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

合集下载

组诗《黄河大合唱》

组诗《黄河大合唱》

组诗《xx大合唱》相关资料一、概述:《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首演,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

1960年代后期因江青的建议,被殷承宗等音乐家改编为《黄河协奏曲》,后来又出现了有石叔诚版的《黄河协奏曲》。

二、创作背景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三、歌曲歌词1、《xx船夫曲》朗诵词:朋友!你到过xx吗?你渡过xx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歌词:咳哟!划哟……xx啊,遮满天!xx啊,xx!冷风啊,扑上脸!浪花啊,打进船!咳哟!划哟……伙伴啊,睁开眼!舵手啊,把住腕!当心啊,别偷懒!拼命啊,莫胆寒!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哟!划哟……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咳哟!咳哟!哈哈……人们看见了河岸,2、《xx》朗诵词:啊!朋友!xx以它xx的气魄,出现在xx的原野;它象征着人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这里,人们向着xx,唱出人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xx之巅,xxxx滚滚,奔向xx。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xx下奔向xx之边;人们登上了河岸,心啊xx,气啊喘一喘。

《黄河大合唱》乐章简介及赏析

《黄河大合唱》乐章简介及赏析

《黄河大合唱》乐章简介及赏析《黄河大合唱》曲谱乐章简介《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此曲吸取民间劳动歌曲尤其是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动机式的主题核心贯穿发展手法和领合呼应的演唱形式,引子和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第二部分以原有主题核心拉宽节奏,放慢速度,表现人们登上河岸时的乐观情绪;尾声又以快速有力的动机进行,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表示中国人民的斗争仍在艰苦顽强地继续……。

《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音乐壮阔、热情、深切。

第一段唱黄河的雄姿,第二段赞五千年文化,第三段颂民族精神的发扬。

《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的音调材料,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

音乐会上往往略去此段。

《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这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

第一段抒情而深切,中段是悲痛的呻吟,第三段情绪更为凄凉,诉叙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采用乐段反复的结构形式,吸取山西民歌音调,并借用锣鼓伴奏的某些手法,形象地叙述了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显示了“打回老家去”的斗争决心。

《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运用大小调和变化节拍,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

《保卫黄河》(轮唱)成功地运用卡农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的加入则别具风格。

《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运用主调与复调的混合写法,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胜利发出呐喊,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结构分析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音调素材,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黄河大合唱曲式结构

黄河大合唱曲式结构

黄河大合唱曲式结构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由聂耳作曲,田汉填词的经典作品。

它的曲式结构是序曲—独唱—合唱—重唱—合唱—尾声。

具体来说,每个部分的内容如下:
序曲:以管弦乐器演奏为主,表现黄河壮阔的气势和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独唱:由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表达对黄河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合唱:以“黄河啊黄河”为主题,由全体合唱团演唱,歌颂黄河母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

重唱:再次演唱合唱部分的主旋律,加入更加丰富的管弦乐器伴奏,增强音乐气势。

尾声:以金属打击乐器演奏结束,突出黄河流淌不息的形象。

这样的曲式结构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将西方交响乐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首歌曲成为了中国音乐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河大合唱注释

黄河大合唱注释

黄河大合唱注释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艺术家康德莱在1939年作曲的一
首合唱曲目,该曲曾经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飞行员的军人歌曲,后来成为了中国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合唱作品之一。

以下是对该曲的一些注释:
1. 曲式结构:《黄河大合唱》整体采用自由曲式的形式,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黄河怒号;第二乐章:黄河行舟;第三乐章:太阳出山;第四乐章:赞美歌。

2. 音乐元素:该曲在音乐上运用了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相结合,融合了古典主义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其中,黄河的呼啸声、流水声等自然音响在整个曲目中扮演重要角色。

3. 歌词:《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由作家高秀敏创作,歌词内容以黄河作为象征,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勇敢、坚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4. 表演形式:该曲通常由大型合唱团和交响乐队演奏完成,演唱者通常为合唱团和独唱演员,整个演绎过程中需要展现出庄重、壮丽和激情澎湃的氛围。

近年来,该曲也会在大型场所进行集体唱和,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表演活动之一。

总的来说,《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界的经典作品,通过音乐和歌词的完美融合,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该曲体现了中国音乐创作的创新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深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简介《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关于黄河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及自治区,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

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

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

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当这激昂的旋律响起,我们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澎湃的力量,这便是《黄河大合唱》的魅力所在。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巨作,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这部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

从音乐的旋律上来看,《黄河大合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整首作品的旋律起伏跌宕,时而激昂豪迈,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时而深沉悲壮,如泣如诉,令人动容。

在《黄河船夫曲》中,通过快速有力的节奏和坚定有力的旋律,生动地展现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奋勇搏斗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紧张而激烈的气氛。

