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

合集下载

组诗《黄河大合唱》

组诗《黄河大合唱》

组诗《xx大合唱》相关资料一、概述:《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首演,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

1960年代后期因江青的建议,被殷承宗等音乐家改编为《黄河协奏曲》,后来又出现了有石叔诚版的《黄河协奏曲》。

二、创作背景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三、歌曲歌词1、《xx船夫曲》朗诵词:朋友!你到过xx吗?你渡过xx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歌词:咳哟!划哟……xx啊,遮满天!xx啊,xx!冷风啊,扑上脸!浪花啊,打进船!咳哟!划哟……伙伴啊,睁开眼!舵手啊,把住腕!当心啊,别偷懒!拼命啊,莫胆寒!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哟!划哟……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咳哟!咳哟!哈哈……人们看见了河岸,2、《xx》朗诵词:啊!朋友!xx以它xx的气魄,出现在xx的原野;它象征着人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这里,人们向着xx,唱出人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xx之巅,xxxx滚滚,奔向xx。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xx下奔向xx之边;人们登上了河岸,心啊xx,气啊喘一喘。

《黄河大合唱》乐章简介及赏析

《黄河大合唱》乐章简介及赏析

《黄河大合唱》乐章简介及赏析《黄河大合唱》曲谱乐章简介《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此曲吸取民间劳动歌曲尤其是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动机式的主题核心贯穿发展手法和领合呼应的演唱形式,引子和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第二部分以原有主题核心拉宽节奏,放慢速度,表现人们登上河岸时的乐观情绪;尾声又以快速有力的动机进行,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表示中国人民的斗争仍在艰苦顽强地继续……。

《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音乐壮阔、热情、深切。

第一段唱黄河的雄姿,第二段赞五千年文化,第三段颂民族精神的发扬。

《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的音调材料,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

音乐会上往往略去此段。

《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这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

第一段抒情而深切,中段是悲痛的呻吟,第三段情绪更为凄凉,诉叙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采用乐段反复的结构形式,吸取山西民歌音调,并借用锣鼓伴奏的某些手法,形象地叙述了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显示了“打回老家去”的斗争决心。

《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运用大小调和变化节拍,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

《保卫黄河》(轮唱)成功地运用卡农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的加入则别具风格。

《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运用主调与复调的混合写法,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胜利发出呐喊,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结构分析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音调素材,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黄河大合唱曲式结构

黄河大合唱曲式结构

黄河大合唱曲式结构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由聂耳作曲,田汉填词的经典作品。

它的曲式结构是序曲—独唱—合唱—重唱—合唱—尾声。

具体来说,每个部分的内容如下:
序曲:以管弦乐器演奏为主,表现黄河壮阔的气势和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独唱:由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表达对黄河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合唱:以“黄河啊黄河”为主题,由全体合唱团演唱,歌颂黄河母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

重唱:再次演唱合唱部分的主旋律,加入更加丰富的管弦乐器伴奏,增强音乐气势。

尾声:以金属打击乐器演奏结束,突出黄河流淌不息的形象。

这样的曲式结构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将西方交响乐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首歌曲成为了中国音乐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河大合唱注释

黄河大合唱注释

黄河大合唱注释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艺术家康德莱在1939年作曲的一
首合唱曲目,该曲曾经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飞行员的军人歌曲,后来成为了中国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合唱作品之一。

以下是对该曲的一些注释:
1. 曲式结构:《黄河大合唱》整体采用自由曲式的形式,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黄河怒号;第二乐章:黄河行舟;第三乐章:太阳出山;第四乐章:赞美歌。

2. 音乐元素:该曲在音乐上运用了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相结合,融合了古典主义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其中,黄河的呼啸声、流水声等自然音响在整个曲目中扮演重要角色。

3. 歌词:《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由作家高秀敏创作,歌词内容以黄河作为象征,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勇敢、坚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4. 表演形式:该曲通常由大型合唱团和交响乐队演奏完成,演唱者通常为合唱团和独唱演员,整个演绎过程中需要展现出庄重、壮丽和激情澎湃的氛围。

近年来,该曲也会在大型场所进行集体唱和,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表演活动之一。

总的来说,《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界的经典作品,通过音乐和歌词的完美融合,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该曲体现了中国音乐创作的创新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深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简介《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关于黄河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及自治区,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

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

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

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当这激昂的旋律响起,我们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澎湃的力量,这便是《黄河大合唱》的魅力所在。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巨作,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这部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

从音乐的旋律上来看,《黄河大合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整首作品的旋律起伏跌宕,时而激昂豪迈,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时而深沉悲壮,如泣如诉,令人动容。

在《黄河船夫曲》中,通过快速有力的节奏和坚定有力的旋律,生动地展现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奋勇搏斗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紧张而激烈的气氛。

而在《黄水谣》中,旋律则变得优美而抒情,描绘出黄河两岸曾经的美好景象以及被侵略者践踏后的凄惨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为祖国的命运而忧心。

在和声方面,《黄河大合唱》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手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例如,在《保卫黄河》中,采用了轮唱的形式,各声部之间的和声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感,仿佛是无数中华儿女在为保卫祖国而齐声呐喊,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从歌词的角度来看,《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光未然的词简洁而生动,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他以黄河为象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屈意志融入其中。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这样的歌词不仅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勇形象,更传递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在演唱形式上,《黄河大合唱》更是丰富多样。

