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与热泵技术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热泵技术介绍PPT课件

第14页/共28页
水源热泵
水源热泵机 组原理图
第15页/共28页
水源热泵
• 水源热泵机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如上图所示,空气源热泵机组主要由以下几部 分组成:1.压缩机,2.膨胀阀,3.冷凝器,4.蒸发器, 5~6.循环水泵。
在制冷/制热工况下,制冷剂经膨胀阀时节流, 其压力降低,进入蒸发器;低压的制冷剂吸收了蒸发 器热量而汽化。制冷剂汽体被压缩机吸入,经压缩后 排到冷凝器,这时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都升高了。压 力和温度较高的制冷剂蒸汽,在冷凝器中进行热交换, 汽化的制冷剂被冷凝为液态。这样,制冷剂便在系统 内作了一个由液体变汽体,又由汽体变液体的循环。 蒸发器处周围介质的热量不断被吸走,温度逐渐下降, 这就是利用制冷剂的物态变化实现制冷/制热的基本原 理。蒸发器与制冷目标区进行热交换为制冷方式;反 之,冷凝器与制热目标区进行热交换为供热方式。
%的速度稳步增长。
第5页/共28页
热泵技术发展史
• 在欧美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法国、 德国、北欧和南欧的一些国家,热泵产品已经进入 了大多数家庭。 我国的热泵事业近几年已开始起步,而且发 展势头看好。目前,我国利用较多的是水源热泵, 而用空气源热泵制取生活用热水在国内近两年刚刚 起步。从2001年春天开始,澳大利亚康特姆公司 在中国已建成数十个地源和空气源热泵示范工程,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10页/共28页
空气源热泵
的高温水供暖致使居室装修的木地板因烘烤而翘曲 变形的问题,且经济性好;夏季,该装置通过换向阀, 低压侧的热交换器吸收房间空气中的热量,使房间降 温,解决了传统工质的空调机组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 难以适应的缺陷。 同时集空调、抽湿及供热水于一体, 起到了目前普通空调机组实现不了的作用。具有热感 舒适、室温稳定、节能、安全、方便管理等特点,是 一种节能、环保和安全的冷热功能合一的装置,也成 为高档住宅的身份象征。
水源热泵
水源热泵机 组原理图
第15页/共28页
水源热泵
• 水源热泵机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如上图所示,空气源热泵机组主要由以下几部 分组成:1.压缩机,2.膨胀阀,3.冷凝器,4.蒸发器, 5~6.循环水泵。
在制冷/制热工况下,制冷剂经膨胀阀时节流, 其压力降低,进入蒸发器;低压的制冷剂吸收了蒸发 器热量而汽化。制冷剂汽体被压缩机吸入,经压缩后 排到冷凝器,这时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都升高了。压 力和温度较高的制冷剂蒸汽,在冷凝器中进行热交换, 汽化的制冷剂被冷凝为液态。这样,制冷剂便在系统 内作了一个由液体变汽体,又由汽体变液体的循环。 蒸发器处周围介质的热量不断被吸走,温度逐渐下降, 这就是利用制冷剂的物态变化实现制冷/制热的基本原 理。蒸发器与制冷目标区进行热交换为制冷方式;反 之,冷凝器与制热目标区进行热交换为供热方式。
%的速度稳步增长。
第5页/共28页
热泵技术发展史
• 在欧美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法国、 德国、北欧和南欧的一些国家,热泵产品已经进入 了大多数家庭。 我国的热泵事业近几年已开始起步,而且发 展势头看好。目前,我国利用较多的是水源热泵, 而用空气源热泵制取生活用热水在国内近两年刚刚 起步。从2001年春天开始,澳大利亚康特姆公司 在中国已建成数十个地源和空气源热泵示范工程,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10页/共28页
空气源热泵
的高温水供暖致使居室装修的木地板因烘烤而翘曲 变形的问题,且经济性好;夏季,该装置通过换向阀, 低压侧的热交换器吸收房间空气中的热量,使房间降 温,解决了传统工质的空调机组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 难以适应的缺陷。 同时集空调、抽湿及供热水于一体, 起到了目前普通空调机组实现不了的作用。具有热感 舒适、室温稳定、节能、安全、方便管理等特点,是 一种节能、环保和安全的冷热功能合一的装置,也成 为高档住宅的身份象征。
工程热力学课件11 制冷循环

理想气体
p 2‘
T
2‘
绝热膨胀,温度降低
