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原创]《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原创]《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原创]《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董茂娉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第二课时

教学策略: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身去经历,从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铜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水槽(装冷水)、湿抹布

2、为每组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20个、细塑料管、胶塞,课前需检查液柱高度)、烧杯20个、红墨水、醋、酒精、食用油、橙汁、牛奶、冷水、暖壶(实验中用到的热水要课前准备好)。

3、备用:烧瓶、插有弯玻璃管的胶塞、气球、空瓶子、热水、滴管、乒乓球

4、多媒体课件(液体热胀冷缩动画需提前调好顺序)、实验记录表(需提前打印好下发)、课前黑板上写好实验注意事项

5、课前提醒学生注意:①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要把实验再做一遍,认真观察和做实验记录。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并不被我们注意。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加热装满水的水壶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什么现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这段录像(出示烧开水的视频:水壶烧水,水溢出)。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生:我看到在炉子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里的水就直往外溢,这是为什么呢?

生:水在加热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

2、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还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壶里的水为什么会往外溢呢?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继续学习第3课《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看看加热和冷却可以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

1、谈话: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一下,壶里的水为什么会往外溢呢?

生:(1)因为水变多了;(2)因为水里有热气;(3)因为水占的地方大了;(4)……

2、设计实验方案:真不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猜想,猜想对于科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刚才还有同学说是因为水的体积变大了,可是水壶里面的水在加热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让我们观察到水的变化,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设计时大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大屏幕提示):

(1)实验中需要水,用什么装水进行研究呢?(可以像教材上那样用锥形瓶)(2)怎样才能把水的变化看得更清楚?(可以仔细看书上的方法:在锥形瓶内装满水,为了便于观察,可以把水染成红色;用中间插有细塑料管的胶塞塞紧瓶口,因为胶塞要占据空间,所以这时红色的水会上升到塑料管中;用黑皮圈在塑料管的液面位置作一个记号。)

(3)要研究水在加热和冷却情况下的变化,用什么方法使水受热或受冷?(加热的方法有很多,酒精灯、蜡烛等等,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3、实验:同学们真不简单!想出了这么好的方法,说明同学们都很善于动脑筋!好,根据同学们的意见:(1)我们用锥形瓶代表水壶,在锥形瓶内装满水;(2)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水染成红色;用中间插有细塑料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这时红色的水会上升到塑料管中;我们用黑皮圈在塑料管的液面位置作一个记号。(3)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把锥形瓶分别放入盛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的情况下到底会有什么变化。

每个小组旁边的水池里有一套这样的实验装置,一个烧杯里已经装好冷水,等一会我去倒热水,在实验中还有几点需要注意:(屏幕演示或指课前黑板上写好的:①安全实验(小心不要被热水烫着;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锥形瓶要注意拿着瓶口,不要拿橡皮塞)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③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④(用实验记录表一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如果实验完成,可以反复做几次,看结果是不是一样。

师:现在请水池边的同学把装有实验器材的水槽轻轻地端出来,等我给你们组倒好热水以后,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4、各小组自行实验并记录,师倒热水后巡视指导。(课前提醒学生注意:①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②实验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要把实验再做一遍,认真观察和做实验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

师:(音乐停)请各组材料员把锥形瓶从烧杯中拿出来,实验材料整理好,桌面擦干净。说说在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的同时,用课件来演示说明实验过程。动画描述:动画的主体是一个胶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装满红颜色水的烧瓶,背景是分别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将烧瓶分别放在盛热水、冷水的烧杯中,观察玻璃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注意:移动容器时的规范动作,观察时眼睛与刻度线的关系)。(1)“我们发现把锥形瓶放入热水中后,塑料管里的液面上升了;把锥形瓶放入冷水中后,塑料管里的液面下降了。”

