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GB3869-1997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Ⅳ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具体计算方法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
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
表A1 劳动时间测定记录表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根据表A1的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然后分别计量从事各类劳动与休息时呼出气的体积,按表A2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积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活动和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工时,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米)。
表A2 能量代谢率测定记录表劳动强度指数Ⅰ计算方法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I=3T+7M式中:Ⅰ——劳动强度指数;T——劳动时间率=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分)/工作日总工时(分)(%);M——8小时工作日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米?2);3——劳动时间率的计算系数;7——能量代谢率的计算系数。
注:净劳动时间,为一个工作日除去休息及工作中间暂停的全部时间。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提出。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Ⅳ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具体计算方法平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A1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再求出劳动时间率。
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
表A1 劳动时间测定记录表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根据表A1的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然后分别计量从事各类劳动与休息时呼出气的体积,按表A2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积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活动和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工时,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米)。
表A2 能量代谢率测定记录表劳动强度指数Ⅰ计算方法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I=3T+7M式中:Ⅰ——劳动强度指数;T——劳动时间率=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分)/工作日总工时(分)(%);M——8小时工作日能量代谢率(千焦耳/分·米?2);3——劳动时间率的计算系数;7——能量代谢率的计算系数。
注:净劳动时间,为一个工作日除去休息及工作中间暂停的全部时间。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负责起草。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是指根据劳动者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劳动强度的不同,将体力劳动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据此确定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和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主要是依据工作强度和劳动强度来划分的。
一般来说,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体力劳动主要指的是劳动者在工作中主要依靠手部和脑力的劳动,如写作、绘画等;中度体力劳动主要指的是劳动者在工作中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体力活动,如搬运轻型物品、站立工作等;而重度体力劳动则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需要进行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如搬运重型物品、高强度体力劳动等。
其次,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和适应能力。
不同的人群对于体力劳动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制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的差异。
比如,对于年长者和女性劳动者来说,他们的体力劳动适应能力可能相对较弱,因此在制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时,需要对他们的劳动保护措施进行特别考虑。
另外,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到工作环境的影响。
工作环境的不同可能会对体力劳动的强度产生影响,比如高温、高湿度、高海拔等环境因素都会对体力劳动的强度产生影响。
因此,在制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时,需要对不同的工作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便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最后,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劳动者的实际情况和意见。
劳动者是体力劳动的主体,他们对于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与意义。
因此,在制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时,需要充分听取劳动者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总之,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只有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才能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是怎样的?

If you are really willing to work hard for your dreams, the worst result will be a late bloomer.(页眉可删)劳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是怎样的?导读:劳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是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根据劳动时间、耗能值等情况来进行区分,可以认定为轻劳动、中等强度、重强度等劳动强度,具体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的劳动工作强度来进行认定。
一、劳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是怎样的?劳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有:1.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3.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4.Ⅳ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二、《劳动法》对于劳动时间的规定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条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第四十条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一)元旦;(二)春节;(三)国际劳动节;(四)国庆节;(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国家标准】GB3869-1997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 3869—1997【英文名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编号】GB 3869—1997 【代替编号】GB3869-83【颁布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时间】1997年7月7日【实施时间】1998年1月1日【内容】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前言本标准是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修订版。
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我国已执行多年,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受劳动部委托对原《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进行修订。
本修改标准比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更加科学,更加实用。
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
(1)把作业时间和单项动作能量消耗比较客观地合理地统一协调起来,能比较如实地反映工时较长、单项作业动作耗能较少的行业工种的全日体力劳动强度,同时亦兼顾到工时较短、单项作业动作耗能较多的行业工种的劳动强度,因而基本上克服了以往长期存在的“轻工业不轻,重工业不重”的行业工种之间分级定额不合理现象的问题。
(2)体现了体力劳动的体态、姿势和方式,提出了体力作业方式系数,这比笼统地提所谓体力劳动进了一大步。
(3)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是本标准的重要特色之一。
与旧的体力劳动分级标准相比较,修改后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深化,但任何一个标准都决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标准法规需要不断完善,适时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尊永、金书香、李天麟。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