1 6 1 2 4 3 v 2 s
5
T
转回温度曲线
实际气体
TH
冷效应区
N
热效应区
TL p pN
p
经济性指标最高的逆向循环是同温限 间的逆向卡诺循环。通常制冷循环以环境 为高温热源(T1=T0),因此在以T0为高 温热源、Tc为低温热源间的逆向卡诺循环 的制冷系数:
膨 胀 阀
压缩机
w
4
q2
1
蒸发器
1-2: 2-3: 3-4: 4-1:
制冷剂在压缩机中的绝热压缩过程 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定压放热过程 制冷剂在膨胀阀中的绝热节流过程 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定压定温气化过程
4 1 3 2
q2 wnet
单位质量制冷剂在冷凝器中放热量:
T
2
q1= h2-h3
单位质量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热量:
1 h
过冷度愈大,制冷系数增加愈多。制冷剂液体离开冷凝 器的温度取决于冷却介质的温度,过冷度一般很小。多数制冷
装置专设一回热器,使从冷凝器出来的制冷剂液体通过回热器 进一步冷却,增大过冷度。回热器的冷却介质通常为离开蒸发 器的低温低压蒸气。
3 4 1
2
热泵供热原理
在所有制冷装置的工作过程中,热从冷藏室取 出并传给较高温度的环境。因此,实现制冷循环的 结果不仅使放出热量的物体被冷却,而且使吸收热 量的物体被加热。根据这个原理,可利用逆循环实 现将热从低温冷源向高源热源的输送。这种目的在 于输送热量给被加热对象(如室内供暖)的装置称为 热泵。向高温热源输送的热量qH,等于取自低温冷 源(如大气环境)的热量qL与实现逆循环从外界输入 功量wnet 之和,即qH=qL+wnet 。热泵就其实质来看, 和制冷装置完全一样,只是两者工作的温度范围不 同。制冷装置工作的上限温度为大气环境温度,其 目的系从冷藏室吸热,以保持冷藏室低温(下限温度) 恒冷;热泵工作的下限温度为大气环境温度,其目 的是向暖室放热,以保持暖室温度(上限温度)恒暖。
(完整ppt)空调用制冷技术 课件

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 环的两种损失
节流过程带来的节流损失;
T
Tk
3
T0 0 4'
Pk
qk 2' 2
Wc
P0
4 1'
q0
1
干压缩所产生的过热损失; 有传热温差的热交换
b' b a' a s
图1.5 理论循环T—S图
2020/2/5
18
第二节 蒸汽压缩式制冷的理论循环
3)热交换过程的传热温差 在蒸发器和冷凝器实际传热过程中,制冷剂与冷源和热源 由于存在温差,使得制冷系数低于理想过程的制冷系数, 传热温差越大,制冷系数降低越多。 一般蒸发温度比被冷却介质温度低5~7℃,冷凝温度要 高于冷却介质温度5~7℃,以保证必要的传热温差。
2020/2/5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绪论
③低温和超低温:-253~接近-273 ℃(20~接近0 K)。 2)应用:1)空气调节
2)食品的冷冻和冷藏 3)食品加工 4)工业生产及农牧业 5)建筑工程 6)能源与动力工程 7)国防工业 8)医疗卫生
2020/2/5
3
绪论
2、制冷技术的发展
1755年苏格兰科学家库伦(Cullen)发表论文《液体蒸发 制冷》,人们以此作为人工制冷史的起点。
膨胀阀不做功,损失了膨胀功; 2)过热损失: 湿压缩 ①制冷量减少;
②导致气缸液击,使压缩机汽缸遭到破坏。 为了实现干压缩可在压缩机出口处设置气液分离器
压缩机运行时严禁发生湿压缩
2020/2/5
16
冷凝器、蒸发器、冷水机组
2020/2/5
17
第二节 蒸汽压缩式制冷的理论循环
采用干压缩过程可以增加 单位质量制冷能力,由于 压缩终状态是过热蒸气, 压缩机功耗大,制冷系数 低,降低程度称为过热损 失
节流过程带来的节流损失;
T
Tk
3
T0 0 4'
Pk
qk 2' 2
Wc
P0
4 1'
q0
1
干压缩所产生的过热损失; 有传热温差的热交换
b' b a' a s
图1.5 理论循环T—S图
2020/2/5
18
第二节 蒸汽压缩式制冷的理论循环
3)热交换过程的传热温差 在蒸发器和冷凝器实际传热过程中,制冷剂与冷源和热源 由于存在温差,使得制冷系数低于理想过程的制冷系数, 传热温差越大,制冷系数降低越多。 一般蒸发温度比被冷却介质温度低5~7℃,冷凝温度要 高于冷却介质温度5~7℃,以保证必要的传热温差。
2020/2/5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绪论
③低温和超低温:-253~接近-273 ℃(20~接近0 K)。 2)应用:1)空气调节
2)食品的冷冻和冷藏 3)食品加工 4)工业生产及农牧业 5)建筑工程 6)能源与动力工程 7)国防工业 8)医疗卫生
2020/2/5
3
绪论
2、制冷技术的发展