(2)塑料管内的液面上升,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水的体积变大了)是不是锥形瓶里的水突然增多了?(不是,因为锥形瓶是密封的,没有往里面加水。)为什么塑料管里的液面上升,就说明水的体积变大了?(塑料管内液面上升,是因为水占据的空间变大了,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体积变大叫做体积膨胀。板书:体积膨胀)塑料管内液面下降,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水的体积变小了,体积变小叫做体积收缩。板书:体积收缩)

(3)锥形瓶里的水是在什么条件下体积膨胀,在什么条件下体积收缩的?(完成板书: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

(4)你能把水的体积变化和所需要的条件联系起来,说说水有什么性质吗?6、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水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性质。简单地说,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热胀冷缩)

7、现在你能不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烧开水时,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呢?(壶里的水受热体积膨胀了,所以会溢出来。)

8、实验: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醋、酒精、食用油、橙汁、牛奶(出示),它们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谁来预测一下?(生预测)现在请组长把你们组装水的锥形瓶交到前面来,

然后任意选择一种液体,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注意观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二上面。等我给你们组倒好热水以后,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学生自主选择液体进行实验,师再倒热水。课件温馨提示:实验时将所选的液体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别忘了在液面处做记号。)

9、“哪个组愿意把自己的探究结果告诉给大家?别忘了说清楚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的?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10、提问:现在你已经知道水、醋、酒精、食用油、橙汁、牛奶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这些又都是液体,(板书:液体)根据这些事实,你可以推想出什么?

11、小结:由此可以推想,液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

1、出示“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

2、谈话: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生预测)大家看,我这里有个铜球,它是个固体,现在铜球恰好能从这个铁圈中通过。我们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过一会用冷水使铜球冷却,看看铜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以吗?

加热之前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的灯芯,把火柴熄灭后扔到垃圾桶里。(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此时,可以开始加热铜球)(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拿起来,再盖一次。

3、实验:现在我已经开始加热铜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师加热铜球,同时提问,以使铜球加热足够长的时间。)

(1)请同学们预测一下,铜球受热以后体积会不会膨胀?(“会”或“不会”)(2)怎样才能知道铜球受热以后体积膨胀了呢?(找学生回答:“如果铜球不能从铁圈中通过,那就说明铜球受热以后体积膨胀了;如果铜球仍然能从铁圈中通过,就说明铜球受热以后体积没有膨胀。)

(3)“认为铜球加热以后不能从铁圈中通过的同学举手,认为铜球仍然能从铁圈中通过的同学举手。“

“现在,我也不能确定铜球到底能不能从铁圈中通过,所以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注意看!”(师演示铜球过铁圈,发现铜球不能从铁圈通过。)“现在我们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注意观察”(师演示铜球过铁圈,发现铜球又能从铁圈通过。)“加热后的铜球千万不要用手触摸,以免烫伤。(师将加热后的铜球先放地上。)”

4、分析:刚才我们看到,加热后铜球确实不能从铁圈中通过,说明铜球的体积怎么样?(体积膨胀了,指板书:加热时,体积膨胀)冷却后我们看到铜球又能够从铁圈中通过,说明了什么?(指板书:说明冷却时,体积收缩了。)我们把铜球受热时体积膨胀,冷却时体积收缩的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5、小结:也就是说,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固体)

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1、思考:热胀冷缩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资料,看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热胀冷缩的原理?(看课件资料)

2、提问: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热胀冷缩的原理?

(学生自由发言)

(1)(可出示温度计加以提示)为预防甲型H1N1流感,最近我们每天用体温计测体温,同学们注意对比观察一下,温度计和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装置有什么相似之处吗?(有)温度计是利用什么原理发明的呢?(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发明的。温度计中的液体受热了体积会膨胀,液柱上升,温度计的读数就会增加;冷却时液体体积会收缩,液柱下降,温度计的读数就会减小。)(2)有些瓶装的、纸盒装的液体都不装满,是不是厂家比较小气,不舍得装满呢?(不是,这些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装满是为了防止液体在瓶内、纸盒内受热膨胀引起包装破裂。)