而在《黄水谣》中,旋律则变得优美而抒情,描绘出黄河两岸曾经的美好景象以及被侵略者践踏后的凄惨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为祖国的命运而忧心。

在和声方面,《黄河大合唱》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手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例如,在《保卫黄河》中,采用了轮唱的形式,各声部之间的和声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感,仿佛是无数中华儿女在为保卫祖国而齐声呐喊,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从歌词的角度来看,《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光未然的词简洁而生动,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他以黄河为象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屈意志融入其中。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这样的歌词不仅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勇形象,更传递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在演唱形式上,《黄河大合唱》更是丰富多样。

它融合了独唱、合唱、对唱等多种形式,使得音乐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黄河怨》采用了女高音独唱的形式,演唱者通过深情的演唱,将一位遭受侵略者凌辱的妇女的痛苦和悲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闻之落泪。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世界影响与传播
国内影响
《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不仅在音乐界受 到高度评价,还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国外影响
《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作之一,也逐渐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一些国外音乐家 和合唱团也开始学习和演绎这首作品,进一步促进了其国际传播。
作品的传承
自问世以来,《黄河大合唱》便被广泛 传唱,成为了一首经典的艺术作品,其 传承主要依赖于学校、合唱团、音乐厅 等机构和组织的演出和教学。
VS
作品的推广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黄河大合唱 》,媒体、网络等渠道也起到了重要的推 广作用,同时,一些音乐家和艺术家也通 过公开表演和录制专辑等方式,进一步扩 大了作品的影响力。
创作动机
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唤醒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作品内容与形式
内容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描述了黄河的景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 神,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抗日精神。
形式
作品采用了大型合唱的形式,包括八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 独立的主题和音乐形式,但相互之间又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合唱部分的表演特点
01
02
03
声部协调
合唱部分要求各声部之间 高度协调,通过声音的和 谐融合,展现出强大的音 乐表现力。
配合默契
合唱成员之间需要具备高 度的默契,在音准、节奏 、音色等方面达到统一和 谐。
情感共鸣
合唱部分应通过声音传达 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使 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舞台表演与视觉效果
曲式结构
《黄河大合唱》采用了多乐章大型套曲的结构形式,全曲共有八 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独立的音乐主题和情感表达。各乐章之间 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一部全面、深刻地概括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1938 年11 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一支抗日演出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在途中,他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联想起中国人民正在遭到外敌侵略,大好河山和英勇不屈的人民使他浮想联翩。

1939 年1 月他抵达延安,创作了《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当时也在延安的冼星海听后,表示要为之谱曲,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4 月13 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引起巨大反响。

《黄河大合唱》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一再证明了“他是20 世纪中国音乐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品”,是1840 年以来鸣响在反帝反封建的新音乐中的时代主旋律——鼓舞中国人民争自由求解放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次最宏伟壮丽的高扬。

作曲家借鉴了西方大型声乐“康塔塔”的形式,但却以中国民间音调和抗战中群众歌曲的音调加以多声化的技术处理来进行创作,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他紧扣题材内容,以不同的音乐主题和演唱形式,表现出其不同的侧面,又用朗诵词和音乐主题贯穿发展、首尾呼应等方法,联系整部作品,使其具有相当的统一性,而又有丰富的对比性的比较严整的结构形成。

和国人以往合唱曲相比,《黄河大合唱》升华为具有完整内容与音乐布局的声乐合唱套曲——他的最后完成形式则是史诗性的交响大合唱,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合唱的一种成功模式,仅此一点,就值得在本世纪中国音乐创作的发展史上记上一笔。

下面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黄河的魅力。

音乐渐渐清晰起来,逐渐响亮起来。

恍恍惚惚中,黄河滚滚河水仿佛在河道上排排涌来,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排排黄浪顷刻间化成堆堆白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一)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记住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三)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声乐套曲和协奏曲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感受《黄河大合唱》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难点:理解并思考音乐要素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聆听《黄河大合唱》整体感受作品情绪。

(二)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黄河大合唱各位领导老师好,很荣幸今天能参加面试。

(首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在讲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有一个问题:有关黄河的歌曲大家知道哪些呢??这位请回答,非常好,不错,请坐!这位同学说有《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大合唱》。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黄河大合唱》,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部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

提到黄河大合唱就不能不说一说黄河,有谁见过黄河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大致了解下黄河。

黄河简介: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玛曲,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词曲作者简介:一、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

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少年时即以“南国萧手”而扬名。

1929远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师从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短片来了解冼星海的生平。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老师将冼星海的作品进行归类:代表作品:古诗词艺术歌曲:《七哀诗》、《忆秦娥》、《渔父词》、《蝶恋花》、《卜算子》《浪淘沙》、《如梦令》等。