1755年苏格兰科学家库伦(Cullen)发表论文《液体蒸发 制冷》,人们以此作为人工制冷史的起点。
膨胀阀不做功,损失了膨胀功; 2)过热损失: 湿压缩 ①制冷量减少;
②导致气缸液击,使压缩机汽缸遭到破坏。 为了实现干压缩可在压缩机出口处设置气液分离器
压缩机运行时严禁发生湿压缩
2020/2/5
16
冷凝器、蒸发器、冷水机组
2020/2/5
17
第二节 蒸汽压缩式制冷的理论循环
采用干压缩过程可以增加 单位质量制冷能力,由于 压缩终状态是过热蒸气, 压缩机功耗大,制冷系数 低,降低程度称为过热损 失
制冷原理培训教材(PPT44页)

工质膨胀推动活塞做功过程 活塞面积A
术
移动距离L
推动功只有在工质移动位置时才起作用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2.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能量方程式
制
冷
进入系统的能量-离开系统的能量=系统中储存能量的增加
原
理
与
任何系统,任何过程均可据此原则建立能量平衡式
技
术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2.3 能量方程式的应用
1.1.3 气体状态变化过程方程
气体状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而压力的变化是由比
制
体积的变化得来的(压缩式循环中),或者是由温度变化得来的(在吸 收式循环中)。
冷
• 过程方程 : p n 定值
原
∆ 绝热过程:指数n=k,称为绝热过程指数 k c p cv
理
∆ 等温过程:n=1
与
∆ 多变过程:介于两者间有热量交换的过程,1<n<k
制 冷 原 理 与 技 术
1.5.1 循环特点
• 热源温度不变的逆向可逆循环
• 具有两个可逆的等温过程和 两个等熵过程组成。
• 在相同温度范围内,它是 消耗功最小的循环,即热力 学效率最高的制冷循环,因 为它没有任何不可逆损失。
CARNOT REFRIGERANTION CYCLE
T0
4
3
Absolute Temp.
制冷原理培训教材(PPT44页)
制 冷 原 理 与 技 术
制冷原理培训教材(PPT44页)
制冷原理培训
2008.03
目录
制
一. 热工基础
冷
原
二. 蒸汽压缩式制冷
理
与
第二章 蒸气压缩式制冷与热泵的热力学原理

当制冷机用于供热(利用转移到高温处的热量)时,称为热泵。
概念:
1.制冷量:单位时间内蒸发器从被冷却介质中提取的热量, 用
Q 表示。
e
2.制热量:单位时间内热泵的冷凝器供出的热量,在制冷机中称为冷凝热量, 用 Q 表示 。
c
法定单位:W、KW; 工程制单位:千卡/小时(kcal/h),英热单位/小时(Btu/h)。
(2)状态点1改为饱和蒸气状态。
(3)使Te<T1,Tc>T2。
LOGO
饱和循环在lgp-h图上的表示
LOGO
(1)蒸发器(4-1) 制冷量
Q e M r ( h1 h 4 )
单位质量制冷剂的制冷量 (2)蒸发器(2-3) 制热量
Q c M r ( h 2 h3 )
LOGO
图2 氨制冷系统流程图
LOGO
空调用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
一、冷(热)水机组
17 16 15 14 13 12
生产冷冻水, 提供给室内 末端
1 冷冻水进口
3
2
冷冻水出口
接冷却塔
4 7
5 11 10 9 冷却水进口 6 18 8
冷却水出口
图 6-3
换算关系:1W=0.86kcal/h
1kW=860kcal/h 1kcal/h=1.163W 1W=3.412Btu/h
LOGO
3.压缩机消耗的功率: 制冷机或热泵中压缩机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功称为压缩机 消耗的功率,用 W 表示,单位为W、kW。 4.制冷机或热泵的性能系数 制冷机 热 泵
图 2.7
变 频 热 泵 型 VRV空 调 系 统 原 理 图
制冷和热泵循环

蒸汽压缩制冷装置的理想循环由四个可逆过程组成,即绝热压缩过程 1-2、定压放热过程2-3、绝热膨胀过程3-4和定压吸热过程4-1。
2.1 实际制冷循环(工作原理)
压缩机从蒸发器吸入气体,并压缩到高压后送 入冷凝器,蒸发器因为蒸汽不断抽走而维持在 较低压力状态,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低于低温源 的温度,它从低温源吸取热量使液体制冷剂蒸 发;送到冷凝器的高压蒸汽的饱和温度高于高 温源(环境),向环境排热,凝结的高压液体 制冷剂经节流器降压,以大部分液体湿蒸汽状 态进入蒸发器,液体制冷剂吸热而蒸发,在被 压缩机吸走
内容:制冷和热泵循环
第七讲 制冷和热泵循环
1 逆卡诺循环及其性能比较标准 2 实际制冷循环 3 热泵循环及其节能原理 4 压缩制冷设备的节能途径与空调热水机 5 压缩机的循环
1.1 逆卡诺循环
