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要求及允许偏差

合集下载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方案流程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方案流程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方案流程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方案流程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划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没有一个统一规定,一般认为建筑总高度超过24m为高层建筑,建筑总高度超过60m为超高层建筑。

那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提供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方案流程,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编制依据(一)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二)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 01-21-95);(三) 《建筑安装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 01-51-2003);(四) 《建设工程监理规程》(DBJ 01-41-2002);(五)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91;(六) 设计图纸。

根据以上规范、规程关于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对施工精度的有关要求,本着“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的原则,制定本施工测量方案,确保圆满完成本工程的施工测量任务。

测量准备施工测量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测量仪器的检定与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与数据准备,施工场地测量等;1.检查各专业图的平面位置标高是否有矛盾,预留洞口是否有冲突,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以便及时纠正。

2.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及人员进行初步调配;3.复印预定人员的上岗证书,由总工程师组织进行技术交底。

4.根据图纸条件及工程内部结构特征确定轴线控制网形式。

场区平面控制网的测设(一)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及要求1. 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2. 轴线控制网的布设根据总平面图、基础结构平面图等进行布设。

3. 控制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点。

4. 控制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涂上红油漆作好警示标识;(二)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测量人员接到业主提供的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的场区控制点测量成果后,使用2″级拓普康电子全站仪对控制点进行校测,复测结果证明基准控制点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后方可使用。

建筑施工测量技术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建筑施工测量技术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建筑施工测量技术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范本一:建筑施工测量技术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测量技术的重要性及作用1.1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1.2测量技术的重要性2.建筑施工测量的工作要求2.1测量准确性的要求2.2测量工作的精细程度2.3测量工作的时效性要求3.建筑施工测量中的深度问题3.1复杂地形下的测量难点3.1.1山区地形测量技术3.1.2水域区域的测量问题及解决方法3.2高空测量的特殊要求3.2.1高空测量的安全性要求3.2.2高空测量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及技术3.3建筑施工中的物理测量3.3.1地质测量3.3.2地基测量技术要点4.建筑施工测量的解决方法4.1技术手段的选择4.1.1传统测量方法4.1.2现代测量技术4.2仪器设备的运用4.3数据处理及监控系统附件:本文档中涉及的测量图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测量准确性: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范围。

2.测量工作的精细程度:指测量中对细节的观察和处理程度。

3.测量工作的时效性要求:指测量工作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4.复杂地形:指地势复杂的地区,如山区、水域等。

5.高空测量的安全性要求:指高处测量过程中所需遵循的安全操作规范。

6.物理测量:指对地质、地基等物理性质进行的测量工作,包括岩石硬度、地基承载力等的测量。

范本二:建筑施工测量技术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测量技术的重要性及作用1.1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1.2测量技术的重要性2.建筑施工测量的工作要求2.1测量准确性的要求2.2测量工作的精细程度2.3测量工作的时效性要求3.建筑施工测量中的难点问题3.1大地基准及坐标系的确定3.1.1大地基准的选择3.1.2坐标系的选取与转换3.2建筑施工测量中的误差控制3.2.1观测误差的来源及分类3.2.2误差控制与纠正方法3.3特殊施工环境下的测量问题3.3.1高温、低温环境下的测量技术要点3.3.2强风、恶劣天气条件下的测量解决方法4.建筑施工测量的解决方法4.1技术手段的选择4.1.1传统测量方法的适用性分析4.1.2现代测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4.2仪器设备的选择与使用4.2.1测量仪器设备的选购指南4.2.2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4.3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4.3.1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软件选择4.3.2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附件:本文档中涉及的测量图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测量准确性: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范围。

砌体结构地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要求规范GB50203-2018

砌体结构地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要求规范GB50203-2018

1 总则1.0.1 为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统一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的砖、石、小砌块等砌体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

本规范不适用于铁路、公路和水工建筑等砌石工程。

1.0.3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中的技术文件和承包合同对施工质量验收的要求不得低于本规范的规定。

1.0.4 本规范应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配套使用。

1.0.5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砌体结构:由块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

是砖砌体、砌块砌体和石砌体结构的统称。

2.0.2 配筋砌体:由配置钢筋的砌体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

是网状配筋砌体柱、水平配筋砌体墙、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组合砌体柱(墙)、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和配筋小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统称。

