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三 考点二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三(二)散文阅读三 散文概括内容要点3题型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三(二)散文阅读三 散文概括内容要点3题型课件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段(层)意概括。先审读题干,明 确概括的区间为文章二至六段。阅读这些段落,可知概括 对象分别是小径、荷塘、月色和荷塘四周的景物;再进一 步读文,勾画重要词句,包括景物意象、修饰语等;最后 分别概括每幅画面,列举景物意象,归纳其特点。
[教你审题]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2011·湖北卷)请概 题干中有“××段”“概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 散文概括内容要点 3 题型 内容要点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 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 出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是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热 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有 3 大题型:概括段 (层)意、概括主旨和概括特定指向信息。
[教你审题]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2014·湖南卷)概括 要注意区分“概括”“主旨”
Hale Waihona Puke 全文主旨。和“概括”“分析”“思想情感”
(2012·山东卷)你认 “感受”的差别;“概括”“主
为本文表达了怎样 旨”要全面些,除了要求“概
的思想感情?请结 括”“思想情感”外,还要表
合文本作简要分 述写了什么形象的特点,反映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 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 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 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 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 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 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 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

2022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语文版)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三 考点三(含解析)

2022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语文版)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三 考点三(含解析)

考点三分析文本特色——化个为类,化类为篇Ⅰ如何分析文本结构特色一、把握几种常见常考的有用类文本结构特色(2007·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梦碎雅典杨明马小林奥蒂又输了,这次照旧输给了“坏运气”。

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但好运气却从未降落到她的头上。

当奥蒂今晚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幻想化作了一场噩梦。

奥蒂已经赢得过20多枚世界大赛百米的银牌和铜牌,参与过5次世界锦标赛、4届奥运会,但还没有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选手能在37岁“高龄”照旧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比奥蒂患病到更多的莫名其妙的不幸。

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果排名今年世界第三。

美国的奥运冠军德弗斯和世界冠军托伦斯因故不能参与本届的百米赛,这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终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

经过三轮精彩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了决赛起跑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激励掌声超过了全部其他选手。

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将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功力于一击。

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

发令员举起手臂。

反常的两声枪响表明有人抢跑。

全部人跑出后都停下来,只有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

这对于竞赛阅历最丰富的她来说,真是不行思议。

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启动”完善之极。

她像旋风般拂过跑道,人们惊呆了。

夜色中,孤独的奥蒂如黑色的闪电射向终点,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在全场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

此时,全场再次静默得反常。

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渐渐地一步一步走着……奥蒂,为什么总是不幸的奥蒂!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几乎同时撞线,成果均为10秒82。

但是,国际田联通过录像将金牌判给了对手。

站在银牌领奖台上,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近年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3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巩

近年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3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巩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3 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3 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3 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高考命题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芦草之思王巨才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中,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

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

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③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知味,寝不安枕。

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

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

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

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

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三考点二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含解析)

2016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三考点二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含解析)

考点二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爬罗剔抉,化事为理Ⅰ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应具备两种意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里应包括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

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

“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整合”说明需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

筛选、整合信息看似只是找、整、写几个步骤,但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除要掌握基本的做题方法外,还需有:(1)统观意识。

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

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

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的审题答题规范(2014·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

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第三章高频考点三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第三章高频考点三
考点解读
4.(2008·山东)《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原文见本章常见考点一“5 年高 考”部分)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 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 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解析 答案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主要谈梁漱溟先生的学问和 人格。
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①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②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③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④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考点:体验·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示例一:合适。
解析 答案
1.(1()2“01古2·山怪东”)一《词古形怪象的生重动水,》(能原够文引见起本读者本兴题趣考。查的是通过探究文章标
(2章)“高古频怪考”点准一确“地5 表年现高考了”重部水分稀)奇少见的题特是点否。合适,提出自己的见解。
(3你)正认文为重本点文写重的水标与题普合通适水吗在?特请性、写功用方探面讨的题巨目大是差否异合,适文,就题一 要致看。题目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解析 答案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4.(2008·山东)《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原文见本章常见考点一“5 年高 考”部分)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 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 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版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人教版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2020版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人教版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 候正义为视角》)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突破·解题建模 考场技法·核心突破 学以致用·考点闯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 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 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 义内涵的理解。 【小试身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突破·解题建模 考场技法·核心突破 学以致用·考点闯关
【解析】A 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 些”。B 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 是单一的“限制排放”问题。C 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 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D 项是总括了二三段的内容得出的 正确结论。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突破·解题建模 考场技法·核心突破 学以致用·考点闯关
忧患意识,不是个人“患得患失”式的狭隘意识.不是自我哀怜 的戚戚之心,而是与人世间的苦恼相通的博爱之心。鲁迅在《诗歌之 敌》中批评一些学者不能理解诗人的一种最重要的特质,他说:“他 们精细地研钻着一点有限的视野,便决不能和博大的诗人的感得全人 间世.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相通。”鲁迅 这段话,道破了创造主体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作家、诗人 有一种超越封闭性自我的大爱,他的心灵必须与人民的心灵相通,他 必须承担人间的一切苦恼.承担人类的一切罪恶——“替大众受罪” 的历史责任;他们总是像蜗牛似的带着沉重的负担前行,并因此而常 常牢骚太盛。这是诗人、作家的痛苦处,也是幸福处和伟大处。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专题二(含解析).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专题二(含解析).docx