最简单的制冷循环是逆向卡诺循环。由四个过程 组成: 1-2—绝热膨胀; 2-3—定温吸热; 3-4—绝 热压缩; 4-1—定温放热。
涡旋式压缩机:主要用在制冷量在7—35kw的空调上 螺旋式压缩机:主要采用水冷冷凝器 滑动叶片式压缩机:主要用于家用空调上
离心式压缩机: 主要用于制冷量在800kw以上的场合
W Eu, h Eu, o (1 To Th)Qh 0
式说明零品位的环境空气能与高品位的功能结合使用 时,只要满足上式的条件,就可以节约高品位的功能。
3.2热泵循环及节能原理
• 热泵的性能系数为
coph Qh W
热泵的有效率为
u, h (1 T 0 )coph
Th
4.压缩制冷设备的节能途径
循环中系统消耗净功 w0 ,循环从温度为Tc的低热源
吸收热量q2,而向温度为Th较高的环境放热 q1
2.1 实际制冷循环(工作原理)
压缩机从蒸发器吸入气体,并压缩到高压后送 入冷凝器,蒸发器因为蒸汽不断抽走而维持在 较低压力状态,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低于低温源 的温度,它从低温源吸取热量使液体制冷剂蒸 发;送到冷凝器的高压蒸汽的饱和温度高于高 温源(环境),向环境排热,凝结的高压液体 制冷剂经节流器降压,以大部分液体湿蒸汽状 态进入蒸发器,液体制冷剂吸热而蒸发,在被 压缩机吸走
内容:制冷和热泵循环
第七讲 制冷和热泵循环
1 逆卡诺循环及其性能比较标准 2 实际制冷循环 3 热泵循环及其节能原理 4 压缩制冷设备的节能途径与空调热水机 5 压缩机的循环
1.1 逆卡诺循环
最简单的制冷循环是逆向卡诺循环。由四个过程 组成: 1-2—绝热膨胀; 2-3—定温吸热; 3-4—绝 热压缩; 4-1—定温放热。
涡旋式压缩机:主要用在制冷量在7—35kw的空调上 螺旋式压缩机:主要采用水冷冷凝器 滑动叶片式压缩机:主要用于家用空调上
离心式压缩机: 主要用于制冷量在800kw以上的场合
W Eu, h Eu, o (1 To Th)Qh 0
式说明零品位的环境空气能与高品位的功能结合使用 时,只要满足上式的条件,就可以节约高品位的功能。
3.2热泵循环及节能原理
• 热泵的性能系数为
coph Qh W
热泵的有效率为
u, h (1 T 0 )coph
Th
4.压缩制冷设备的节能途径
循环中系统消耗净功 w0 ,循环从温度为Tc的低热源
吸收热量q2,而向温度为Th较高的环境放热 q1
蒸汽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的压焓图与性能图_图文

扰动因素
– 蒸发器 – 节流装置
调节变量
采用图形法进行性能 分析,简单、直观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
44
2.定速压缩机制冷系统的性能图
*
45
压缩机工作特性(1)
*
– 如果吸气状态位于两相区(点6)时, 则不能直接确定干度x6
• 采用节流方法使之降压(6→1)成过 热蒸气(点1)
• 根据p1和t1的读数确定出点1的状态 • 再根据h6= h1原理求解压力为p0、比
焓为h1的湿蒸气(点6)的干度x6
3
2
6 4
1
h6=h1
当压缩机出现回液时,也可 采取同样方法,以保证压缩 机的安全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
33
预备知识
• 制冷量Qe
3
• 输入功率Pin
4
• COP (当Mrev=Mrcom时)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
2 1
34
回热循环
• 特点
– 可提高压缩机回气过热度,防止液 击、以利于提高带油速度
– 高压液体得到再冷,可防止制冷剂 沿程闪发
– 对于某些制冷剂而言,回热是减小 节流损失的重要措施
Pin
水
热
RM
Pin
H1
Qe
0
source / fridge
• 消耗能量
• 消耗能量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
4
制冷机与热泵的相互关系
• 相同点
– 热力学原理相同(如:蒸气压缩式制冷原理) – 结构相同(四大主要部件+制冷剂)
• 不同点
– 使用目的(功能)不同
– 蒸发器 – 节流装置
调节变量
采用图形法进行性能 分析,简单、直观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
44
2.定速压缩机制冷系统的性能图
*
45
压缩机工作特性(1)
*
– 如果吸气状态位于两相区(点6)时, 则不能直接确定干度x6
• 采用节流方法使之降压(6→1)成过 热蒸气(点1)
• 根据p1和t1的读数确定出点1的状态 • 再根据h6= h1原理求解压力为p0、比
焓为h1的湿蒸气(点6)的干度x6
3
2
6 4
1
h6=h1
当压缩机出现回液时,也可 采取同样方法,以保证压缩 机的安全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
