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述评_周维

合集下载

混凝土的可持续发展与生命周期分析

混凝土的可持续发展与生命周期分析

混凝土的可持续发展与生命周期分析混凝土是建筑业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道路、桥梁等工程项目中。

然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混凝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混凝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介绍生命周期分析在混凝土使用中的重要性。

一、混凝土的可持续发展1.1 环境影响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外,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原材料开采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

1.2 资源利用混凝土的主要成分是水泥、骨料和混合料。

其中,水泥是混凝土中的主要原料之一,其制备过程需要石灰石和粘土等。

然而,这些原料的开采对地下水、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1.3 循环利用在建筑物拆除或翻新过程中,大量的废弃混凝土被产生。

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利用这些废弃混凝土,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是实现混凝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混凝土的生命周期分析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nalysis, LCA)是评估产品或服务从生产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的方法。

对于混凝土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生命周期分析可以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支持。

2.1 生产阶段生命周期分析中的第一阶段是生产阶段。

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能源消耗、废弃物处理等因素,以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

2.2 运输阶段混凝土在使用前需要进行运输。

这涉及到材料的运输、混凝土的制备和运输等过程。

生命周期分析可以评估这些过程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为优化运输方案提供指导。

2.3 使用阶段混凝土在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能源利用和维护方面。

通过生命周期分析,可以评估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运行成本以及相关的环境效益,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2.4 废弃阶段建筑物废弃后,废弃混凝土的处理和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生命周期分析可以评估废弃混凝土的处置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的建议。

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综述

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综述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现状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现状
目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评估方法的不完善是一个 关键问题。现有的评估方法主要基于经验和实验室测试,难以准确预测混凝土结 构的耐久性。此外,设计规范和标准的不完备也影响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提升。 在实际应用中,对混凝土结构的维护和管理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导致结构的耐 久性受到影响。
2.3.1钢筋锈蚀
其中,电化学防护技术通过向混凝土中引入金属离子或极化剂,改变钢筋的 电化学状态,以减缓锈蚀速率。钝化剂涂层则在钢筋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水分 和氧气渗透,从而延缓锈蚀过程。改性混凝土则通过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原材 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渗透性,以达到抗腐蚀的目的。然而,钢筋锈蚀的 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如何准确评估和控制钢筋锈蚀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和难 点。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关键问题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关键问题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混凝土结构的劣化机理:混凝土结构的劣化是指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性能的 降低。研究劣化机理有助于了解结构的耐久性,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其使用 寿命。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关键问题
2、混凝土结构的寿命预测:预测混凝土结构的寿命是评估其耐久性的重要手 段。通过研究影响结构寿命的因素,可以更好地预测其耐久性,并为结构的维护 和管理提供指导。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受损原因及其 影响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受损原因及其影响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受损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碳化:混凝土碳化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发生化学 反应,导致混凝土碱度降低,从而削弱了其对钢筋的钝化保护作用。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受损原因及其影响
2、氯离子侵蚀: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渗透会导致钢筋的腐蚀,进而引发混凝 土开裂和剥落。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与维护计划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与维护计划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与维护计划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结构材料,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结构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蚀和损害,因此耐久性评估与维护计划成为确保结构长期使用、安全稳定的关键。

一、耐久性评估耐久性评估是混凝土结构管理的基础,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结构的健康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耐久性评估方法:1. 可视检查:通过人工目视或摄像设备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检查,评估其外观和表面状况,包括裂缝、剥落、渗水等现象。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表面可见的损伤。

2. 非破坏性测试:利用超声波、雷达或电阻率等技术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测试,获得结构内部的信息,如构件厚度、裂缝存在等。

这种方法避免了对结构的进一步破坏,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评估结果。

3. 破坏性测试:通常采用取样试验的方式,对混凝土样本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如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

通过试验结果,可以推断结构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情况。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结合温度、湿度、盐度等环境条件的监测,全面评估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二、维护计划基于耐久性评估的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计划可以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日后的维修成本和安全隐患。

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维护计划内容:1. 清洁与防护:定期清洁混凝土表面的污垢和沉积物,避免其对结构产生腐蚀和损坏。

同时,可以采用合适的防护措施,如涂层、封孔剂等,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和防腐蚀性。

2. 病害修复:对于已经出现的损伤,及时进行修复是维护计划的重要一环。

根据具体病害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和方法,保证修复效果,并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

3. 监测与记录:维护计划要包括监测措施,通过定期检测,及时发现结构问题的变化和存在的隐患,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这样可以及早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大规模的维修和重建。