本标准适用于体力劳动作业,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te(M)某工种劳动日内各类活动和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单位为kJ/min·m2。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1984年12月1日实施)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1基本定义1.1平均劳动时间率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2能量代谢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平方米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1.3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计算方法见附录A。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按劳动强度指数大小分为四级见下表。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体力劳动强度级别劳动强度指数┃┠─────────────────────────────┨┃Ⅰ <15 ┃┃Ⅱ ~20 ┃┃Ⅲ ~25 ┃┃Ⅳ >25 ┃┗━━━━━━━━━━━━━━━━━━━━━━━━━━━━━┛2.1Ⅰ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2Ⅱ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2.3Ⅲ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2.4Ⅳ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105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号: GB3869-1997替代情况:替代GB3869-83发布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发布日期: 1997-07-07实施日期: 1998-01-01点击数: 12912更新日期: 2008年10月05日前言本标准是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修订版。
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我国已执行多年,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受劳动部委托对原《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进行修订。
本修改标准比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更加科学,更加实用。
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
(1)把作业时间和单项动作能量消耗比较客观地合理地统一协调起来,能比较如实地反映工时较长、单项作业动作耗能较少的行业工种的全日体力劳动强度,同时亦兼顾到工时较短、单项作业动作耗能较多的行业工种的劳动强度,因而基本上克服了以往长期存在的“轻工业不轻,重工业不重”的行业工种之间分级定额不合理现象的问题。
(2)体现了体力劳动的体态、姿势和方式,提出了体力作业方式系数,这比笼统地提所谓体力劳动进了一大步。
(3)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是本标准的重要特色之一。
与旧的体力劳动分级标准相比较,修改后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深化,但任何一个标准都决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标准法规需要不断完善,适时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尊永、金书香、李天麟。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
本标准适用于体力劳动作业,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te(M)某工种劳动日内务类活动和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单位为kJ/(min·m2)。
GB 3869-1997《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 3869-1997《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号: GB3869-1997 替代标准号: GB3869-83前言本标准是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修订版。
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我国已执行多年,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受劳动部委托对原《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进行修订。
本修改标准比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更加科学,更加实用。
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
(1)把作业时间和单项动作能量消耗比较客观地合理地统一协调起来,能比较如实地反映工时较长、单项作业动作耗能较少的行业工种的全日体力劳动强度,同时亦兼顾到工时较短、单项作业动作耗能较多的行业工种的劳动强度,因而基本上克服了以往长期存在的“轻工业不轻,重工业不重”的行业工种之间分级定额不合理现象的问题。
(2)体现了体力劳动的体态、姿势和方式,提出了体力作业方式系数,这比笼统地提所谓体力劳动进了一大步。
(3)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是本标准的重要特色之一。
与旧的体力劳动分级标准相比较,修改后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深化,但任何一个标准都决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标准法规需要不断完善,适时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尊永、金书香、李天麟。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
本标准适用于体力劳动作业,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能量代谢率 energy metabolic rate(M)某工种劳动日内务类活动和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单位为kJ,(min?m2)。
2(2 劳动时间率 working time rate(T)工作日内纯劳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 3869—1997
【英文名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标准编号】GB 3869—1997 【代替编号】GB3869-83
【颁布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时间】1997年7月7日
【实施时间】1998年1月1日
【内容】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前言
本标准是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修订版。
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我国已执行多年,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受劳动部委托对原《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进行修订。
本修改标准比GB 3869—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更加科学,更加实用。
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
(1)把作业时间和单项动作能量消耗比较客观地合理地统一协调起来,能比较如实地反映工时较长、单项作业动作耗能较少的行业工种的全日体力劳动强度,同时亦兼顾到工时较短、单项作业动作耗能较多的行业工种的劳动强度,因而基本上克服了以往长期存在的“轻工业不轻,重工业不重”的行业工种之间分级定额不合理现象的问题。
(2)体现了体力劳动的体态、姿势和方式,提出了体力作业方式系数,这比笼统地提所谓体力劳动进了一大步。
(3)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是本标准的重要特色之一。
与旧的体力劳动分级标准相比较,修改后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深化,但任何一个标准都决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标准法规需要不断完善,适时修改。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尊永、金书香、李天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
本标准适用于体力劳动作业,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te(M)
某工种劳动日内各类活动和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单位为kJ/min·m2。
2.2劳动时间率working timerate(T)
工作日内纯劳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2.3体力劳动性别系数sex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S)
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为反映相同体力强度引起男女性别不同所致的不同生理反应,使用了性别系数。
男性系数为1,女性系数为1.3。
2.4体力劳动方式系数way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W)
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为反映相同体力强度由于劳动方式的不同引起人体不同的生理反应,使用了体力劳动方式系数。
搬方式系数为1、扛方式系数为0.40、推/拉方式系数为0.05。
2.5体力劳动强度指数intensity index of physical work(I)
用于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
指数大,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小。
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表1)。
表1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A1平均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
根据工时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按表A1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单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劳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时间,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
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测定表(表A1)。
表A1能量代谢率测定表
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时采用式(A2)计算。
lgM=0.0945x-0.53794 …………………(A2)
式中:M——能量代谢率,kJ/min·m2;
x——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2。
每分钟肺通气量8.0~30.9L时采用式(A3)计算。
lg(13.26-M)=1.1648-0.0125x……………………(A3)
式中:M——能量代谢率,kJ/min·m2;
x——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2。
每分钟肺通气量7.3~8.0L时采用式(A2)和(A3)的平均值。
A2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按表A2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
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应另选正常生产日,重新测定记录),取平均值,求出劳动时间率(T)。
表A2工时记录表
A3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方法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见式(A5):
I=T·M·S·W·10………………………………(A5)
式中:I——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
M——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
S——性别系数:男性=1,女性=1.3;
W——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1,扛=0.40,推/拉=0.05;
10——计算常数。