33
预备知识
• 制冷量Qe
3
• 输入功率Pin
4
• COP (当Mrev=Mrcom时)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
2 1
34
回热循环
• 特点
– 可提高压缩机回气过热度,防止液 击、以利于提高带油速度
– 高压液体得到再冷,可防止制冷剂 沿程闪发
– 对于某些制冷剂而言,回热是减小 节流损失的重要措施
Pin
水
热
RM
Pin
H1
Qe
0
source / fridge
• 消耗能量
• 消耗能量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
4
制冷机与热泵的相互关系
• 相同点
– 热力学原理相同(如:蒸气压缩式制冷原理) – 结构相同(四大主要部件+制冷剂)
• 不同点
– 使用目的(功能)不同
制冷技术 制冷热力学原理

因此,液体蒸发制冷循环必须具备以下四个 基本过程:低压下蒸发汽化、蒸气升压、高压气 体液化、高压液体降压。其中将低压蒸汽提高压 力需要能量补偿。
制冷原理
利用某种物质状态变化,从较低温度的热源吸取一 定的热量,通过一个消耗功(或热量)的补偿过程, 向较高温度的热源放出热量。 为了实现上述能量转换,首先 必须有使制冷机能达到比低温 热源更低温度的过程,并连续 不断地从被冷却物体吸取热量。
可逆循环和不可逆循环
循环由过程构成 可逆
过程
不可逆
可逆循环 循环
不可逆循环
➢不可逆过程可分成两类:内部不可逆和外部 不可逆。 ➢制冷剂在其流动或状态变化过程中因摩擦、 扰动及内部不平衡而引起的损失,都属于内部 不可逆; ➢蒸发器、冷凝器及其他换热器中有温差时的 传热损失,属于外部不可逆。
逆循环
逆循环:逆时针方向(消耗功把热量由低温
p 热1源送至高温热源)T
2
2
V
净效应:对内作功
1
S
净效应:放热
动力循环与制冷(热泵)循环
• 动力Power循环—正循环 输入热,通过循环输出功
• 制冷Refrigeration循环—逆循环 输入功量(或其他代价),从低温热源取热
• 热泵Heat Pump循环—逆循环 输入功量(或其他代价),向高温热用户供热
自然界自发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自发过程的方向性
功量 功量
摩擦生热
100% 发电厂 40%
热量 热量
放热
自发过程具有方向性、条件、限度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与实质
热二律的表述有 60-70 种
热功转换
传热
1851年 开尔文-普朗克表述
热功转换的角度
制冷原理
利用某种物质状态变化,从较低温度的热源吸取一 定的热量,通过一个消耗功(或热量)的补偿过程, 向较高温度的热源放出热量。 为了实现上述能量转换,首先 必须有使制冷机能达到比低温 热源更低温度的过程,并连续 不断地从被冷却物体吸取热量。
可逆循环和不可逆循环
循环由过程构成 可逆
过程
不可逆
可逆循环 循环
不可逆循环
➢不可逆过程可分成两类:内部不可逆和外部 不可逆。 ➢制冷剂在其流动或状态变化过程中因摩擦、 扰动及内部不平衡而引起的损失,都属于内部 不可逆; ➢蒸发器、冷凝器及其他换热器中有温差时的 传热损失,属于外部不可逆。
逆循环
逆循环:逆时针方向(消耗功把热量由低温
p 热1源送至高温热源)T
2
2
V
净效应:对内作功
1
S
净效应:放热
动力循环与制冷(热泵)循环
• 动力Power循环—正循环 输入热,通过循环输出功
• 制冷Refrigeration循环—逆循环 输入功量(或其他代价),从低温热源取热
• 热泵Heat Pump循环—逆循环 输入功量(或其他代价),向高温热用户供热
自然界自发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自发过程的方向性
功量 功量
摩擦生热
100% 发电厂 40%
热量 热量
放热
自发过程具有方向性、条件、限度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与实质
热二律的表述有 60-70 种
热功转换
传热
1851年 开尔文-普朗克表述
热功转换的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内以与被冷却对象 发生热交换,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并 气化,产生的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吸入; 经压缩后排出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冷 凝器,被常温的冷却水或空气冷却,凝 结成高压液体;高压液体流经膨胀阀时 节流,变成低压低温的气液两相混合物, 进入蒸发器,其中的液态制冷剂在蒸发 器中蒸发制冷;然后蒸发器中的低压蒸 汽再次被压缩机吸入。如此周而复始, 不断循环。
