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换个角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课文《假如》教案教学设计

课文《假如》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假如》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及情感主题。
2.通过朗读、模仿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情节,把握情感主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辅资料:课文《假如》、课文解析及归纳材料。
2.教具:投影仪、幻灯片、音频设备。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预习(10分钟)1.准备幻灯片,呈现《假如》四个字,引导学生猜测课文主题。
2.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文整体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步骤二:学习与理解(35分钟)1.播放课文音频,全班齐读。
2.细读课文,学生自读一遍,梳理主要情节,回答问题:故事发生在哪里?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主人公假如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会遇到哪些情况?每个小组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展示。
4.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主人公的笔记本、女孩的眼睛等,引导学生思考隐喻和象征的意义。
5.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模仿课文中主人公的思考方式,假设自己遇到类似情况,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假设。
步骤三:强化与拓展(3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每个小组选择适合自己的片段进行表演。
2.各小组依次表演,全班进行欣赏和点评。
3.分析主人公的决策和思考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会遇到类似困惑,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决策。
4.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写一篇辩论性文章,表达自己对于主人公决策的看法和理由。
5.学生交流讨论并进行展示。
步骤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进行总结,梳理课文故事情节、情感主题以及学生们的思考和观点。
2.提醒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强化知识点和思考方式。
五、课堂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故事情节,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创作故事的不同结局。
换个角度看问题 教案

换个角度看问题教案教案标题:换个角度看问题教学目标:1. 通过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不同层面和影响,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估。
3.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他们对问题的多样化解决方法的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分析问题的影响和潜在解决方法。
2.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在实际问题中寻找新的视角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一些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和讨论题目,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一个引人入胜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思考。
2. 提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要求学生就此问题发表观点,并鼓励他们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我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主体: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
鼓励组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并给予时间分享和讨论。
2. 辅导指导: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激发,以确保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扩展他们的思维。
3. 小组展示和总结:请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讨论结果。
教师进行总结和概括,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活动:1. 提供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反思和讨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
2.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找到其中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3. 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从其他资源中收集和分享不同角度的观点和观点。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程度。
2. 收集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评估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和归纳他们所学到的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方法。
换个角度看问题教案

换个角度看问题教案教案标题:换个角度看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出更加全面和开放的思维方式。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理解“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一问题可有多种不同观点和解决方法。
3.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到换位思考的好处,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制定练习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练习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曾经遇到过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描述他们当时的思考方式。
2.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视角的思考。
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某个具体问题,然后给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实际案例,比如社会问题或学校内部问题,让学生通过顶角色进行讨论和解决方案的制定。
3. 教师引导:向学生提供一些建议,指导他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审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巩固:1. 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问题,让他们借鉴之前讨论的经验,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给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然后,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并讨论各自的答案,并做出总结。
2.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写下他们对这种思考方式的感受和认识,以及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案。
教学资源:1. 案例材料:选择适合教学要求的案例材料,确保材料能引发学生思考。
2. 小组讨论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展开小组讨论和合作。
评估方法:1. 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表现的评估。
2. 练习活动的完成情况和回答的合理性。
3. 学生个人反思的质量和深度。
拓展活动:1.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在小组或个人形式中,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换位角度思考的方法给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做一次展示。
2. 学生设计一个交流活动,让其他同学互相交流他们对问题视角的理解和应用。
换个角度想一想教案

换个角度想一想教案前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教学需求,我们需要采用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方法,即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它强调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思路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放弃传统的“授课”模式,转而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启发和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积极参与。
具体来说,探究式教学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究式教学强调“探究”与“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来获得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来选择问题的方向和深度,从而在探究中不断推进知识的发掘和积累。
2. 探究式教学注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探究。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活跃地参与学习,发挥个人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 探究式教学重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且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自己评估学习效果。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 探究式教学注重“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关键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培养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配合,具体的实践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给学生提供学习的问题和任务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实践来发现知识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首先需要给学生提供合理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知识和技能。
换个角度想一想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换个角度想一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一种策略,它旨在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并达到教学目标。
然而,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是为了实现一种线性、单向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然而,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更加创新和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首先,教学设计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只关注教材和教师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然而,在现代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教师们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使学生更加投入,提高学习的效果。
其次,教学设计可以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问题和困惑。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单向解答学生的问题,缺少了学习者的主动思考和发现。
因此,教师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教学设计可以从团队合作的角度出发。
现实生活中,团队合作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能力。
而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是以个体学习为主,缺乏团队合作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团队合作的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在团队中的协作能力。
此外,教学设计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应用出发。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只停留在纸面上的知识,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但是,学生们往往更加关注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们可以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最后,教学设计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
在传统的教学中,各学科往往孤立地进行教学。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各学科常常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们可以穿插不同学科的内容,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更加综合和全面的知识。
总之,教学设计是教师们为了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制定的一种策略。
换个角度想一想教案

2、教师出示课件动画(教材28页这两幅图的内容)大家说一说:三个好朋友为什么会产生矛盾?你能帮她们想一个解决矛盾的好办法吗?
活动二:了解人的情绪
教师过渡:换个角度想问题,我们要学会了解人的情绪。
1、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图画纸和彩笔拿出来,画出不同情绪下人的面部表情,如高兴、生气、快乐、悲伤等等。
2、教师出示课件,(因考试成绩与母亲争吵
2、教师诱导:就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琪琪这样做好不好?冬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同桌之间讨论讨论。
3、教师:冬冬很难过,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事,你怎样做更好,才不会让东东伤心呢?谁来演一演?
1、有的同学会说:乌鸦吃掉自己的孩子,有的同学会说:乌鸦在保护自己的孩子。
2、不同的角度我们看到的东西就不同。
1.学生思考:生气,容易让人变得暴躁,不理智,不会换位思考问题胡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1.同学们换位思考,站在两个不同的人位置,想一想自己应该怎么做,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如果你是李勇或同学们,你分别会怎么做?
1.换个角度看同学会发现他很多的优点,这样我们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更快乐。
2.当我们和同学发生不愉快时,只要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多理解和宽容别人,争取先主动向同学道歉,提出和好要求,就会得到许多朋友,获得更多的快乐。
小学心理教育课教案《假如换个角度》