(3)铺水泥地时,每隔一段路要留一道窄沟,就是为了防止水泥膨胀或者收缩,造成路面不平整。

(4)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夏季由于热胀的缘故,电线较松,冬季由于冷缩的缘故,电线紧绷。夏天架电线时要注意架得松一点,不要绷得太紧,避免到了冬天电线冷缩时绷断。

(5)铁路的铁轨之间留有空隙,是为了防止铁轨热胀弯曲或冷缩拉断。(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1825年,英国铺设了第一条铁路,由于当时的人不知道热胀冷缩的原理,铁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铁轨变得七扭八歪,左右弯曲,有的地方甚至还朝上拱起,弄得火车总是脱轨;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铁轨竟冻裂成一段一段的,后来火车都不敢走这条路了;所以现在铁路的铁轨之间都要留有空隙,就是为了防止铁轨热胀弯曲或冷缩拉断。)(6)火车的金属轮子分内外两层,是靠热胀冷缩的原理组装和拆卸的。

(7)瓶盖或者钢笔帽拧不下来时,可以用热水把瓶盖或者钢笔帽烫一烫,就能拧下来了。

(8)冬天用玻璃杯接热水时,都要注意先用热水涮涮杯子,以免玻璃热胀冷缩不均匀导致玻璃杯破裂。

(9)“孔明灯”也是应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

(10)建议妈妈在做美容护理时,蒸汽洗面之后,再用冷水洗脸,可以使脸部皮肤毛孔收缩,使皮肤更细腻光滑。

(11)工厂里的蒸汽管道上,总是装有一些U形的管子,当管道受热伸长或受冷缩短时,只会改变U形管的弯曲程度,而不会影响其他部分。

(12)水饺、汤圆等在水中受热后体积膨胀了,会浮在水面上。

……

4、小结:“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细细想来,还真的有许多科学道理。生活中的科学真是随处可见呀。只要你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实践,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科学的奥秘!

5、课堂评价:学习了本课,你感觉有哪些收获?

生:我知道了液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生:我知道生活中许多地方用到了热胀冷缩的原理。

……

6、当堂检测: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做几道检测题?(有)

请看大屏幕,这是几道判断题,请同学们做手势来判断对错。(看具体时间决定做几道题):

判断题:

(1)水具有热胀冷缩缝的性质,但其他液体没有热胀冷缩缝的性质。(×)(2)夏天架电线时要架得松一些,以防止冬天电线遇冷收缩时绷断。(√ )(3)铁轨之间留有空隙,是为了防止铁轨热胀弯曲或冷缩拉断。(√ )填空题:

(1)水在一般情况下,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2)温度计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7、小结:我们知道,物体有三种形态:固体、液体和气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液体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气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3、加热和冷却

液体和固体受热→体积膨胀

受冷→体积收缩}热胀冷缩

附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一)

第小组

实验记录表(二)

第小组

教学评一致性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研修心得体会2018年12月22日-24日,我参加了全国教研工作转型与创新研修班,聆听了七位教育专家的精彩报告,学习了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过程中我聆听了浙派名师、浙江省生物高考命题专家吴江林老师的精彩报告《基于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引导我们对“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习。“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吴老师提出三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是否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学习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让我们明确了教学、目标、评价的关系。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学评一致性呢?我做了深深的反思。 一、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 学习目标规定了我们在课堂上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也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因而,设计科学、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是有效“教

学设计”的应有之意。 第一,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在宏观层面上规定了国家对该学科质量标准的要求,是我们“基于标准教学”之本,是设计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它是学习目标制定的大方向。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没有学科“课程标准”意识,学习目标的设计往往会迷失方向。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或水平标准,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确定学期或模块的目标,再具体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内容或水平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 第二、要正确看待、使用教材。在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时,要正确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意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是设计学习目标的参考,也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支撑点,但教材中的内容绝非教学任务,也绝非教学过程应该达成的目标,而只是为了实现目标的载体。这就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直强调的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的教育思想。忽略了这一点,学习目标的设计会偏离主题。 第三、把握好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原点。学习目标的设计要依据学情设定,了解学生一开始的认知起点、认知原点,知道学生“在哪儿”,这是其一;其二,还要注意搜集不同学生学生经过自主学习、预习所达到的“新原点”证据,把握学生“到哪儿了”。不弄清这些,学习目标的设计也会偏离方向,讲课时就会多讲或漏讲,可能讲了一些没有必要的知识,也可能有些该讲的知识却没有讲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除了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外,也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动手实践。