2.0.3 块体:砌体所用各种砖、石、小砌块的总称。

2.0.4 小型砌体:块体主规格的高度大于115mm而又小于380mm 的砌块,包括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简称小砌块。

2.0.5 产品龄期:烧结砖出窑;蒸压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出釜;混凝土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成型后至某一日期的天数。

2.0.6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专用砂浆:与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匹配的,能满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施工要求和砌体性能的砂浆,分适用于薄灰砌筑法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粘结砂浆;适用于非薄灰砌筑法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浆。

2.0.7 预拌砂浆:由专业生产厂家生产的湿拌砂浆或干混砂浆。

2.0.8 施工质量控制等级:按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若干要素对施工技术水平所作的分级。

2.0.9 瞎缝:砌体中相邻块体间无砌筑砂浆,又彼此接触的水平缝或竖向缝。

2.0.10 假缝:为掩盖砌体灰缝内在质量缺陷,砌筑砌体时仅在靠近砌体表面处抺有砂浆,而内总无砂浆的竖向灰缝。

沉井施工技术规范标准

沉井施工技术规范标准

企业沉井施工技术标准1 一般规定1.1沉井施工前应具备工程地质钻探资料、水文资料并根据现场情况对沉井进行施工计算。

1.2沉井施工前应编制施工专项方案并向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并留有交底纪录。

1.3沉井下沉前,应对周围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并在下沉过程中进行监视测量。

1.4沉井所用的材料应进行检验,合格并取得监理工程师同意后方可用于工程施工。

1.5施工前应制定工程施工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2沉井的类型及特点沉井的类型及特点见表2-1计算。

验算采用瑞典条分法进行,计算土体稳定示意图见下图;计算公式采用:nRE 1 cli+ Wicon a itan $) Ks =nRE Wisin a i图7圆端形3沉井的施工计算3.1整体稳定的计算整体稳定是指由于井内、 外土体的高差达到一定程度后,井外土体在自重的 作用下挤入井内而造成周围土体和沉井一起下沉。

对软土地质应进行整体稳定的X* Ei iT i「j 1 1Isz•• j A)用条分法计算土坡稳定示意图图2锥形 图3阶梯形 图4圆形图5矩形ah图(5.2.1-1R —圆弧的半径,(m ;弧长,(m ; 滑动土块的重量,(KN ; 粘聚力,Kpa ; ©——土的内摩擦角,度;a i ――第i 土条底面中点的法线与竖直线的夹角,度;如验算不能满足要求,应采用搅拌桩或白灰桩对基底进行加固处理, 进行沉井的施工。

3.2摩阻力的计算沉井下沉时,作用在沉井外壁上的土的摩阻力及其沿筒高的分布, 现场工程地质水文条件、井筒的外形及施工方法确定。

3.2.1、极限摩阻力标准值的分布 1、筒柱形沉井2、外壁呈阶梯形3.2.2极限摩阻力标准值的确定施工现场各土层的极限摩阻力标准值应由勘察单位通过试验确定并提供勘察报告。

没有勘察报告的可按土壤的类别按下表估算:序号土壤的类别f (Kpa )序号 土壤的类别 f (Kpa )式中K s稳定安全系数;处理后方可应根据施工 极限摩阻力标准值的分布见图3.2.1 :极限摩阻力标准值的分布见图3.2.2 :图 3.2.1匸图D-5-D.-7-段可取 f = 0.7 — I.OKN/m 2。

工程测量方案

工程测量方案

工程测量总体规划1、概述本工程通过采用科学的测控技术,先进的测量仪器,以及严格的复核校正手段来保证施工测量精度目标要求。

本工程平面控制网分两级测设,首级为平面控制网,二级控制网为各建筑物轴线控制网。

首级平面控制网的建立以业主提供的控制点为基准,采用全站仪进行测设。

平面控制网共布设4个基准点分别为P1~P4。

二级控制网依据首级平面总控制网采用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来测设中心点及控制轴线。

标高控制根据业主提供的由规划勘测部门设置的水准点为依据,引测到现场首级平面控制网P1~P4控制点,建立水准基准组。

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数次往返闭合测量形成正式基准点资料,便于相互校核和满足分段施工的需要。

