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运用

合集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浅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力。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1.规范性,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切忌方言乡音;语速快慢适宜、停顿适度、重音突出;说话严密、逻辑性强;用词完整、简洁,没有口头禅。

2.准确性的准确性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要求。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所以,语言的准确是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

如于漪老师讲《孔乙己》一课的开场白时有这么一段“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道理的。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孔乙己的悲剧,悲剧往往令人泪下,而《孔乙己》读后,眼泪往肚子里流,心里隐隐作痛。

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的呢?”,妙不可言,她运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方法:把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易卜生悲剧和孔乙己悲剧作类比后,再度发问,引人深思。

从而把孔乙己的典型性放到显赫的地位,诱发学生去寻觅问题的答案。

这段开场白,掷地有声,环环相扣,步步紧逼,闪烁着严密的逻辑的奇光异彩。

3.形象性:“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风趣。

如鲁迅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事例,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

4.灵活性,凭借灵活的教学语言,常常能三言两语而一解燃眉之急。

比如,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因注意力不很集中,重复了前面几个同学的答案,这时候,我们不妨笑笑说:”噢!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这样比一味地指责教训学生上课不认真效果好多了。

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摘要: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

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日益迫切地呼唤语言艺术大师。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语言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语言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在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试着把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归纳为规范性、形象性、趣味性三个特征。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的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

因为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

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

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性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用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

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

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探究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艺术,是指通过言辞的运用和语言的表达,使学生对文学文本产生共鸣,增进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语言的艺术表达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成绩和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探究课堂语言艺术,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语言的魅力。

一、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课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艺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够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语言艺术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艺术的语言表达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的语言艺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人格素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积极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语言艺术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艺术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注重语言的准确、优美、形象的表达,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感染力,引起学生的共鸣。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声音美感和语言节奏感。

教师的声音要清晰、柔和、富有感染力,能够使学生在听课中产生良好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节奏感。

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语速、停顿、语调的处理,使语言具有韵律感、节奏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形象感。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使学生容易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语言艺术的实践,从而更好地发挥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课程教育研究 语法词汇 ·200· 位置,以此来学习方位介词near,between,behind,in front of 等,当学到under 时,这样学生钻到讲台下,短短几分钟内的游戏表演后,学生就掌握了这些单词,并熟练地运用到句子中。

这样暂时的新鲜感将能转变为较稳定的学习兴趣。

2、激励性教学。

争先好胜、表现欲强是初中学生的特点。

根据这一特点,课堂上老师常常用组织竞赛和方式进行单词教学,使竞赛活动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链环式教学。

随着语言教学的逐步发展,词汇量的逐步扩大,语法知识的逐渐加深,在教学中采用链环式教学,对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很有帮助。

如教形容词的位置用法,还可联想其反义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的变化规则。

这样学生一下子就可以学到单词的全貌,较快地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运用这些单词的能力。

二、加强指导学习方法 1、感官记忆。

背单词时反复出声读单词几遍,并一边读一边写,声音形象一并传到大脑中,记忆就清晰多了,这样记忆单词就能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

利用多种感官刺激,比单一的视觉识记深刻得多,记得也牢靠。

2、分类记忆。

用分类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单词,如按学习用品、动植物、人物、食物、交通工具等分类;把一周的名称、月份的名称以及其他表示时间的名词归在一起;把同音异义词和一些易混淆的词如know、now 等经常归类对比,以加深印象。

3、图表记忆。

图表记忆可用于结构规则的记忆,在教学中,应常指导学生将名词的复数变化,动词的第三人称变化规则列在一起;形容词和副词的规则的比较级和不规则的形式均制成一张表;动词的现在分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的变化规则也列成一份简表,这些图表便于学生查找对照,一些易混淆的词尾变化就一目了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强化了对词汇的记忆。

4、运用记忆。

记忆的重要意义在于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把单词放在词组里,融进句子里去记,引导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句子。

谈谈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谈谈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谈谈语文课堂语言艺术语文课要上得生动,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课堂语言艺术,这样才能吸引和感染学生。

以下是我对于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体会:第一、语言要清晰准确、逻辑性强。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本身肩负着推广普通话,将祖国语言文字发扬光大的任务。

所以,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口熟练流畅的普通话,具体要求: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楚,叙述要流畅,对于各类语音现象,如多音字、近音字、同音字等要善于区分和运用,给学生健康纯洁的语言导向。