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3、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导致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设计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教学准备: 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铜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实验记录表、水槽、湿抹布、 2、为每组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20个、细塑料管、胶塞)、冷水,热水,红墨水、烧杯20个、酒精、暖壶(内装热水)。 3、烧瓶、插有弯玻璃管的胶塞、气球、空瓶子、热水、滴管、乒乓球、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实验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过我们学校综合楼前面美丽的喷泉吧?那你有没有见过自己制造的小喷泉?想不想亲自看看?(想)好!那我就为大家做个“小喷泉”,用一个烧瓶,里面装一些水,为了便于观察,我把水染成了红色,现在我往这个烧瓶上倒热水,请大家仔细观察。(教师演示“喷泉实验”:水从塑料管中喷出来,形成一个小喷泉)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往烧瓶上倒热水就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 生:水是怎样出来的?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 师:是呀,为什么往烧瓶上倒热水就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小喷泉”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第3课《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看看加热和冷却除了像我们上节课研究的,可以影响物体的形态以外,还会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气体体积的影响

最新第九单元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速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得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三个数量关系。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一份数×份数=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 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厘清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行程问题模型。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模型背后的意义。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 评价任务:在环节1中,借助观察、比较、演示和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中心,头脑中再现车辆运动的现象。 评价方式:在全班交流时倾听。 2.针对目标2: 评价任务:根据理解,小组内交流、分享,借助以前的知识与方法动脑思考,厘清数量关系,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通过观察、对比、思考、提炼、概括等活动,抽象概括出新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操作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展示交流时倾听。 3.针对目标3: 评价任务:在“练习拓展”环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由“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基本数量关系式出发,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并解释其道理,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评价方式:自主练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苏教版科学四上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原创]《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董茂娉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第二课时 教学策略: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身去经历,从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铜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水槽(装冷水)、湿抹布 2、为每组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20个、细塑料管、胶塞,课前需检查液柱高度)、烧杯20个、红墨水、醋、酒精、食用油、橙汁、牛奶、冷水、暖壶(实验中用到的热水要课前准备好)。 3、备用:烧瓶、插有弯玻璃管的胶塞、气球、空瓶子、热水、滴管、乒乓球 4、多媒体课件(液体热胀冷缩动画需提前调好顺序)、实验记录表(需提前打印好下发)、课前黑板上写好实验注意事项 5、课前提醒学生注意:①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要把实验再做一遍,认真观察和做实验记录。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并不被我们注意。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加热装满水的水壶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什么现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这段录像(出示烧开水的视频:水壶烧水,水溢出)。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生:我看到在炉子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里的水就直往外溢,这是为什么呢? 生:水在加热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 2、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还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壶里的水为什么会往外溢呢?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继续学习第3课《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看看加热和冷却可以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 1、谈话: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一下,壶里的水为什么会往外溢呢?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 反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反思 龙川小学刘小朋 本课有两个概念:蒸发和凝结的教学。观察和实验是获取事实、证据的根本途径,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如何设计观察和实验来获取事实形成概念呢?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科学概念形成服务?较好的策略是: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的同时渗透核心概念;指导探究设计恰当的探究活动;揭示核心概念,汇报交流;形成科学概念游戏活动,加深概念理解。本课一开始通过电磁炉烧水演示实验,就让学生来理解蒸发,水加热后由有形变为无形,用观察和讨论加上猜想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蒸发概念,然后进行后面的教学。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用恰当的设计组织教学,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有多少技能训练?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还有小组合作。科学课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目标:宁愿少学一点,但扎实一些;阐述得具体一点,详细一点,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多展开一点。这样,学得也扎实一点,印象深刻一点;学生兴趣也大一点,自信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多一点。宁愿少学一点知识,而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这节课,有哪些技能培养?首先是实验,本课安排了演示实验:烧水;分组实验:造雾雨,造霜,应该说在实验方法上,学生还只是入门,表现在不会动,不敢做,“等”“靠”的现象很明显,实验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第二是观察:观察贯串课的始终,但是怎么观察,观察目的交代不到位,指导不足。第三是讨论,应该说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但是说不到点子上,需要其他课程与科学课良好的整合。另外还有交流、假设预测、解释、小组合作等。只是学生质疑的培养是欠缺的,如“造雨”实验,由于受气候条件和实验材料准备不合适的影响,实验效果不理想,没能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欲望,指导不够。 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科学课,教师要完全知道自己要教学生什么,但是不要去灌输,而是要让孩子学得很开心,要鼓动学生主动地来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但又不是让学生去瞎摸。科学教师有责任在学生心目中传输科学课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一门课程,让更多的领导和老师认为科学课是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