4. 教育与培训: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使其了解维护计划的目标和方法,并加强对结构的巡检和规范操作,保证维护计划的有效执行。

混凝土的可持续性发展

混凝土的可持续性发展

混凝土的可持续性发展一、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但是,混凝土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都非常巨大,这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加剧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探讨混凝土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从材料、生产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混凝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二、材料的可持续性1. 水泥的可持续性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其可持续性是混凝土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目前,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很大,同时也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为了提高水泥的可持续性,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水泥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量。

(2)采用更环保的原料,如废弃物、工业废渣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3)开发新型水泥材料,如高性能水泥、矿渣水泥等,以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 骨料的可持续性混凝土的骨料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减少对天然骨料的开采,采用再生骨料和工业废渣等替代材料。

(2)提高骨料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3)发展新型骨料,如高性能骨料、轻质骨料等,以满足不同的工程需求。

3. 混凝土添加剂的可持续性混凝土添加剂是混凝土中的辅助材料,主要用于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其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减少添加剂的使用量,提高添加剂的利用效率。

(2)采用更环保的添加剂,如天然植物纤维、工业废渣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发展新型添加剂,如纳米添加剂、高性能添加剂等,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三、生产的可持续性1. 能源的可持续性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很大,因此提高能源的可持续性是混凝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具体措施包括:(1)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替代传统能源。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量。

混凝土的可持续性发展

混凝土的可持续性发展

混凝土的可持续性发展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和基础设施项目中。

然而,传统的混凝土生产方式却给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高能耗、大量碳排放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关注混凝土的可持续性发展,寻找更环保和经济可行的生产方式。

一、混凝土生产的能耗问题传统的混凝土生产需要大量的能源,主要来自煤炭或石油的燃烧。

这种能源消耗方式不仅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还对能源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为了降低能耗,人们开始探索新的生产方式。

1. 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可以替代传统的能源来源,为混凝土生产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当太阳能电池板或风力发电机安装在混凝土搅拌站附近时,可以为生产提供所需的电力,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 采用高效设备和技术现代化的混凝土生产设备和节能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

例如,高效的搅拌设备可以达到更好的搅拌效果,减少电力消耗。

此外,通过对原材料进行精细挑选和掺合物的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少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从而降低能耗。

二、减少碳排放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由于水泥的生产和碳化反应,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为了减少碳排放,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使用替代材料和掺合料替代材料和掺合料可以部分或完全取代水泥的使用,降低碳排放。

例如,粉煤灰、矿渣粉和火山灰等废弃物可以作为替代材料使用,减少水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使用填料和纤维材料可以进一步降低混凝土的密度,减少碳排放。

2. 碳捕集和储存技术碳捕集和储存技术可以将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并储存起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

这些技术包括碳捕集设备的安装和二氧化碳地下储存等。

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砂子和骨料等。

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从废弃物中回收和再利用材料混凝土的可持续性发展依赖于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

混凝土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混凝土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混凝土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引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亟需关注的问题,它要求人们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并不妨碍子孙后代满足他们的需求。

建筑行业作为能源和资源消耗最为庞大的行业之一,其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领域中的重要一环,其可持续性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混凝土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并讨论其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1. 混凝土材料的可持续性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石料和水混合而成的材料。

它的主要优点在于耐久性和可塑性。

混凝土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再利用性:混凝土可以完全回收再利用,用于制作新的混凝土结构,有效减少资源消耗。

(2)长寿命:混凝土结构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相比其他材料,它们需要较少的维护和修复,从而减少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3)低能耗: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仅消耗少量的能源,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能源消耗量还在不断降低。

2. 混凝土结构对环境的影响(1)碳排放: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然而,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采用高效炉料和混合材料,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能源消耗: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空调、照明等。

通过提高建筑能效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3)资源消耗:混凝土结构的建造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如砂、石料等。

合理利用和管理这些资源,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3. 混凝土结构的经济价值混凝土结构在经济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1)成本效益:相比于其他建筑材料,混凝土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2)施工效率:混凝土结构易于施工,可以快速完成建筑项目,缩短工期,提高施工效率。

(3)投资回报率:由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低维护成本,建筑物的投资回报率通常较高。