它融合了独唱、合唱、对唱等多种形式,使得音乐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黄河怨》采用了女高音独唱的形式,演唱者通过深情的演唱,将一位遭受侵略者凌辱的妇女的痛苦和悲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闻之落泪。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世界影响与传播
国内影响
《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不仅在音乐界受 到高度评价,还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国外影响
《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作之一,也逐渐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一些国外音乐家 和合唱团也开始学习和演绎这首作品,进一步促进了其国际传播。
作品的传承
自问世以来,《黄河大合唱》便被广泛 传唱,成为了一首经典的艺术作品,其 传承主要依赖于学校、合唱团、音乐厅 等机构和组织的演出和教学。
VS
作品的推广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黄河大合唱 》,媒体、网络等渠道也起到了重要的推 广作用,同时,一些音乐家和艺术家也通 过公开表演和录制专辑等方式,进一步扩 大了作品的影响力。
创作动机
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唤醒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作品内容与形式
内容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描述了黄河的景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 神,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抗日精神。
形式
作品采用了大型合唱的形式,包括八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 独立的主题和音乐形式,但相互之间又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合唱部分的表演特点
01
02
03
声部协调
合唱部分要求各声部之间 高度协调,通过声音的和 谐融合,展现出强大的音 乐表现力。
配合默契
合唱成员之间需要具备高 度的默契,在音准、节奏 、音色等方面达到统一和 谐。
情感共鸣
合唱部分应通过声音传达 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使 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舞台表演与视觉效果
曲式结构
《黄河大合唱》采用了多乐章大型套曲的结构形式,全曲共有八 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独立的音乐主题和情感表达。各乐章之间 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一部全面、深刻地概括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1938 年11 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一支抗日演出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在途中,他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联想起中国人民正在遭到外敌侵略,大好河山和英勇不屈的人民使他浮想联翩。

1939 年1 月他抵达延安,创作了《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当时也在延安的冼星海听后,表示要为之谱曲,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4 月13 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引起巨大反响。

《黄河大合唱》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一再证明了“他是20 世纪中国音乐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品”,是1840 年以来鸣响在反帝反封建的新音乐中的时代主旋律——鼓舞中国人民争自由求解放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次最宏伟壮丽的高扬。

作曲家借鉴了西方大型声乐“康塔塔”的形式,但却以中国民间音调和抗战中群众歌曲的音调加以多声化的技术处理来进行创作,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他紧扣题材内容,以不同的音乐主题和演唱形式,表现出其不同的侧面,又用朗诵词和音乐主题贯穿发展、首尾呼应等方法,联系整部作品,使其具有相当的统一性,而又有丰富的对比性的比较严整的结构形成。

和国人以往合唱曲相比,《黄河大合唱》升华为具有完整内容与音乐布局的声乐合唱套曲——他的最后完成形式则是史诗性的交响大合唱,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合唱的一种成功模式,仅此一点,就值得在本世纪中国音乐创作的发展史上记上一笔。

下面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黄河的魅力。

音乐渐渐清晰起来,逐渐响亮起来。

恍恍惚惚中,黄河滚滚河水仿佛在河道上排排涌来,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排排黄浪顷刻间化成堆堆白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赏析:《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者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厂这部巨作的初稿。

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

”(冼星海日记)《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

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

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

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

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

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

“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

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黄河大合唱》有五个版本。

一个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

因为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要组成一个真正的管弦乐队是不可能的。

当时只有几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类的乐器,大多数人都不能识五线谱,所以就用简谱。

第二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作了一些调整。

第三个版本是“上海乐团版本”,就是李焕之1987年根据冼星海的“苏联版本”为上海乐团改编的一个版本。

第四个版本是“中央乐团版本”是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

这个版本影响最大,传播最广。

今天,大家能听到的就是这个版本。

第五个版本是钢琴伴奏版本。

这个版本是由瞿维来编订的,主要是为演出方便而改编的。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

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a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

“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

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

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

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

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

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

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

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

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

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

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

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

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

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

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

此时音乐到达高潮。

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

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

原来是由三弦伴奏,后来改为由琵琶伴奏。

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了民族的英雄。

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

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它常常被省略!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

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

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

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

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

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

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

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

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

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

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

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

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

“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

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

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

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

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

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作品:黄河大合唱(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二月里来、夜半歌声、在太行山上(歌曲)、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室内乐)等等。

论著冼星海发表过20余篇音乐论文和编写过一些音乐教材。

他在去延安之前发表的《救亡音乐在抗战中的任务》(1937)、《救亡歌咏运动和新音乐的前途》(1938)、《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等短文中,着重总结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经验,论述了以聂耳为代表的新兴音乐的方向和发展前景。

到延安后陆续发表了《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1939)、《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1940)、《现阶段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几个问题》(1940)等论文,并在1940年1月举行的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代表大会上作了《边区的音乐运动》的报告。

他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就如何发展中国新音乐、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新音乐的大众化和民族形式以及中国民歌的特点和民歌研究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

他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指导中国新音乐的建设。

他认为不论是音乐的民族形式问题,还是大众化问题,都应以发展中国的工农音乐为基本出发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