09.03.2021
9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
为了使上述过程得以连续进行,必须不断地从容器中 抽走制冷剂蒸汽,再不断地将其液体补充进去。通过一定 的方法将蒸汽抽出,再令其凝结为液体后返回到容器中, 就能满足这一要求。
因此,液体蒸发制冷循环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过程: 低压下蒸发汽化、蒸气升压、高压气体液化、高压液体降 压。其中将低压蒸汽提高压力需要能量补偿。
09.03.2021
18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喷射式制冷
也有四个基本过程,其喷射器相当于蒸气压 缩式的压缩机。
特点:以热能为补偿能量形式;结构简单; 加工方便;没有运动部件;使用寿命长,故 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例如用于制取空调所 需的冷水。但这种制冷机所需的工作蒸气的 压力高,喷射器的流动损失大,因而效率较 低。
13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吸收式制冷
目前吸收式制冷机多用二组分溶液,习惯上 称低沸点组分为制冷剂,高沸点组分为吸收 剂,二者合称为工质对。最常用的工质对有 氨水(氨为制冷剂)和溴化锂水溶液(水为 制冷剂)。
整个系统包括两个回路:一个是制冷剂回路, 一个是溶液回路。
制冷剂回路由冷凝器、制冷剂节流阀、蒸 发器组成。高压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中冷凝, 产生的高压制冷剂液体经节流后到蒸发器蒸 发制冷。
液体汽气化形成蒸汽,吸收热量,利用该过程的吸热 效应制冷的方法称液体汽化制冷。
09.03.2021
5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
T2 T1
3500
3000
2500
2000
P1
P/ KPa
1500
1000
P2
500
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420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制冷与热泵技术
相变制冷
制 冷
气体膨胀制冷
方
热电制冷
法
涡流管制冷
化制冷 固体升华制冷 液体汽化制冷
蒸气压缩式 √ 吸收式
蒸气喷射式 吸附式
热声制冷 电磁制冷 电化学制冷
任何伴随有吸 热的物理现象 原则上都有可 能用来制冷。
······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09.03.2021
12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吸收式制冷
吸收式制冷机利用溶液在一定条件 下能析出低沸点组分的蒸气,在另一种 条件下又能吸收低沸点组分这一特性完 成制冷循环。
吸收式制冷系统是由发生器、冷凝 器、制冷节流阀、蒸发器、吸收器、溶 液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泵组成。
09.03.2021
T /K
饱和蒸气压曲线
09.03.2021
温度下 降
抽 气
蒸 发
吸 热 Q
6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
09.03.2021
7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
09.03.2021
8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
evaporator
expansion device
condenser
compressor
09.03.2021
17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喷射式制冷
工作过程如下:锅炉产生的高温高压工作 蒸气进入喷嘴,膨胀并以高速流动(流速 可达1000m/s以上),在喷嘴出口处造成 很低的压力,使蒸发器中的水汽化,吸收 潜热,使未汽化的水温度降低(制冷)产 生低温水。蒸发器中产生的水蒸气与工作 蒸气在喷嘴出口处混合,一起进入扩压器; 在扩压器中流速降低压力升高;到冷凝器, 被冷却水冷却为液态水后分两路:一路经 过节流阀降压后送回蒸发器,继续蒸发制 冷;另一路用泵提高压力送回锅炉,重新 加热产生工作蒸气。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