如何做到教学设计有效性

如何做到教学设计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功在课前,效在课上 (一)抓住备课,满盘皆活 1.备课质量影响课堂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向40分钟要质量。而上好课,首要是备好课,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正所谓抓住备课,满盘皆活。所以应在备课、优化课堂设计上下苦功,课前勤一点,课上“懒”一点,总体上会用较少的劳动投入取得较大的教学效果。 2.备课是专业成长之桥 备课中,教学设计能力既是一种综合教学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在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备课是一种学习、提升和修炼的过程,是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过程,它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去打造。 (二)备课做到“二备” 1.研读教材 备课除按常规要求之外,在备知识时,要抓住三点,即新知识点,新旧知识连接点、创新点。这三“点”,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有对策。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验证、修改、总结和积累。长此以往,备课就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心中越有数,上课时就能做到轻车熟路。研读教材不可简单地泛泛而读,应边读、边想、边画、边问、边记,把读、想、画、问结合起来。钻研揭示语和旁注,它既是帮助我们正确使用教材、突出重点、发散难点的教法指导,又是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掌握知识要领的学法指导。 2.超越文本 使用好教参:课程标准、教材、教参是教学中的三件法宝,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借鉴好报刊:各具特色的教学报刊很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的可读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很强,是我们备课和业务进修的“活水”。活用好经验,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大都是来自于教学一线,不仅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更主要是这些经验针对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汇报稿2019.3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课堂设计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任务的一致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匹配程度)。它包括目标指引下的三层含义:一是教-学一致性;二是教-评一致性;三是评-学一致性,这三个因素两两存在一致性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构成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所有涵义。右边这个图形是教-学-评三因素理论模型。 “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期相关研究已经给课堂带来了相应的变革: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到走向核心引领,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始于目标,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教学活动从低效繁琐走向有序开放。所以,我们必须走到目标导引下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设计中来,以学习目标为导向,设计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简单的说,“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评价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即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价,也是对学习目标的评价。这就需要我们解决三个问题:(1)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2)怎样设计评价任务:我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3)如何根据目标和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学习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更安全到那里?以上三个问题解决了,在边教、边学、边评价的过程中,对教与学的信息进行收集、判断并不断改进,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不论一课时,还是一单元,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课程标准是“目标确定”“评价设计”“教学展开”的基础;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学生是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目标的确定要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再如