4. 混凝土结构对社会的影响混凝土结构在社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安全性: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和防火性能,可以提供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2)建筑美观:混凝土可以制作各种形状和表面装饰,提供多样化的建筑设计,丰富城市的景观。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维修管理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维修管理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维修管理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耐久性与维修管理对于保障建筑物的安全以及延长使用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特点、现有耐久性问题以及有效的维修管理措施等角度展开论述,旨在探讨混凝土结构的持久性和可持续发展。

一、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特点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强的耐久性,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首先,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

其次,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够抵御气候变化、潮湿环境和化学腐蚀等侵蚀因素的侵害。

此外,混凝土具有较低的热传导性,能够有效阻隔热量的传递,提供良好的隔热保护。

二、现有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尽管混凝土结构具备一定的耐久性,但长期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耐久性问题。

首先,由于施工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混凝土内部可能存在缺陷和裂缝,导致结构强度下降和渗水问题。

其次,混凝土的碳化和硫酸盐侵蚀等化学侵害因素可能引发混凝土的脆化和蠕变现象。

此外,受重力荷载和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混凝土结构受力不均衡,容易发生变形和位移,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三、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有效维修管理措施为了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维修管理措施。

首先,定期进行结构检测和评估,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避免问题扩大。

其次,加强混凝土结构的养护工作,确保其内部的湿度与温度稳定,降低开裂和碳化等问题的发生。

此外,应加强对混凝土结构的防水和防腐蚀处理,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手段,提高结构的耐水性和耐化学侵蚀性。

最后,科学合理地进行荷载管理,避免超载和临时荷载对结构产生过大影响,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混凝土结构维修管理的需求与挑战在实际维修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维修管理的重要性,并加强维修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维修管理制度,明确维修工作的具体职责和要求。

其次,培养专业的维修管理人员,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维修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混凝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综述

混凝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综述
和质量 寿命 的要 求。 3 高 耐 久 性 混 凝 土
过去几十年 的情况说 明 , 结构工程 行业正面 临着 未 来的两 个挑战 :可持续 发展 的能 力和全 球气候 变
暖 。两 个 问题 都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影 响 着 混 凝 土 结 构 。如 果 我 们 制 造 和 生 产 的材 料 以 及 设 计 和 建 造 的 结 构 不 能 保 证 其 耐 久 性 , 凝 土 结 构 行 业 就 不 能 发 展 。 气候 混 变 化 的 影 响 , 句话 说 , 构 的 安 全 与 稳 定 , 要 我 们 换 结 需
态 设计 不再 适用 。根 据我 们 现在对 R C退 化 机 理 的 认 识 , 度 耐 久 性 ( ua i yt o g t n t 的 概 强 D rb i ruh S eg l h t r h) 念 难 以 使 用 , 而 应 该 反 过 来 , 根 据 耐 久 性 强 度 ( t n ht o g uait ) 概 念 提 出 材 料 、 构 Sr g ru D rbl 的 et h h i y 结 整 体 设 计 的 方 法 。 种 设 计 思 想 有 许 多含 意 , 是 更 这 但
混凝 土 的一大优 点是 可 以针 对其 中的 某种要 素
进 行 有 选 择 性 的 开 发 和 优 化 , 造 出有 益 的 、 质 量 创 高
的、 耐久 性 的、 抗渗 性高 的建筑材 料。 这种选 择某种 要 素 的 自由性 为我们 提供 了“ 设计 ” 的机 会 。这样 的
“ 凝 土 ” 以 为水泥 替代 材料 , 如 粉煤 灰 、 碴 、 混 可 例 矿 各 种 纤 维 、 化 学添 加剂 、合 成 乳 剂 等 提供 最 好 的 “ ” 基 础 混凝 土 与 “ 来 物 质 ” 间 的相 互 作 用 可 家 。 外 之 以 带 来 两 个 出 色 的益 处 : 程 和 经 济 。从 工 程 的 观 点 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技术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延长其使用寿命,也即耐用性(Serviceability)问题。

这就对混凝土的长期性能特别是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混凝土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其目标就是要使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等实现良性循环,尽量减少造成修补或拆除的浪费和建筑垃圾,大量利用优质的工业废弃物和矿石,尽量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1]。

1混凝土的耐久性混凝土的耐久性可定义为“在使用过程中经受气候变化、化学侵蚀、磨蚀等各种破坏因素的作用而能保持其使用功能的能力”[2-3]。

一般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要求在50年以上,很多国家对桥梁、水电站大坝、海底隧道、海上采油平台、核反应堆等重要结构的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在100年以上。

