是西北高,西南低,形成山地、丘陵、平原、浅海4个地带,呈梯形分布。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除山间小盆地外,全市有三个较大盆地。

抚宁盆地位于县城周围,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12公里。

地势比较平坦,海拔由16米至50米,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燕河营—大新寨盆地位于抚宁县西北部和卢龙县东部,呈“U”字型,以丘陵为主,地势由北向南海拔由150米将至40米。

柳江盆位于抚宁县东部,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地层齐全,在中国北方少见,是现代地质学的发祥地之一。

秦皇岛处于中纬度亚欧大陆的东端,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冬季漫长,秋季短促。

冬季寒冷赶干燥,但无严寒,夏季高温多雨,但无酷暑。

秦皇岛内主要河流有滦河、青龙河、洋河、戴河、汤河、石河等,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本市水资源量主要由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构成。

全市植物共有138科1323种,以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蓼科等为主,具有典型的暖温带植物区特点。

植物类型以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灌草丛、盐生草甸、水土植被、栽培植被为主,由北而南,由高而低,具有典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特点。

秦皇岛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比较丰富,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研究开发保护的重要基地。

全市土壤面积1034.2万亩,具有多样性,其中,褐土是全市最大的土壤类型。

三、地层1、张夏组张夏组在向斜两翼均有分布,在东部落西山318高地以北,揣庄至张庄以北出露较好,此外在赵家峪、上平山以西以两翼伍庄以北石门寨均有分布。

张夏组岩性中层、厚层含海绿石鱼鲕状灰岩,迭层石灰岩夹少量黄绿色页岩为特征。

该组与徐庄组分层以鱼鲕状灰岩连续出现为张夏组底部的标志。

厚度为100米左右。

2、亮甲山组分布于石门寨、小刘庄至驻操营等地,为一套灰岩沉积,下部为灰色中层、厚层花斑灰岩,中部花岗斑岩与纯灰岩互层,上部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

亮甲山组东冶里组划分岩性特征较明显。

亮甲山组下部主要为花斑灰岩。

本组厚度为167米。

3、马家沟组本组分部与亮甲山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

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

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

化石有:头足类和腹足类。

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

白云岩具"刀坎痕"。

层厚101m。

4、本溪组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

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

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等。

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

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四、构造柳江向斜构造:柳江向斜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间的一个出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的隆起构造区内,是一十由晚元古代至中生代岩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该向斜近南北向延伸.北起城子峪,南至上平山,长达20公里,东起张崖子、黄土背,西达花场峪,宽约10公里.上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及古生界地层环绕向斜边缘分布,构成向斜的翼部。

中生界侏罗系分布在盆地中部,构成向斜的核部.向斜的基底为古老变质岩系,出露于向斜北、东、南边缘.向斜两翼极不对称,东翼产状平缓且稳定,西翼产状陡立,甚至倒转.向斜轴紧靠西冀,所以东翼的出露宽度约为西冀的五倍,向斜轴面西倾,倾角约为40度左右。

至北部老君顶以北,受西部构造影响,向斜轴向偏为北北西向.向斜枢纽在南部埋藏深度较之北部要大。

从下奥陶统顶面的枢纽来看,在南部秋子峪至山羊寨一线以东1~2公里处的埋藏深度于海平面以下约900米,而北部在纳子峪一带,其埋藏深度在海平面以下不足400米.向斜东翼构造简单,西翼受断层破坏严重,北部有宽缓的次级褶曲——纳子峪向斜、教军场背斜、苏庄背斜等,西南缘有北北东向倾伏的上平山背斜与柳江向斜相邻。

柳江向斜东翼所占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三分之二强,构造简单,地层产状平缓,近似于一个地层南北走向,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岩层倾角10~30度左右,通常为10~20度.南端黑山窑一带,因接近向斜南部转折端,岩层产状急剧改变为东西走向。

东翼区的寒武系出露地带有一系列的侵入岩株、岩墙,对于围岩并无明显扰动。

而侵入于煤系地层中的岩浆岩,则使煤层受到破坏。

向斜西翼为一南北向狭长地带,地层产状陡立,倾角在70度以上,甚至在南段秋子峪至山羊察一带产状倒转。

其西缘与燕山晚期的花岗岩岩基接触.接触带上变质作用明显,柔皱强烈.西冀受挤压强烈,产生下一系列逆断层,构造相当复杂。

五、地质发展史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

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

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

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之后在元古代末期,柳江地区进入了裂陷槽沉积阶段,沉积了诸如长龙山组石英砂岩。

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从古生代起,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

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

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

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

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厥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

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大的构造变动。

从晚震旦纪至二叠系末,柳江地区总体以相对稳定沉降为主,沉积了近3000m的沉积岩系,成为燕山期区域构造运动和火山作用双重控制而形成的柳江火山一构造盆地的基底岩系。

古生代末期,由于海西印支运动的影响,基底岩系遭受南北向的挤压,形成近南北向展布的开阔型柳江向斜构造。

从三叠纪末到早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柳江向斜再次遭受近东西向的挤压而进一步褶皱,并在其西翼形成纵向逆掩断裂带同时,位于其向斜南缘和北缘的近东西向区域断裂带活化,从而形成北、西、南分别由断裂围限的箕形断块,断块沉陷形成断陷盆地在断陷盆地中的柳江向斜近南北轴线方向的断裂破碎带,是本区早、中侏罗火山喷发的通道,是由多个岩浆喷发中心构成的裂隙一中心式火山喷发带。

本区早、中侏罗世形成的火山岩系则分布于此裂隙一中心式火山喷发带中。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柳江向斜初具雏形以岩浆活动和强烈的褶皱构造变形为主的燕山运动侏罗纪—白垩纪进一步奠定了柳江向斜的基础至白垩纪末大部分地区又处于剥蚀夷平环境。

新生代始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本区生差异升降形成了现今的柳江盆地地貌景观,至第四纪地质初期(1.8-1.6Ma.B.P.),柳江盆地地貌格局已初步定型。

六、结束语此次实习,虽然很累,但是我们痛并快乐着,野外实习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力,不管山有多高,我们都会一如既往的坚持。

同时,我们在旅途中,互帮互助,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我们相互鼓励登上山顶,在那一刻,我们的笑容是最灿烂。

在实习中,我们同样学习到了知识,但是也认识到了不足,发现自己的知识太少了,还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的脑袋富有更多的知识。

读书的好处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