这样控制点P1~P4组成测量总控制网,可以用于护坡监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地下施工平面测量采用外控法,直接用经纬仪投测各控制轴线,高程采用悬吊钢尺法进行传递;地上施工测量采用内控法,用激光铅直仪将轴线控制点整体同步传递,高程用50m钢尺整尺向上传递。

控制点多次往返复核校正,通过GPS卫星,采用高精度的载波相位定位的测定方法进行检测校正。

2、编制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观测规程》(JGJ/T 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根据以上规范、规程关于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对施工精度的有关要求,本着“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的原则,制定本施工测量方案,确保圆满完成本工程的施工测量任务。

3、测量准备施工测量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测量仪器的检定与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与数据准备,施工场地测量等;检查各专业图的平面位置标高是否有矛盾,预留洞口是否有冲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及时解决;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及人员进行初步调配,并对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重新进行检定;根据图纸条件及工程内部结构特征确定轴线控制网形式。

工程施工测量方案

工程施工测量方案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高层建筑垂直度、标高测量规范

高层建筑垂直度、标高测量规范

【引用】建筑物垂直度、标高、全高测量记录1.相关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2.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测量工作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各个阶段的基础性技术工作。

施工测量工作的内容及其完成情况的准确程度,对工程能否顺利施工及其质量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国家颁布了系统的工程测量和施工验收规范、规程,以指导和规范工程测量技术工作。

应高度的重视施工测量技术、测量管理。

3.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1)工程场地施工控制测量,主要包括建立建筑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2)建筑主轴线测量及定位放线。

(3)主体施工测量,包括轴线投测及高程传递。

高层(超高层)建筑物主体施工测量中的主要问题是控制垂直度,即是须将基准轴线准确地向高层引测,要求各层相应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因此,控制轴线投测的竖向偏差,并使其偏差值不超过规范、规程允许的限值,是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中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4)建筑变形测量。

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建筑物实体的沉降观测、倾斜观测、位移观测及裂缝观测等。

(5)施工偏差检测。

各种结构构件及建筑设备,其就位、垂直度、标高等状态,难免会因施工及环境等原因出现偏差。

因此,施工规范、规程及质量验评标准都规定了要对结构施工偏差情况进行检查,并规定了允许偏差值。

4.关于高层建筑施工竖向(垂直度)控制的规定要求。

从以上对建筑施工测量有关内容分类可看出,对于建筑物施工过程,其施工过程的竖向(垂直度)控制,也即轴线投测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轴线投测的准确度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施工质量及安全性。

对于超高层建筑物来讲尤其重要。

因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对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的测量放线作业及其允许误差作了明确的规定。

其中第7.2.3条,规定了测量竖向垂直度时,必须根据建筑平面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若干竖向控制轴线,并应由初始控制线向上投测。

对于轴线投测的误差,规定了层间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mm;建筑全高垂直度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H/10000(H为建筑总高度),且对应于不同高度范围的建筑物,其总高轴线投测偏差有不同的规定。

最新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完整版)

最新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完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Code for deformation measurementof building and structureJGJ8—2007J719—2007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8 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710号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 8—2007,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7年9月4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2004]66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进行了修订。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和代号;3.基本规定;4.变形控制测量;5.沉降观测;6.位移观测;7.特殊变形观测;8.数据处理分析;9.成果整理与质量检查验收。