气候条件适中的陆上建筑物,应要求混凝土在200年内安全使用。

我国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应按照环境类别和设计使用年限进行,分为50年和100年2个耐久性预期目标,对于重大、重要工程应按照100年寿命来设计混凝土。

近几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工程的混凝土设计寿命达到100年,这些工程大都结合环境条件和特点,采取专门有效的措施,以充分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设计要求。

比较著名的百年工程有三峡大坝、东海大桥、南京地铁1号线、崇明越江通道北港桥梁、重庆朝天门大桥空心桥墩、杭州湾大桥等[4]。

但是近几十年以来,混凝土构筑物因材质劣化造成失效以至破坏崩塌的事故在国内外也是屡见不鲜,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国际上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五六十年代达到高峰[1]。

许多发达国家每年用于建筑维修的费用都超过新建的费用。

过去,除了大型水利工程外,我国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问题长期不受重视,混凝土结构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寿命,受环境作用过早破坏的实例很多,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大。

由于许多工程设计只满足荷载要求,而没有提出耐久性的要求,使已建成的混凝土构筑物存在耐久性隐患。

我国在50年代兴建的水电站大坝有很多已经成为“病坝”,我国的混凝土工程量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突飞猛进,可以预见,耐久性不佳的混凝土工程的劣化问题将会日趋严重。

因此,混凝土耐久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1混凝土的耐久性破坏混凝土耐久性涉及到混凝土性能的方方面面,是影响混凝土使用寿命的首要因素。

造成混凝土耐久性不佳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1)物理破坏: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膨胀裂缝(这是由于混凝土内骨料和硬化水泥浆体不同的温度膨胀系数而引起),如冻融循环、除冰盐分对混凝土的剥蚀等;(2)化学破坏:由混凝土内部材料引起的碱骨料反应以及外部侵蚀性离子(Cl-)引起的诸如钢筋锈蚀、硫酸盐侵蚀(SO42-)以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述评周维1,朱惠英2(1.广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广西南宁530011;2.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广西南宁530011)摘要:从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和混凝土技术可持续发展方面概述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混凝土技术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与地球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提高其使用寿命。

关键词:混凝土;耐久性;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02X(2007)09-0077-05Reviewofdurabilit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oncreteZHOUWei1,ZHUHuiying2(1.GuangxiBuildingEngineeringQualityInspectionCenter,Nanning530011,Guangxi,China;2.GuangxiBuildingScienceResearch&DesignInstitute,Nanning530011,Guangxi,China)收稿日期:2007-05-12作者简介:周维,男,1965年生,广西柳州人,高级工程师。

通迅联系人:朱惠英。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周维,等: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述评及碳化(CO2)等;(3)机械破坏:冲击、磨损、流动淡水溶蚀作用、流动气体的磨蚀、冲蚀等(如道路、水利混凝土)。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抵抗这些破坏因素的破坏力,是解决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关键。

1.2混凝土耐久性破坏常见原因我国已故混凝土权威吴中伟院士早在1991年就指出[1],近年来混凝土耐久性破坏愈趋严重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和较重要的主要有:(1)原材料因素:如水泥因为强度提高、细度增大、硬化速度加快等因素,加剧了混凝土结构的开裂问题;优质合格的骨料资源日趋枯竭,只有采用质次或有问题的集料(如海砂、风化砂石、碱活性骨料等),对集料的质量也缺乏必要的重视;(2)施工原因:过于追求施工进度,对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不严,也不注意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必要的养护;(3)应用原因:现代混凝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使大量混凝土工程所处的环境与使用条件日益严酷,但未认真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其在严酷环境下的使用寿命;(4)设计研究原因:对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研究试验工作大部分局限在试验室阶段,与实际使用环境脱节,更重要的是混凝土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常常只考虑单一的破坏因素,忽视对实际中常发生的2个以上破坏因素引起的综合破坏作用,即对混凝土耐久性综合症缺少认识。

1.3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存在的问题混凝土耐久性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几十年来各国混凝土行业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试验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些成果对一些常见的耐久性问题的解决起到了显著作用:如引气剂对提高混凝土抗冻性的作用;限制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对碱-集料反应的预防;活性矿物掺合料对提高抗渗性和对盐类侵蚀作用的抵抗以及对减轻碳化作用、保护钢筋以免锈蚀、抑制混凝土中的碱-集料反应以及防止淡水溶析作用和表面破坏等均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为了得到耐久性良好的混凝土,按耐久性设计混凝土和预测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成为耐久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标。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研究内容的片面性和理论深入不够以及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性[5],使得大量基础的耐久性研究成果对解决实际混凝土工程耐久性问题的成效不大,也使当前的混凝土耐久性问题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1)针对单一破坏的因素研究较多,而忽略了常常在建筑物中出现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研究;(2)很多试验是在实验室加速试验条件下得到的,与混凝土实际使用环境相差甚远,使试验结果无法进行比对。