加热和冷却 科学四年级苏教版 教学设计

四年级《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加热和冷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三课,热胀冷缩是热学的基本现象,《加热和冷却》课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冷和热的动手实践课程。本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现象质疑,通过学生活动,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揭示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本质,再联系身边的实际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为《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认识液体》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本章前两节,初步理解了冷、热和温度等概念,但对常见的热学现象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基本原理以及实践操作还不甚以解。而这些问题恰好为本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切入点,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逐步树立“做中学”的学习意识。 【设计理念】 《加热和冷却》本单元承上启下的一课,热胀冷缩现象是物体的基本性质,结合学生学情以及小学科学的探究式学习特点,这一课我通过“观察瓶装液体的共同点进行探究质疑” 来导入,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分组实践操作“探究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分工、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习惯;再次鼓励小组自主设计“探究加热和冷却对固体和气体体积的影响”的实验,逐步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体现由帮扶到放手的转变,并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意识。通过探究让事实说话、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在加热与冷却时体积的变化,讨论总结出热胀冷缩的原理,养成通过实验现象形成科学态度的学习习惯。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大多数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会利用热胀冷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能为生活生产服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模仿实验,体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设计实验,认识固体、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学会合作交流,树立“做中学”的意识。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3.理解事物都有两面性的道理,学会扬长避短。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的现象以及利用。 【教学准备】(各8组) 1.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8个、玻璃管8根、单孔橡皮塞8个、杯子16个、红墨水若干、酱油若干、牛奶若干、果汁若干、冷水若干、热水若干 2.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一二三四组):铜球铁圈4套、酒精灯4个、打火机4个、杯子8个、冷水若干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林益琼摘要教师毕生都在追求好课堂。而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好课堂的重要前提。本文关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从儿童立场出发,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并结合教学内容解读、挖掘文本内涵及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有效性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谢利民 2005)小学英语学科由于学习者的特点和外语学习的特殊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狠下功夫,追求好的教学设计,把握住设计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真正落实做好准备。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有效性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教学目标所使用的一种系统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征,能优化教学材料,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大化实现。 二、聚焦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误区 (镜头一)某农村教师在一次市级教研课中获得了一些多媒体课件。她稍微进行了修改就拿到自己的班上进行教学。由于不是自己原创的设计,该教师对很多环节都不是很熟悉,并且自身素质无法驾驭其中的一些环节。学生对该教学设计反映平淡,一些学困生更是跟不上节奏。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离该教师的预期相差甚远。 误区分析:教学设计要做到以生为本,不可拿来主义。 (镜头二)某教师在教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B let’s talk想渗透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等单词,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了蒙眼贴猪鼻的游戏。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是游戏本身与文本话题联系太少,并且游戏太费时,回到对话文本的时候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只得潦草结束。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反思 龙川小学刘小朋 本课有两个概念:蒸发和凝结的教学。观察和实验是获取事实、证据的根本途径,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如何设计观察和实验来获取事实形成概念呢?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科学概念形成服务?较好的策略是: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的同时渗透核心概念;指导探究设计恰当的探究活动;揭示核心概念,汇报交流;形成科学概念游戏活动,加深概念理解。本课一开始通过电磁炉烧水演示实验,就让学生来理解蒸发,水加热后由有形变为无形,用观察和讨论加上猜想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蒸发概念,然后进行后面的教学。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用恰当的设计组织教学,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有多少技能训练?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还有小组合作。科学课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目标:宁愿少学一点,但扎实一些;阐述得具体一点,详细一点,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多展开一点。这样,学得也扎实一点,印象深刻一点;学生兴趣也大一点,自信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多一点。宁愿少学一点知识,而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这节课,有哪些技能培养?首先是实验,本课安排了演示实验:烧水;分组实验:造雾雨,造霜,应该说在实验方法上,学生还只是入门,表现在不会动,不敢做,“等”“靠”的现象很明显,实验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第二是观察:观察贯串课的始终,但是怎么观察,观察目的交代不到位,指导不足。第三是讨论,应该说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但是说不到点子上,需要其他课程与科学课良好的整合。另外还有交流、假设预测、解释、小组合作等。只是学生质疑的培养是欠缺的,如“造雨”实验,由于受气候条件和实验材料准备不合适的影响,实验效果不理想,没能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欲望,指导不够。 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科学课,教师要完全知道自己要教学生什么,但是不要去灌输,而是要让孩子学得很开心,要鼓动学生主动地来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但又不是让学生去瞎摸。科学教师有责任在学生心目中传输科学课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一门课程,让更多的领导和老师认为科学课是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