物质有三种集态:气态、液态、固态。物质集态的改 变称之为相变。相变过程中,由于物质分子的重新排列和 分子热运动速度的改变,会吸收或放出热量。这种热量称 作相变潜热。物质发生从质密态到质稀态的相变是将吸收 潜热;反之,当它发生从质稀态向质密态的相变时,则放 出潜热。
根据抽取蒸气的方式不同,主要有4种液体汽化制冷方式。
09.03.2021
10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压缩式制冷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 由压缩机、冷凝器、 膨胀阀(毛细管)、蒸 发器组成,用管道将 它们连接成一个密封 系统。
09.03.2021
11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压缩式制冷
压缩式通过压缩机完成,吸收式则是通过吸 收器、溶液泵、发生器和节流阀完成。
09.03.2021
16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喷射式制冷
蒸气喷射式制冷系统组成部件包 括:喷射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泵。喷射器又由喷嘴、 吸入室、扩压器三个部分组成。 喷射器的吸入室与蒸发器相连; 扩压器于冷凝器相连。
09.03.2021
15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吸收式制冷
与压缩式的共同点是:
四个基本过程一样。
它们的不同点是:
1)提供的能量不同。 压缩式消耗机械功,吸收式消耗热能。
2)吸取制冷剂蒸气的方式不同。 压缩式用压缩机吸取蒸气,吸收式用吸收剂
在吸收器内吸取制冷剂蒸气。 3)将低压制冷剂蒸气变为高压制冷剂蒸气时 采取的方式不同。
09.03.2021
14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吸收式制冷
溶液回路由发生器、吸收器、溶液节流阀、 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泵组成。在吸收器中, 吸收剂吸收来自蒸发器的低压制冷剂气体, 形成富含制冷剂的稀溶液,并泵送到发生器, 加热使溶液中的制冷剂重新蒸发出来,送入 冷凝器。另一方面,产生的浓溶液经冷却、 节流后进入吸收器,吸收来自蒸发器的低压 制冷剂蒸汽。吸收过程中伴随释放吸收热, 为了保证吸收的顺利进行,需要冷却吸收液。
09.03.2021
9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
为了使上述过程得以连续进行,必须不断地从容器中 抽走制冷剂蒸汽,再不断地将其液体补充进去。通过一定 的方法将蒸汽抽出,再令其凝结为液体后返回到容器中, 就能满足这一要求。
因此,液体蒸发制冷循环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过程: 低压下蒸发汽化、蒸气升压、高压气体液化、高压液体降 压。其中将低压蒸汽提高压力需要能量补偿。
09.03.2021
18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喷射式制冷
也有四个基本过程,其喷射器相当于蒸气压 缩式的压缩机。
特点:以热能为补偿能量形式;结构简单; 加工方便;没有运动部件;使用寿命长,故 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例如用于制取空调所 需的冷水。但这种制冷机所需的工作蒸气的 压力高,喷射器的流动损失大,因而效率较 低。
13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吸收式制冷
目前吸收式制冷机多用二组分溶液,习惯上 称低沸点组分为制冷剂,高沸点组分为吸收 剂,二者合称为工质对。最常用的工质对有 氨水(氨为制冷剂)和溴化锂水溶液(水为 制冷剂)。
整个系统包括两个回路:一个是制冷剂回路, 一个是溶液回路。
制冷剂回路由冷凝器、制冷剂节流阀、蒸 发器组成。高压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中冷凝, 产生的高压制冷剂液体经节流后到蒸发器蒸 发制冷。
液体汽气化形成蒸汽,吸收热量,利用该过程的吸热 效应制冷的方法称液体汽化制冷。
09.03.2021
5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
T2 T1
3500
3000
2500
2000
P1
P/ KPa
1500
1000
P2
500
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420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制冷与热泵技术
相变制冷
制 冷