专题二真题真练——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一、(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实用类文章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实用类文章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要求思考文本在思想内容上有何特色 并作出准确判断,比如对传主独到的 观察和评价等;也可能要求对文本的 表达形式特色加以思考,比如新闻表 达方式方面的特点等。
实用类文本的观点和倾向是隐藏在事
的主要观
评价
实的介绍和叙述中,不直接表露出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点和基本
(D)
倾向
的。
评价文本 产生的社 鉴 会价值和 赏 影响 考纲 评 解读 价 对文本的 某种特色 (D) 做深度的 思考和判 断
所谓“价值”指的是文本的积极作用, 而“影响”则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 的,具有两面性。总之,这是要求我 们能够把文本放在更加广泛的空间里 去进行考察评判。
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基本特征”应该包含这样两个层面:
分析文本
一个是作为传记、通讯所区别于其他
分析 的文体基
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
综合 本特征和
考 纲
(C)
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而“主要表 主要表现
现手法”是指具体的文本所采用的诸 手法

多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种或几种。

评价文本
鉴赏
第三章 实用类文章阅读
考纲
解读
筛选并整 所谓“文中的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
合文中的 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当
考 分 信息 中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
纲 解 读
析 综 分析语言 合 特色,把 (C) 握文章结
构,概括 中心意思
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 文章的结构,则是指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形 态,一般说来传记类文本多用顺叙。概括 中心思想,即提取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 实质以及作者的主要倾向,有时还包括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二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爬罗剔抉,化事为理Ⅰ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应具备两种意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里应包括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

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

“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整合”说明需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

筛选、整合信息看似只是找、整、写几个步骤,但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除要掌握基本的做题方法外,还需有:(1)统观意识。

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

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

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的审题答题规范(2014·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

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

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

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

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

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

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

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

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

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

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

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

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

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

”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

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

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

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

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

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

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

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

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

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

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

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

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

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

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

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

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

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

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

“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

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2)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3)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要结合文本,针对侯仁之对城市研究和城市保护所做的工作进行归纳。

精要点拨(一)审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的审题主要有两点:1.审准信息筛选标准不少题干列出的筛选标准用语严谨,带有暗示性或暗藏玄机,如理解不透彻,则答案肯定答非所问。

需要逐字逐词地阅读,彻底弄清其含义。

2.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把命题所涉及的内容放入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探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二)答题1.遵循答题步骤第一步,浏览筛选。

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要依据筛选标准,感知全文,筛选重要信息。

第二步,比较辨别。

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分出主要与次要,辨出现象与本质。

通过比较辨别,选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

第三步,调整组合。

对提取的重要信息进行调整组合。

要依据题干要求,将重要信息进行分类,调整顺序;要按题目要求,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加工。

(详见下面内容)2.有效组织答案(1)紧扣题意。

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

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答案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

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而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切合要求的答案。

(2)善于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句。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比较贴近。

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不是明智的做法。

(3)整合概括。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词句,把它们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另外,筛选就是归纳,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具体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

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

概括的内容如果不止一点,往往要分点列举。

文章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我们筛选就要归纳、替换,把记叙性的语言转换为评价性的语言,这样的筛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筛选,没有归纳的筛选叫摘抄。

(4)因分赋点,列点分条陈述。

要特别防止过度答题,即考生怕漏掉答题要点而信奉“多答比少答好”的原则,过度答题,以致出现写出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选”的情况。

三、如何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014·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

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

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

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

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

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

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

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

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

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

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

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