如果教师发音不准确,不仅会失去语言应有的导向作用,而且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曾经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齐声朗读,他让学生做好准备后,说:“同学们,该死(开始)。

”结果,学生哄堂大笑。

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语文教师语言的规范,除了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外,还要克服夹杂方言土语或经常带话头话尾“这个”“那个”“呢”等不良的口语习惯。

其次,语速快慢适宜,停顿适度,重音突出,也是教学用语的要求之一。

魏书生说:“讲课时声音突然提高一点,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声音突然降低一点,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讲课时要根据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调整声音的高低,抑扬顿挫的声调,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顿增。

”课堂上偶尔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虽然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学生却一脸懵懂、不知所云;有时围绕一个教学重点讲了许多,但差一句关键话,最终问题还是未讲明白。

因此语文教师讲课必须有条有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加工,按一定的线索和需要调整讲授知识的先后,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讲授,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二、语言要生动形象、优美凝练。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

语文课堂中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

语文课堂中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

2 .
描 述 倍 姜 生动 , 富有 文 采
在教师课堂教学时 ,描述性 语言同
样应该成为学生学 习语言的范例 。 教师
声情并茂地叙述 。 抑扬顿挫地抒情 ,时
而渲 染诗情画 意 拨 , 动学 生 心 弦 ;时 而
慷慨激昂 ,振 奋 人心 ;时而深 沉悲怆 催 ,
人 泪下 。 这些富有文 采与情感的语言 ,
胸部


完全
失去知

“ ,

半生也

永远 要 在轮 椅上 度 过 ” 。 ( 稍微 停 顿 后 语
气 转 而 激 昂 ) 然 而 残酷 的 现 实并 朱使 桑

悲观







的 毅 力微
笑 着承
受 一 切 ! 请 找 出有 关 语 段 感情 朗读 , 再
说 说 自己 的 感 受 。 学生 自然 深 受 感 染 ,
表现 好 的 固然要加 以肯定 、 表扬 , 表现
欠缺的也要找出其可肯定处略做肯定 ,
并指 出需要更改 、 努力的方向 , 避 免 “ 一 味捧杀” 与 “ 一 味 捧杀 ” 。
7 .
忌结话 姜 情思 讳长
一 堂语 文课 的 总结语 因文而异 , 或
究 就 , 能较 好 地 理 清课 文 的 脉 络 , 了 解
相 关 的 科 学常识 。
4 点拨语要适时适度 .
教学过程 中 ,教师的“ 提问” 并非每 个学生都能轻易回答 , 学生在 自主学习 中也常常会遇 到 疑难费解的问题 。 在 学
生疑 而思 、思 而不 解:纠j,示,彰瘢 适时点 拨 ,发挥其为学生学 习的促进 者 、 帮助者

探究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语言艺术是指通过语言表达和艺术手段来传达情感、思想和意境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包括文学作品的创作、朗诵、演讲、演唱等形式,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文学作品来开展语言艺术的教学。

朗读是语言艺术中最直接的形式之一,通过音色、语调、节奏等手段,可以使文字融入学生的情感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借鉴一些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习作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比喻来描述事物的特点,通过拟人来赋予无生命的东西以形象的特点,通过夸张来突出某个事物的特点。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有趣,也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欣赏名篇、鉴赏文学作品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对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在口语表达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演讲、口头作文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演讲中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运用等艺术手段,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魅力。

这不仅能让学生在交流中更加自信,也能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

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这些方式将语言艺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

在日常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使用夹杂着方言的语言教学,甚至不能使用普通话教学。

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语音把握不准,无法欣赏到文学作品的意蕴等不良后果,这势必会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读音准确无误,没有语病和口头禅。

语言的规范是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应当注意课堂语言的纯洁性,力求达到清晰、简洁、严谨,避免不规范的语言出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课堂语言的民主性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以口头表达形式出现的有声语言和以身体相关部位的动作形式出现的无声语言(又称体态语言)的总和,它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课堂教学语言的民主化,是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体现教育的民主观念、教师的民主作风、师生的民主平等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鼓励性的、征询的语言可以奠定民主、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三、课堂语言的启发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

教学中就随之出现了“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为什么这样想?”“根据他所提供的信息,谁愿意帮他想一个好办法?”“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谈谈你们的看法?”这一类的语言,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更加灵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运用
2010-05-09 10:17:41| 分类:教学论文|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内容提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语言艺术,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发展学生智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进行课堂语言艺术一般有这些方法和技巧: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借助“视听”,轻松导入;读精妙,赏韵味;故意拐弯,激发思维;标注评点,领悟精髓;整理提炼,掌握主旨。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激发调动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语言艺术教学,那什么是语言艺术呢?卢梭认为,语言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夸美纽斯也认为,语言艺术“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不仅教学有教学艺术,打仗还有军事艺术,做领导工作要有领导艺术,这些所谓艺术,都是指有特点的一套有效的方法。