气体膨胀制冷
方
热电制冷
法
涡流管制冷
化制冷 固体升华制冷 液体汽化制冷
蒸气压缩式 √ 吸收式
蒸气喷射式 吸附式
热声制冷 电磁制冷 电化学制冷
任何伴随有吸 热的物理现象 原则上都有可 能用来制冷。
······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09.03.2021
12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吸收式制冷
吸收式制冷机利用溶液在一定条件 下能析出低沸点组分的蒸气,在另一种 条件下又能吸收低沸点组分这一特性完 成制冷循环。
吸收式制冷系统是由发生器、冷凝 器、制冷节流阀、蒸发器、吸收器、溶 液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泵组成。
09.03.2021
T /K
饱和蒸气压曲线
09.03.2021
温度下 降
抽 气
蒸 发
吸 热 Q
6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
09.03.2021
7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
09.03.2021
8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
evaporator
expansion device
condenser
compressor
09.03.2021
17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喷射式制冷
工作过程如下:锅炉产生的高温高压工作 蒸气进入喷嘴,膨胀并以高速流动(流速 可达1000m/s以上),在喷嘴出口处造成 很低的压力,使蒸发器中的水汽化,吸收 潜热,使未汽化的水温度降低(制冷)产 生低温水。蒸发器中产生的水蒸气与工作 蒸气在喷嘴出口处混合,一起进入扩压器; 在扩压器中流速降低压力升高;到冷凝器, 被冷却水冷却为液态水后分两路:一路经 过节流阀降压后送回蒸发器,继续蒸发制 冷;另一路用泵提高压力送回锅炉,重新 加热产生工作蒸气。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
物质有三种集态:气态、液态、固态。物质集态的改 变称之为相变。相变过程中,由于物质分子的重新排列和 分子热运动速度的改变,会吸收或放出热量。这种热量称 作相变潜热。物质发生从质密态到质稀态的相变是将吸收 潜热;反之,当它发生从质稀态向质密态的相变时,则放 出潜热。
根据抽取蒸气的方式不同,主要有4种液体汽化制冷方式。
09.03.2021
10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压缩式制冷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 由压缩机、冷凝器、 膨胀阀(毛细管)、蒸 发器组成,用管道将 它们连接成一个密封 系统。
09.03.2021
11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压缩式制冷
压缩式通过压缩机完成,吸收式则是通过吸 收器、溶液泵、发生器和节流阀完成。
09.03.2021
16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喷射式制冷
蒸气喷射式制冷系统组成部件包 括:喷射器、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泵。喷射器又由喷嘴、 吸入室、扩压器三个部分组成。 喷射器的吸入室与蒸发器相连; 扩压器于冷凝器相连。
09.03.2021
15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吸收式制冷
与压缩式的共同点是:
四个基本过程一样。
它们的不同点是:
1)提供的能量不同。 压缩式消耗机械功,吸收式消耗热能。
2)吸取制冷剂蒸气的方式不同。 压缩式用压缩机吸取蒸气,吸收式用吸收剂
在吸收器内吸取制冷剂蒸气。 3)将低压制冷剂蒸气变为高压制冷剂蒸气时 采取的方式不同。
09.03.2021
14
制冷与热泵技术
液体汽化制冷——蒸气吸收式制冷
溶液回路由发生器、吸收器、溶液节流阀、 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泵组成。在吸收器中, 吸收剂吸收来自蒸发器的低压制冷剂气体, 形成富含制冷剂的稀溶液,并泵送到发生器, 加热使溶液中的制冷剂重新蒸发出来,送入 冷凝器。另一方面,产生的浓溶液经冷却、 节流后进入吸收器,吸收来自蒸发器的低压 制冷剂蒸汽。吸收过程中伴随释放吸收热, 为了保证吸收的顺利进行,需要冷却吸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