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合集下载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部分化学物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部分化学物

GBZ/T 229.2-2010令狐采学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0年4月12日发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实施。

GBZ/T 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计划出版以下几个部分:——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第2部分:化学物;——第3部分:高温;——第4部分:噪声。

本部分是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第2部分,是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中化学物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

本部分是在GB 12331-1990《有毒作业分级》基础上修订的,主要修订内容如下:——毒作业分级由五级改为四级;——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重更新了新的标准,增加了分级依据,明确了不同来源分级不一致时的处理原则;——据的职业接触限值类型由原标准的单一的最高容许浓度修改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问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三种;——增加了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的表述,并替代原标准中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比值;——增加了体力劳动强度权重,并替代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重系数;——附录A为正确使用说明。

删除了原标准附录A工作地点空气中有毒物质的采样规定。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卫生监督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周志俊、何永华、常秀丽、朱素蓉、唐杰、朱俊、张敏、李涛、陈卫红。

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从事有毒作业危害条件分级的技术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用人单位职业性接触毒物作业的危害分级以及有毒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监督。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综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I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 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H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 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皿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 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W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 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脑力劳动是以消耗脑力为主的劳动,体力劳动则是以消耗体力为主的劳动。

在原始社会的漫长时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上没有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逐渐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开始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从此以后,社会上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劳动管理、国家事务、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方面的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出现,在历史上是一个进步,它有利于科学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从蒙昧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但在阶级社会里,这种差别是对立的。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居于统治地位,掌握着国家机器,精神领域也被他们所把持,智力活动往往成为他们的一种特权,在国家事务、科学文化等领域从事活动的脑力劳动者一般为统治阶级服务。

而广大的被剥削阶级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一般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所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是阶级对立的一种表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也就不再处于对立的状态。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前言标准的修订版受劳动部委托对原进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日时亦兼顾到工时较本上克服了以往长期存在的工业工业不重种之间分级定额不合理现象的体现了体力劳动的体和方式提出了体力作业方比笼统地提所谓体力劳动进了一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是本标准的重要特色之与旧的体力劳动分级标准相比较修改后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所发展和一个标准都决非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本标准的附录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本标准主要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代替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本标准适用于安全卫生和管理的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能量代谢率某工种劳动日内各类活动和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位为劳动时间率工作日内纯劳动时间与工作日总百分体力劳动性别系数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同体力强度引起男女性别不同所致的不同生理反应使用了男性系数为性系数为体力劳动方式系数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同体力强度由于劳动方式的不同引起人体不同的生使用了体力劳动方搬方式系数为方式系数为方式系数为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用于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指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表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体力劳动强度级别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批准实施附录附录平均能量代谢率根据工时记种劳动与休息加以的活动归为一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单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劳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再把各项能量消耗除以工作日总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单项劳动能量占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休息占用的时间工作日总时间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测定表能量代谢率测定表工种动作项目姓名年龄岁工龄年身高体重体表面积采气时间采气量气量计的初读数气量计的终读数采气量气量计的终读数减去气量计的初读数通气时气温气压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换算系数查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体积换算表标准状态气体体积采气量乘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换算系数每分钟气体体积标准状态气体体积采气时间换算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每分钟气体体积体表面积能量代谢率调查人签名年月日每分钟肺通气量时采用式中位体表面积气体体每分钟肺通气量时采用式中位体表面积气体体每分钟肺通气量时采用平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工作中间暂停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另选正常生产新测定记录取平均值求出劳动时间工作日内纯净劳动时间工作日总工时各单项劳动占用的时间工作日总时间表工时记录表动作名称开始时间时分耗费工时主要内容如物体重量动作频率行走距离劳动体位等调查人签名年月日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方法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见式中指工作日平均能量男式系数常。

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制度

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制度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概述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在对本公司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辨识和检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分类、危害因素的危害性、暴露强度、接触时间、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健康效应、管理措施等因素,通过合适的风险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二、编制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GBZ/T 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三部分:高温》(GBZ/T 229.3-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四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电离辐射的测量按照《GBZ125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的方法进行。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GBZ230-20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 189.1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2011]第52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2012]第47号令《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安监总局令[2015]第76号)《山东省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安监发[2013]76 号)三、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目标1、企业层面:建立风险等级管控标准,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效能;2、监管层面:建立职业卫生风险等级管控和职业病预警、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科学精准、动态有效的等级管理,提高监管效能四、单位职业卫生概况1、粉尘工业园: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投料口最高浓度0.9 mg/m3; 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包装工段最高浓度0.7mg/mK 2, 6-二澳-4- 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反应工全工段0.4mg/m3; 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干燥包装全工段<0.4mg/m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有没有想过你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呢?你从事的如果是体力劳动,那么体力劳动强度等级是多少呢?具体该怎么划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呢?小编在下文就会为大家介绍到具体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划分。

有没有想过你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呢?你从事的如果是体力劳动,那么体力劳动强度等级是多少呢?具体该怎么划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呢?小编在下文就会为大家介绍到具体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划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1、综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1984年12月1日实施)现行标准号为:GB 3869-1997[1]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2、基本定义平均劳动时间率平均劳动时间率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见附录A。

能量代谢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米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劳动强度指数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精)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精)

• 中国于1983年制订了按劳动强度指数划分的《体力劳动
强度分级》国家标准(GB3869-83),如表4-4所示。
• 该标准是以劳动时间率和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为标准制
订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作业时人体负荷的大小
• 表1 体力劳动强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级
劳动强度等级 Ⅰ Ⅱ Ⅲ Ⅳ 劳动强度指数 ≤15 ~20 ~25 >25
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I = 3T + 7M 式中:I——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 M——8h工作日能量代谢率; 3——劳动时间率计算系数 7——能量代谢率计算系数
• 表1中各级别的8h工作日平均能耗值分别为:Ⅰ

