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六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

逆流而上 顺流而下 艰险 仿佛、好像
干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路)高 水中的高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蒹葭采采 茂盛鲜明的样子 白露未已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在水之涘 水边 道阻且右 向右迂曲 宛在水中沚 水中的小块陆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试一试,相信你也能用优美的语言来译 读余下的两章。
芦苇初出青翠翠, 清晨露水变成霜。 伊人呀,你在哪? 逆流而上去寻她, 道路艰难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 仿佛在那水中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请你试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描绘诗中优美
的画面。
读
句,我仿佛看到
了
,让我
。
示例: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 我仿佛看到了萧瑟的秋风中苇丛起伏, 芦花白茫茫一片,让我感受到清冷的氛 围。
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
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堂小练
1.下列各项中对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流走)
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挑选)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跟随、追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关雎
《诗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读准字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源自河边邂逅 一见倾心朝思暮想 辗转难眠
诗经六义中的风雅颂并举例子说明

诗经六义中的风雅颂并举例子说明1. 诗经的基本介绍说到《诗经》,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里面汇集了许多美妙的诗歌和动人的故事。
这个东西可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哦,它有六个基本的表现形式,统称为“六义”。
今天咱们就聊聊其中的“风”、“雅”和“颂”,听上去好像有点复杂,但其实它们各有各的趣味,简直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一份文化大餐。
1.1 风——抒发情感的小曲子首先,咱们得先说说“风”。
“风”可以说是《诗经》中最接地气的一部分,它主要反映了民间的生活、情感和风俗习惯。
就像咱们今天听流行歌曲,往往能够引起共鸣,哎,那种感觉简直妙不可言。
比如《周南·关关雎鸠》,一开头就是那种温柔的画面:关关的鸳鸯在水边鸣叫,形象鲜活得让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河边。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能想起自己和爱人一起散步的场景,甜甜的感觉油然而生。
再比如《周南·桃夭》,那里的描写简直像是在给小姑娘做广告:“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不就是在说女孩子们的美丽吗?就好比现在的小红书,大家都爱晒图,古人也是通过这样的诗歌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1.2 雅——高雅的文人之作接下来,咱们说说“雅”。
这个词儿一听就有种高大上的感觉。
雅诗通常是文人所作,它更注重形式与意境,带有一种清雅和高尚的气质。
像《小雅·南陔》就描绘了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读起来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思考。
“雅”的诗句常常用一些抽象的意象,仿佛是在和我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比如《小雅·白华》,诗中说到“有美一人,清扬婉兮”,这不是在赞美美丽的女子吗?但它其实更深层的意思是在呼唤一种优雅和品位,像是告诉我们,生活中不仅要有物质的追求,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2. 颂——对国家的赞美然后就是“颂”了,这部分通常是用来歌颂国家、王室的。
它的风格比较正式,常常带有一种庄重的气氛,就像在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
比如《周颂·清庙》,诗中提到的是对先祖的祭祀,可以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尊重。
诗经六义

1.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卫风·氓》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注释]1、氓之蚩蚩:氓,(méng),蚩蚩:老实的样子。
2、布:货币。
一说布匹。
3、即:靠近。
4、谋:商量。
5、顿丘:地名。
6、愆(qiān):过,误。
7、将:愿,请。
8、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
9、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一说返回关来。
10、卜:用龟甲卜吉凶。
11、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
12、体:卜卦之体。
13、咎言:凶,不吉之言。
14、贿:财物,嫁妆。
15、沃若:润泽貌。
16、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7、耽(chén):沉湎于爱情。
18、说:脱。
19、陨:坠落。
20、徂尔:往你家,嫁与你。
21、食贫:过贫苦生活。
22、渐:沾湿。
23、爽:差错。
贰:差错。
24、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
25、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26、遂:久。
27、知:智。
28、咥(xī):大笑貌。
29、躬:自己,自身。
30、淇:淇水。
31、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
32、泮(pàn):通畔,岸,水边。
《诗经》知识点归纳