修订的内容是:1.将标准的名称修订为《建筑变形测量规范》;2.增加了第2、7、9章和第4.5、4.8、6.4节及附录C;3.将原第2章作较大的修改后成为目前的第3章;4.将原第3、4章修改并合并为目前的第4章;5.在第4、5、6章中分别增加“一般规定”一节;6.将原第6章中的日照变形观测、风振观测和裂缝观测放人第7章;7.对原第7章作了较大的修改和扩充后成为目前的第8章;8.对有关技术要求和作业方法等作了较为全面的修订;9.设置了强制性条文。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北京东直门内大街177号,邮政编码:100007)本规范参编单位: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勘测院北京威远图数据开发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王丹陆学智张肇基潘庆林王双龙王百发刘广盈张凤录严小平欧海平戴建清谢征海陈宜金孙焰1 总则1.0.1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10
--
--
注:1.对于具有两种以上特征的建筑物,应取要求高的中误差值;
2.特殊要求的工程项目,应根据设计对限差的要求,确定其放样精度。
柱子、桁架或梁的安装测量允许偏差附表2—2
项次
测量项目
测量的允许偏差(mm)
项次
测量项目
测量的允许偏差(mm)
1
2
3
4
钢柱垫板标高
钢柱±0标高检查
混凝土柱(预制)±0标高
2
3
栈桥和斜桥中心线的投点
轨面的标高
轨道跨距的丈量
±2
±2
±2
4
5
6
管道构件中心线的定位
管道标高的测量
管道垂直度的测量
±5
±5
H/1000
注:H为管道垂直部分的长度(mm)。
构件预装测量的允许偏差附表2-4
项次
测量项目
测量的允许偏差(mm)
1
平台面抄平
±1
2
纵横中心线的正交度
±√l
3
预装过程中的抄平工作
二等
±
±
±
变形特别敏感的高层建筑、高耸建筑物、古建筑、重要工程设施和重要建筑场地的滑坡监测等
三等
±
±
±
一般性的高层建筑、工业建筑、高耸建筑物、、滑坡监测等
四等
±
±
±
观测精度要求较低的建筑物、构筑物和滑坡监测等
注:1、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和点位中误差,系相对于最近基准点而言。
2、当水平位移变形测量用坐标向量表示时,向量中误差为表中响应等级点位中误差的1/√2。
混凝土柱、钢柱垂直度
±2
±2
±3
±3
5
6
7
桁架和实腹梁、衍架和钢架的文承结点间相邻高差的偏差
梁间距
梁面垫板标高
±5
±3
±2
注:当柱高大于10m或一般民用建筑的混凝土柱、钢柱垂直度,可适当放宽。
附属构筑物安装测量的允许偏差附表2—3
项次
测量项目
测量的允许偏差(mm)
项次
测量项目
测量的允许偏差(mm)
1
±5
H/1000
±35
注:H为建筑物、构架物的高度(mm)
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附表2-6
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测量
适用范围
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相邻变形点高差中误差(mm)
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mm)
一等
±
±
±
变形特别敏感的高层建筑、工业建筑、高耸建筑物、重要古建筑、精密工程设施等
±2
注:l为自交叉点起算的横向中心线长度(mm),不足5m时,以5m计。
高层建筑物竖向测量的允许偏差附表2-5
工程项目
相邻两屋对接中心线相对偏差(mm)
相对基础中心线的偏差(mm)
累计偏差(mm)
厂房等的各种构架、立柱
±3
H/2000
±20
闸墩、栈桥墩、厂房等的侧墙
±5
H/1000
±30
筛分楼、堆料高排架等
附录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要求及允许偏差
建筑物施工放样的主要技术要求附表2—1
建筑物结构特征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在测站上测定高差中误差(mm)
根据起始水平面在施工水平面上测定高程中误差(mm)
竖向传递轴线点中误差(mm)
金属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高度100~120m或跨度30~36m)
1/00
3
楼层平面
放线记录
包括:轴线竖向投测控制线、各层墙柱轴线、墙柱边线、门窗洞口位置线、垂直度偏差等
4
楼层标高
抄测记录
包括:楼层+0.5m(或+1.0m)水平控制线、皮数杆等
5
建筑物垂直度、标高测量记录
在结构工程完成和工程竣工时,对建筑物垂直度和全高进行实测。
6
沉降观测记录
根据设计要求,需进行沉降观测的工程,有资质的测量单位进行施工工程中及竣工后的沉降观测。
3、垂直位移的测量,可视需要按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或相邻变形点高差中误差确定测量等级。
施工技术资料与施工测量记录
作者 :huanghunqingyi06-2-23

名称
基 本 要 求
质量
记录
1
工程定位
测量记录
施工单位应测定建筑物位置、主控轴线及尺寸、建筑物±绝对高程。
2
基槽
验线记录
根据主控轴线和基底平面图,检验建筑物基底外轮廓线、集水坑、电梯井坑、垫层标高(高程)、基槽断面尺寸和坡度等
5
1
6
4
15层房屋(建筑物高度60~100m或跨度18~30m)
1/10000
10
2
5
3
5~15层房屋(建筑物高度15~60m或跨度6~18m)
1/5000
20
4
5层房屋(建筑物高度15m或跨度6m及以下)
1/3000
30
3
3
2
木结构、工业管线或公路铁路专用线
1/2000
30
5
--
--
土工坚向整平
1/1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