语文园地五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及解读 主备人:张福玉 一.目标确定 (一)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教材分析 1.单元解读 本单元围绕“办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3篇课文和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及语文园地。有古代寓言故事,有现代学生生活故事,有童话故事;有人物,也有动物,每个故事都寄寓了深刻的道理。故事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启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重构,有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基本体现,也是读者能从文本中获得熏陶和启迪的基本保证。 2.文本解读 《语文园地五》安排了5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呈现了两组共8个词语,一组与房屋、处所有关,一组与洞穴有关,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其中带有厂字头、穴宝盖的“厨、厕”等9个生字,运用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来识字。 “字词句运用”编排了两项学习内容。第一项是9个有关“笑”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读一读、演一演中认识不同情状的笑,理解并积累表示笑的词语。第二项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语读出说话时的语气,读出人物的心情。 “我的发现”编排了6个词语,每个词语都由意思相近的两个字组成,泡泡语直

接提示这些词语的结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字义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弟子规》节选,第一段话选自《谨》篇,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穿戴和放置衣物的规范;第二段话选自《信》篇,引导学生注重个人内在修养,在衣服饮食方面不要攀比。 “我爱阅读”选编了故事《好天气和坏天气》,目的是引导学生懂得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看法也会不一样的道理。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喜欢阅读,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对于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有认识,第一次用这个特点来帮助识字。有关不同情状“笑”的词语和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是有所积累的。通过本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简单看法,故事《好天气和坏天气》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看法就会不一样的道理。 (四)教学目标 1.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认识“厨、厕”9个生字,了解厂字旁、穴宝盖所代表的意义。能理解并积累含“笑”字的词语,并选词演一演。 2.根据书中给出的提示语,读出句子恰当的语气。 3.主动调动以往词语学习的经验,发现“教诲、寻找”这类词语的特点,了解这类词语的意思。 4.背诵从《弟子规》中节选的内容,理解文本意思。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读读《好天气和坏天气》,理解老人说的话。 (五)重点难点 1.借助词语学习累积的经验,积累“识字加油站”和“我的发现”中的词语。 2.自主阅读《好天气和坏天气》,读懂文章内容,理解内涵。 二.评价设计 评价内 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容

四年级科学上册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1)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5.水在加热和 冷却后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 1.了解水、金属等多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 3.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xx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奇特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xx、雨、露、霜的成因。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材料: 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 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奇怪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探索和调查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加 热 与 冷 却

加热与冷却 张颖娟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除了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外,也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导致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设计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教学准备: 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铜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实验记录表、水槽、湿抹布、 2、为每组准备: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20个、细塑料管、胶塞)、冷水,热水,红墨水、烧杯20个、酒精、暖壶(内装热水)。 3、烧瓶、插有弯玻璃管的胶塞、气球、空瓶子、热水、滴管、乒乓球、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实验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过我们学校综合楼前面美丽的喷泉吧?那你有没有见过自己制造的小喷泉?想不想亲自看看?(想)好!那我就为大家做个“小喷泉”,用一个烧瓶,里面装一些水,为了便于观察,我把水染成了红色,现在我往这个烧瓶上倒热水,请大家仔细观察。(教师演示“喷泉实验”:水从塑料管中喷出来,形成一个小喷泉)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往烧瓶上倒热水就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 生:水是怎样出来的?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 师:是呀,为什么往烧瓶上倒热水就会使里面的水喷出来?“小喷泉”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第3课《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看看加热和冷却除了像我们上节课研究的,可以影响物体的形态以外,还会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气体体积的影响 1、谈话:真不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大胆猜想,猜想对于科学研究非常重要,我们的很多科学研究都是从大胆的想象开始的。 2、提问:烧瓶中的空气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它有没有膨胀或收缩呢?能想出观察的办法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看看你们组能不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我们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最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3、提示:设计之前请大家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用什么来装空气进行研究?(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并将物品呈现出来。例如:可以用烧瓶、气球、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 (2)怎样才能有利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不容易观察,所以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橡皮塞等。通过密闭容器的凹凸变化来发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当密闭的容器变凹时,说明空气体积缩小了。当密闭的容器变鼓时,说明空气体积膨胀了。) (3)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将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呈现出来。例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4)可以在实验记录表中画出你们的想法,等会请小组汇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实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能够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理解》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实行导入,不但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实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理解》时,要求学生: 1.能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水平;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设计模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速度》 成功的乐趣。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一份数×份数=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 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