关雎知识点归纳一、作品简介: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诗经地位: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二、《诗经》的“六义:1、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160篇)雅:分大雅、小雅,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40篇)2、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歌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使人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由桃花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比∶《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
赋∶《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直接叙述这个叫氓的男人貌似憨厚,他一贸丝为名,打算赚个女人回去。
三、朗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例如: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
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
参差/ 荇菜,左右/ 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 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 悠哉,辗转/ 反侧。
四、诗歌大意:译第一章: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
解读:第一章:文中的这位男子,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译第二、三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诗经六义说名词解释

诗经六义说名词解释《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诗经被认为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著作。
诗经六义说是对诗经中六种不同类型的诗歌的概括,它们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
本文将对这六个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经的文学特色。
1. 风风是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包括了 160 首诗歌。
风是指古代民歌,反映了周边地区古代部落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状况。
风是一种朴实、自然、贴近民间生活的诗歌形式,其内容大多涉及人民的生活、劳动、婚姻、爱情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
2. 雅雅是诗经中比较正式的一种类型,包括了 105 首诗歌。
雅是指宫廷之乐,反映了周朝宫廷文化的风貌。
雅是一种高雅、精致、华美的诗歌形式,其内容主要涉及宫廷礼仪、祭祀、战争、政治等方面,具有宫廷特色。
3. 颂颂是诗经中比较庄重的一种类型,包括了 40 首诗歌。
颂是指祭祀之乐,反映了周朝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
颂是一种庄严、肃穆、神圣的诗歌形式,其内容主要涉及宗教祭祀、宗庙祭祀、政治、历史等方面,具有祭祀特色。
4. 赋赋是诗经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包括了 10 首诗歌。
赋是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诗歌,反映了周朝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赋是一种优美、流畅、富有感染力的诗歌形式,其内容主要涉及社会风貌、人物形象、自然景观等方面,具有叙事特色。
5. 比比是诗经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以物喻人,通过比喻、象征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比是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深刻、含蓄、富有哲理。
6. 兴兴是诗经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通过描述客观事物来引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是通过客观事物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的一种修辞手法。
诗经六义

目 录
一、《诗经》概述 二、《诗经》六义 1、体制:风雅颂 2、表现手法:赋比兴 三、小结 四、作业
目 录
一、《诗经》概述
壹· 贰· 叁· 肆·
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总述
原称为《诗》或“诗三百”。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 的305篇作品,另有6篇只有篇名没有内 容的“笙诗”。 西汉时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赋
“赋者, 敷陈其事 而直言之 者也”
比
“比者, 以彼物比 此物也”
兴
“兴者, 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 咏之词也”
表现 手法
《诗经》表现手法
赋木Biblioteka 瓜(《国风· 卫风》 )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静 女
(《国风· 邶风》 )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赋,诗人把思想 感情及其有关的 事物平铺直叙地 表达出来。可以 直接叙事、抒情、 议论、描写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体制
《小雅》是宴飨之乐, 多用于诸侯之间, 一般宴会。 《大雅》是“会朝之 乐”,多用于国 家大典仪式,天 子招待外宾等。
雅
内容繁杂。
反映周族历史、祭 祀、种族战争、 歌功颂德、贵族 王孙享乐生活。 也有一些讽刺诗、 农事诗、民歌、 恋歌等。 雅,是正乐,是周 王朝直接统治地区 的歌曲,王城之乐 为正乐。 分为大雅和小雅, 共105篇,大雅31篇, 小雅74篇。
《诗经》体制——雅
鹿 鸣
(小雅· 鹿鸣之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诗经》的六义

三一文库()〔《诗经》的六义〕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诗经》的六义,欢迎阅读。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2]“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12]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13]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4]▲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一说以以下标准划分三种手法,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卷耳》《黍离》《蒹葭》《七月》;凡有比喻、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
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
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
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