”这就是叶圣陶先生强调的“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那么,什么是教学的语言艺术呢?艺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感染学生,创造出教学的动人情景与氛围,使教学进入较高境界的一种教学艺术。

教学一旦出现生动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

研究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发展学生智能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于提高教师语言艺术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智力型人才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常常表现出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课堂,创造出生动的教学局面呢?我认为,创造生动局面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和技巧: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特别需要体验情境,沟通学生的心灵。

创设情境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形象生动的场景之中。

创造出与课文内容相融合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教《济南的冬天》时,我先运用地图展示位置,用粉笔绘出山景,描水色,再用配乐朗读和假想旅游,把学生带入济南的冬天温晴的怀抱。

然后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作者对北方中国的描写,为什么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为什么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前提到结论,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感悟到:“暖而秀”既是济南的冬天固有的特征,也是文章的内涵,同时也是作者乐观进取精神和热爱祖国风光的思想反映,老师创设的这些情景,一定会使学生如临其境。

2、借助“视听”,轻松导入。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视听"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可以利用绘画艺术作为辅助手段来设计教学。

如教《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课文时,我利用课件,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一段有关动物尾巴的动画片,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让学生明白,假设人类有尾巴不是空想,而是由有理论根据的。

从而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感,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3、读精妙,赏韵味。

读精妙就是通过“读”,领会课文的精妙之处,读出课文的美味。

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课文所创造的意境。

在教《心声》这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语言,声调。

读出了人物的性格,读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读出了人物的神情态度,这样文中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这就是“读精妙”所产生的惊人的效果。

4、故意拐弯,激发思维。

故意拐弯,就是变简单为复杂。

也就是说不直接将问题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启发诱导,使得到结论的过程复杂化。

就是故意拐弯,以激活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

如教《山米和白鹤》时,文中讲到山米拿起石头砸向白鹤,外祖父很愤怒这一节时,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外祖父为什么会发怒,这是不是不喜欢山米?”这是拐了一个弯。

从“发怒”二字入手,先把问题引出来了。

然后再进行启发:“你们在家里是不是经常虐待家里的猫啊,狗啊?是不是经常上树掏鸟窝,养小鸟?你们父母为此打骂过你们吗?”这是拐了第二个弯。

我不是从事件本身进行分析,而是拐到了日常生活现象上进行类比。

通过学生的思索和讨论,得出了外祖父为什么发怒的原因,那是表现了外祖父对动物的挚爱。

你看,这样扣人心弦,有了“柳暗花明”的生动韵味。

5、标注评点,领悟精髓。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标注评点的方式俩设计教学,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去穿行,去理解,去品评。

把握要义,领悟精髓。

如用“标注评点法”教《观刈麦》,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理解的层次。

我这样设计的:(1)用单横线标出诗句中农民辛苦劳动的句子。

(2)用波浪线划出诗中与拾麦人的拾麦的原因。

(3)用圆圈标注出写景的句子。

利用“标注评点”的方法进行教学,进行整体训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6、整理提炼,掌握主旨。

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通过探究整理,从课文中提炼出一组又一组的数据来,抓住课文的精要来展开教学。

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课文的要点,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科消化。

比如:我们从《孔乙己》这篇课文中就可以提炼出“一、二、三、四,五”一组数据来。

即:
一个道具:文中“一块小黑板”,表现出掌柜势利,冷酷的特点。

两个精彩的动作:一个“排”、一个“摸”,两者成鲜明的对比。

三种人物:剥削者,下层劳动者,封建制度的殉葬品。

四种脸色:“青白脸色”表现孔乙己营养不良,境遇可悲,“涨红的脸色”是孔乙己被酒客戏弄,死爱面子的写照。

“灰色的脸”是孔乙己心灵深处的伤疤被人戳痛后悲哀的心理的反映,“黑瘦的脸色”反映了孔乙己每况愈下,行将就木的处境。

五种取笑:孔乙己的伤疤、偷窃、挨打、落第、断腿都遭到大家的取笑。

表现了当时人们冷落、麻木的精神状态。

在教学中运用这些语言艺术,能够激发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语言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