电影歌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等。

歌曲集:《哈萨克歌曲集》、《古诗十首歌集》、声乐套曲《斗争就有胜利》(未完成)等。

合唱歌曲:《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

器乐作品:交响乐《民族解放》,交响诗《阿曼盖尔达》,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

(还发表了大量的音乐论文,《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

)二、词作者——光未然,长江的儿子、黄河的歌者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湖北襄阳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

1913年11月1日生。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吟》。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小短片来认识下《黄河大合唱》背后的创作故事。

对《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就来欣赏这部伟大的作品。

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大家要思考个问题,大合唱是什么?都有哪些演唱形式?他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等我们欣赏完了后大家要分组讨论的。

这部作品共有八个乐章:一、黄河船夫曲(齐唱、合唱)二、黄河颂(男中音独唱)三、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四、黄水谣(齐唱)五、河边对口曲(男声独唱)六、黄河怨(女生独唱)七、保卫黄河(合唱、轮唱)八、怒吼吧,黄河(合唱)八个乐章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下面我们来一一解读。

第一层次包括第一、二、三乐章,表现了赞颂的情绪。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上就重点欣赏《黄河船夫曲》,第二三乐章大家课下自己欣赏。

欣赏:欣赏作品,感受速度的变化,边欣赏边思考:(1)歌曲的体裁是什么?(2)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采用的的男女声混合唱的方式,使人一下联想到黄河边气势磅礴的浪涛。

在经过短暂的激烈后,乐曲节奏逐渐趋于平缓。

我觉得之前急促的乐章在于反映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和激烈情景,同时后面的平缓乐章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情绪,他们可以在艰辛的劳作之后感受到生活的宁静。

1、歌曲的体裁是什么?劳动号子。

(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

)大家还能想到这种体裁的其他歌曲么?《川江船夫号子》、《打夯号子》、《摘石榴》2、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男声独唱,也是一首深情而豪迈的民族颂歌。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一首长诗,以三弦作伴奏朗诵。

第二层次包括第四、五、六乐章,表现了悲愤的情绪。

这里我们重点欣赏《河边对口曲》,第四、六乐章大家下面自己欣赏。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这是一首男声对唱、重唱与混声合唱歌曲。

这一乐章比较有特色,曲调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乐器也是采用了民间常见的鼓、锤,好象还有木鱼的声音。

使乐曲变得通俗,其实也符合本乐章的主题——通过两位流亡在黄河边上的老乡互抒胸臆,反映了千百万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遭遇。

两位流亡的曲调速度由慢到快,乐章末尾又是结合急促的男声,使整个乐章的主题变得更加鲜明。

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对唱2、歌曲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两个老百姓黄河边相遇,然后相互问答倾诉,最后一同走上抗日的道路。

第四乐章:《黄水谣》,依然一开始是男声朗诵,交代了本乐章的主题——河北民众痛苦的呻吟。

这一乐章中,以女生二部合唱为主,在于揭露、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入侵华北以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诉说民众生活中的苦恨。

第六乐章:《黄河怨》,这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也是一首抒情歌曲,并不是一首可以独立演唱的艺术歌曲。

歌曲以悲愤的音调,表现出被日寇践踏之下中国妇女的哀怨之情。

第三层次包括第七、八乐章,表现了反抗的情绪。

这里我们重点欣赏《保卫黄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这是一首齐唱、轮唱歌曲。

节奏整齐,句式短小,采用变化重复的作曲手法,使音乐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成双成对的民间音乐的发展手法,与音乐主题紧密结合。

快速的演唱更加上口易唱。

两部轮唱、三部轮唱、四部轮唱,使旋律的民族风格更加浓厚。

学唱主旋律:同学们跟着钢琴一起唱谱子,然后加词练习。

好,还记得在欣赏《黄河大合唱》之前老师提的问题么?大合唱是什么,有哪些演唱形式?他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大家可以分组讨论下。

好,这位同学,不错,请坐。

下面我们来分析总结:大合唱:是大型的、多乐章的声乐套曲。

它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与合唱(有时穿插朗诵),通常由管弦乐队伴奏。

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

1、从内容上看,各乐章间有内在联系,但每个乐章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2、从演唱形式上看,它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3、从伴奏形式上看,多用管弦乐队或民族管弦乐队来伴奏。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大合唱的终曲,整个乐章主要通过,时而激昂,时而平和的对比反差,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运用了提琴,号,大鼓,以及男女合唱,把乐曲推向高潮通过,塑造了黄河在怒吼、人民在抗争的艺术形象,显示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巨大力量,召唤着全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战斗!课堂延展:钢琴协奏曲《黄河》,欣赏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刚刚欣赏的《保卫黄河》,现在我们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通过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来感受人声歌唱与器乐演奏的不同魅力。

在欣赏中大家注意听曲中主题不同的演奏形式。

课后作业:认真欣赏整部《黄河大合唱》并思考其作用和意义。

练习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