小学心理教育课教案《假如换个角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高应变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换个角度的思考方法,调整心态,面对困难。
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实践演练法: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换个角度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故事材料:准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用于导入新课。
2. 讨论话题:提前准备好小组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实践演练情境: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一个有关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实践演练: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运用换个角度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4.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和实践活动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5.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实际应用。
2. 教学步骤:a. 呈现案例:给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校活动安排冲突。
b. 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如时间调整、活动合并等。
c. 解决方案: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说明选择该方案的原因。
七、教学活动与互动1. 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效果。
2. 互动环节:a. 分组角色扮演:每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老师、学生、家长等。
小学心理教育课教案《假如换个角度》

《假如换个角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过程。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不同观点和思考方式。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 案例材料:准备相关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工具:准备小组讨论所需的白板、彩笔等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我们需要换个角度看待事物?2. 案例分析(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小组分享(10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4. 总结提升(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观点,强调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下如何换个角度解决问题,并将思考过程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5分钟)开展课堂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尝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八、作业布置(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下如何换个角度解决问题,并将思考过程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换个角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假如换个角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1、教师通过谜语或诗歌导出“桥”。
1、出示“桥”的谜语或诗歌。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一道谜语,谜面是这样的“一道长虹跨两岸,万里天堑变通途。
”
生:桥2、学生画出心目中的桥师:对了,我们南京是长江之滨
的历史名城,这里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长江大桥,同学们曾经无数次
乘车坐船从桥上桥下通过,现在就请同学们在你们的画纸上画出你
观察到的长江大桥。
(学生画时教师播放音乐)
2、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学生的观察角度从而
3、介绍运用不同
4、的观察角度观察桥。
1、出示学生的画稿,
2、请学生讲出自己平时的观察。
师:同学们都画好了,现在我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你所观察的长江大桥。
(将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你发现同学们观察长江大桥的角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吗?
生:(答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他们所观察的角度都是桥的侧面。
(教师可放映侧面桥的课件)
2、教师由浅入深,展示不同角度的桥,引起学生的思考。
师:想一想,假如换个角度会不会看到不一样的桥?(教师边说边展示课件——出示课题《假如换个角度》)
师:(教师逐一出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桥)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然后说说你图片都是从哪些角度观察桥的。
(教师放映完让学生说
出感受)
生:答从侧面看桥,桥像一道彩虹卧在江面上。
从飞机上俯视桥,就好似一根彩带系在江面上。
我们站在桥面上看桥,感觉人桥合一,与桥齐越,凌空飞架。
站在正面看桥,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已经是路的延伸,这条路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在想象我们坐着游轮从桥洞下面过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了桥像
一座无比坚固的山,我们可以在山洞里避风躲雨。
师:你知道为什么同样是桥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生:因为我的观察角度产生了变化,所以我们有了不同感受。
3、教师小结刚才,通过对大桥不同角度的观察,使我们对大桥
有了不同的认识,我们感受到了桥像路,像山洞,像彩带……
5、学会换个角度观察大海1、请学生应用观察桥的方法观察另
一个事物——大海师:同学们,世界上的事物何止桥一种,我们能
不能用观察桥的方法来观察另一个事物——大海。
同学们,你们可
以八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能不能将你的讨论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答师:教师根据学生所讨论的结果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平静的大海)人在海边看大海感觉平静、温馨、浪漫。
(出示人在海中游泳或在船上)人坐在轮船上看大海,感觉人溶入大海,真正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宽阔胸襟,可以包容世界上的万
事万物。
出示空中看海)若是飞上蓝天俯视大海,我们会看到蔚蓝天空和碧蓝的海水在海的尽头相接,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这时我们
会有感于大海的优美和广阔。
(出示海底景象)若是潜入海底,海底又是一个神秘的世界。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桥、海,使我们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产生更深层次的感受。
但是你们有没有察觉到,刚
才观察时,被观察的桥和大海都是静止的,而观察者人是运动的,
不同观察结果的产生是由于作为观察者的人的角度在不断变化而引
起的。
但是,世界上很多事物不仅有静态,还有其动态,这时我们
观察的角度又要变化,就出现了被观察者是动态的,而观察者是静
态的。
大海就有动和静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同学们想一想,静
态的人去观察动态的大海会有哪些不同角度,又会产生哪些不同的
感受呢?
生:答师:(展示日出大海)火红的太阳跳出海面,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朝气蓬勃。
(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我们看到到波涛汹涌,巨浪排空的大海。
我们感到可怕、恐惧、不可一世、感受到了人的渺小、不堪一击。
(展示日落的大海)我们看到了日落的大海,大海有着落日熔金般诗情画意。
当我们以静止的状态,观察运动着的大海时,好象找到了崭新的角度,有了一个全新的感受,他孕育着新的生命。
四:由换个角度观察事物引申到换个角度看问题。
生:答师:同学们,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假如换个角度去想去看就会豁然开朗的事情吗?请八人小组讨论,然后和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生:讨论后回答。
6、小结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通过我们今天的讨论,你从中悟
出了什么道理呢?请八人小组讨论。
学生八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师:其实古人早已对看待问题,观察事物有了精辟的论断,那就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的四句诗词,让我们一起来朗诵。
(教师放映课件)师生一起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