级——3570 kJ/人,相当于轻强度劳动;Ⅱ级— —5578kJ/人,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Ⅲ级—— 7333 kJ/人,相当于重强度劳动;Ⅳ级—— 11340 kJ/人,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劳动时间率为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 和工作时间持续1min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 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比表示,即 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工作日总工时(%)。可通 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 能量代谢率M的计算方法是:将某工种一个工作日
内各种活动和休息加以归类,求出各项活动与休息 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时间,最后 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活动和休息时的合计能量消耗 总值,再除以工作日总工时,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 量代谢率 各项活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用式(4-13)~ (4-16)计算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 劳动强度是以作业过程中人体的能耗量、氧
耗量、心率、直肠温度、排汗率或相对代谢 率等作为指标分级的 • 由于最紧张的脑力劳动的能量消耗一般不超 过基础代谢的10%,而体力劳动的能量消耗 可高达基础代谢的10~25倍,因此,以能量 消耗或相对代谢率作为指标制订的劳动强度 分级,只适用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1. 引言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对不同体力劳动任务的分类和评估方法。

在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领域,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被广泛应用于劳动者的工作环境评估、工作能力评定和劳动者健康监测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定义、分类方法和应用。

2.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定义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根据劳动任务的体力需求将劳动工作分为不同强度等级的方法。

体力劳动强度主要以人体代谢率和肌肉活动强度为依据,通过对劳动者的心率、氧耗和肌肉疲劳程度等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估,确定劳动任务的体力强度等级。

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分类方法根据劳动任务的体力需求和特点,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可分为以下几种分类方法:3.1. 能量消耗法能量消耗法是根据劳动者在特定劳动任务下的能量消耗来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劳动者的氧耗和心率等指标,结合能量消耗表,将劳动任务分为轻体力劳动、中体力劳动和重体力劳动等级。

3.2. 肌肉活动强度法肌肉活动强度法是根据特定劳动任务中相关肌肉的活动强度来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肌肉电活动、肌肉疲劳程度等指标,将劳动任务分为低强度肌肉活动、中强度肌肉活动和高强度肌肉活动等级。

3.3. 劳动人数法劳动人数法是根据特定劳动任务中所需的劳动者数量来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劳动者数量的多少,将劳动任务分为单人工作、小组工作和团队工作等级。

4.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应用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在以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4.1. 工作环境评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可用于评估劳动任务对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劳动任务的体力需求和特点进行分级,可以评估工作环境的体力劳动强度,为优化工作环境和改善劳动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4.2. 工作能力评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可用于评定劳动者的工作能力。

根据劳动任务的体力强度等级,评估劳动者是否适合从事特定体力劳动工作,为职业选择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4.3. 劳动者健康监测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可用于监测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189.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189.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189.10-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Measurement of Physical agents in WorkplacePart 10: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Work2007-04-12 发布2007-1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部分是在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有关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修订的。

与GBZ2-2002 有关测量方法相比主要修改如下:——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规范了使用范围、计算方法。

——增加了肺通气量的测量。

本部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部分起草人:王生、何丽华。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1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作业场所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测量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体力作业时劳动强度分级的测量。

2 平均能量代谢率M 计算方法根据工时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按表1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单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劳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时间,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 2)。

(1)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测定表(1)。

表1 能量代谢率测定表)工作日总时间()休息时占用的时间()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单项劳动占用时间()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min min min /...min min /=)m M(kJ/min 222⨯⋅++⨯⋅⋅m kJ m kJ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 时采用式(2)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189.10-2007 -------------------------------------------------------------------------------------------------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Measurement of Physical agents in Workplace
Part 10: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Work
2007-04-12 发布2007-11-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前言
本部分是在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有关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修订的。

与GBZ2-2002 有关测量方法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
——规范了使用范围、计算方法。

——增加了肺通气量的测量。

本部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部分起草人:王生、何丽华。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1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作业场所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测量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体力作业时劳动强度分级的测量。

2 平均能量代谢率M 计算方法
根据工时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按表1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单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劳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时间,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 2)。

(1)
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测定表(1)。

表1 能量代谢率测定表
)工作日总时间()休息时占用的时间()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单项劳动占用时间()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min min min /...min min /=)m M(kJ/min 222⨯⋅++⨯⋅⋅m kJ m kJ
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 时采用式(2)计算。

lgM=0.0945x-0.53794 ………………………………(2) 式中:M — 能量代谢率,kJ/min·m 2;
x —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 2
每分钟肺通气量8.0~30.9L 时采用式(3)计算。

lg(13.26-M)=1.1648-0.0125x ………………… ………(3) 式中:M — 能量代谢率,kJ/min·m 2;
x — 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 2
每分钟肺通气量7.3~8.0L 时采用式(2)和(3)的平均值。

3 劳动时间率Rt 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按表2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

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应另选正常生产日,重新测定记录),取平均值,求出劳动时间率(T)。

4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方法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见式(5)
I=Rt×M×S×W×10 (5)
式中:I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Rt -劳动时间率,%;
M -8h 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 2
100%工作日(m in) 工作日内净R ⨯=内总工时劳动时间t
S-性别系数:男性=1,女性=1.3;
W-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1,扛=0.40,推/拉=0.05;
5 肺通气量的测量
肺通气量的测量使用肺通气量计测量,按式(6)换算肺通气量值:
Q=(N×A)+B (6)
Q——肺通气量,L
N——仪器显示器显示值
A——仪器常数
B——仪器常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