苏教版科学四上《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上《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第二单元冷和热 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科学知识: 1.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 3.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云、雨、露、霜的成因。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材料: 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 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探索和调查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的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见的?{霜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水汽凝华成霜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实验时放两块冰] 云和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云和雾主要是高度不同云是怎样产生的[冷热空气相遇]}。 2.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自然现象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再现呢?黑板上写的这些自然现象哪些可以利用实验在教室里进行再现? 3.黑板上写的这些形态的水哪些是你感兴趣的?你想研究什么?先请你在心里想好研究的内容,下面根据你们的选择组成新的研究小组,先安排好的小组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每组前面放一个牌子,并宣布组长) 4.讲解表的填写要求。 (请组长带领大家讨论的同时,记录下你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你们准备如何实验的步骤,并写出你们预计的实验结果。在记录的过程中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利用符号和简笔画进行记录。) 5.指导小组讨论。 6.下面同学来交流你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请认真听讲并给他们纠错。 “请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 云的实验:你们准备利用哪些材料?怎样做?你觉得在哪能观察到云或雾?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热和冷却苏教版

《加热和冷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固体、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1、为每组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1套,酒精灯1盏,火柴一盒,饮料瓶1个,气球 1个,量杯1个,水槽1个,暖壶(实验中用到的热水要课前准备好) 2、课前提醒学生注意: ①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要把实验再做一遍,认真观察和做实验记录。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课前通过PPT给同学展示几幅精美的糖画作品。学生被美丽的糖画所震撼。教师讲述糖 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艺术瑰宝之一。 2、提问:糖画是如何制作的呢?糖画的制作过程就涉及到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从而 引出本课课题: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

学生讲述糖画制作过程。教师展示糖画艺人制作糖画的照片,接着讲述糖画的制作过程。(重点点出糖画制作过程中糖形态的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并不被我们注意。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糖一样加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固成固体? 学生举例回答(多找几个同学补充)。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几种具有这一性质物体。 教师补充小资料:当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它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室温时又会变回到气体状态。科学中有一重要规律:性质决定用途。教师介绍二氧化碳的一种用途————制作舞台烟雾。 (二)研究加热与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刚才我们讲到加热与冷却对物体的形态会产生影响。那在现实生活中,加热与冷却对物体的体积有没有影响呢?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大胆的提出猜测。(多找几名同学进行猜测,同学之间会产生分歧)刚刚我们同学的猜测产生了分歧。到底谁说的正确呢?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用实验说话,实验最具有权威性。 1、固体的热胀冷缩 下面我给每个小组提供以下器材。大屏幕展示铁圈、铁球、酒精灯、水槽。接下来请小组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刚才我们自己的猜测。然后请同学介绍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PPT展示学生的实验方案。确定好实验方案后,师生一起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教师温馨提示实验注意事项(PPT展示温馨提示)。教师播放音乐,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后,找小组分别介绍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固体具有加热后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的性质。 2、气体的热胀冷缩 将准备好的一些实验材料打在大屏幕上。如:饮料瓶、气球、水槽等。接下来请小组讨论,根据所需选取适当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空气是否具有加热后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的性质。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步骤,PPT展示实验注意事项,教师播放音乐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相应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倒热水后进行巡视指导。音乐停止,实验结束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空气也具有加热后体积变大冷却后体积变小的性质。 这个教学环节是在学生们观察实验、模拟实验基础上的一个升华。通过所给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分析,最终做到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这是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