典型的如骨料碱活性反应快速检测法(ASTMC1260,南非快速砂浆棒法等),该方法是将试件浸泡在80℃1N的NaOH溶液中进行测试,试验条件十分严酷,与混凝土实际环境条件相差甚远;(3)材料因素研究得多,结构因素研究得少,基础理论的研究更少,缺乏定量研究,更缺少区分不同体系、不同结构的材料在耐久性能上差别的对比。

1.4常见的耐久性综合症实际混凝土工程中的耐久性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常常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充分了解混凝土中的耐久性综合作用因素。

混凝土工程中出现的常见耐久性综合症如下:(1)碳化与钢筋锈蚀;(2)冻融循环(包括海水冻融)与钢筋锈蚀;(3)盐类腐蚀与钢筋锈蚀;(4)盐类腐蚀与冻融循环、机械力破坏;(5)盐类腐蚀中SO42-、Mg2+、Cl-作用的综合叠加效应引起混凝土的快速破坏;(6)缓慢延续的碱-集料反应与其它破坏作用的综合和叠加。

研究防治混凝土耐久性综合症,必须弄清楚破坏作用的主次和先后,并对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尤其是叠加效应加以研究。

叠加效应相对比较复杂,有时还会出现负叠加,即互相抵消的特殊现象。

混凝土中以碱-集料反应为主因及导因的耐久性综合症现象十分普遍,具体表现在:(1)碱-集料反应+钢筋锈蚀:前者是导因,碱-集料反应引起开裂导致钢筋锈蚀,造成严重破坏;(2)碱-集料反应+冻融循环:我国北方有几处机场跑道因碱-集料反应而开裂,加速了冻融破坏;(3)碱-集料反应+海水腐蚀:如日本冲绳岛海港的混凝土结构破坏;(4)碱-集料反应+机械力(包括冲击、磨损、疲劳等)破坏:如日本阪神高速公路梁、柱、桥面等;(5)碱-集料反应+除冰盐+钢筋锈蚀:如北京、天津等地的立交桥破坏等。

因此,在对混凝土按耐久性进行设计和寿命预测方面,应综合考虑各种不同的破坏因素,并根据经验、同类材料的性能、快速试验结果以及混凝土工程暴露的环境条件等,对所设计的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进行预测。

1.5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途径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不仅与所使用的材料本身有关,还与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包括温湿度、结构物周围的水和土壤中的侵蚀性离子、空气中的周维,等: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述评侵蚀性成分等)紧密相连,因此要系统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必须先将环境条件调查清楚,再结合混凝土所采用的材料进行耐久性设计。

(1)修订现行的设计及施工规范,将对工程结构的耐久性要求纳入相应的标准及规程中。

这方面的工作最近几年已经开展,已将一般混凝土结构的50年和100年的耐久性要求列入了相应的建筑设计及验收规范中,如GB/T50362—2005《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及GB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等。

(2)从设计阶段入手,混凝土工程结构除了按强度设计,保证受力安全外,还必须根据结构物使用环境按耐久性设计,以保证工程的使用寿命。

这是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当前最活跃的混凝土技术研究方向之一。

日本是最早对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和预测进行研究的国家,已有系统的设计纲目和预测参数。

根据日本专家调查得出的各类混凝土的实际使用寿命为[5]:一般混凝土制品20年、桥梁工程寿命50年、混凝土坝寿命100年,并以此制定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设计寿命。

系统的耐久性设计纲目基本内容包括:(1)按照建筑物的劣化状态将耐久性设计目标分为100、65、30年3个等级;(2)劣化外力分为一般劣化外力和特殊劣化外力;(3)相应的设计施工标准方法。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修订的混凝土结构规范中增加了大量的耐久性条款,根据暴露环境条件的严酷程度对最小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强度、抗冻性、最大水灰比、水泥品种、最小水泥用量、最大胶结材料用量(水泥+矿物掺合料)、引气量、集料要求等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对按照耐久性要求设计混凝土结构工程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国的黄士元、刘崇熙等专家于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按耐久性设计混凝土”的思想,经过10多年的发展,越来越为建筑工程界和材料界所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